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晋商消费内容概述
2016-02-13王群
王 群
(陕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19)
【历史学】
清代晋商消费内容概述
王群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西安710119)
[摘要]清朝时,晋商经过苦心经营积累了大量的财富,这为晋商的消费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在晋商消费不断扩展的过程中主要形成了生活性消费、礼仪性消费、教育性消费、政治性消费、社会性消费和娱乐性消费,这些消费内容对晋商自身及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清代;晋商;消费内容
明朝以来,晋商白手起家苦心经营,至清朝时,晋商的经营范围不断扩大,积累的财富也不断增加。清朝人徐珂在《清稗类钞》中对光绪年间山西商人的资产有过估算:介休侯氏七八百万两、太谷曹氏六七百万两、祁县乔氏四五百万两、祁县渠氏三四百万两、榆次常氏百数十万两,等等。“其实这仅仅是个粗略的保守的估计,以上各家资产少则数百万,多则上千万。其经营规模和资产总额在一定程度上均达到了传统商业的巅峰”[1]14。而清政府在光绪初年的财政收入也仅仅维持在七千万两左右,可以说当时晋商已富可敌国,这就为他们的消费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山西自古以来就有勤俭节约的传统,在清代山西地方志中,很多州府县志都有“晋俗之俭,自古而然”的记载。在晋商创业初期及家族前几代人中,商人们大多勤俭节约,也正是靠着这种精神晋商得以成功。康熙皇帝曾说:“夙闻东南巨商大贾,号称辐辏,今朕行历吴越州郡,察其市肆贸迁,多系晋省之人,而土著者盖寡,良由晋风多俭,积累易饶,南人习俗奢靡,家无储蓄”[2]522,晋商节俭之风与南人奢靡之俗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创业之初,晋商大多能保持传统的节俭之风,但积累了巨额财富之后,大多晋商便开始了享受生活,形成了独特的消费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活性消费
衣食住行是每个人生活所必需,对晋商来说,这无疑是最基本的消费内容。
1.衣。创业之初,晋商并没有太多钱财顾及衣着,且经常在外奔波,衣着也不多讲究。积累了一定的财富之后,尚且较注意衣饰的节俭。但随着经营状况的稳定及生活的富裕,晋商及其子孙开始重视衣着,“衣则罗绮纨縠,缓带轻裘”[3]25,追求奢华的着装,甚至还引领了当时的衣饰潮流。“一些在京、津等大都市经商的人家,由于见多识广,穿着颇为讲究,所需衣物大多在大都市购置,服饰极为华美,且互相攀比,在客观上引领着当地的衣饰时尚,引得当地居民争相效仿”[4]265。所以,晋商的衣着消费由最初的满足自身需要到追求奢侈华丽的着装,最终影响一个时代的衣饰潮流,变化不可谓不大,其间花费必然巨大。
2.食。同衣着一样,创业之初,晋商对食物并无太多挑剔,在经营途中往往是风餐露宿,即使致富之初,也常常是节衣缩食。随着经营状况的好转、生活的稳定,晋商对食物的追求也由满足自身需求逐渐走向奢华,“食则炰鳖鲜鱼,山珍海错”[3]25,更令人震惊的是,“太谷曹氏家族传至曹克让一代时,每餐必是山珍海味”[1]34。富商更是创新花样,“久负盛名的太谷饼、孟封饼、祁县东观镇的熏肉、太谷的汤褪驴肉都与富商大贾之家有着直接的联系”[4]265。不难看出,晋商对食物的要求已不仅仅局限于生活之需,而是更加注重食物的丰富、精美与奢华,甚至创新品种,增加了食物的开支。
3.住。最初的晋商均为贫苦之户,不乏家徒四壁者。晋商在有了一定的经济条件之后,必然会在老家购置或者新建宅院。山西现存著名的一些民居就是最好的例证,如祁县乔家大院、祁县渠家大院、太谷曹家三多堂、长治申家大院、榆次常家庄园、灵石王家大院等等。以祁县的乔家大院为例,乾隆二十年(1755),乔家先辈乔贵发在内蒙古包头经商,逐渐富有,后衣锦还乡,在家乡原来宅基地的基础上修建新宅院;嘉庆元年(1796),乔贵发之子乔全美在其宅院东北方修建一座新的宅院;乔贵发之孙乔致庸先后于同治元年(1862)、同治十年(1871)、光绪二十四年(1898)三次修葺并扩大乔家宅院,形成现在祁县乔家大院的格局。晋商除了多处修建宅院之外,宅院本身的装饰也精美异常。“晋商大院的建筑装饰充分运用了木雕、砖雕、石雕等传统精湛工艺。‘三雕’装饰遍及晋商大院建筑装饰的重要部位,从门脸、影壁、门户、窗棂、墀头、屋檐、屋脊、烟囱到勾栏、梁枋、雀替、挂落、匾额、垂柱,再到抱鼓石、门砧石、础石等。这些装饰构件与建筑主体相得益彰,并且处处表现出繁缛豪华”[5]260,足以看出山西商人对宅院建设的重视,花费的钱财不可胜数。
