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艺术中宏观与微观之探微
——以声乐艺术中几个要素为例
2016-02-13刘严
刘严
(黄山学院,安徽 黄山 245041)
声乐艺术中宏观与微观之探微
——以声乐艺术中几个要素为例
刘严
(黄山学院,安徽 黄山 245041)
宏观与微观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可以运用于声乐艺术。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宏观帮助我们把握整体,微观辅助我们掌控细节。宏观与微观虽角度相反,却可以互为补充,指导声乐学习与认知,进而更好地解读声乐艺术中的各个要素与知识要点,使学习者对学科知识的把握更为理性、清晰、透彻。
声乐艺术;宏观;微观
宏观与微观是一对互为反义的哲学术语,在社会科学中,我们通常把从大的方面、整体方面去研究把握的科学,叫做宏观科学,这种研究方法,叫做宏观方法。通常把从小的方面、局部方面去研究把握的科学,叫做微观科学,这种研究方法,叫做微观方法。科学的方法对各个领域的学习、研究都具有指导意义。众所周知,声乐是歌唱、声音的艺术;而因为有歌词的存在,它又是语言的艺术;更因为它是人类情感的体现,所以它也是情感的艺术。下面,就以声乐领域中几个很重要的元素为例,探微艺术中的宏观与微观。
一、唱——唱歌与歌唱
“唱”是贯穿整个声乐活动的行为,它是声乐艺术的基础。对于“唱”的定义,从宏观上说,凡是用人声表达音乐的活动都叫“唱”。但是更细致地从微观上去解读,这样的活动又可分为歌唱与唱歌。感觉上,两者差不多,但细细品味,两者相差甚远。唱歌可以仅仅把歌谱转化为人声,可能无关情感的表达,仅仅是发音的机器;而歌唱则有更高、更人文化的追求。好比“读”和“朗诵”,“读”和“朗诵”都是要把书面的文辞通过“说”这个动作表达出来,通过语言活动把文辞转化成声音传给受众,但是“读”和“朗诵”却是两个不同的等级和层次。仅仅是“读”,它是人类语言对文辞最基本的表述,可能只是把文字用人声传达出来而已,而朗诵则要更为高级、更有深度,它要求朗诵者对文辞有一定的理解、有一定的语言美感等等。同是人声表达音乐的活动,“唱歌”和“歌唱”也有着不同的等级和层次。“歌唱”比“唱歌”更正式、更注重声音的美感和情感的表达。“唱歌”可能只停留在读谱的层面,是人声对谱面的表述;而“歌唱”则是建立在谱面之上的对作品及音乐内涵的表达,是对作品更深层次的挖掘,是对作品更人文化的对待。面对一首音乐作品,谱面是基础,给了我们最初的载体、情感的源泉,而对谱面之外的人文内涵的挖掘和表达则需要我们从内心去发掘,用内在的修养去进行二度创作,这也是歌唱修养最重要的体现。因此,可以说,“唱歌”和“歌唱”是声乐演唱的两种境界。“唱歌”是行为,“歌唱”是态度,是对待音乐应有的态度。
二、音色——物理音色和化学音色
音色是建立在“唱”这个活动基础上的对声音进一步雕琢后的声响效果。宏观上说,人声或乐器的音质、色彩都能叫做音色。但从微观上说,这种色彩与音质又可以分为物理音色和化学音色。物理音色是指乐器天生的音色,与构造和材质有关;化学音色则是建立在物理音色基础上的对声音的重塑。用钢琴这个乐器作比喻:钢琴的物理音色,就是钢琴这一乐器的音色,它不同于小提琴或电子琴的音色。而在钢琴演奏中,我们更注重的是演奏者用他的技术和艺术修养所弹奏出的化学音色,包括触键的好坏、声音的穿透力、音色的控制力等等因素,这种化学音色的优质不单单是钢琴的物理音色好就能够做到的,而更多地取决于演奏者技艺的精湛。可以说,对于同一个乐器来说,它的材质与构造等等因素决定了它的物理音色,但是不同的演奏者却能演奏出不同的化学音色,是演奏者的演奏技艺决定了乐器的化学音色。
人声也是一种乐器。与其他乐器不同,人既是乐器本身,也是乐器的演奏者。这就要求歌唱者既要做好调琴师,又要做好演奏者。嗓音是人的物理音色,这是天生的,是个人身体、声带的构造所决定的。作为调琴师,在声乐训练的过程中,歌唱者要学会协调自己的发声器官,最大限度地发挥声带的潜能,使其为声乐演唱做好必要的准备。在物理音色调整好以后,作为演奏者,则通过声乐训练和学习领悟,去追求建立在物理音色基础上的更加高级的化学音色——即经过后天学习、历练、雕琢出来的符合音乐及唱法审美情趣的音色。尽管都是人声,天生的歌声和经过歌唱方法训练后的歌声是有一定差异的,这是因为不仅发声状态会有所调整和改变,唱法要求下的音色追求也会调整审美取向。所以,和天生的歌声相比,经过声乐训练、并在一定审美要求下发出的歌声是一种化学音色,她是利用人体乐器演奏出的融合了人文因素的更为高级的音色。它要求作用在声带上的力度和拿捏要准确到位,不仅要发声通道通透、统一,还要注意共鸣的色彩与平衡;不仅能让听众听得到声音,还能听得到意境,还能听得到情感等等。可以说,这种化学音色是声音与情感、技术与艺术的碰撞与交融。有了这样的化学反应,我们听到的歌声,才能不止悦耳,更为动心。
