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孝文化与乡村治理
2016-02-13□谭英
□ 谭 英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孝文化与乡村治理
□ 谭 英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个集发展、生活、生态、人文之美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其重要内涵是传承乡土中国的文化血脉,这一文化血脉的根脉当属孝文化,以孝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对当今乡村治理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孝文化是糅合政府、百姓和家族的粘合剂,是重振乡风文明的纽带;孝文化教育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抓手,是塑造人文美的乡村、推行创新式治理的基础。建设道德讲堂,制定村规民约,抓领导班子建设等有助于发挥孝文化在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中的作用,促推乡风文明建设和城乡和谐发展。
孝文化;乡村治理;美丽乡村建设;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如何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民建设幸福家园,是今后乡村深化改革的重点。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给我国乡村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也打破了原有的乡村社会结构,大部分乡村已经出现离土不离乡的亦工亦农特征,这使得乡村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相应出现了“空巢村”、老人自杀、儿童留守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已成为乡村建设与治理中极为迫切的事。我们认为,维持乡村社会主体性、回归“乡土本色”的根脉乃孝文化。探讨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孝文化与乡村治理的关系,及孝文化在乡村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有助于进一步把乡村建设得更和谐、幸福和美丽,使城乡融合后的乡村更具魅力,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一、乡村治理中的孝文化及其演变
(一)孝文化的内涵及其历史演变
何谓孝?《说文解字》解释:“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具体包括孝顺、尊敬、关爱、养老、送终、祭祀等。在中国,孝的观念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孝”的象形字,由上面一个“老”字,下面一个“子”字组成,表示上一代与下一代是一体的,上一代还有上一代,下一代还有下一代,过去无始,未来无终。这种朴素的自然的血缘情感,经过长期以来以家族、家庭为中心的农耕生产方式和生存状态的演进,内化于中华民族每一个成员的心灵深处,转化成了中国文化关于家庭伦理关系的基本准则乃至礼仪、风俗习惯和治国理念。①余玉花、张秀红:《论孝文化的现代价值》,《伦理学研究》,2007年第2期。为此,多数学者均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本质上可称为“孝的文化”。*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成都路明书店1948年版,第23页。
追溯有文字记载的孝文化的历史脉络,可能要从春秋时期孔子述作《孝经》说起。宋初大儒孙奭曾经给《孝经》写过一篇序文。*因缘生:《圣学根之根——孝经百孝诗》,台湾世界书局2015年版,第1-2页序文中谈到,春秋时代“时值周室衰微,王纲失坠,君臣僭越,礼乐崩颓”,于是孔子便定《礼》、《乐》,删《诗》、《书》,赞《易》道,以明道德仁义之源;修《春秋》,以正君臣父子之法。《孝经》为儒家十三经之一,是揭示孝道与和谐天下深层关系的伦理著作。其第一章就阐述了孝的含义和行孝的方法:“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人的身体乃至每一根毛发和每一块皮肤都是父母给予的,应当谨慎爱护,不敢稍有毁伤,这是实行孝道的开始;以德立身,实行大道,使美好的名声传扬于后世,以光耀父母,则是实行孝道的最终目标。所以实行孝道有三个层次——“始於事亲,中於事君,终於立身”。因此,在儒家看来,孝顺父母、恭顺兄长,是做人治国的根本,在家对父母尽孝,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由父母之孝,演绎为五伦之孝,推家及国,以孝齐家,以孝治国。
