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谊兼师友:“微信时代”高校辅导员与学生新型关系探究

2016-02-13唐雅君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师生关系辅导员微信

唐雅君

(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福州350108)



谊兼师友:“微信时代”高校辅导员与学生新型关系探究

唐雅君

(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福州350108)

[摘要]随着微信时代的到来,高校辅导员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辅导员需要既站在“师”的立场引导,破除微信碎片化的不利影响,又要强化“友”的角色,消除与学生的隔阂,利用微信平台掌握平时难以掌握的学生思想动态,从而及时作出回应和引导。“谊兼师友”是微信时代辅导员与学生关系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微信;辅导员;师生关系

腾讯微信团队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微信用户数达6.97亿,每月登录微信用户达5亿多人次。在庞大的微信用户群体中,60%是15至29周岁的年轻人。按照职业分类,有19.7%的用户为学生。微信以其新颖的功能、良好的私密性和便捷的互动性获得了青年学生的青睐,伴随而来的是新型人际关系模式的建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正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辅导员作为高校青年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身兼教育者和管理者两种角色,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成为微信时代辅导员工作的新课题。

一、坚持:“师”的立场

(一)微信传播圈:以自我为中心

与微博侧重于内容的及时传播不同,微信平台着力于用户关系网络的建构,微信用户的朋友多通过手机通讯录和QQ通讯录直接添加获得,有较为稳固的人际关系基础和准实名制的特征,这使得微信传播圈成为了通常意义上的“熟人圈”。线上熟人圈的建立也使得微信传播呈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传播范围的私密性,微信中的朋友圈状态、文字、图片等信息都只能对好友可见,内容不对第三方公开,这使得微信传播圈的私密性远远领先于微博、空间等社交平台。二是传播内容的主观性,手机自媒体给所有人配上了麦克风,网络舆论变成“万言堂”。而微信的私密性保证了个人的言论不需要经受舆论的考验与审问,使得熟人圈里的言论传播更加主观;三是传播方式的灵活性,微信中的朋友圈、聊天、视频聊天、语音聊天、小视频等功能,与以往社交平台显得更轻巧简便,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系所需的成本大大减少,技术的突破与革新使得人际关系更加密切。这三大特点让用户在微信上聊天或交友可以获得更多私密空间,也使得微信的交往从议题设置、内容分享、关注评论等方面都呈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使得舆情的把握难度大大增加。

首先,议题设置倾向于以自我为中心,多以情感需要为出发点。微信线上好友是以线下既有人际关系为基础,通过微信平台如朋友圈、微信群的搭建,线下人际在线上得以进一步发展,打破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线上聚拢效应更能激发用户与好友进行分享的热情与积极性,熟人圈内的交往提供了更强的安全感和归属感,使得用户敢于分享和乐于分享私密信息,而这种分享更多的是以“我”为中心,如用户习惯将个体感受的表达、情绪的发泄、自己对他事物的评价分享在朋友圈,多希望得到某种特定的情感回应。因此,无论是个性展现,还是获得分享观点,议题设置和分享动机中受个人价值判断影响的成分重,用户所发布的信息类型是满足主体需求且迎合了用户对好友评论预估设想的结果,这种信息往往缺乏理性思维。

其次,用户对他人评论倾向于以自我为中心出发考虑的,多以碎片化信息为主。微信朋友圈的用户通常在意个人言论得到关注的程度,因此在使用时通常会设想“别人会怎么评价我这条动态?”、“这条信息会不会影响别人对我的看法?”等。这种以“我”为中心的信息网络,往往会造成接受信息的不完整,权威信息发布不及时,用户容易被泛滥于朋友圈的偏见、谣言所裹挟,而缺乏纠偏机制。此外,微信分享每天都可以接收来自好友分享的新信息、新内容,然而看似接受新知识的背后,主观的碎片信息分享往往将复杂的事情简单化,短小的篇幅简化了逻辑推演过程,不够严谨、全面。碎片化的信息虽易于阅读便于分享,但已降低认知成本,每天的新阅读和新分享容易让个体产生能力错觉,最常见的便是许多在微博上已经偃旗息鼓的谣言,在微信上又重新泛滥,特别是偏激的“民意”会在短时间内“刷屏”,如偷小孩、某地禽流感、健康养生、奇闻异事等。