4.行。在现代交通并不发达的清代,晋商们的出行往往采用更为传统的方法,如步行、坐轿、骑马等。乔致庸为了请到当时的商界精英阎维藩,让儿子准备八抬大轿在其必经之地等候,乔致庸之子则是骑马陪伴阎维藩左右,可见当时的社会八抬大轿已是较高的礼遇,骑马则是多数晋商经常采取的出行方式。为了方便出行,晋商家中则有专门负责抬轿子及养马的家丁。所以,晋商在出行的消费方面,因时代的局限,除了增加抬轿人数、装饰轿子外,不会有更加奢华的方式。
5.田。“以末致财,以本守之”是自古以来中国商人阶层的普遍意识,晋商在积累了大量财富之后必做的一件事情便是购置田产。介休冀氏“在介休万户堡购买土地二顷多,在晋祠购稻田四顷,除此之外,还在原籍本村占有土地三十多顷,占到全村土地的三分之一”[6]263;“商人李因笃在经商致富之后,将大部分利润用于土地投资,广置田宅,最后发展成为拥有八九百亩良田的大地主;蒲州商人范世达经商致富后也大量购买田产”[1]17。除了在本省购买田地之外,很多晋商还趁自然灾害之机购买外省的土地,“豫省连年荒欠,凡有恒产之家,将地亩贱价售卖,山西富户闻风赴豫,乘机放债,准折地亩取利”[7]870,描述了山西商人趁河南省灾荒之时疯狂购买河南土地的状况。晋商购买田产除了种植自身需要的粮食之外,也依靠购置田产维持自身的财富。可见,晋商在购买田地时往往也是毫不吝惜,花费甚大。
二、礼仪性消费
重礼是中国古代的传统,礼的内容也复杂多样,对普通人来说,主要表现为婚丧、待客、祭祀三方面。“仓廪实而知礼节”,晋商在致富之后,更是注重礼节之事,在礼仪性消费上投入甚多。
1.婚丧。婚事与丧事在中国传统社会是非常重要的两项活动,很多人往往为了办好红白事,不惜倾家荡产。对业已致富的晋商来说,红白事更是晋商显露财富的机会。“晋商红白喜事的宴席也不惜花费,显其富有。一般家宴八碗八碟已是上等,但一些富商还要上三台。所谓三台,就是除了八碗八碟外,还有点心、水果、三炒、三烩……一共124种食品。这124种食品分别由鸡、鸭、猪仔各统帅一台,故称三台”[8]407。“每逢婚丧嫁娶,大摆宴席。尤其是喜庆之时,笙歌盈日,鼓乐喧天,往往历时1个月,花银上万,无所顾惜,可谓穷奢极欲,令人瞠目”[9]85。晋商对婚事的花费已经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刘大鹏在其《退想斋日记》中记叙了太谷富商武家嫁女时“十分奢华,首饰皆赤金、玉翠、玉宝石、珍珠等物,衣服皆花缎、縠绸、锦绣、绮纨等件,约值五、六千金”[3]109。丧事则花费愈重,“介休侯氏家族侯从杰死后葬期就用了6个月,开吊3天,统共花费白银1万余两”[9]85。可见,晋商出于各种缘由,十分重视婚丧之事,在花费上也毫不吝惜。
2.待客。宾礼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礼节之一,对晋商来说,无论是继承前人待人处事的优良传统,还是为了更好地经营、发展商业贸易,人际交往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晋商需要经常接待宾客,所以晋商在待客上的花费也绝非一般。晋商家中常常是“日日宾客满门,一至黄昏,车马滔滔,门前不绝。至则开席相待,到鸡鸣时方去,无日不待宾客”[3]25,可见当时富裕的晋商门庭若市的局面。在待客的花销上,晋商“每年花费至一万余金”[3]26,足见其待客花费之重。
3.祭祀。祭祀礼是华夏礼制之一,天神、地祇、人鬼自古就是人们祭祀的主要对象。晋商在致富之后,都非常重视祭祀,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祠堂的修建。山西定襄县《邢氏族谱》中记载邢氏家族先辈邢大绪经商致富后,鉴于当时“族中旧无祠堂,公偕众建立;村西旧无文昌阁、财神阁,公偕众修之”,以供族人祭祀之需。晋商不仅在本族内修祭祀祠堂,更在村内或县上修建各种祭祀的庙堂。二是祭祀种类繁多。根据《晋祠志》卷七的记载发现,从正月至十二月,每个月均有祭祀活动,祭祀各类神仙、庆祝各类节日的祭祀等等,庆祝的方法主要有演剧、放花火等,花费甚多。三是祭祀器物贵重。根据《平遥县志》卷二中记载,单是文庙的祭器就有爵、登、鉶、簋、酒罍等,并且都是用贵重的金属做成。以上三方面足见晋商对祭祀活动的重视,祭祀花费也是毫不吝惜。
三、教育性消费
虽说“学而优则仕”,对贫困的晋商先辈来说,读书学习却是非常奢侈的。但晋商在致富之后,非常重视对教育的投入,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请名师。晋商重视对子孙的教育,首先采取的措施便是请名师。各家富商先后从本地或外地请来名家大儒教育子孙。祁县富商乔家聘请本县知名大儒刘奋熙担任自家教书先生时,聘以重金,配有两名书童陪侍,待遇优厚,并且暗中多资助刘家。教书先生平时的餐饮很丰富,并有乔家家长陪同就餐。如果先生要回家,乔家亲自安排接送。每逢重要节日,乔家对教书先生便有例敬,多为金银,足见乔氏对教书先生的礼遇及重视。其他晋商在致富之后也无一例外,重金聘请名师以提高子孙的教育水平。
