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灯如花
2016-02-13姚永栋
文/姚永栋
长乐三人行
千灯如花
文/姚永栋
上海素有远东不夜城的美誉,早在爱迪生1879年发明白炽灯之后没多久,小小电灯泡便远渡重洋来到上海滩,至20世纪30年代,沪上租界闹市一带已成了灯红酒绿的十里洋场。经历了尘埃起落、岁月沧桑,如今百年上海又重新焕发出国际大都市的迷人风采。每当暮色降临,浦江两岸,千灯如花,渐次绽放。先是街边鳞次栉比的一个个窗户亮了,继而一排排路灯、一盏盏车灯也竞相亮起来,不一会,街市的霓虹灯齐刷刷地大放异彩,楞把个夜空映照得五彩缤纷、如梦如幻,给人以无穷的遐想。在光与色的雕琢勾勒下,外滩晶莹剔透的欧式古典建筑群与流光溢彩的陆家嘴现代楼宇,灼灼而立,风情万种,宛如典雅的风中百合和炽热的烈焰玫瑰,令人目眩神迷、惊艳不已。而繁华璀璨的南京路步行街与人影绰约的人民广场绿地,则像富贵的庭前牡丹和清丽的空谷幽兰,红尘奢恋混搭脱俗安宁,倒也显得相得益彰。此时若从空中俯瞰,夜上海明亮如昼,恍若天上银河倾泻、繁星坠落,化作了这人间无边的灯花、无边的辉煌。
不夜城的奇光异彩来之于灯,而灯则源之于火。灯火不仅塑造了都市的高颜值,更对人类生存发展有过特殊意义。这灯肇始于何时尚无定论,而火的起源,在中国曾有燧人氏钻木取火的古老传说,在西方则有普罗米修斯盗取天上火种到人间的神话故事。世纪初创,长夜漫漫,原始人在观察天火之后,曾无数次地尝试用摩擦生热来进行人工取火,终于在山谷旷野间点燃起一堆堆熊熊篝火。这不仅照亮黑暗,驱散寒冷,也使自身得益于熟食而加快了进化。期间,原始人用木棒加动物油脂制成了最早的灯具——火把,星星之火因之而得以广泛的流动和传播。可以想象,原始人类正是高擎着一支支火把,前仆后继地走出蛮荒迈向文明。古往今来,从火把、油灯、蜡烛到电灯,从白炽灯、荧光灯到节能环保的LED灯,人们的照明方式一直在不断变革中。发展至今,各种灯具已是琳琅满目,用途也日趋广泛。国际照明委员会因此推荐有关标准按光通量分配比例和防尘、防潮、防触电等级来进行分类,以便制定不同功能的技术要求。世事变迁,灯火尚传,灯具的创新历程成为了人类文明和科技进步的凿凿印迹。
夜晚华灯初上,申城千光万影,其中最抢眼的无疑是景观灯彩,然而最暖心最动人的,却是社区弄堂那一扇扇窗户透出的柔柔光影。无论是名苑豪宅,还是旧里老屋,窗前灯下都是一个温馨的家庭,都是一段上海人家的故事。也不管户主是高富帅,还是工薪哥,生活中都有一样的锅碗瓢盆、鸡毛蒜皮,都有一样的母唤儿啼、喜乐哀愁。这蕴涵浓浓黎民情愫的万家灯火,乃是都市繁华中的最大亮点、最美春色。待午夜时分,海关钟声悠扬敲响,地铁末班车缓缓驶入站台,三三两两的打拼族,身负疲惫,心揣期冀,匆匆行走在静谧的马路上。任周遭灯火阑珊,前方窗口总有一束守候的灯光,为夜归人照亮回家的长长心路。
千灯如花,灿灿我心;月涌春潮,浩浩浦江。哦,上海——我的城市我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