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视域下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以天台县为例

2016-02-13石怀春

浙江伦理学论坛 2016年0期
关键词:天台县县域马克思

石怀春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视域下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以天台县为例

石怀春①

县域地区如何摆脱落后、发展经济,又要搞好生态文明建设,这不仅是一个重大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大实践问题。本课题从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理论高度审视地方生态文明建设,分析天台县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及其制约因素,从而理清当前县域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县域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现实路径

县域地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单位。如何搞好县域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关乎中国整个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更有利于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探微

(一)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核心思想,它是研究当前县域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渊源。

1.人类依赖自然界才能生存和发展

首先,人类的物质生活来源于自然界。马克思指出:“人靠无机界生活,而人比动物越有普遍性,人赖以生活的无机界的范围就越广阔……人在肉体上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不管这些产品是以食物、燃料、衣着的形式还是以住房的形式表现出来。”①[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5页。马克思的这一观点深刻说明了人类对自然界的物质依赖性。换句话说,如果没有自然界给我们提供的这些自然产品(物质产品),人类就无法生存,更谈不上发展,所以说,人依赖自然才能生存和发展。

其次,人类的精神生活来源于自然界。“从理论领域来说,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的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②[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72页。自然界赋予人丰富的情感和英明的智慧。人的宽容、合作、审美等高贵品质都源于自然界。在人类改造自然、满足物质需要的同时,也从自然界中获得了精神需要,转变了人的观念,丰富了人的情感、升华了人的道德,使人们的认知能力和审美能力得到进一步深化。

2.自然界的存在和变化也与人类的活动分不开

马克思主义认为,如果没有人类的参与,单纯的谈论自然界是毫无意义的。“对人类来说,孤立的、被固定的、与人类分离的自然界是不存在的。”③[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8页。这说明自然界的存在不能离开人类的活动。再者,自然界的变化也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自然界有其自身的产生、变化的过程,人类的活动或推动或阻碍自然界的这种变化过程。平地起高楼、沙漠变绿洲,说明了人类活动推动了自然界进程;而环境污染、气候变暖,说明人类活动阻碍了自然界进程。

(二)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解”

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解”是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最终目的,那么如何才能达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解”呢?我们主要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为基本维度进行以下三个方面的探究。

1.变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马克思、恩格斯一生的理论和实践集中表现为“两个和解”思想: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解”,二是“人类本身的和解”。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解”必然要求人类本身的“和解”。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共同的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少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①[德]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926—927页。这种论断说明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解”问题。恩格斯也指出:“要实行这种调节,仅仅有认识还是不够的,为此需要对我们的、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以及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于我们的、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②[德]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160页。由马克思、恩格斯的论断,我们可以看出,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必然会影响人与自然的和解,而马克思主义要求变革不合理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解”。

2.发展社会生产力

社会生产力,主要涉及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即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问题。马克思曾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级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中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③[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页。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解决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内部的矛盾,必须以社会生产力作为前提。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要想达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解”,人类必须变革不合理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走共产主义道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一种“完美”的社会,只有真正实现了这种社会,才能解决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内部的矛盾,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解”。我们也知道,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合理、最美好的社会制度,这种社会制度的物质基础是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达。因此,我们可以说,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是实现人与自然之间“和解”的物质条件。

3.发展科学技术

在马克思看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与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密切相关的。根据相关文献,我们认为马克思是最早肯定科学技术对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具有积极作用的思想家。恩格斯也认为:“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④[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75页。但是,马克思也同样能意识到,科学技术也具有矛盾性,它既能加速人与自然的“和解”,从而造福人类,也会造成环境的污染、生态的破坏。他认为,要把科学技术运用在先进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下,科学技术才能得到合理的利用;否则,就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与生态的破坏。

马克思提出用科学技术的进步来解决生态问题,这一思想主要集中表现为他的循环利用理论。“机器的改良,使那些在原有形式上本来不能利用的物质,获得一种在新的生产中可以利用的形态。”①[德]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17页。“化学工业提供了废物利用的最显著的例子;它不仅发现新的方法来利用本工业的废料,例如,把以前几乎毫无用处的煤焦油,变成苯胺染料,茜红染料,近来甚至把它变成药品。”②[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18页。马克思的这些循环利用理论,对于我们今天研究和解决地区生态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二、天台县生态文明建设现状

