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功能对等理论下中国古诗词的英译原则

2016-02-13孙艳秋

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意译英译译者

孙艳秋

辽宁师范大学,辽宁大连116000

功能对等理论下中国古诗词的英译原则

孙艳秋

辽宁师范大学,辽宁大连116000

加强文化对外推介力度,对于改变西方对中国的固有认识,提高我国国际地位意义非凡。中国文学作品,特别是古典诗词,浓缩反映出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它的对外翻译绝对是西方更好地认识中国的手段。在翻译过程中,应从功能对等理论出发,遵循异化为主,兼顾归化、音译、直译、意译、加注法、套译等翻译原则,使中国古诗词更好地得到传播,从而使汉语文化负载和中国文化更好地为世界所认知。

功能对等理论;中国古诗词;英译原则

生活在不同地域中的人,由于经济、历史、文化、社会差异,其生活方式、思考方式、处理问题的方式各不相同。而这些不同在语言上,表现为语音、语义的千差万别。语言决定了人们认知世界的方式和考虑问题的方式,而某一特定地区长期形成的、为大家所认同的心理积淀、民族风情、生活方式就成为了这一地区的特定文化。语言在这一文化背景下不断发展变化,故而语言和文化相互影响。所以,语言不仅仅是一种相互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的一种外在反映。不同文化背景、说着不同语言的人需要交流,这时就需要翻译。本文以奈达的翻译功能对等理论为依据,探析中国古诗词的英译实践中的原则,以期译者在中国文学作品的翻译中更加完美。

一、功能对等理论

翻译的任务是传统翻译观中的一种符号到另一种符号的转换?还是以符号转换为手段,意义再生为任务的一项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许钧2009:41)。在奈达看来,完全的意义同一是不能被达到的。所以奈达(1999:XIX)提出了功能对等理论,这种“最贴切的自然对等”既不是形式上的对等,也不是意义上的对等,而是功能上的对等,具体到翻译中是对于意义和语体而言的。翻译的一个任务,肯定是让源文本的意义内涵在译者的处理下在目标语译本中得到再生。而且,这里奈达也提出了要考虑读者的反映,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在充分理解源文本,并且在考虑到目标读者的情况下翻译,尽量没有翻译腔,从而使得目标读者能自然地、充分地了解源文本,了解源文本中的文化。所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在优先准确传递源文本意思的条件下,尽可能地在目的语中找到源文本中最自然、最切近的对等。

二、中国古诗词

中国古诗词不仅是古代文人墨客才华智慧的结晶,也是当时特定的社会文化的一种反应,所以中国古诗词中包含了很多文化负载词。廖七一(2000:232)认为:文化负载词是指标志着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和习语。这些词汇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的、有别于其它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文化负载词既然是独特的,那么就有可能一种文化中的文化负载词在另一种文化中没有对应的语言,出现了“空缺”。而往往是这些文化负载词的英译意义重大,接下来的部分探析蕴含着中国文化负载词的中国古诗词英译的几个原则,希望译者在日后的翻译实践中翻译更加完美。

三、功能对等理论下中国古诗词的英译原则

1.异化为主,兼顾归化。异化是翻译过程中在表现原文意义基础上,尽量使用所翻译的语言的文化进行整合,以此更多地表现源文化特征,就是以源文本、源文本文化、原文作者为中心。而归化是在把握源文本中意义之后,使用目的语文化中差不多的意义来翻译,就是以译文本、读者为中心。在翻译过程中,不能只追求异化或者归化,而要结合二者才能使源文本在目标读者中达到极佳的翻译效果。常用的异化翻译有:音译、直译、意译和加注。

2.音译。顾名思义,音译即用拼音来翻译汉语文化负载词,其实相当于“零翻译”,这种翻译方式不仅能保留源词语的发音,而且能最大限度地保留源词语的文化内涵。这种翻译方式翻译的词语可能在西方读者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后被广泛接受,但是也可能因为使用范围或者使用频率而被渐渐丢弃。王翰的《凉州词》中:欲饮琵琶马上催。许渊冲(2012:8)译为:Drinking to pipa songs,we are summoned to fight.这里面的“琵琶”虽然是西域传到中国的乐器,但是到了中国它才被发扬光大,为很多文人骚客所喜爱,它奏出来的曲多幽怨。这里译者用了音译的方式,译成”pipa”,尽可能地保留了它的文化内涵。

