APP下载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政治品牌建构研究

2016-02-13黎明泽中共广州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广东广州510070

探求 2016年6期
关键词:建构中国共产党政治

□黎明泽(中共广州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广东广州 510070)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政治品牌建构研究

□黎明泽(中共广州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广东广州 510070)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开展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从明确政治品牌名称开始,通过逐步明确政治品牌标识、不断丰富政治品牌内容、因地制宜拓展政治品牌传播,建构了包括视觉形象识别、行为识别、理念识别在内的政党形象识别系统,塑造了具有独特外在表征及内在意涵的政治品牌。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品牌建构过程,是中国共产党逐步为广大中国人民所认同、接受和拥护的过程,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资源的获取和强化过程,贯穿着客观性与主观性、阶段性与连续性、确定性与开放性统一等三大过程逻辑。

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政治品牌;过程论

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政治品牌的建构历史。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开展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通过明确品牌名称,完善形象识别系统,以及开展有效的政治传播,赢得了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实现了由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角色转变,建构了深得民心、在国内外产生强大品牌效应的政治品牌。中国共产党政治品牌的建构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从过程论的分析框架,回顾中国共产党政治品牌的建构过程,对于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政治品牌及其建构的过程论方法

品牌原属于经济学、传播学范畴,指的是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等,后来被广泛应用于政治学、文化学、社会学等学科领域。政治品牌,无疑是从政治学的学科视角进行研究的品牌类型。但是在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话语体系和政治情境中,政治品牌并不是一个常用的词语。当前有关研究成果,多以“政党形象”、“政治营销”或者个案品牌的形式出现。然而,在现代政党政治发展中,政治品牌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命题。它是一个由众多元素构成的复合性概念,是一套由理念识别、行为识别和视觉形象识别三大部分构成的政党形象识别系统,主要包括政治品牌名称、政治品牌标识、政治品牌价值、政治品牌传播等基本要素及因此而产生的一系列政治效应。

对于任何一个政治组织而言,政治品牌蕴含着该组织的政治理念、政治文化、政治行为方式、组织制度、政治形象等内容,是政党性质、宗旨、政策主张乃至核心价值最高而集中的体现,具有相对于其他政治组织的“差异化优势”。正因为政治品牌的重要性,品牌政治成为竞争性政党政治中许多政党的重要竞争策略。为了建立起“差异化优势”,许多政党就塑造政治品牌作为一种战略进行推进[1],想方设法建构自己的政治品牌,以便更好地吸引选民、获得选票。

虽然中国共产党执政话语体系中不存在通过建构政治品牌建立“差异化优势”的逻辑,但是在其领导中国人民开展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自身也处于竞争和被选择的空间,因而也存在通过建构政治品牌以成为历史和人民选择的必要。即便是在执政之后,也面临着如何强化政党内部凝聚力、提升社会群众向心力乃至扩大自身在世界政党体系中的影响力等重大问题,这就要求执政党要更加注重自身建设,切实解决党内存在的各种问题,不断擦亮执政党的政治品牌。

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品牌建构,我们可以采取过程论方法加以考察。过程论是辩证法的基本思想,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本方法。恩格斯很早就提出:“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2](P239-240)列宁曾指出:“要认识在‘自己运动’中、自生发展中和蓬勃生活中的世界一切过程”[3](P557)。毛泽东在《实践论》和《矛盾论》中,系统地一阐述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一以实践为基础的辩证认识过程。过程论认为,整个世界,不管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不管是自然物质还是人为物质,都是一种作为过程的存在,大体遵循着从诞生、发展,到成熟、衰落,直至消亡的变化历程。过程论的解释要旨,就是通过发现、认识和研究事物运动过程的内容和形式,达致认识事物本身的目的。

二、中国共产党政治品牌建构的过程考察

视觉形象、核心价值和政治传播,是建构一个政治品牌不可或缺的三大要素。在领导中国人民开展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从明确政治品牌名称开始,通过逐步明确政治品牌标识、不断丰富政治品牌内容、因地制宜拓展政治品牌传播,建构了包括视觉形象识别、行为识别、理念识别在内的政党形象识别系统,塑造了具有独特外在表征及内在意涵的政治品牌,获得中国人民的认同、接受和拥护,实现了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角色转变,并在国内外产生强大的政治品牌效应。

