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全域旅游与美丽乡村的无缝对接
2016-02-13李晓云
李晓云
(信阳农林学院旅游管理学院,河南信阳464000)
论全域旅游与美丽乡村的无缝对接
李晓云
(信阳农林学院旅游管理学院,河南信阳464000)
[摘要]发展全域旅游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有效载体,本文在剖析全域旅游与美丽乡村特征的基础上,找到二者的结合点,建立两者无缝对接的化合反应公式,依托乡村场域,利用全景乡村发展模式,实现美丽乡村的全域美。最后围绕旅游化、全域化、美丽化等角度论证全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条件。
[关键词]全域旅游;美丽乡村;无缝对接;全景乡村
如今,旅游业发展已进入全民旅游和自助游、自驾游为主的新阶段,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传统景区初级的观光旅游产品和人满为患的嘈杂旅游环境,而是渴望到更为开放、自由、休闲的乡村度假,体验乡村特色系列产品,感受美丽乡村无处不在的心旷神怡。
一、全域旅游与美丽乡村的解读
(一)全域旅游概念及其发展特征
传统旅游是围绕“游”要素而展开的,即开展旅游要先建景区,再完善旅游服务要素,将景区框出来收取门票费用。然而,在“散客化+大众化”旅游时代,由于旅游流运动的空间分散性,传统的“旅游景点”模式已不足以满足旅游需求的多元个性化,因此,“全域旅游”模式应运而生。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产业为优势产业,通过整合优化旅游资源及配套支持性社会资源,实现区域资源整合、产业融合、社会共建,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
全域旅游不是处处建景点景区,而是注重其规划布局的合理性,是一种开放共享式的发展理念;也不是排斥景点景区,而是形成处处都是旅游吸引物,注重深度的旅游体验;全域旅游是一个旅游场,一个全新的旅游发展生态圈,致力于实现特定区域内旅游发展的全时、全境和全产业链,有利于形成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
(二)美丽乡村与新农村建设
美丽乡村,是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具体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是指要摆脱农村贫穷落后的历史原貌,利用现有资源发展农村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对于乡风、村容、管理等方面又提出了要求,是要强调乡村不仅要“新”,更要“美”,这个“美”蕴含了多层涵义,不仅是生态和环境美,还要求乡村场域内“文化美、人美、社会美”等,实现农村“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美丽乡村是新时期对新农村建设提出的新的要求,既要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更要注重新农村和原生态的渗透式融合,拒绝以“新”取代其历史遗存美,在生活水平上实现城乡一体化,在生态环境上保持乡村原真性。
二、全域旅游与美丽乡村无缝对接的现实基础
无缝对接是建立在二者存在共性的前提基础下而进行的深度融合,在一定条件促使下产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的化合物,以实现二者共同的愿景。
(一)二者交集
全域旅游与美丽乡村,一个是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一个是新农村建设的终极目标,两个概念乍看并没有交集,但是,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两大有效措施,早已走上了农旅互促的耦合发展模式。全域旅游的全域可以是乡域、县域或是市域以上更大的旅游目的地,全域的实现应该是从小场域到大场域逐渐完成旅游覆盖的过程,因此,在全域旅游发展之初,乡村旅游目的地是全域旅游最佳试验区,通过全局性合理规划实现乡村旅游的全域化发展,使乡村不再是一个或某几个旅游吸引物的集合,而是一个完整的、特色的综合吸引物,不再受季节的限制,而是景因时节而不同,其价值与地位都是独一无二的,形成处处是景、时时可旅。
旅游的本质就是审美活动带来的愉悦,其审美本质就决定了乡村全域旅游的终极目标是实现美丽乡村建设。乡村发展全域旅游,必能改善其生态环境,挖掘其文化底蕴与民俗风情,提升农民素质,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实现乡村美的全域化,无形之间已完成了美丽乡村建设。因此,全域旅游与美丽乡村的交集即隐藏于“全域”与“美丽”之中,二者之间发生化合反应的前提是开展乡村旅游,旅游的有效全域化即是“乡村的美丽化”,此时,对于乡村而言,“全域”等同于“美丽”。
(二)二者化合反应的优先条件分析
乡村场域空间相对较小,易于全域统筹规划,具备发展全域旅游的先天条件;而美丽乡村是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从“新”到“美”的实践认知,是从单一的生态美发展到全域美的现实要求。全域旅游与美丽乡村在乡村这一场域因旅游而实现了全域与美丽的无缝对接。
第一,全域旅游的全时空与全产业覆盖是二者互动的动力基础。对于乡村而言,全域旅游要求做到“全境、全时、全业、全民旅游化”。“全境”就是要整合资源,统一规划布局,避免资源破坏和无序开发;“全时”就是要深挖资源特色,搞活节事活动旅游,摆脱乡村旅游的高度季节性限制;全业就是通过发展旅游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发展“旅游+”的功能,完善旅游产业链条,克服乡村旅游在经济与基础设施上的不足;“全民”就是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但更重要的是提升其文化素养,既要引导其参与旅游业发展,又要注重其自身素质与能力的培养。而美丽乡村建设也正是从村容、经济、民风等方面出发,与全域旅游的出发点不谋而合。