3.直译。顾名思义,直译即直接翻译,这种翻译方式不仅保留了源文本的语言形式,而且保留了源文本的文化内涵。比如,王焕之的《凉州词》中:春风不度玉门关。张廷琛、魏博思(1991:21)译为:Beyond Jade Gate Pass,spring windswill never climb.这里的“玉门关”作为边关荒凉之地,译者采用了直译的方式,才能表现出这个地名的意义,并且为了读者更好地理解玉门关的位置,在文本页脚处加了注释。刘禹锡的《浪淘沙》中: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许渊冲(2012:29)译为: Now it goes up straight to the Starry River Way,Tomeet the Cowherd and Weaving Maid far away.这里的“牛郎”、”织女“指的是银河中两大星座,而在中国古代又有牛郎和织女的浪漫神话爱情故事,原诗作者就是用这种对比来表达出自己抑郁不得志。译者在翻译时采用了直译的手法,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文的内涵。

4.意译。意译也被叫做“替代”或者“变通”,这种翻译方式是不考虑源文本形式,只要求内涵传达准确即可。当目标语中没有对等的词语表达源文本是就可以用这种翻译方式。比如,王昌龄的《出塞》中:不教胡马度阴山。许渊冲(2012:9)译为:No hostile steeds would have dared to invade our land.“阴山”是地理名词,它在汉代时期是北方的边防之地,“度阴山”即跨过阴山,侵入了本国。这里译者为了较少读者阅读时的困扰,并没有把这个地理名词直接翻译出来,而是翻译出了他的内涵“侵略国土”,所以译成”invade our land”。又如,杜牧的《赤壁》中:铜雀春深锁二乔。许渊冲(2012:39)译为:Southern beauties would have been captives on the northern shore.这里面的“铜雀”指的是曹操用于玩乐的“铜雀台”,它与周瑜的南部相比处于比方,若是直译,读者可能无法理解,所以译者以相对地理位置意译为”northern shore”。“二乔”指的是俩大美人“大乔和小乔”,这里作者也采用了意译的方式,译为”southern beauties”。

5.加注法。加注法即增加注释的方法。可以是一边翻译一边加注,即文内注,也可以是在文本页脚加注,即页脚注。但是一般情况下,加注法不会单独使用,一般都会与音译、直译、意译一起使用。比如,王勃的《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张廷琛、魏博思(1991:5)译为:In the capital city bound by the Three Qin(1),Gazing towards the landscape of the Five Fords.这里的译文中,译者在文本页脚处增加了注释,对于的Three Qin和Five Fords的注释以帮助读更好地理解源文本文化,而且这里的加注是和直译法一起使用的。

6.套译。套译是归化翻译方式的一种,即用目的语文化中的意义差不多的词语来表现源文本中的词语。比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中: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许渊冲(2012:3)Oh,I return to the homeland I left while young,Thinner has grownmy hair,though Ispeak the same tongue.这里“乡音”其实说的是一个人的”accent”,但是英语中与说话有关的习语很多都用到了”tongue”这个词,比如,“就在嘴边”译成”at the tip of one’s tongue”。所以这里面的”乡音无改“译成了”speak the same tongue”。

四、结语

加大中国文化对外宣传力度,中国文化作品的对外翻译首当其冲。中国文学作品在对外翻译过程中,译文应尽量原汁原味,特别在处理文化负载词是更应注意。本文以功能理论为视角,提出在翻译实践过程中译者应遵循的几个原则,译者应灵活运用这几个原则,从而使汉语文化负载词和中国文化更好地为世界所认知,以致认可。

[1]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析[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232.

[2]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3]许钧.翻译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41.

[4]张廷琛,魏博思.唐诗一百首[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1.

责任编辑:王远刘文华

Translation Principle of Chinese Ancient Poetry under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SUN Yan-qiu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 Liaoning 116000)

Strengthening the culture introduction is significant to change the West’s cognitive limitations on China and enhance China's international status.Chinese literary works,especially classic poetries,have concentrated on the long-standing 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 poetry helps the West understand more about China.In translation,translator should, based on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follow the foreignizing translation principle and take into account other principles like domestication,transliteration,literal translation,free translation,annotation translation and corresponding translation as well in order to further introduce Chinese classic poetry that improve the world’s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culture-loaded words and Chinese culture.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Chinese ancient poetry,translation principle

I207;H315.9

A

2095-5537(2016)05-00093-03

2016-08-08

孙艳秋(1988—),女,汉族,黑龙江省哈尔滨人,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学。

猜你喜欢

意译英译译者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摘要英译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直译与意译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浅谈直译与意译的合理结合
话语分析角度看公示语的英译及翻译对策
大陆与港台译制片对英文电影片名的直译与意译取向研究
孔子之道及其英译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