2.办私塾。晋商致富后,在家中办私塾,以对子孙进行更为系统的教育。上文提到的祁县富商乔家为自家私塾重金聘请教书先生便是一例。“榆次常家在常威之后,常氏几乎家家办私塾。到咸丰年间,常氏的私塾已经发展到17所之多,延聘省内外知名儒者住馆授课”[10]。太谷武氏家族、灵石王家等富裕晋商皆在家族中设私塾。这对提高晋商子孙的教育水平无疑具有积极的作用。
3.奖功名。虽然晋商靠商业发家,但很多晋商还是愿意让子孙读书做官,求取功名,甚至采取物质奖励的方式鼓励子孙考取功名。太谷《武氏家谱》中便有“重科名”一条,“此后有登贤者赠银一百两,两捷南宫者二百两,公车五十两,推而广之。秀才为科名之基。入泮者赠银三十两,补廪二十两,乡试十两,岁、科两试各五两,童生院试、府试,每次二两,县试一两”,各种考试通过后奖励明确,等级清晰。
4.兴义学。除了重视本家族子弟的教育,晋商还经常兴义学,顾及乡邻。据统计,“清代山西共有义学385所,其中,晋商活跃的河东地区就有189所,占总数的49%,全省设立义学五年以上的州县有31个”[11]2967,足见山西义学的普及。山西新绛县“韩杰,字汉卿……业贾游吴越,胸次洒落,绰有风致,……捐舍休学为诸生昌。平生所积,仗义散尽”[12],可见有些商人不惜耗尽家财,捐助义学。
5.助官学。晋商在发展私塾和义学的同时,还注意对官学的捐赠,经常捐田、捐钱、捐书。据《山西通志》记载,雍正二年(1724),山西全省有学田275顷,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晋商的捐赠。榆次常氏经常捐助钱财给地方学堂,根据《常氏家乘》记载,“邑中凤鸣书院渐颓废,议重兴。公捐膏火资二百金,无难色”。“祁县昭余书院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由各商户捐银2万两……徐沟县金河书院于同治三年(1864)捐银9 400两……位于冀宁、河东两道盆地的州县商业发达,商人捐银的数量相当可观”[13]209。除此之外,晋商还捐赠自家藏书,“榆次常氏家族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将家藏《十三经注疏》、《二十四史》、《二十二子集》、《昭明文选》、《朱子全书》等珍贵书籍捐赠给县立凤鸣高等小学堂”[11]2967。
四、政治性消费
晋商为了达到某些目的,常常会有一些政治性消费,譬如捐官、捐献、贿赂等。
1.捐官。虽然晋商通过节俭、勤劳获得了极大的物质财富,但“士农工商”,商人仍然处于社会阶层的末端,“惟经营大获,纳资得官,乃得厕身晋绅之列”[14]。所以,富裕的晋商往往会通过捐官的形式获得官爵。据清代山西历任巡抚哈芬、恒春、王庆云等奏折中的资料记载,“山西票商中有日升昌、蔚泰厚、大德兴、元丰玖、志成信、锦生润、协同庆、协和信、乾盛享、其昌德等票号的东家21人输银捐买官职。同时,日升昌、天成享、蔚泰厚、蔚丰厚、新泰厚、巨兴和、隆盛长、万成长、聚发源、万成和、万成合、义兴永、光泰永13家票号的26个掌柜人均报效6 182两,获得各种官职”[15],可见捐官之风在晋商中的兴盛。
2.捐献。晋商在致富之后,往往会主动或被动地向朝廷捐献钱财,《榆次县志》中记载晋商王氏曾于乾隆年间向朝廷捐银四十二万两,并得到了皇家的恩宠。乾隆二十五年(1760),乾隆皇帝“驾临五台山,河东商旅敬输银三万两,以充经费”[16]1050。每当朝廷有灾荒或者战乱时,晋商也会捐献,“以山西商人为主的两淮盐商,自雍正十一年至光绪三十二年间,共向朝廷助饷、‘报效’达22次之多,共计银2 419万两,粮食21 500石。此外,赈济捐额银352万两、铜钱56 000串、粮食23万石,助工捐银622万两、粮食10万石。若再将购买昭信股票、公债额计算在内,至少达4 000万两”[17]40。祁县乔家曾在慈禧太后一干人等逃至山西时予以盛情款待,并捐献金银。
3.贿赂。晋商为了经营之便,获得政府官员的支持,往往会贿赂官员。“蔚成长交好庆亲王,百顺通交好张之洞,协同庆交好董福祥,志诚信交好粤海关监督某氏。另说大德通交结赵尔巽和庆亲王,三晋源交结岑春煊,日升昌交结历任粤海关监督、庆亲王、伦贝子、振贝子和赵舒翅等。票庄经理与督抚往来甚密,得其信任,亦步亦趋,虽调任亦与之同行”[18]37,可见晋商结交官员在当时是非常普遍的,而官商结交最好的方式便是金银,晋商多通过向官员贿赂钱财,以图经营之便。
五、社会性消费
晋商在致富之后,往往会进行一些社会性的消费,方便乡里的同时也提高晋商自身在当地的声望。