(二)“师道”:权威发声,减少负性效应

1.利用和维护好教师权威

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的教育者与管理者,可以在微信中充当权威发布者的角色,用“师道”——即教师的权威和道德感召力弥补这一缺陷,不仅要主动回应学生的关切,还要及时了解网络舆情信息,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利用微信便捷简单等特点加强与学生的密切联系。一方面,要敏锐把握一些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了解学生诉求,回应学生需求;另一方面,要主动及时转发与学生密切相关的信息,做好思想引导,遏制谣言的产生与蔓延。除此之外,要积极关注和培养在学生享有一定威望的“意见领袖”,发挥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职能,提高教育的柔性和有效性。

2.掌握和建设好微信平台

微信公共平台和公众账号是又一强化“师”的角色的工具,为高校抢占新媒体阵地、创新学生工作方式方法提供了机遇,同时对于实现学生工作方式的精细化管理、学生工作职能的网络化转型具有重要意义。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应借助微信平台,以思想引领为重点,以服务成长为目的,整合学校各职能部门资源,通过有针对性地应用微信的各项功能建设微信公众平台,从而实现学生工作信息的有效传播和对话式服务。辅导员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推送学校资讯和相关权威信息发布,打造自身的公信力和影响力,提升职业能力水平。

二、强化:“友”的角色

(一)微信人际圈:现实的复刻

美国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认为,交际关系的强弱决定了获得信息的性质以及个人达到其行动目的的可能性,并以此将个人人际关系分为弱关系网络和强关系网络。根据格兰诺维特的调查,他提出美国社会是一个弱关系社会,而弱关系是现代社会群体间互动的关键。中国学者边燕杰则根据中国社会的文化背景不同,提出了强关系更符合社会现实的假设。微信诞生于中国,其用户数量的逐年增长验证了微信在打造强关系网络上的优势。

微信作为典型的强关系主导的社交网络,好友多数是通过手机通讯录、QQ好友通讯录、直接添加好友的方式添加的。这种方式,使得微信“朋友圈”基本将个体的现实人际网络复制出来。在这种强关系的网络中,个体的“自我表露”会显著增强。“自我表露”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悉尼·乔拉德提出的概念,他认为每个人都会有“自我表露”的需求。他将“自我表露”界定为告诉另外一个人关于自己的信息,真诚地与他人分享,提出自己个人的、私密的想法和感觉的过程。微信“朋友圈”为自我表露提供了便捷的手段,用户可以自主把握表露的程度,很多人愿意每天在微信“朋友圈”中发表自己的观点或生活见闻;用户还可以自主选择信息的接受者,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圈子中可能会呈现完全不同的状态。在这个同学圈某个个体能够侃侃而谈甚至成为主导角色,但是在另一个圈子之中却判若两人、沉默寡言。

由于微信只是大致复刻了现实中的人际网络,因此它并未改变现实人际关系的等级观念,只是工具意义上的革新。调查显示,79%的表示如果群组中有老师、领导、长辈等会表现得更加局促。由于现实生活中老师、领导等角色之于个人存在纵向的等级排列,这种状况同样会阻碍虚拟空间的个体自我表露。由于微信用户的不断增加,使用人群也越来越广,这一特点是和QQ、微博等以往虚拟空间在自我呈现上所不同的地方。

(二)友道:春风化雨,增加正面引导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提出,“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然而,“师”的角色如果被片面强化,现实中的隔阂则会通过分组、屏蔽等形式被复制进微信空间,辅导员就容易失去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展开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机。

1.线下:强调“友”的角色,建立互动交流型的师生关系

在微信时代,言论在半隐私的空间中传播,相较于微博,更难于及时监测。根据对部分公共危机事件的数据统计显示,网民评论主要集中在事件发生后的半个小时至一个小时,此后评论数便趋于稳定。由此可见,网络消息的传播、扩散到形成网络舆情时间短暂。处理微信舆情危机和引导舆情风向的最佳时机往往在事后一个小时之内,这要求辅导员密切关注学生的网络动态,及时地研判和把握舆情。传统的思想教育是以教师管理教学为中心,强调教师的权威性,在教学中教师主宰,学生只能服从管理服从教学。这种传统的师生关系,影响了学生的自主性,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不能起到师生互动教育的效果。这就需要强调辅导员的“友”角色。

