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内涵的解读

2016-02-13权麟春

特区实践与理论 2016年3期
关键词:论语立德价值观

权麟春

立德树人内涵的解读

权麟春

教育是国家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础工程,教育的基础地位决定了教育必须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立什么“德”,树什么样的“人”要有一个明确的界定。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践行社会主义道德。培养什么样的人体现了教育的价值取向,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具有爱国情怀、独立的人格、健康的身心,既有科学精神,也有人文精神,做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

立德树人;优秀传统美德;社会主义道德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实质上是抓住了教育问题的核心和关键。”

一、立什么“德”

立什么“德”?必须对“德”有一个明确的界定,这是立德的首要问题和关键所在。树人之道,立德为先,就是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道德。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准确通俗的道德话语,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与时代特征的有机融合,为全体社会成员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提供了价值标准,应当成为社会全体成员普遍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

(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

张岱年、方克立先生概括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爱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正、笃实宽厚、勇毅力行。[1]仁爱孝悌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具有重要的地位。孔子主张“仁者,爱人也”,(《论语·颜渊》)“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宽、信、敏、惠。……”(《论语·阳货》)“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怎么做到“仁”?孝悌是根本,即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论语·学而》)“忠恕之道”是“为仁之方”,“忠”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恕”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以诚待人,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仁是人之为人的根本,爱人、孝悌、忠恕是仁的基本内容。懂得礼仪、注重礼仪是立身之根本,“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记·冠义》))动物无“礼”,只有人有“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诗经·相鼠》)“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尧曰》)“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左传·隐公十五年》)礼是治国安邦、社会有序的有效手段。仁是礼的内在根据,是人们自觉行礼的动力,只有发于心,才能合乎于礼,礼是仁的外化,本质是仁。礼蕴涵着“谦和”的德性,《尚书·大禹谟》说:“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谦和好礼”是君子重要品质之一。

“诚”是指真实无妄,没有欺骗。“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大学》)《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是天的根本属性,追求达到“诚”的标准便是为人之道。“诚”贯穿万物的始终,没有“诚”,万物就不会存在。因此,君子贵在“诚”。有“诚”的人并不是仅仅局限于成就自己,而是以成就万物为己任。“信”与“诚”相通,《说文解字》说:“信,诚也,从人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人如果不讲“信”,就失去了做人的基点。“信”要求言行一致,“言必行,行必果。”(《论语·学而》)“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论语·颜渊》)这三者是为政的要领,其中民信是根本,“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家国一体”的政治伦理结构决定了中国人爱家、爱国的一体化,封建社会“忠君”的背后隐藏着一种国家意识。这种精忠爱国的精神具有巨大的凝聚力,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总是出现一批又一批的爱国志士仁人挺身而出,带领各族人民英勇反抗,保家卫国,抵御外族的侵略。

朱熹说:“义利之说,乃儒者第一义。”(《朱子文集·与延平李先生书》)“义”是行为必须遵守的道德原则,“利”指物质利益,义利之辨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争论。孔孟都主张“义”是人生所追求的目标,朱熹继承了这一思想,“义是天理之公;利是人欲之私。”(《四书集注》)“公”就是要去私利,“公义胜私欲”是道德标准。因此,克己私利便是公,也就是天理。克己奉公本质上是先公后私,个人利益必须服从于社会整体利益。“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谓大同。”(《礼记·礼运》)“公”的精神强调对整个国家民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孔子强调“见利思义”,孟子主张“先义后利”,荀子说:“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利”必须遵从“义”,第一位考量的是“义”。董仲舒主张“正其义不谋其利”,(《汉书·董仲舒传》)把义和利对立起来。克己奉公和见利思义都是激励仁人志士为了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奋不顾身的精神力量。

中国人民自古以来以勤劳节俭著称,形成了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传统。孔子把“温、良、恭、俭、让”作为重要的德目,“俭”是德目之一。老子有三宝,其中一宝是“俭”。墨家主张“节用”、“节葬”,反对奢靡,提倡节俭。诸葛亮主张俭以养德,以俭朴培养品德。管子提出了“国有四维”,其中第三维是“廉”,“三维绝则覆”,无“廉”则不“洁”,无“廉”则不“明”,无“廉”则不“正”。在《大学》八条目中,“正心”是其中之一,正人必先正己,正心是根本。勤俭廉正既是一种美德,也是人们共同的价值追求。道家崇尚质朴,追求本真。老子认为,真实的话未经加工,不美妙动听但确实可信。孔子要求君子要“讷言敏行”,在长期的道德实践中,中华民族形成了崇尚实干、耻于空谈的务实精神。在待人方面,一直以来以宽厚为指向,宽以待人,严于律己。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能够设身处地为别人考虑,在“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的互动中实现人际和谐与人格的提升。笃实宽厚的美德使得中华民族具有务实和包容的品格,相互之间能够和谐相处。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礼记·中庸》)君子有三种基本品德:仁爱、智慧和勇敢。孟子认为要做到“不动心”,就必须具有“勇”的品格,恪守坚定道德信念的“勇”才能称之为“大勇”。“勇”和“毅”相联系,“毅”是指在艰苦条件下继续坚持的毅力,以及恪守道德准则的坚定信念,“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在利害面前坚守,在颠沛流离的时候固守仁德,需要具备刚毅的品格。中国文化也非常重视“身体力行”的美德,“知”很重要,“行”比“知”更重要。“知”与“行”是实践的一体两面,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做到“知行合一”。