1.赈灾。在古代,贫富差距非常明显,尤其是遇到灾荒,对贫者的打击尤为明显。晋商在遇到灾荒之时,往往会赈灾,以助贫民渡过难关。“刘向楠,幼业农,继以业商致富……光绪三四年,岁歉,捐粟数十石,赈村人至本族之贫者,各给银两使谋生,赖以全活”[19]294,记载了山西永济商人刘向楠的赈灾的状况。除直接给贫者金银粮食外,晋商还免除贫者的债务,“赵起鸿,七岁而孤,事母孝。家屡空,贾於秦,有兄二皆早逝,各遗一孀一孤。鸿抚恤周至,门内翕然,六世犹同颤焉。同治丁卯岁饥,出粟贷贫,尽取债券焚之”[20]371。
2.工程。晋商在家乡经常有工程建设,以利于乡人。山西灵石人张佩“幼失怙,事孀母,以家贫贸易直隶,闻母失明,弃商归养。后家颇裕,建桥修路输金赈贫”[21]。又如“张捷三,西白驹村人,业商,办理村事主张公道,出私款补修南头坡路,俾便利车马”[22]404,描述了晋商出资修缮公路以利车马的义行。晋商在家乡还经常修建灌溉渠道,以有助于农民务农。
3.修城。晋商在建城方面的例子很多,根据《晋政辑要》记载,在乾隆三十年(1765),山西保德、永济18州县修城,共需银270 848两,其中由山西商人捐输的即达252 673两,占修成费用的93%。但遗憾的是,晋商的这些贡献大都毁于战争等灾难,保留下来最为完整的便是平遥古城。现存的平遥古城是明初洪武三年(1370)为了防御外族南侵在原来旧址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后世对其多次修补,“而修葺规模最大的一次是在咸丰年间,这次修缮历时三年之久,完全由平遥商人出资和主持”[8]335,其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足见晋商花费之多。
六、娱乐性消费
晋商在闲暇时,还经常进行娱乐性消费,丰富业余生活。
1.戏曲。晋商爱听戏文,经常请戏班在家中演唱,《长生殿》传奇于康熙年间产生,《池上草堂笔记》中记载平阳府大盐商亢氏在戏曲上的花费,亢氏曾“命家伶演之,一切器用费镪四十余万”。不仅如此,晋商还在自己的大院中修建戏台、组建戏班子,如榆次富商王钺于同治年间组建了著名的“四喜班”、祁县渠源金出资组建“聚梨园”、太谷富商王虎儿出资创办“全胜和”戏班等等。更有甚者,一些富商还创立“自乐班”,花费重金娱乐。譬如太谷富商曹家创立的“三多堂”自娱自乐班,“平时曹克让邀请好友自娱自乐,冬季时还要邀集名伶来堂唱戏一个月,年年不下百余人,是私人举办的会演。演出期间,每天都有丰盛的宴席招待,上等烟、酒、名茶、糕点充分供应,临结束时还有奉送高额酬金和贵重礼物”[8]409。
2.社火。社火是一种全民性的消费活动,但对于富裕的晋商来说,社火无疑是一种炫耀财富的手段。“日来为元宵节,乡村人民闹社火者甚多,每日午后,沿村有锣鼓声,歌舞太平,此其是也。有人自省归言:省城于元宵节街市商号,张灯结彩,互相争胜,不惜费钱,务极华美,即衙署公所,亦借华丽争艳,以求其极。至所有社火甚多,所到之处均得赏赐数元至数十元之多,政界、商界挥金如土,如是者三日”[3]272,可见晋商对社火投入之大。
清朝末年,鸦片进入中国,不少晋商子弟开始吸食鸦片,太谷曹氏“家中男女老少都吸食鸦片,平日里家中存放的鸦片就有万两以上”[1]34。一些晋商子弟甚至沾染赌博恶习,恶性消费在晋商后代中蔓延。
综上所述,清代晋商的消费内容多种多样,除了满足自身最基本的日常消费需求外,也在不断寻求新的消费内容、开辟新的消费热点,甚至一些消费内容的产生及发展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不难看出,大多数晋商已经抛弃了先辈创业之初的勤俭精神,奢靡之风日盛。清末地方史学者刘大鹏无可奈何地写道:“俭约之风已渺,奢侈之习益广。迁流日下,不知伊于胡底矣,此世道之大忧也”[3]329。
[参考文献]
[1]徐名琳.明清晋商资本积累及流向探究[D].太原:山西大学,2012.
[2]圣祖实录(卷一三九)[G]//清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
[3]刘大鹏(著),乔志强(标注).退想斋日记[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
[4]行龙.从社会史角度研究晋商与地方社会[C]//张正明,等.中国晋商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王照伟,李汉平.晋商民居建筑装饰的文化考究[J].艺术教育,2014(10).
[6]刘晓丽.近代晋商家族变迁的历史轨迹[C]//三晋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三晋文化研究会,2010.
[7]高宗实录(卷一二五五)[G]//清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