三、歌唱语言——语言的能力与语言的修养
语言是声乐作品演唱中很重要的一个基础,对声乐演唱有着重要的影响。语言不仅是歌词的表达途径,更是一种发声的习惯。语言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发生状态,语言修养则影响歌词意境的表达。说到语言,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宏观的“说话”,而从微观的角度,语言不仅指说话的能力,还包括表情达意的能力。以播音员、主持人为例,他们的语言能力和修养是极强大的。不仅声音洪亮、口齿清晰,还极为具有感染力,不仅能把话说得清楚,让人听得真切,还能把话说到听众的心坎里,几句话就能说的人或开怀大笑、或感动流泪。而歌唱是声音的艺术,也是语言的艺术,歌唱对语言的要求也非常高。不仅要唱的清晰、字正腔圆,还能够表情达意,具有情感的渲染力和感染力。歌唱语言是语境土壤中开出的花朵,这花朵不仅让人看得清楚,闻着芳香,还能感受到大地的内心世界。从微观的角度,我把歌唱语言分为两个层次:用嘴说话和用心说话。
(一)用嘴说话——语言的能力
对说话的要求,首先是简单地发对字音,即字正。如:平翘舌音分清、前后鼻音分清、“n”“l”分清等等;其次,有正确的吐字归音以及正确的发声着力点,即腔圆。“字正腔圆是指在声乐演唱的过程中,必须以字行腔,吐字清晰,字调正确,发音圆润。”[1]字正腔圆不仅对语言是否清晰有着重要的影响,更为深远的是影响我们的发声功能与歌唱音色。发声习惯不好的人,即使字音讲对了,但因为发声着力点不好而导致说话不清晰,“卡”在喉咙里或“窝”在嘴巴里,不能够很好地利用声带发出声音、送出声音。再以播音员说话为例:播音员播新闻时,没有字幕我们依然听得很清晰,但是在新闻采访中,大多数普通人说话,我们确实需要字幕的辅助才能听清楚他们在说什么,这就是语言能力的差别。我们经常说主持人、播音员:“说的比唱的好听”。那么对于歌唱者来说,说得好听才能唱的好听,因为唱的是词,是心里的话,而话就是语言,语言没有扎正根儿,好的声音也是站不住的,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好的语言习惯会助歌唱发声一臂之力,反之则会牵绊。所以,歌唱者“说”这一能力的完备,是声乐演唱非常重要的基础。
(二)用心说话——语言的修养
用心说话是语言的最高修养,要求我们在发音字正腔圆的基础上,体现出语境赋予语言的意义。这一意义对演唱声乐作品来说,尤为重要。歌唱艺术是通过声乐作品这样一个载体对人心声、情感的表达。既然是表达,那就不得不考虑到歌词的情景、意境。情景、意境也是歌唱语言的语境。“字是情的外在形态的体现,是歌唱内容的具体符号。”[2]同样一个词、一句话,在不同的语境之下就有不同的语气,表达出不同的含义。这就要求我们在演唱作品时既要“望文生义”,又不能完全“望文生义”。需要“望文生义”,是因为要依照歌词描绘的情景、意境体会当下的情感,继而在这样的情景、意境之下用准确的语气唱歌词;而不能完全的“望文生义”,是因为不能仅仅依据字面理解意思,还要结合情景、意境、内涵准确理解歌词更深层次的涵义,这样才能表达准确。要知道,中国的语言博大精深,中国人情感的表达也委婉缠绵。有时候恋人之间的“恨”恰恰确是“爱”的体现,那就不能唱成对阶级敌人的“恨”。所以说,准确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情感以及基于这一切之上的语言表达,是对作品最大的尊重和人文情怀的体现。唯有如此,才能情真意切;唯有这样的音乐,才能真正打动人心。
四、情感表达——“似”与“是”
《诗·大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和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的情感。情感越珍贵,唤起越强烈,反响越普遍,艺术越优秀。”[3]情感,既是声乐作品表达的终极目标,也是整个声乐活动的源泉和基石,贯穿整个声乐活动的始终。声乐这门艺术,不管哪种唱法,所追求的完美的声音最终是为了服务、表达音乐,而音乐则是为人类的情感服务,因此,情感是人类音乐活动的动力与源泉。词曲作者因为情感而写下优美的乐章,歌唱者用歌声表达词曲作者的情感初衷、结合自己的内心体更深层次地挖掘作品的内涵,并将这样的情感体会准确地表达给听众,感动听众。以声传情、以情动人,这无疑是歌唱者最大的追求。面对一首曲谱,宏观上说,能够在歌唱时表达出作品要表达的情感内涵,这就已经有了普遍意义上的情感表达。 但是微观意义上的情感表达则要求歌唱者对情感的拿捏更加真切、更加准确、更加细腻,入木三分。