调查数据显示∶辅导员和学生的关系类型中,引导型关系一年级占57.4%,二年级占48.8%,三年级占36.8%,新生入学对大学充满未知,最需要引导性,年级越高学生自主独立性越强;朋友型关系一年级占21.3%,二年级占30.6%,三年级占42.1%。当代大学生要求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年级越高,越希望与辅导员建立朋友型的关系;传统型的师生关系,一年级占18.3%,二年级占19.6%,三年级占20.2%,互敬互爱型关系没有特别的变化。由数据可知,辅导员在与学生的相处中,各年级各阶段的关系是不一致的,应该采用的方法对策也应有所不同。年级越高,学生自主性、互动交流性越强。而在建立和谐的“师友”关系上,辅导员比普通老师有着明显的优势。首先,年龄与学生接近,思想、话语易于产生共鸣,沟通更加顺畅。第二,日常生活工作中与学生接触频繁,易于产生信任感。第三,辅导员负责学生日常管理,对学生事务情况熟悉,往往是学生求助和倾诉的重要对象。

2.线上:主动把握学生思想动态,掌握学生利益诉求

线下的良好关系会与线上关系产生良性互动。从传播效果角度看,熟人交际中的信息传播会比公开平台传播的消息更有价值。公开发布的信息,虽然很多人会阅览其内容却并不能使绝大多数人产生兴趣。微信朋友圈的信息分享受众多为朋友圈内的熟人而并非公众,这些内容的吸引力除了在于信息本身的吸引力还在于发送人对接收人的影响力,从微信好友间的关系强度角度来看,朋友之间的信任感和影响力使微信的传播效果和传播价值要优于其他社交网络媒体。因此,辅导员要经营和建设自己的朋友圈和微信群,通过朋友圈分组、建立主要学生干部微信群等方式,有选择性地发布与学生利益和学生发展相关的权威消息,同时转发和发布正能量的信息在朋友圈,迎合学生的成长需要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减少学生的逆反和抵触心理,做到润物细无声。

“友“的角色受到学生认同后,辅导员可以主动把握学生思想动态,更全面地掌握广大学生的利益诉求,乃至某些非理性情绪,促进学校与学生的沟通,化解隔阂和对立情绪。在热点问题出现时,可以同学生中的“意见领袖”灵活机动地开展引导,在观点的交锋与碰撞中引导微信舆论风向,同时透过朋友圈评论可以争取到中间立场的同学,扮演好“良师益友”的角色。“友”的角色的认同,针对一些心理困难学生和生活困难学生,也可以及时发现、疏导、解决,避免问题积累、发酵。

微信时代到来正改变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格局,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线人员,需要及时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为此,辅导员需要站在“师”的立场加以引导。而片面强调“师”的立场会导致与学生的隔阂,这种隔阂会被微信的私密特性所强化,使得辅导员难于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因此,又需要辅导员强化“友”的角色,利用微信平台掌握学生网络动态,从而及时作出回应和引导。“谊兼师友”——即情谊如师如友,亦师亦友,是微信时代辅导员与学生关系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刘建华.师生交往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高莹.微信的传播模式分析[D].郑州大学,2014.

[3]严星.微信用户持续使用意向影响因素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

[4]孔令国.微信的使用对大学生社会资本的影响[D].天津师范大学,2014.

[5]梁丰锦,张伟健,崔俊铭.高校辅导员与学生的关系研究[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3(4)∶76- 79.

[6]张宏如.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9)∶117- 119.

[7]徐静,闻丽芬.微信环境下高校学生工作模式创新研究[J].科技风,2015(17)∶228.

[8]悉尼·乔拉德,特德·兰兹曼等.健康人格人本主义心理学观[M].刘劲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26.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0046(2016)4- 0073- 03

猜你喜欢

师生关系辅导员微信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谈小学班主任管理中师生关系的构建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微信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微信
微信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