以此为据,以儒学立身的历代王朝都很重视推行孝道。西汉前期提倡“以孝治天下”,荐贤选官也都把“孝”作为一项基本标准。在唐朝,凡参加医学、算学、律学考试者,五经可以不读,但《论语》《孝经》不仅必读,还得作为试题列考。东晋元帝作《孝经传》,宋武帝、宋文帝曾经讲《孝经》,还有梁武帝写《孝经义疏》,顺治、雍正注解《孝经》,康熙诏请百官做《御定孝经衍义》,收录在《四库全书》和《四库荟要》中。更为重要的是,孝不但是一种内化于心的教化行为,还是一种外化于行的强制行为。历朝历代的法令都有关于孝的规定,《周礼·大司徒》所载“以乡八刑纠万民”的“八刑”中,首刑即“不孝之刑”。在隋唐律中,不孝被列属“十恶”范畴。凡需赡养老人者,官府可以减免其徭役和赋税,有罪者可以减轻其刑罚。对“不孝”之行为均要严厉制裁和严格限制,不仅规定了对父母服丧应尽的道德责任和应有的悲恸,还规定了对其他亲属服丧应尽的道义责任,甚至扩大到对于五服以内卑幼亲属。*孙家红、龚汝富:《略论唐律的“不孝罪”》(上),《中国文化研究》,2007年第4期。
在数千年漫长的中国历史长河中,“由于孝文化的发展与封建主义纠缠在一起,虽然曾横遭批判的厄运”,*丁原明:《儒家“孝”文化的现代诠释》,《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但其精华成分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思想体系和成套的道德规范,并对当今家庭文明建设、良好家风形成和社会和谐稳定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归结起来,传统孝文化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其一,在个人层面,要用爱心善事父母,善事兄长,同时要保持对父母的“敬”,生死都要以“礼”相待。其二,在家庭层面,要做到夫妻和顺、兄弟姐妹友爱恭顺,使父母开心,家庭和睦。其三,立身行道,敬业爱民,效忠国家。继承父母先祖之志,从修身行仁义之道开始,由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序列相吻合。
可以说,孝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孝的含义不仅仅表现在简单的爱人上,而是通过克己修身推及到爱他人、爱社会、爱国家、爱世界万物,进而达成天人合一的境界。”*余玉花、张秀红:《论孝文化的现代价值》,《伦理学研究》,2007年02期。这种忘我的、利他的、尚和合、崇礼义的体现人类文明普遍价值的孝文化“培育了中国人的优秀人格特质”,*徐向群:《论传统孝道及其现代价值》,曲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3年。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与文化基因。
(二)乡村治理中的孝文化
乡村是一个生命有机体,乡村是一个小而全的系统。尽管有学者认为,“如今的乡村社会的‘乡土本色’逐渐淡去,后乡土性色彩越来越明显,后乡土中国(post-earthbound China)已经来临。”*陆益龙:《后乡土中国的基本问题及其出路》,《社会科学研究》,2015年第1期。但是,在乡村这个熟人社会中的“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妇有别”的天性不会随着乡村主体的流动性增大和社会空间多元性、公共性的变化而改变。无论外面的世界多么变幻多彩,在乡土社会中,“这种以‘己’为中心而形成的‘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夫妇也,朋友之交也’的社会结构或差序格局是不会变的。”*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7-29页。
孝文化对当今乡村治理价值的最直接体现首先是在家庭成员间关系的和睦相处上。在乡村熟人或半熟人社会里,特别是在传统文化保留较多的村庄,谁家的儿孙孝敬父母,谁家的子孙或媳妇不孝敬父母,村民们看得一清二楚;如果连生养自己的父母都不爱,却去爱他人的父母,连自己的祖父祖母、叔婶、哥嫂等长辈都不尊敬,却去尊敬他人的长辈,这是与德性、礼义相背离的,这种虚假的爱和敬也为村里人所不齿。费孝通认为:“在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乡土社会范围里,每根绳子都被一种道德要素维持着。从己推出的过程里有着各种线路,最基本的是亲属:亲子和同胞,相配的要素是孝和悌,另一条线是朋友,相配的要素是忠信。”*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1-33页。这种道德约束成为乡村协调稳定的内在因素。