(二)社会主义道德

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是经过长期社会实践形成的崇高的民族精神,对于培育民族道德人格和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具有中华民族普遍的价值和道德传统。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富有生命力的优秀道德传统,剔除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的腐朽道德,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道德是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对中国古代优秀道德传统的传承和升华,是对中国革命道德传统的直接继承和发展。[2]

社会主义道德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以社会主义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道德体系。为人民服务强调一切必须从人民的利益出发,最大限度地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社会主义道德最基本的内容是调节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调节社会与成员之间的关系,道德原则和具体道德规范都渗透着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价值追求。集体主义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内涵是一致的,集体主义原则体现了经济关系公有制的根本要求,集中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贯穿于社会主义道德的始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的具体道德规范都是围绕为人民服务的核心、集体主义的原则而展开,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最终的落脚点是个人品德的养成和践行。

目前,我国的道德建设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官员腐败问题对道德建设冲击很大,人们对此深恶痛绝,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标本兼治,多管齐下,形成合力。第一,在依法治国的基础上加强道德建设,依法治国的落脚点在于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形成引导与约束、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长效机制,培养具有高尚道德人格的公民。第二,树立道德榜样,成为每个人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学习楷模,而不是人人敬而远之、完美无缺“神”的形象,不但起不了应有的作用,反而助长一些“道德伪君子”和“伪善”行为的出现。第三,坚持道德建设的常态化和长期性,强化道德舆论的导向作用,坚持道德评价的规范和调节作用,发挥道德赏罚的激励作用,通过道德中介实现道德由他律向自律的有效转化。严厉惩戒不遵守道德的人,使其付出沉重的道德成本代价,明确界定道德行为禁区,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全社会形成人人讲道德的良好社会风气。道德的基础是人的精神的自律,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道德,成为个体道德的需要时,道德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二、树什么样的“人”

立德是手段,树人是目的。树什么样的“人”就是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是立德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人的素质,道德素质是一个人整个素质的核心,起着主导作用。因此,立德是树人的基础和前提,树人是立德的最终归宿。爱因斯坦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全面的,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是教育的价值目标。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价值目标的途径。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3]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是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标准,培养什么样的人体现了教育的价值取向,是教育的根本问题。

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具有爱国情怀、独立的人格、健康的身心,既有科学精神,也有人文精神,做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在此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努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努力引导使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在新时期新阶段,还需培养具有国际化的视野,能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改革精神、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也是人的发展的最高追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立德树人的前提是必先立师德,一个道德的缺场者不会培养出合格的人才。教师的道德情操、人格魅力、治学态度、创新精神、为人处世方式、行为准则等对学生的教育至关重要,可以潜移默化地熏陶、引导学生成人、成才。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4]教育的根本任务和使命在于培养人才,关键是拥有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具有什么样的道德素质,这是人才的核心内容。因此,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至关重要,“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为新阶段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现阶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教育的中心任务,没有正确价值观的引领和主导,成才成人就没有切实的保障,也就谈不上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从幼儿教育、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乃至于成人教育,实现所有教育平台的全覆盖,落实到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各个层面和整个过程,建立和健全践行社会主核心价值观的长效教育机制,利用教育的新途径和实践平台,不断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要善于利用发展规律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既要让其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也要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在潜移默化中认同,在逐步认同中落实到具体行动上。为了使价值观教育有效衔接,应把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当成一个系统工程,不能机械割裂。

一是目标要有层次性,根据学生年龄的认知特点细化目标,导向性必须明确。二是在教育教学内容上精心设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将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和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有机融合,按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可接受程度分解教育教学任务,遵循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便于无缝对接。三是在教育教学的途径和方法上进行创新,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学生易于接受和认同。对于大学生而言,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以社会实践为抓手,通过参加志愿者服务、各类实践教育基地等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深刻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一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占领青年学生“情有独钟”的网络平台的制高点,以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鲜活起来,植根于学生的头脑之中,成为自觉自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者和引领者。

为了深耕厚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引导家庭和社会积极配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形成合力。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和家训等家庭伦理建设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重大,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伦理建设之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石,弘扬家庭美德,树立新时代的家庭伦理观,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社会是一个大舞台,社会教育对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至关重要。不同的社会群体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立足具体行动,通过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诚信活动等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和弘扬日常化、生活化,既能“仰望星空”又能“脚踏实地”,有力推动各行各业广泛开展。尤其是公众人物、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形成人人参与、全民行动践行社会主核心价值观的良好社会氛围。

[1]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12~219.

[2]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3年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00.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30.

[4]新华网.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http://news.xinhuanet.com/ politics/2013-11/15/c_118164467.htm.2013-11-15.

责任编辑:李 彦

G40

A

1673-5706(2016)03-0066-04

广东省特色创新项目(教育科研类)“‘教育文明’视野下高校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从宏观层面的教学改革”(2014GXJK194)阶段性成果。

2016-03-12

权麟春,广州商学院思政部副教授。

猜你喜欢

论语立德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如何读懂《论语》?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围绕六个“下功夫”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论语·学而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