(一)从政治名称到政治标识:视觉形象的生成

在由理念识别、行为识别和视觉形象识别三大部分构成的政党形象识别系统当中,视觉形象识别具有基础性地位,它是政党价值理念外在的、形象化的表现。视觉识别系统一般包括政党名称、政党徽章、政党旗帜及其图案、颜色等各要素相互之间的规范化组合。政治品牌的创立,往往是从政治组织名称的确定开始的,而后配以独特的标志识别物,使之能够利用最简单的文化符号表达该品牌的基本内涵。一个政治品牌,要想尽快为社会公众所记住,名称要简单、好记,便于传播,这样才能高效地发挥它的识别功能和传播功能。中国共产党这一政治品牌的塑造,就是从政治品牌名称开始的。党的早期组织名称有各种表述,如上海早期组织为“社会共产党”[4](P59)。“共产党”的确定,和陈独秀、李大钊、张申府有关。张申府后来回忆,“关于党的名称叫什么,是叫社会党,还是叫共产党,陈独秀自己不能决定,就写信给我,并要我告诉李守常(即李大钊)。信写得很长,主要讲创党的事,信中说:‘这件事情在北大只有你和守常可以谈(大意如此)’……当时建党究竟叫什么名字,这没有确定,征求我们的意见。我和守常研究,就叫共产党。”[5](P330)而最早使用“中国共产党”一词的是蔡和森。1920年9月16日,他在从法国寄给毛泽东的信件中就已经指出:我们应该“明目张胆地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真正被确定为中国共产党的名称,是在党的一大上。《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规定“我们的党定名为‘中国共产党’”,标志着一个区别于其他政治流派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针、以实现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的政治品牌正式诞生。

有了品牌名称之后,随着中国共产党组织体系的逐步健全和革命活动的深入开展,中国共产党政治品牌的影响逐渐扩大。但作为重要形象标识的党旗党徽,却不是建党开始就有的。建党初期,由于苏联共产党的影响,党在开会的时候,经常使用俄共(布)的苏维埃旗帜或者马克思以及列宁的画像。甚至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出于工作需要,中国共产党曾直接使用国民党的“青天白日旗”。中国共产党真正亮出自己的第一面旗帜,是在1927年9月发动的秋收起义上。秋收起义部队被整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之后,毛泽东同志意识到,必须打出一面工农革命军的旗帜。随后便启动了制定旗帜的工作。参与此项工作的何长工后来回忆说:“第一师成立后,我和杨立三同志负责筹办部队的印章、旗帜。这样,我们第一次打起了工农革命军的红旗。”[6](P36)这面旗帜由一块鲜红色的布制作而成,在旗两面的中央位置,分别用黄色线缝成一个大五角星,大五角星的中心,画着象征工农的镰刀和斧头,旗杆套用白色的布制成,上面写着“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的字眼。这种红布为底,以斧、镰为标志的红旗,大体框定了党旗及党徽的基本范式。此后至1942年间,党徽既出现过镰刀斧头图案,也出现过镰刀锤头图案,长期处在变动和不统一的状态。1945年党的七大上,把党旗的基本框架改为红色旗面、黄色铁锤和镰刀组成的图案。但此后,中共中央曾对党徽的构图进行了多次微调。1996年9月21日,中央办公厅印发《中国共产党党旗党徽制作和使用的若干规定》,对党旗党徽的性质、规格、式样、制作和使用等都作了明确规定。此后,党旗党徽才有了统一的规范。其中,党徽是由镰刀和锤头组成的图案,党旗则是旗面绣有金黄色党徽图案的红旗。形象标识的确定,意味着中国共产党政治品牌的视觉识别系统完全确立,为政治品牌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二)从工具价值到目的价值:核心价值的确立