此外,在乡村治理中,由于孝文化内含着道德教育功能,强调德性教育为先,倡导孝敬顺从的美德和修身齐家的理念,强调家庭对老年人赡养的职责与义务,*余玉花、张秀红:《论孝文化的现代价值》,《伦理学研究》,2007年2期。导入孝文化教育对于解决当今乡村治理中遭遇的严重老龄化与“三留守”的问题,具有直接的效用和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中国乡土社会以宗法群体为本位,以村落为载体以亲属关系为主轴的差序格局下,孝文化教育在乡村治理中具有“化民成俗,教民成人”的独特优势。*朱启臻、梁栋:《村落教育与乡村治理秩序重构》,《人民论坛》,2015年第2期。
二、孝文化在现代乡村治理与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作用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纪念孔子诞辰2565岁的世界儒联大会、主持政治局集体学习等多种领域的讲话均谈到了党员领导干部要“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学益智,以学修身”,“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指出党员干部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要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精气神”等。孝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根脉,乡村作为中国文化有形的根*见《梁漱溟全集》(第五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439页。,如何继承和发挥孝文化在现代乡村治理中的作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孝文化是乡村治理中糅合政府、百姓和家族的粘合剂
201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旗帜鲜明地提出要重视“人的新农村建设”。如何在“物的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上留住人,使美丽乡村更美,使人情冷漠、感情疏远的现象去除,使邻里关系、干群关系日渐亲密,使传统文化的根脉连上,孝文化的传承对于缓解当前乡村治理主体弱化问题无疑带来了一片生机。“孝的本质是一种爱与敬的情感与行为,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润滑剂”*牛磊、杜振吉:《传统孝文化在新农村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功能探析》,《山东社会科学》,2009第7期。。
陆益龙认为,从当前乡村社会的平常现实来看,在“经历革命、改造、改革和转型四次重大历史变迁之后,乡村政治的基本性质已从‘无为政治’转变为‘村官政治’……村官政治糅合了国家治理和乡村自治,有机地将国家利益、基层精英利益和村民利益整合起来,在功能上向发展与施惠型政治转变,从而达到了乡村政治在总体上的良性运行状态。”*陆益龙:《后乡土中国的权力结构与村官政治》,《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6年第2期。近年来,笔者参与乡村建设的实践与调研情况与陆益龙的研究结论基本相同,即当前的村两委在基层治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村民对村两委的满意度高于乡镇机构。所不同的是,重视孝文化教育与忽视孝文化传扬的村庄相比,村民对村两委的信任度与满意度相差比较大。忽视孝文化传扬的村,有61.1%以上的村民对村两委的工作比较满意,27.9%的村民认为干群关系一般,其他村民选择不清楚或不发表意见;而重视弘扬孝文化的村庄,95%以上的村民对村两委的工作比较满意,这说明村民对村两委的工作满意度和信任很高。*本文所用调研数据和访谈内容均来自本课题组在北京周边十个美丽乡村的实地调研。
为什么施爱施敬的孝道观能将松散的、分散的、独立的、依土而聚的熟人们紧密连在一起?这是因为在生于斯、死于斯的相对透明的熟人社会里,村两委是否仁民爱物、尊老敬老、公平正义,村民们都看得清清楚楚。