[8]李文慧.晋商的节俭与奢侈论[C]//张正明,等.中国晋商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9]燕红忠.晋商与现代经济——探寻经济良序运行的制度条件与历史文化基础[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10]穆雯瑛.晋商史料与研究[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
[11]冯建成(总纂).榆次教育志[M].榆次教育志编写组,1990.
[12]新绛县志(卷五)[G]//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59.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
[13]张捷夫.山西历史札记[M].太原:书海出版社,2001.
[14]整顿茶市[N].申报,1880-05-06.
[15]张国辉.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钱庄和票号[J].中国经济史研究,1986(1).
[16]高宗实录(卷六二七)[G]//清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
[17]刘建生,燕红忠.晋商消费性支出对现代民营企业发展的启示[J].生产力研究,2001(4).
[18]山西金融志(上册)[M].山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1984.
[19]光绪永济县志(卷一三)[G]//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67.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
[20]光绪续修临晋县志(卷一)[G]//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65.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
[21]嘉庆灵石县志(卷九)[G]//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20.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
[22]光绪翼城县志(卷十六)[G]//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47.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
【责任编辑张琴】
Overview of Shanxi Merchants’ Content of Consumption in Qing Dynasty
WANG Qun
(HistoryandCultureInstitute,ShaanxiNormalUniversity,Xi’an710119,China)
Abstract:During the Qing Dynasty, Shanxi merchants, by hard working, accumulated a lot of wealth, which provided material bases for their consumptions. And their consumption expanded from basic living to protocol, education, politics, social connection and recreation. These consumption habits have had important influence on Shanxi merchants themselves and future generation.
Key words:Qing Dynasty; Shanxi merchants; consumption
[文章编号]1672-2035(2016)02-0014-05
[中图分类号]K249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王群(1991-),男,山西绛县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在读研究生。
[收稿日期]2015-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