一个政治组织之所以称为政治品牌,是因为其政治理念及政治产品相对于同类事物具有“差异化优势”。这种“差异化优势”的最大功能,体现在为该政治组织赢得广泛的群众资源。中国共产党政治品牌的形成,正如其执政地位的获得一样,并不是先天具备的,也并非其他政治组织的“怜悯”施舍而得的,而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由于自身价值追求契合了广大中国人民的期盼,品牌内涵得到人民的认同、支持和拥护,进而获得充分的执政合法性资源而造就的。政治组织价值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系统,存在核心价值和从属价值之分。核心价值无疑是居统治地位、起支配作用的核心理念,也是必须长期坚持的稳定的基本准则,反映着其所代表的阶级的根本利益,体现着这个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决定着这个政党能否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在中国共产党的价值系统当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疑是核心价值。尽管马克思、恩格斯很早就提出“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无产阶级政党思想,但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相当长时间内,这一核心价值并未明确提出来。而且党的早期革命实践中,群众多以“工具性价值”出现。例如,党的二大通过的《组织章程决议案》指出,“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7](P14);1925年10月召开的中共扩大执委会决议案指出,“中国革命运动的将来命运,全看中国共产党会不会组织群众,引导群众”[8](P472);党的六大则表明,“党的总路线是争取群众”[9](P102)。这些文件无不将群众作为革命的力量和动力。随着革命实践的推进,中国共产党逐渐意识到,群众不仅具有“工具性价值”,还具有“目的性价值”,而且只有承认和实现“目的性价值”,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工具性价值”。后来,“为人民服务”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核心品牌价值,就呼之欲出了。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核心价值的形成,和毛泽东有着紧密的关系。他在1939年2月20日致张闻天的一封信中,第一次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概念。在1942年所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他第一次公开使用“为人民服务”这一提法。1944年,他在张思德追悼会上作的讲演中,进一步阐述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七大”政治报告中,他正式提出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我们党的根本出发点即根本宗旨的思想。后来在党的七大党章中,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具有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的精神”[10](P6)。作为一种政治品牌核心价值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第一次被确立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上,并随着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发展,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对推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三)从自发传播到组织传播:政治传播的演进

一个政治品牌能否深入人心,能否在政治流派林立的政治社会当中取得群众支持,政治传播的作用尤为关键。尤其是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共产党而言,要在出生弱小、共产国际并不看好、国内政治势力虎视眈眈的情况下逆境求生,赢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枪杆子”固然重要,“笔杆子”也不可或缺。实际上,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地位转变,不仅依靠烽火战场的节节胜利,有效的政治传播使自身政治价值深入人心,赢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也功不可没。回顾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品牌的传播,大体经历了从自发式传播到组织化传播的演进过程。

自发式传播是中国共产党政治品牌早期传播的主要方式。这一时期的政治品牌传播具有自发式、零散性、无序化等特点。和一般政治品牌传播先有品牌后有传播不同,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品牌传播并不是在自身成立之后才开始传播的,而是在成立之前的酝酿期已经先行启动。在党成立之前,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之后,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和先进分子,已经自发开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解读和传播。陈独秀、李达、周恩来、瞿秋白、毛泽东、董必武等人或著书立说,或办报办刊,或公开演讲,通过各种方式传播共产主义。据不完全统计,在“五四运动”后的一年里,各地新办报刊400多种,其中就有200多种刊物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潮。[11](P5)借助这些自发式的传播形式,共产主义在中国得到了较广泛的传播,取得先进知识分子和工人阶级对共产主义的政治认同,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奠定了扎实的思想基础。

组织化传播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政治品牌传播的主要方式。这一时期政治品牌传播具有组织化、严密性、扩散性等特征。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如何对内统一全党思想,形成组织共识,对外宣传政治主张,扩大组织影响,成为面临的迫切课题。在传播媒介稀缺的年代,中国共产党通过完善组织传播体制,创新组织传播渠道,建构起一整套有效的政治品牌传播体系。

在组织传播体制方面,党的一大选举产生的中央局,明确李达负责宣传工作[12](P87)。1921 年11月发布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局通告》,进一步明确党中央设有“中央宣传部”[13](P3),主任为李达,负责向各级党组织和党员传递党的“政治信息”。