第二,美丽乡村的和谐美是二者共同追求的发展目标。美丽乡村是在改变农村落后历史问题的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美,不是荒废破败的遗落村庄,也不是“浓妆艳抹”的伪乡村,而是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相互渗透。这也恰好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目标追求,不是泥泞不堪无法进入,也不是焕然一新的现代建筑和粗糙复制的采摘园,在返璞归真中需要体验的不是伪乡村,而是城乡互补一体化发展,是区别于城市文明的乡村特色。
三、全域旅游与美丽乡村无缝对接的产物分析
(一)二者一体化发展的产物
二者在一定条件的促使下,依托乡村场域和旅游方式相互吸引融合并发生化学反应。化学反应公式如下:
全域旅游+美丽乡村=全域美丽+乡村旅游=全景乡村
在农民要脱贫致富和国家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内外双重动力的作用下,二者随旅游牵引先发生复分解反应,最终进行深度耦合,实现化合反应。初步的复分解反应中二者分解出“全域”“旅游”“美丽”“乡村”四大离子化合物,四离子在引力的作用下重新组合生成了“全域美丽”与“乡村旅游”两大化合物。如何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乡村的全域美丽?这是关键性问题。两大化合物组成的核心元素可以归纳为“全”“美”“乡”“旅”,“美”即是旅游资源的载体,将旅游资源开发成产品就能组织旅游活动,即将“美”开发成“景”,就能实现“乡”村的“旅”游,所以,四个元素可以有机结合成“全景乡村”。
(二)全景乡村发展路径分析
全景乡村是把一个乡村当做一个旅游景区来规划发展,统筹好旅游资源六要素的衔接与布局,实现村在景里、景在村中,突破景区的区域界定。全景乡村在实践发展过程中需要经历景区塑造和优化升级两个阶段。
景区塑造阶段,实现村景合一。在已有点状旅游发展的基础上,进行资源挖掘和资源整合,通过合理规划和布局,扩大游览空间,设计最佳旅游线路,进入村口立即能体验乡村美。村中建筑在保护的前提下做好美观化建设,“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产品合理布局、特色凸显,利用植被及特色交通工具将旅游道路景观化,乡村居民将不只是旅游服务的提供者,也应纳入旅游吸引物的范畴,他们日常休闲的民俗风情和田间劳作的原真性以及主客交往中的淳朴热情,都是城市游客想要观看和体验的独特性产品。
优化升级阶段,是要实现乡村景区的最高级别——5A乡村。在实现乡村景区化的基础上,按照国家5A景区的标准,对乡村旅游进行优化升级,将其打造成符合国家5A级景区标准的、开放式的5A乡村景区。不仅对景的品质要求更高,对人的行为也提出了要求。这个“人”包括旅游主客交往的双方——旅游者和社区居民,要求旅游者规范游览行为,做到文明乡村游;也要求社区居民和谐相处、友好待客,保持文明民风。“5A乡村”一方面完善了其基础设施的建设,给社区居民和游客带来了便利性和舒适性;另一方面,“5A乡村”说明要把旅游产业升级为乡村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充分发挥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功能,即农业围绕旅游调整结构,乡村建设围绕旅游完善功能,社会服务围绕旅游突出特色,实现旅游带动全域经济,走出特色乡村发展新模式。
四、全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策略
全域旅游与美丽乡村在化合反应的过程中还需要加入一些催化剂才能产生全景乡村,化合反应后,还需在特定的环境内保存才能保证其不被再次分解成其他化合物。
(一)全局统筹,实行统一规划
全域与美丽实现的前提就是统一规划和合理布局。传统乡村旅游是点状发展、各自为政,都以自身利益为发展目标,并未意识到个体行为对乡村整体形象的影响。而全景乡村要求全要素统一协调,组合成最有利于乡村发展和最受游客欢迎的旅游整体产品,应从全局统筹的角度出发,定位美丽乡村的发展方向和特色主题,在特色定位的指导下,合理布局旅游要素,达到旅游全域化。
(二)因地制宜,乡村旅游主题化
受乡村旅游经济的诱惑,全国刮起了乡村旅游开发热,开发出的产品却是大同小异,无非是生态观光、农家乐和采摘游,缺了点乡情韵味。因地制宜,而不是一味地模仿、复制,每个乡村因其地理区位、资源禀赋、社会文化、历史沿革等各方面的不同赋予了其特有的资源,深挖自然、文化、民俗资源内涵,并科学地整合和组合资源,形成主题系列产品。
(三)构建“旅游+”,推动旅游全域化
全域发挥“旅游+”功能,使旅游业与其他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形成新的生产力和竞争力。“旅游+种植业”,发展农产品从播种到丰收的全套体验性旅游产品;“旅游+手工业”,发展乡村特色原材料编制购物品;“旅游+影视”,发展乡村露天电影娱乐产品等。通过“旅游+”,实现旅游全域发展,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是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四)杜绝过度商业化,确保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景区化后,就不可避免地要引进商业化经营项目,用以完善旅游产业链,在商业化气息的“熏陶”下和经济利润的驱动下,乡村旅游发展可能会陷入到过度商业化的泥潭,过分注重经济效益,非理性地粗放式开放和缺乏管理式混乱经营,将导致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失衡,文明与民主荡然无存,最终导致其脱离美丽乡村建设的道路。因此,在进行乡村景区化经营的过程中,更要注重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对村民及外来旅游商进行培训教育,让其充分认识到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美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韩喜平,孙贺.美丽乡村建设的定位、误区及推进思路[J].经济纵横,2016(1):87- 90.
[2]吕俊芳.城乡统筹视阈下中国全域旅游发展范式研究[J].河南科学,2014,32(1):139- 142.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 0046(2016)4- 0025- 03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关联互动研究》(项目编号2015- QN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