位于北京房山区西北部的黄土坡村是个拥有千户人家的大村,12年前曾是一个去组织化、管理松散、重钱轻义的村庄。2004年,杨振军在换届选举中被推选为村委会主任,次年又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后,为改变这种状况,多次外出学习,寻找乡村治理的方法。
行为改变,思想先行。在杨振军支书的带领下,黄土坡村全力推行孝文化教育。他们把全面建设“孝行村”作为黄土坡村的发展目标,在村里投资10余万元设计制作了320个孝悌文化宣传板,悬挂在所有村道两旁的路灯上。在村内主要道路两旁,村民的院墙上粉刷传统文化宣传标语,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学习气氛。同时,在村里专门开辟了道德讲堂及文化广场,书记自费投资配齐投影、音响等设备,并建立了每天上午、下午分班学习制度,组织大家观看传统文化公益论坛等关于孝文化的光盘,对孝文化进行规范和系统化的学习。
村两委还从村里现有老年人、残疾人最现实和最迫切的需求出发,办起了助残养老居家服务,服务内容包括免费送餐、打扫卫生、清洗衣服等,帮助老年人、残疾人解决部分生活困难。通过开展一系列公益敬老活动,村民们的心变柔和了,与村两委对立的心渐渐消失了,参加村里学习和公益活动的人日渐多起来。
黄土坡村党委作为村民的当家人,同时也是基层政权的代理人,向上承接着国家政府的各项惠农政策和思想宣传工作,向下连接着村民百姓和各个家庭,他们以孝文化为纽带,带领村民落实孝道,不仅尽心尽责地为本村村民服务,还组织志愿者队帮助相邻两个村推行孝道,为村民营造了一个轻松学习、团结互助、和谐幸福的大家庭氛围。
(二)孝文化是重振乡风文明的纽带
乡风文明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国家大力推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送书下乡”“送文化下乡”等工程,*吕效球:《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共辽宁省委党校硕士论文,2008年。在乡镇村建图书馆、书屋、文化活动室,组织农民成立了文艺队,让农民就近就便享受现代文化服务。这些优质高效的文化服务和文化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了文明乡风的形成。*李秋明:《炎陵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乡风文明情况调研》,《文史博览(理论)》,2006年第6期。然而,许多研究者也发现,目前许多乡村书屋无人问津,数字文化大院放映设备成为摆设,有些农村的传统陋习依然存在,迷信风、赌博风等死灰复燃,与乡风文明的要求,如“良好思想状态、精神风貌、文化素养等”*姚惠敏、蔡希:《据于传统伦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浙江德清县在弘扬游子文化中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实证分析》,《当代社科视野》,2008年第7-8期。格格不入。究其原因,主要是忽视了乡风文明的核心内容,没有开展伦理道德教育所致,邻里互助意识淡薄,相互之间信任缺失,孝道沦落,子女不孝敬老人,*周军:《乡风文明问题探析》,《中共青岛市委党校 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重物质轻文化*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湖北省咸宁市联合课题组:《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乡风文明问题的理论思考》,《湖北社会科学》,2006年第11期。等等,导致乡风文明的建设成为无根的文化建设。
笔者在调研中了解到,重视道德文化教育的乡村,村民关系普遍融洽,幸福指数普遍较高。黄土坡村自从掀起学习孝文化、践行孝道之风气后,“和谐家庭”、“模范丈夫”、“好儿媳”不胜枚举。多数村民通过学习孝文化,尝到了学习的甜头,明白了孝道的真正含义。许多村民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反思自己的言行,到感恩自己的父母,最后从自身做起,成为好父母,好丈夫,好儿媳。村民杨大嫂告诉我们:“教育好儿孙,孝敬公婆,夫妻和睦相处,友爱兄弟姐妹,响应国家的号召,配合村委工作,做个好村民就是在尽孝。”
黄土坡村为了激励大家树立良好的家风,每年春节前夕都要评出30户“和谐家庭”和15到20个“模范丈夫”、“好儿媳”,组织隆重的颁奖仪式。杨振军告诉笔者,“开展评选孝子和模范家庭的活动,为的是响应党的号召,树立良好的家风和民风。村民通过这几年学习传统文化,村里婆媳吵闹,邻里纠纷现象明显少了,大家的精神风貌焕然一新了。”
(三)孝文化是塑造美丽乡村人文美的重要抓手