在组织传播方式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四种方式:一是政治会议传播。政治会议传播是统一全党思想、形成全党共识的有效方式。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每到关键时刻,总是通过召开政治会议或纠正错误政治路线,或强化政治共识。例如,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的“八七会议”,纠正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投降主义,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之后,意味着王明“左”倾教条主义政治路线的结束,以及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中央正确领导集体的建立。1945年召开的党的“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空前团结和统一。二是组织文件传播。这里所谓的组织文件,既包括党的重大会议形成的会议文件,也包括在重大事件、重要活动或重要时刻中出台的文件。党的每次重大会议,都会形成决议,将党的政策主张、路线方针制度化。每次重大活动或重要时刻,都会发布通告、决议等,借机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传播自身的政治品牌,引发广大群众的关注,进而赢得群众的政治认同。三是革命媒体传播。例如,建党初期就在上海成立了党的第一个机关报《向导》周报,土地革命时期创办了《解放》、《共产党人》等刊物,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创办了《解放日报》、《新华日报》等刊物,并陆续建立新华通讯社、广播电台。四是教育体系传播。例如,在1921年8月,毛泽东、何叔衡等在长沙创立了党的第一所干部学校——湖南自修大学;1924—1926年间,彭湃、毛泽东先后主持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工作;后来在苏区、抗日根据地、解放区,中国共产党都大力兴办人民教育和干部教育事业,建立起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的教育体系,通过教育体系广泛传播了党的政策主张和政治方略。

通过组织传播这一有效传播方式,中国共产党不断强化广大群众对自身的积极政治立场或态度,政治品牌逐步概念化和固化,并且深入民心。

三、中国共产党政治品牌建构的过程逻辑

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其政治品牌的建构,主要通过在政治品牌名称和形象标识确定基础上,逐渐形成代表政治取向的核心价值,并通过政治理念、政策传播,实现与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结和沟通,赢得接受、认可和拥护,进而形成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全方位的品牌架构。从过程论的视角分析中国共产党政治品牌建构,贯穿着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确定性与开放性的统一。

(一)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

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看,一切事物都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而这种规律体现为内部固有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是不为偶然表象或者人的意志所转移的。作为物质存在最普遍状态的过程,显然无法摆脱物质的客观规律性而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物质的过程就是客观的过程。但在承认客观性的同时,马克思主义同时尊重和肯定主观性的作用。恩格斯曾指出,“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14](P247)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来没有片面主张客观性或者主观性,而是坚持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

中国共产党政治品牌的建构过程,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客观性与主观性统一的思想光华。一个政治品牌的建构,有着自身的基本规律,中国共产党政治品牌的建构亦然。从构成要素来看,它必须具备品牌名称、品牌视觉识别系统乃至听觉识别系统等基本要素。从时间序列来看,它必须经历从品牌名称确立、品牌标识形成到品牌内涵逐步丰富的过程。从品牌效应来看,它必须与受众建立良性互动,并使受众在这过程中产生信任、依赖等情感。这些客观规律是不可违背的,但是积极的主观能动因素,可以加快品牌建构的过程,并且通过有效的政治传播,强化政治文化的渗透力和政治影响力,加速自身政治权威的塑造。在中国共产党政治品牌建构过程中,早期中国共产党人从政治品牌建构的一般规律出发,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确定党的名称基础上,逐步创造出独特的视觉识别形象系统,特别是确立核心价值并创造性地运用有效的政治传播方式,使政治形象深入人心,大大加速了政治品牌的建构过程。

(二)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

过程是事物发展变化所经历的时间和空间的集合体,具有时间的积累性和空间的延展性。二者密不可分,物质是过程的汇总,过程既是普遍的也是现实的。[6](P1)物质总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也作为过程不断向前发展,贯穿着认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有限到无限的辩证发展规律。在过程演进过程中,又可区分为各个连续的阶段。如果事物在发展过程仅仅是量的积累而未发生质的变化,那么这个时候事物就处于单个的阶段中;一旦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导致发生质变,那么就意味着事物发展进入下一个阶段。事物的发展是由无数个阶段紧密串联而成的,总是体现出继承和创新的关系,表现为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