(一)环境质量

近三年来,天台县域环境空气(PM10)优良天数达标率在95%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地表水水质满足水功能区与水环境功能区要求; 2013年出境断面地表水水质达标率为95.8%。2014年,天台县政府编制了《天台县水域功能区划调整方案》,目前已征求各部门意见后正式上报;出台《天台县2014年“空气清新”行动方案》《天台县大气重污染应急预案》《天台县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计划(2014—2017年)》《2014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计划》。根据我们调研,天台县2014年1—10月交接断面水质综合评价结果为良好;10月PM2.5均值为44,在全省58个县级市中排名第24;城市区域环境噪声为49.3分贝。

(二)生态环境功能区划

天台县在浙江省处于浙中丘陵农业生态亚区。全县共分为禁止准入区、限制准入区、重点准入区和优化准入区四个功能区,实行污染物总量目标控制。2013年天台县生态环境功能区划修编通过浙江环保厅的批准。

禁止准入区占全县土地面积的11.49%,包括各级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以及森林公园,禁止与保护目标无关的一切建设项目的准入;限制准入区占全县土地面积的76.81%,主要包括受保护农田和林业用地,严格限制与保护目标无关的建设项目的准入;重点准入区占全县土地面积的2.26%,主要为新城和老城基础设施相对完善的区域,承担城镇化、工业化创新发展的重点建设项目;优化准入区占全县土地面积的9.44%,主要为各工业功能区的集聚区,因城镇基础设施及产业层次较低,污染排放量较大,亟须加快城镇产业优化发展。

(三)节能减排措施

天台县大力开展能源紧缺体验、能源执法检查活动,加大对清洁生产能源体系建设、节水型企业、新能源利用等示范企业的报道宣传。狠抓项目源头控制,严格落实节能评估工作,坚决控制高能耗项目进入,完成70个项目的节能审查,组织27个项目的节能评估工作,年综合等价能耗50005.35吨标煤,年用电量14433.8万千瓦时。2014年1—11月份,县规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8.18%,煤炭消费总量64774吨,完成年度节能工作。全面推广清洁生产审核,增强企业自觉开展清洁生产环保意识,完成万胜、华基环保、天新药业、严牌过滤布等4家企业清洁生产审核,现等待市里验收。制定了《天台县2014年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计划》,完成3家减排项目、4家关停企业的结构减排项目、6家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减排项目、35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减排项目。根据核算, 2014年全县COD削减5.65%、氨氮削减6.86%、二氧化硫削减11.12%、氮氧化物削减13.75%,完成年度减排任务。

(四)生态补偿机制

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的若干意见》《浙江省生态环保财力转移支付试行办法》和《台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的若干意见》,天台县作为浙江省45个主要水系源头之一,每年按照环境质量和生态功能状况,获得最高额度的省级生态环保财力转移支付资金。近几年来,天台县设立了生态公益林管护补助资金、矿产资源开发基础备用金、生态县建设专用资金等,组织实施“异地搬迁”“生态公益林建设”“万里清水河道建设”、农村生活污染治理以及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工程,为天台县建立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制约天台县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因素

(一)体制机制的缺失和不完善

近年来,生态问题逐渐引起县域地区政府和人民的重视。问题在于,尽管人们认识了这一点,但由于经济因素的影响,还是很少有人会自愿放弃掠夺自然资源及污染环境的行为。这也说明了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体制机制的缺失性和滞后性。体制机制的缺失和不完善严重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因而,县域地区应该通过不断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去规范人的行为。

从近年生态文明评价指数看,天台县的“生态制度”一项排名在全省比较落后,2011年为第50位,2012年为第33位。这说明天台县在制度建立和完善上需要加大力度。针对天台县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体制机制问题,我们课题组经过实地调研,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生态空间管制缺乏统筹

目前天台县的现状是缺乏长期规划,空间发展上缺少统筹协调,造成工业功能区数量多、布置散,甚至与城镇居民区混杂,对生态及人居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2.生态补偿机制还未建立

天台县生态补偿工作还未能形成制度化,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还不够完善,在财政支付过程中往往把生态建设、资源有偿使用与生态补偿相混淆,体现生态补偿要求不清晰,资源使用和保护投入没有充分反映自然资源本身价值。

3.公众参与机制不健全

欠发达地区居民特别重视改善当前的经济条件,往往对眼前的生态问题表现较为漠然,除非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才积极参与;民间环保机构之间没有形成互相配合、加强协调与合作的氛围,也没有形成信息共享的机制。