美丽乡村建设是实现美丽中国的重要任务,其核心和实质是希望打造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城乡一体化的宜居宜业宜游、有自我造血功能的美好家园。在所调研的美丽乡村中,笔者观察到,目前多数乡村建设的重点均停留在村庄的硬件设施建设上,在环境美、生产美、生活美方面投入了大量物力和人力,而对于人文美的文化建设上,还处在探索阶段。“今天的美丽乡村,很大程度是乡村美丽了(其实也不美丽),农民并不幸福。不幸福的原因是乡村没有文化之根。”*孙君:《重寻乡村文化之根——从郝堂村案例反思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活化》,《世界遗产》,2015年第11期。如何将乡村文化之根连上,并滋根养根,使乡村重新焕发青春,是美丽乡村建设需要解决的深层次问题。而孝文化在凝聚人心、德性教化、维护家庭稳定及乡风文明方面的效果显著且简便易行,可以成为提高乡村居民人文素养、塑造美丽心灵的重要抓手。
我们调研了解到许多村民通过学习孝文化、唤醒本心的故事。如黄土坡村的李姐,由于生在一个特殊的家庭,过去一直对亲生父母心存怨恨,逢年过节也不去看望父母。通过学习孝文化,她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主动看望父母向父母认错,从此,性格也变得开朗起来,还主动到村里的养老院做义工,为数十位老人和残疾人服务。60多岁的张大嫂告诉笔者,她过去是个很要强的女人,总按自己的标准衡量儿媳,说儿媳不知道孝敬她,婆媳矛盾不断,导致家庭不合。学习了孝文化之后,她开始反思自己对待父母的孝心,从此,她决心从自身做起,为儿孙做好榜样。心态转变之后,她惊喜地发现,儿媳也不是洪水猛兽。过去她从不参加村里组织的活动,现在也开始主动参加村里的公益活动,半年多的时间,婆媳关系就完全改善了,家庭关系也和谐了。
70岁的曹大爷认为,以前文化大革命时批判过儒家的东西,现在听了老师的讲解,才明白愚忠愚孝原来是孔子和孟子最反对的,孝敬父母天经地义,开展孝道的教育,不仅能使家庭和谐,对自己也有很多好处,起码心态更加平和了。北京美丽乡村北沟村的赵姐坦率地说,未学习之前,她与婆婆之间明不争暗斗的事情时有发生,通过学习孝文化后,才明白了孝道的真正含义,即在家教育好儿孙,孝敬好公婆,夫妻和睦相处,友爱兄弟姐妹;在外配合村两委工作,与邻居搞好关系等都是在尽孝。
我们的调研数据也显示:当问及美丽乡村的“美丽”应该“美丽”在哪里时,选择孝敬父母、家庭邻里和睦相处的村民占64%,选择村容村貌的占32%,4%的村民“说不清楚”。用村民的话来说:“人的心灵美了,心情就美,生活才有滋味。”
从这里可以看出,孝文化在人的德性扎根、价值观培育、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美丽心灵塑造、乡村传统文化传承、乡风文明建设、社会养老维系、村落社会秩序稳定、乡村文明治理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孝文化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对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增进社会稳定,推动城乡文明一体化稳步发展具有巨大的实践意义。
三、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孝文化的传扬与创新
如前所述,孝文化是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的乡村治理要道,是糅合政府、百姓和家庭的粘合剂,是重振乡风文明、塑造美丽乡村人文美的重要抓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如何挖掘孝文化的治理价值,发挥孝文化的治理作用,更显得尤为重要。
(一)要通过建设道德讲堂等多种形式传扬孝文化,用孝文化塑造村民心灵
虽然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乡村巨大的社会变迁对“孝文化”的传承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但并不意味着“孝文化在如此情况下必定难以传承”,*陈柏峰:《农民价值的变迁对家庭关系的影响——皖北李圩村的调查》,《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笔者认为,阻碍孝文化传扬的主要原因是多数村民对“孝”或“孝道”的含义理解模糊不清,或者说对孝文化的理解极为粗浅,认为给父母钱就完成了赡养父母的义务。许多学者也曾多方论述“唯有从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都关爱父母才可以称为孝养”,*杨清哲:《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文化视角——以孝文化破解农村养老困境》,《科学社会主义》,2013年第1期。“孝文化利于缓解农村社会老年人的身体健康与情感缺失问题等”,*任超:《中国农村孝文化传承研究——以下宅村为个案》,中国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15年。但是多数乡村居民并不真正了解“孝文化”的道理。