中国共产党政治品牌的建构,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一个又一个紧密相连的不同阶段。每一个阶段,都从要素增量或者要素变革方面对政治品牌建构施加积极的影响。例如,建党初期对党的基本制度雏形思考,大革命失败后对革命领导权认识的改变,土地革命时期对经济社会建设的探索,抗日战争时期对统一战线理解的深化,解放战争时期对政党政治规律的把握等等,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战争不同历史阶段对政治品牌建构的贡献。不可否认的是,受历史条件的影响,在一定的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对政治品牌的理解或许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甚至走过一些弯路,但从整个历史过程来看,却始终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始终是积极要素不断积累的连续发展过程。理解中国共产党政治品牌的建构过程,既不能片面追求阶段论,也不能片面肯定连续论。如果忽略了政治品牌建构的阶段性,就会造成本质认定上的错乱,或者阶段区分上的混淆;如果忽略了政治品牌建构的连续性,就会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陷阱,否定不同历史时期对政治品牌建构的贡献。实际上,中国共产党政治品牌的建构过程,始终是一个不断奋斗和探索的过程,体现着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

(三)确定性与开放性的统一

所谓确定性,是指中国共产党政治品牌具有确定的内容、性质和品格,而不是漂浮、摇摆、虚化、简单的要素拼凑,不是任人摆弄的玩偶。所谓开放性,是指中国共产党政治品牌不是一种封闭、僵化的事物,而是具有与时俱进、善于创新的优良品格。确定性和开放性是一个事物所具有的两种基本属性。正是确定性,决定了一种事物之所以为这种事物而区别于其他事物;而开放性,则意味着这一事物在自身成长发展过程中,并不排斥其他有利因素的影响,反而积极吸纳一切有利因素,以实现自身的更好发展。

在中国共产党政治品牌建构过程中,始终生动践行着坚持确定性和开放性相统一的理论原则。既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名称、以党旗党徽为视觉识别,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价值的确定性,又随着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进程的推进持续融入新的品牌元素,不断强化政治品牌的生命力,不断塑造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拥护和以来的政治品牌。这种原则坚守,使中国共产党政治品牌不仅具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基本规定性,而且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不仅是一个由舶来理论指导成立的政党品牌,而且又扎根于中国的文化传统实际,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了充足的营养,塑就了浓郁的中国风格。建构中国共产党政治品牌,始终坚持了确定性与开放性的辩证统一,既反对夸大确定性、藐视开放性的片面观点,又反对夸大开放性、藐视确定性的偏激倾向,始终坚持确定性与开放性的辩证统一,在开放性中坚持确定性,在确定性中把握开放性。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战火中日渐淬炼成熟的中国共产党,在众多政治流派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广大人民群众信赖的核心领导力量,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建构了具有独特风格的政治品牌。从过程论的视角回顾中国共产党政治品牌的建构历程,不仅展示了不同时期党的重大贡献,重现了党在探索政治品牌过程的艰辛,而且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历史必然性,对于在国内外开展中国共产党政治形象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指出的是,政治品牌的建构不是一劳永逸的,还需要维系和保护。这就需要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保持危机意识、进取意志、创新精神,不断与时俱进丰富政治品牌的内涵,使政治品牌始终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1]Brad VanAuken.Political Repositioning Strategy [EB/OL],2014-09-04.http://www.brandingstrategyinsider. com/2014/09/political-repositioning-strategy.html#.V_9-EGlNnSBQ.

[2]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3]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A].列宁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

[5]张申府.建党初期的一些情况(节录)[A].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共产主义小组(上)[C].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

[6]何长工.难忘的岁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7]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资料组.中国共产党历次重要会议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

[9]中国共产党章程(1945年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M].上海:新华印刷厂,1950.

[10]徐建飞.历史与逻辑框架下中国共产党的建立[J].南方论刊,2001,(7).

[1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

[12]王健英.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汇编——领导机构沿革和成员名录[M].北京:红旗出版社,1983.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4]柳长铉.论“过程论”的实质[J].延边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2).

□责任编辑:李三虎

D267

A

1003—8744(2016)06—0005—07

*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广东“村改居”社区党组织功能转型与实现机制研究》(编号:GD14XDS01)、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新治理结构下广州村级党组织权威提升研究》(编号:2013JG27)、广州市党建研究基地2016年度课题《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研究》(编号:16DJ01)、《广州实施基层党建品牌战略研究》(编号:16DJ03)、《广州园区党建工作创新研究》(编号:16DJ06)的成果。

2016—9—26

黎明泽(1983—),男,中共广州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基层治理与执政党建设。

猜你喜欢

建构中国共产党政治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政治攀附”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政治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