(二)科学技术的相对落后性

科学技术水平不仅会制约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进程,也会制约其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县域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更易受到区域科学技术的制约。天台县作为浙江省一个典型的山区县,科学技术与省内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大多数企业科技含量不高,工业技术装备较为落后,环保基础设施落后,有些乡镇工业企业污染不能很好地得到控制;从另一方面说,天台县的科学技术相对落后性也表现为县域高科技人才的缺乏,且近年来有些关键领域的高科技人才有流失倾向。科技水平不高及高科技人才缺乏,势必会影响天台县科技的竞争力,影响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效益,严重制约了天台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

(三)其他因素

环境基础设施管护方面,虽然天台县建成了城市污水处理厂、乡镇污水处理站、垃圾填埋场、垃圾中转站,但城市污水收集系统维护和乡镇、村级管护人员力量较为薄弱,并缺乏长效管理机制,保证不了正常的运作管理;工业污染源治理方面,天台县大多数工业企业规模较小,工艺相对落后,环保基础设施落后,甚至工业功能区还没有集中的污水处理设施。坡塘区域化工业企业在没有搬迁前污染无法得到根治,污染反弹时有发生;农业面源污染方面,畜禽养殖配套土地不足,大量未经处理的畜禽粪便排入溪、田、塘。实施“肥药双控”的力度还不够大,可以接纳畜禽粪便的绿色有机农场基地数量和规模偏小,致使地表径流污染严重。除此以外,建筑垃圾、医疗垃圾以及生活垃圾的任意堆放也造成了环境污染,影响到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四、天台县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路径

(一)探索建立生态空间管制制度

县域地区应遵循本县人口资源环境相统一的准则,有效控制国土资源开发,促进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适度合理利用。

近年来,天台县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立生态保护红线体系,依靠省政府立法来严守耕地红线、水资源红线、生态红线,以解决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等突出的环境问题。建立生态空间集约利用机制,通过对各生态环境功能小区污染物总量控制,严格实行对生态功能用地的监督,理顺工业功能区与居民生活区的空间配置关系。拓展生态空间培育保护机制,完善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建立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制止溪滩改田,杜绝河岸硬化。坚决在必要的区块实施退耕还湿,修复始丰溪两岸湿地生态系统,恢复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能力。定期定量对始丰溪、三茅溪等进行补水,保证河流的生态需水和河流物种多样化。

(二)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对生态补偿的支持力度,建立生态补偿投融资体系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全面推进县域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进一步完善土地、矿产、水等各种资源费的征收使用管理体制。

根据区域特点,天台县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举措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水资源保护方面

提高水资源保护费的征收基准,扩大水资源保护费的征收范围,提取水资源保护费并充实到水资源保护生态补偿资金中,用于县内重要水资源保护区的生态补偿及奖励;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实行阶梯式计量水价制度,核定企业和居民用水额度,超量征收的差价部分费用纳入水资源保护生态补偿专用资金。

2.排污权方面

建立排污权交易和排污权有偿使用制度,采用市场杠杆对污染物进行控制和管理,把环境保护问题、排污权交易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建立排污权交易市场,由政府来保护和监督排污权交易市场,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和纠正。全面开展刷卡排污制度,加快排污系统建设,实现对企业环境管理从单浓度控制,向浓度、总量“双控制”转变的管理制度。

3.生态补偿试点方面

生态补偿涉及复杂的利益关系调整,我们要通过在典型生态区对典型生态类型开展试点探索以总结经验。如全县人民的大水缸石梁镇黄龙水库饮用水源地,库区集雨面积为29.2平方公里,总库容1625万立方米,承担县城日供水10万吨的任务;里石门水库饮用水源地,集雨面积为296平方公里,总库容1.99亿立方米,承担全县饮用水备用水源和始丰溪两岸18万亩农田灌溉的任务,这两个水库都是饮用水源保护生态环境功能区,属于天台县生态环境功能区划的禁止准入区,主要以生态保护和修复为主,是探索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政策和技术体系的理想试点区。将旅游业做大做强,并使其成为拉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循环发展模式。

(三)加大科技创新和招才引智力度,创新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1.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利用科技的引进和创新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率,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这已成为县域地区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双赢”之路。天台县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经济发展模式,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第一,推进工业循环发展。抓好天台县医药、橡塑、汽车用品等重点行业的资源消耗减量化。在产业集聚区、工业园区内搭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循环经济产业链,着力构筑县域循环经济产业发展新常态。第二,促进农业循环发展。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建立健全生态循环农业县域模式。第三,加快生态旅游业循环发展。充分利用天台县的生态优势,树立品牌意识。