事实上,关于孝的含义和孝文化的道理,我国的《孝经》、《论语》、《大学》、《孟子》、《中庸》、《三字经》、《弟子规》等多部经典中均已论述得非常清楚。如孔子在《孝经·广要道章》中说:“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意思是说教育百姓互相亲近友爱,没有比倡导孝道更好的了。教育百姓礼貌和顺,没有比服从自己兄长更好的了。转移风气、改变旧的习惯制度,没有比用德音雅乐教化更好的了。使君主安心,百姓驯服,没有比用礼教更好的了。所谓的礼,也就是敬爱。所以尊敬他人的父亲,其儿子就会喜悦;尊敬他人的兄长,其弟就愉快;尊敬他人的君主,其臣下就高兴。敬爱一个人,却能使千万人高兴愉快。所尊敬的对象虽然只是少数,为之喜悦的人却有千千万万,这就是孝道(礼敬)作为治理要道的意义所在。这也是当今乡村建设中村民自治的要道。
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建有道德讲堂或文化书院的村庄,村民对孝文化的理解均比较深入,践行孝道的村民幸福指数都比较高。譬如有“全国文明村”、“全国优秀基层党组织”之称的美丽乡村——北京市怀柔区渤海镇北沟村,每周都定期组织村民在道德讲堂观看传统文化教育的视频。北沟村的王全书记介绍说,“我们村村民的高素质是花钱买来的。每次村民学习完,我们都给村民发日常用品,这些钱都是村里出,每年差不多三万块钱。以前每人能领两块钱的肥皂,现在每次发一桶二十块钱的食用油。为了这两块钱、二十块钱的东西,我们的村民就能在这儿待整整一个半天,学习传统文化。”无论使用的方式怎么样,村民通过学习孝道,唤醒本心总是好的。
被评为“十佳好儿媳”的北沟村村民杨桂兰,村中的人提到她都赞不绝口:“那家儿媳妇对公婆是真的好。”杨桂兰的婆婆腿脚不好,生活自理困难,桂兰就帮她洗澡换衣服,打理一切生活起居。对于婆婆随地吐痰的坏习惯,桂兰也会十分耐心地帮助改正。杨桂兰告诉笔者,她的这种容忍和接纳心态并不是一直以来就有的,这和村里组织学习《弟子规》、《论语》等传统儒家经典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可见,“孝”的教育在培养仁爱心和恭敬心方面有根本的作用。古代倡导敬天敬地敬父母的道德教育可以将人的心塑造得越来越美。
孝文化的义理非常深,不仅以由己及人的方式把血缘亲情扩展为一般的亲疏远近人伦关系,还最终演变为家国同构的伦理模式,将家庭伦理范畴的“孝”演变为治国理政的“忠。”*魏艾:《传统“慈孝”美德的农村社会治理之维》,《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慈孝,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0页。村民一旦明白了这个道理,做起来就会变得简单。黄土坡村的张大嫂告诉我们,过去,村里组织孝文化的学习,她认为是没有用的说教,后来,她慢慢发现,村里多年的老冤家开始互相走动了,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她也开始重视村里组织的传统文化学习。通过学习她才明白,做人要明理。明理后,改变自己的心态,以平等心待人,才能找到人生的幸福。
孝文化教育不仅能塑造村民个人的心灵,更能内化成一种行为习惯,表现为对外在规则制度的理解和遵守。如北沟村制定了一系列改善环境的规章制度,村民们都能自觉遵守。例如柴草进院制度,村民均能按照党支部的要求将柴草搬进院内,根朝外、尖朝里整齐摆放,并码出了一道风景线。这道“风景线”还引来了外国游客的夸赞,甚至与柴火合影。在工作和生活中,对待上级领导或长辈的态度可以看出其人的责任心和平等心。在北沟村和黄土坡村均能感受到村民对村支书的理解和敬重,这大概就是村里重视孝道教育的结果。
(二)村干部要带头弘扬孝文化,调动村民参与孝文化建设,改进乡村治理
村干部带头弘扬孝文化能产生良好的治理效应。“一个村搞不好就是党员有问题,毕竟群众最终还是跟着党员走。一个村有一个好班子比国家给你一百万还有用。”这是北沟村王全书记常说的一句话。调研中,王全书记告诉我们,当领导的对群众负责、对国家负责就是践行孝道(君仁臣忠)。他上任以来,首先抓的事就是进行领导班子建设。他要求村里的党员干部首先学习《弟子规》、《二十四孝》、《论语》等经典,组织党员干部到河北、河南、山东等地参加传统文化论坛的学习。通过学习孝文化的道理,党员干部更加明白习近平主席为什么一再要求党员干部要以身作则、严于修身、严于律己,起模范带头作用的思想了。
