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图书馆事业 聚集社会推动力
——在2015年中国图书馆年会上的主旨发言
2016-02-13陈建华
陈建华
发展图书馆事业聚集社会推动力
——在2015年中国图书馆年会上的主旨发言
陈建华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是中国图书馆界的年度盛会。有道是“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海内外3000多名嘉宾、朋友为了图书馆事业这一共同目标齐聚广州,出席2015年中国图书馆年会,共享文化盛宴,共商发展大计。在此,我对年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各位嘉宾莅临广州表示诚挚的欢迎!
本届年会以“图书馆:社会进步的力量”为主题,凸显了图书馆在促进社会发展中的责任与作用。尤其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在数字化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广泛运用的今天,图书馆事业面临转型发展的重要关口,年会围绕这一主题进行深入探讨,对于我们主动适应世界图书馆发展新趋势,更好地推动中国图书馆事业可持续发展,更好地集聚社会力量,承担社会责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图书馆是人类文明的结晶、知识的宝库。纵观有文字记载以来的世界历史,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的每一次升华,都有图书馆发展的身影。图书馆对于人类社会的贡献,不仅是对文史资料的记录保存,更是人类增长知识、开发智力、传递信息、拓展视野的重要课堂,是推动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力量源泉。可以说,世界图书馆发展史折射的就是一部人类社会的进步史。尤其是近代以来,这种印记更加鲜明:15世纪,意大利王侯、教会和私人图书馆的率先兴起助推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18世纪中叶,随着以大英图书馆为代表的英国图书馆事业的崛起,第一次工业革命浪潮开始席卷西方;20世纪初,以浙江绍兴古越藏书楼、京师图书馆和湖南图书馆为代表的中国近代图书馆的诞生则开启了觉醒的中国新一代知识分子反帝反封建的新途径。
回眸历史,大凡能成就一番事业的思想家、政治家和科学家等,都毫无例外地与图书馆有着不解之缘。马克思、列宁等革命家如此,一生两获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亦如此,揭示了雷电秘密的科学家、政治家富兰克林更成为美国公共图书馆的创始人。曾在北京大学担任过图书馆助理员的毛泽东同志是这样形容自己进入图书馆学习的情景:“就像牛闯进了人家的菜园尝到了菜的味道,拼命地吃!”习近平主席下乡当知青时也曾为读一本书而“三十里借、三十里讨”。我们50后这代人对图书馆更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1978年,我结束了6年的知青生活,进入大学读书,对于饱受十年读书之渴的年轻人,大学图书馆成为我最解渴的“第二课堂”。大学4年,我大部分课余时间都是在图书馆度过的。在图书馆,我不仅收获了知识,而且透过这扇独特的窗口,增进了对外面世界的了解,为此后的人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各位嘉宾,各位朋友,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图书馆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一座城市的重要标志。图书馆是城市的“文化客厅”、民众的“公共课堂”,是一所没有围墙、没有门槛、没有学制限制的“编外大学”。当今世界的发达国家都是在图书馆建设上成就斐然的国家;而获得诺贝尔奖人数最多的美国则以其大学拥有众多优秀图书馆而闻名于世,我想这也是诺贝尔奖总是花落美国的一个重要原因吧。进入21世纪,在经济社会需求不断增长及科技进步的推动下,现代公共图书馆的功能正加快从单纯的收藏、借阅向更加多元延伸,逐步发展成为多元文化交流和学术研究的重要平台,是城市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始终认为,就一座城市而言,图书馆体现的不只是城市的文化符号,更代表了这座城市的文化力量和精神特质。一座城市可以没有酒吧歌厅,但绝对不能没有公共图书馆。没有酒吧歌厅的城市,少的只是灯红酒绿;但没有图书馆,这座城市缺少的就是精神粮仓,人类灵魂就找不到栖息之地,人民群众就会失去精神家园。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广州市高度重视发展图书馆事业,始终致力于建设与城市地位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共图书馆体系。特别是近年来,广州市围绕建设“图书馆之城”的目标,着眼于为民众提供优质丰富的精神食粮,持续加大投入,不断开拓创新,使图书馆事业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果。
我们高标准规划建设广州图书馆新馆,打造标志性的城市文化核心区。广州图书馆旧馆使用的是一栋46年前落成的建筑,馆舍面积小,馆内布局也满足不了现代图书馆发展的要求。在谋划新馆建设时,我们把新馆纳入全市重点文化基础设施进行整体规划,按照现代图书馆的设计要求,以“国际先进、国内一流”为标准,着力将新馆打造成广州城市文化的新地标。2012年12月,新馆正式建成开馆。作为广州市中心图书馆的广州图书馆新馆座落在广州新城市中轴线上的花城广场,总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阅览座席4000多个,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公共图书馆之一。广州图书馆新馆与周边已建成的广州大剧院、广州市第二少年宫、广东省博物馆、广州塔和广电中心等组成广州六大城市文化新地标,并与建设中的广州美术馆、广州博物馆新馆、广州科学馆、广州文化馆和岭南大观园等“四馆一园”交相辉映,构成了广州最具标志性的文化核心区,是支撑和推动广州文化建设的核心载体。