2.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加大招才引智力度

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但是很多县域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又处于偏远山区,交通不发达,因此很难吸引高科技人才。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不断完善人才政策。近年来,天台传统的机械、生物医药等产业发展迅速,科技人才供需矛盾成为困扰当地企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的头号难题。为此,天台县要进一步创新机制、优化服务,已有的人才政策制度将继续坚持,不够到位的方面要着重完善和解决,争取用优惠的人才政策招到企业需要的高科技人才并留住他们。用人才优势促成科技创新,用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用经济发展催进生态建设。

3.根据区域特征,大力发展生态经济

县域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要突出地方特色,使其生态产业和循环产业能够交叉互动发展。天台县拥有独特的生态优势和资源优势,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适合将生态产业和循环产业有机结合起来。

发展生态经济,必须依靠政府运用财政、金融、价格等经济手段,以低碳、绿色、循环的生态理念,立足天台的山区特点和循环经济特征,加快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加快区域农业经营模式转变,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加快地方特色旅游资源开发力度,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使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及生态旅游业融入循环产业链之中,达到生态产业和循环产业的和谐统一。

(四)健全环境准入制度,加大环保执法力度

健全环境准入制度和主要污染物控制制度,严格控制不符合规划、不符合天台县产业政策的、重污染高能耗的企业进入。完善排污许可证制度,严禁无证排污、超标排污。实行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探索中水回用、再生水利用,推行水污染第三方治理和污染源在线监测第三方运营。严格实行生态环境质量问责制度,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行为加大责任追究和违法惩治力度,切实保护公民环境权益。继续实行“3255”分类考核,增加生态保护和环境质量的权重,探索建立绿色GDP核算制度。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加强重点流域、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的执法监管,加强城市重点工业污染源和农业面源污染的执法监管,深入持久地开展各类环保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各类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完善环保、公安等多部门联动执法机制,让各部门进行良性互动,通过环保执法联动响应程序,集生态诉讼案件、环保联动执法、环保警示教育于一体。

(五)加强生态文化建设,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思想支撑

1.发展地方特色生态文化

县域地区虽然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各地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人文风情等都各具特色。我们应该因地制宜地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文化,并将其打造为地方的生态品牌,从而带动地方特色的生态文化的创新,再促进生态品牌知名度提升。这是一个生态文化与生态品牌良性循环的过程,不仅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本质,也是县域地区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之路。天台县依托自身的区域特点和资源优势,全力打造生态旅游,不但拥有了生态品牌效应,也发展了生态文化,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健全生态环保公众参与机制

公众参与机制,是我国环境法中的一项基本原则。该原则有助于提高环境决策的民主性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性。集中民智、凝聚民力、体现民意,健全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公众参与制度,以保障公众对环境保护的言语权、对环境污染的知情权、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监督权。积极发挥环保协会、环保志愿者协会等社会团体的宣传和监督作用,让没有直接利益关系的人也能就环境公益的损害提起诉讼,使生态文明建设处于社会团体和公众的参与和监督之下。

3.开展生态文明宣教活动

大力开展广泛生动的社会宣传,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向公众传递生态文明的重要信息,潜移默化地引导公众,使之形成稳定的生态文明理念。首先,在理论宣传中宣传生态文明。宣传国家有关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使之能深入人心。其次,在生产活动中宣传生态文明。提倡劳动者发展绿色生产,倡导企业开发循环产业。通过宣传教育将经济理念和生态理念融为一体,使之转化为人们的生态文明的自觉行动。最后,在生活行为中宣传生态文明。在日常生活中,鼓励人们平时使用低碳的生活用品,杜绝使用一次性水杯、筷子等易耗品以及对环境保护有威胁的商品,鼓励大家用公共交通或者步行等绿色方式代替对环境有破坏的出行方式。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3,4卷[M].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约翰·贝拉米·福斯特.马克思的生态学:唯物主义与自然[M].刘仁胜,肖峰,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钱俊生,余谋昌.生态哲学[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5]余谋昌.生态哲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6]佘正荣.生态智慧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7]余谋昌.创造生态文明新的制度模式[J].林业经济,2014(6).

[8]黄承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和战略任务[N].人民日报,2012-08-20(19).

[9]詹姆斯·奥康纳.自然的理由:生态马克思主义研究[M].唐正东,臧佩洪,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0]天台县环保局.天台县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报告[R].2014-04.

[11]中共天台县委,天台县人民政府.天台县创建国家生态县工作报告[R].2012-10.

①石怀春,中共天台县委党校教师,哲学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生态哲学研究。

猜你喜欢

天台县县域马克思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寒山和合环线】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
对县域卫生管理要特别关注
天台县平桥镇中心小学
县域就诊率为何差了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