领导干部要起带头作用,正己才能化人。党员干部带头完成村里下达的任务是北沟村的一大亮点。该村每个党员干部都分有卫生责任区,每周一雷打不动地打扫自己负责的部分。在党员干部的带领下,家家户户实行了包卫生、包环境、包文明的“三包”政策,谁家门口出了环境问题,就找谁家。如今的北沟村已经实现了当初设定的目标——“花园式农村”,村民都已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可见,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取得了明显效果。北沟村的村干部能有这样的认识,能有这样的坚持,难能可贵,这也对村民产生了正向激励作用,孝文化在这样的理解与参与中才能进一步得以传扬。
在孝文化教育的基础上,组织村民参与编写村规民约,也是实现孝治的创新方式。建道德讲堂不仅能加强孝文化价值观的培育,还能从各种礼仪制度上对孝文化的实现加以保证和维护。在孔子看来,一个国家治理得好,不是由于采取了令人慑服的严刑峻法,而是能够顺着人伦关系和人的情感发展的实际情况,培养和引发人向善好德之心。“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意思是说,用政治来领导人,用刑法来制裁人,人会想方设法地免于刑法处罚而没有羞耻之心;如果用德来领导人,用礼来规范人,不仅能培养人的羞耻心,而且还会使人心归服。
在乡村建设中,用村规民约治理乡村可能并不算新鲜事,大多农村都有自己的村规民约,实行的效果也不尽相同。调研中发现,让党员干部组织群众自己编写村规民约的村子并不多见。北沟村就采取了这种方式,编写出了适合本村村民自身情况的村规民约,而且确保每一个党员和多数村民都能做到村规民约里的内容,大大提高了村规民约的信服程度和管理效率。王全书记说:“以前没有村规民约的时候,出现问题,村民都会认为是‘冲着自己来的’,有了村规民约,出现问题以后,村里就可以按照村规民约定好的规则来处理。”这大概也是北沟村的一种创新管理方式。
从执行的力度来看,北沟村的村民均能自觉地遵守自己参与制定的村规民约。村民们认为,村规民约只是一种形式,其实主要的还是靠自觉、靠良心。用仁德来领导人,用礼来规范人的做法历来是儒家实现孝治的一种方式,这在现代的乡村治理中也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三)孝文化的创新源于对孝道的领悟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脉,乡村作为孝文化传承的载体,是践行孝道的土壤和基石。孔子认为,孝道是一切“德性”的基础,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道”就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中庸》)。在家里和颜悦色地与父母和长辈交流是行孝,在学校单位认真学习和工作也是行孝;民俗节庆时在村里在老家祭祀祖先是孝,在祠堂讲述先人行孝之事、在家里事奉老人父母也是孝;说善唱善的吹拉弹唱艺术、讴歌孝悌的民谣故事是传扬孝文化;带领老人去学堂听故事观影片、陪老人唱歌看戏扭秧歌也是弘扬孝文化;在外帮人助人干农活是行孝道,在家烧饭洗衣做家务也是行孝道。总之,围绕孝道的核心内容,“爱老敬老、养老尊长、爱己利他、爱家爱国”循道而行所生发出的一切崇德向善的言语行为都是在行孝。
提倡“推己及人”的“孝”文化在当今美丽乡村治理中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乡村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种子生根发芽之地,是滋养乡村文明和仁德文化之地。如果乡村能够建立完善的学习制度,将孝文化作为长期学习和践行的内容,同时,党员干部带头开展丰富的孝亲活动,充分发挥孝文化在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的作用,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个纯善而美丽的心灵一定会点亮;一个个家庭的良好家风,一个个城乡的文明之风一定能形成;一个和和美美、和谐幸福的美丽中国一定会复兴。
(责任编辑:熊 觉)
2016-07-01
谭英,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乡村传播与农村发展。
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北京市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研究”(编号:15JGB136)。
D630
A
1007-9092(2016)06-0037-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