这就是情感表达的“似”与“是”。就像演员演戏,同样是演,演技却有好坏之分。演技一般的演员,尽管喜怒哀乐都会,但总让人觉得他还在演,而功力深厚的演员则让你觉得他很真实,仿佛就是剧中的那个人物,而这样一个鲜活的形象,一定非真情实感所不能支撑。因此,作为演员,当人们看不到他在演戏,而是与角色合二为一了,那他就成功了。歌唱者又何尝不是演员呢?只是与电影演员不同,歌唱者是用声音去演一场电影,塑造一个角色或场景、或抒发一种情怀。歌唱者的歌声,让人听不出那是在轻描淡写唱着别人的故事,而就是自己的真情实感与切身体会,如此真诚,听者才会被所感动,这样的歌声才是成功的。歌唱者情感表达的“似”与“是”,检验着歌唱者的全面与功底,是对歌唱者技艺更高级的追求。“似”与“是”,相近却不同,尽管差别微小,却无法以假乱真。例如:经常见媒体报道出明星与他们蜡像的合影,作为世界最为著名的蜡像馆,杜莎夫人蜡像馆的技术足以做到以假乱真,但是当真正的明星与自己的蜡像站到一起时,我们还是很轻易地就分出了哪一个是蜡像哪一个是真人。蜡像虽形似、神似,但是毕竟缺少了那份生动与灵气。所以说,“似”和“是”之间哪怕只有一微米的距离,那也是确实存在的距离,那是技术无法逾越的鸿沟!与蜡像相比,人本身就是有生命、有灵性、有着丰富情感体验和表达能力的机体,再加上技术的训练、知识的滋养、修养的沉淀、人性中感同身受这一机能的作用,这“似”与“是”之间就不再是“鸿沟”,而是可以融化的冰。
综上所述,宏观与微观相辅相成,给予我们审视、处理事物的不同角度,一个是望远镜、一个是放大镜。宏观,让我们更清醒、更理性。微观让我们更细腻、更敏锐。宏观与微观相得益彰,促使我们对事物的处理更为得当、恰到好处。在声乐演唱中,以宏观的角度审视事物的基础,让我们开阔视野、总览全局;以微观的角度激发我们敏锐而丰富的感知能力,使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更加细腻、更加准确,从而对艺术内涵有更深层次的发掘和理解。艺无止境,我们须遵循科学的方法,拓展开阔的思维,融会贯通、精益求精,才能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1]雷红薇.传统文化与中国民族声乐的审美标准[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8(6):183-186.
[2]蔡静.“情”“声”“字”“气”——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视野下的唱论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8.
[3]郭建民.声乐文化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The Macro and Micro Exploration in the Art of Vocal Music——Take Several Elements in the Vocal Music Art as an Example
Liu Yan
(University of Huangshan.Huangshan Anhui 245041,China)
Macro and micro as a research method,can be used in vocal music art.In the process of vocal music study,macro helps us to grasp the entirety,the micro helps us to control the detail.Although opposite,but the macro and micro will supplements for each other,guide vocal music learning and cognition,better read the various elements and knowledge points of vocal music art,and make the learners'mastery of knowledge more rational,clear and thorough.
vocal music art;macro;micro
J616
A
1672-0547(2016)01-0106-02
2015-12-23
刘严(1981-),女,安徽泗县人,黄山学院艺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音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