我们大力构建城乡四级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努力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我们坚持把图书馆事业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推动图书馆建设与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相适应,加快市、区、街(镇)、社区(村)四级公共馆图书服务网络建设。广州图书馆新馆建成后,我们将旧馆改造升级为广州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并于2015年6月1日正式开放。目前广州全市拥有2家省级公共图书馆、2家市级公共图书馆、11家区级公共图书馆,170个街(镇)全部建有公共图书馆,总藏书量达2792.6万册(件),公共图书馆服务全面延伸至所有社区和行政村。此外,广州地区还有80多家高校图书馆,馆舍总面积约134.15万平方米,总藏书量达8674.07万册(件)。目前广州市、区两级图书馆已经实现通借通还,服务市民和社会的能力大幅提升,市民读书热情空前高涨。特别是广州图书馆新馆日均接待读者近2万人次,服务读者人数和服务质量均跻身全国公共图书馆前列,成为推动全市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龙头,有力地促进了学习型和书香型社会的建设。
我们创新馆际合作保护古籍的新模式,在地方古籍文献收集整理和利用上取得新突破。广州有着2200多年的悠久历史,积淀了大量珍贵的古籍文献,是中华历史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做好广州古籍抢救保护工作,从2005年开始,由广州市政府出资、广州市宣传文化部门组织,依托广州地区的图书馆开展《广州大典》编纂工作。在包括国家图书馆在内的海内外88家图书馆的通力协作下,对民国以前广州地区各类历史典籍进行大规模的收集、抢救、整理和保护。经过10年不间断的工作,2015年《广州大典》第一期编纂完成并顺利出版。《广州大典》共5部520册,系统收录了来自海内外近百家图书馆等文献收藏单位收藏的有关广州的著作和广州版丛书共4064种文献。收录范围之广泛,内容之丰富,数量之浩大,是继清代两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广雅书局刻印《广雅丛书》之后,广东地区的又一次文化盛举。此次规模空前的古籍编纂工作不仅是我市对中华盛世修典传统的继承和弘扬,也是我市开展地方古籍收集、整理、保护工作的一次有益尝试,开创了广州地区图书馆与海内外同行馆际合作交流的新模式,为今后进一步深化合作积累了新经验。
我们注重发挥图书馆传承城市文化的作用,为广州开展城市间的合作交流搭建起新平台。我们以打造展示广州本土文化、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合作和建设文化学术研究基地为目标,大力拓展图书馆的文化服务功能。注重发挥广州图书馆新馆优势,在馆内设立友好城市服务区、本土文化服务区和“广州之窗”等主题文化专区,宣传广州城市文化;开设国际纪录片节展示中心,推动中外纪录片交流展映;参与举办“中法文化年”“多元文化月”活动,邀请外国驻穗总领馆官员参观访问,与法国里昂、日本福冈、德国法兰克福、美国洛杉矶县等友好城市的图书馆开展业务交流,扩大了广州的对外影响。与此同时,整合广州地区高校、科研院所等资源,成立广州大典研究中心和广州古籍研究保护中心,依托广州图书馆开展地方历史文化学术研究,在推动《广州大典》编纂成果转化应用的同时,持续推动广州历史文献的系统整理、研究和开发。下一步我们还将为广州大典研究中心申请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增强广州图书馆的科研和学术能力。
我们完成了广州首部图书馆法规的立法工作,在图书馆法治建设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2012年3月,启动《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立法工作。经过3年多的努力,《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于2015年5月1日正式实施,使我市公共图书馆体系建设步入法治轨道,对于我们依法建设“图书馆之城”,加快缩小与国内外先进城市的差距,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围绕贯彻《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编制了《广州市“图书馆之城”建设规划》,力争到2020年实现每8万人拥有一家公共图书馆和人均拥有3册馆藏书籍的目标,届时全市街(镇)图书馆将实现通借通还,社区(村)图书室、24小时自助图书馆、流动图书车等服务网点更加完备,确保为民众提供均等化、便利化、专业化的图书馆服务。
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广州在推动图书馆事业发展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广州图书馆事业总体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还不能完全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与先进城市相比也存在较大的差距。我们将通过本次年会,认真学习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更好地推动广州图书馆事业向前发展。借此机会,我就促进图书馆事业发展提五点倡议:
第一,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营造全民阅读书香社会。在2015年全国人大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倡导全民阅读”写入“十三五”规划建议,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全民阅读的高度重视。公共图书馆是全民阅读的主阵地,其建设水平和作用如何,直接关系到全民阅读能否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地方政府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责任主体,对图书馆事业发展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4年修订的《公共图书馆宣言》对此也有明确的建议。我相信,只要各级地方政府认真履行职责,切实将公共图书馆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统筹调动各方力量支持和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大力倡导全民阅读,积极营造书香四溢的学习氛围,我们就一定能够发挥好图书馆凝聚社会“正能量”的功能与作用,为社会进步源源不断地输送强大的动力。
第二,积极推进顶层立法,加快实现图书馆事业依法发展。完善的制度规定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世界上已有80多个国家出台了200多部图书馆法律法规,有力地促进了各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而我国在这方面明显滞后,至今没有出台国家公共图书馆法,部分省市颁布的地方性图书馆法规适用范围小,标准不统一,不利于全国各地图书馆协调和合作,也不利于保障和维护民众平等享有文化权利。为此,建议加快国家层面的立法工作,明确图书馆事业发展目标、任务、要求和措施,提高公共图书馆建设的制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促进图书馆事业可持续发展。
第三,深化业界的交流合作,最大限度地发挥馆际协同效应。单个图书馆受馆藏和研究能力的限制,能够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如何加强馆际的交流合作,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互通有无,是推动图书馆事业发展更上一层楼的关键所在。近几年我们在《广州大典》编纂过程中,在国家图书馆的指导下,得到海内外同行的鼎力支持和紧密配合,尝到了业界交流合作的“好处”和“甜头”。为此,建议由中国图书馆学会和国家图书馆牵头,积极探讨新形势下深化馆际交流合作的新途径,不断拓展交流合作空间。当前特别要把握世界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借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建立世界数字图书馆的做法和经验,以各省和省会城市中心图书馆为基础,组建中国数字图书馆联盟,打造互联互通的交流合作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馆联盟的整体效应。
第四,不断创新服务模式,加快推动图书馆事业转型发展。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传统图书馆服务模式面临转型发展的关键节点。对此,要未雨绸缪,提早谋划,及时调整服务思路、转变服务模式。以文化共享、数字图书馆推广、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等为抓手,促进管理创新、服务创新,推进数字图书馆建设,加快构建资源共享、服务快捷、技术先进、稳定可靠的数字图书服务网络。同时,探索推广24小时自助开放服务方式。创新服务方式,开设“学术创客”空间,满足读者的多样化需求。有条件的中心馆和专业馆要推动图书馆功能由过于偏重收藏、借阅,向收藏、借阅和科研、交流并重的方向转型升级,积极开展古籍文献、珍本善本、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地方文化资源的采集、保存和保护等工作,发挥公共图书馆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职能。
第五,着力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办馆,不断拓宽图书馆事业发展渠道。在国外,社会力量早已成为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德国奥古斯特公爵图书馆、瑞士圣加仑修道院图书馆等都是由社会力量举办的著名公共图书馆,美国钢铁大王、大慈善家安德鲁·卡内基一生更是捐造了2509家图书馆。改革开放以来,广州也有一批社会热心人士参与到图书馆事业建设之中。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社会力量参与图书馆建设的人数少得多、规模小得多。究其原因,一是缺乏法律支持;二是政府引导宣传不足。建议尽快在国家层面推动社会参与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相关立法,明确参与条件、方式和相关支持政策,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和鼓励国内外热心人士有序参与图书馆建设。同时,发起设立公共图书馆发展保障基金,将分散的社会力量集中起来,共同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发展图书馆事业是全人类的共同使命,让每个人共享全人类的文化教育资源、获得更好的发展是政府和社会的共同责任。让我们团结一致,凝心聚力,携手共进,为推进图书馆事业发展,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谢谢大家!
作者简介陈建华,男,时任广州市市长,现任广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收稿日期2016- 01-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