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政府引导 完善体系建设着力打造“慈善北京”品牌
2016-02-13北京市民政局
北京市民政局
加强政府引导 完善体系建设着力打造“慈善北京”品牌
北京市民政局
2016年4月11日,在全国民政系统学习贯彻实施慈善法培训班上,北京、江苏、山西、宁波等地分享了经验体会。本刊在此摘要刊发,望能对各地学习慈善法提供帮助和启发。
近年来,北京加强政府引导、完善体系建设、努力改革创新、着力打造“慈善北京”品牌,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作出了积极贡献,连续两届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荣获“中国公益慈善七星级城市”称号。
一、创新发展理念,为打造“慈善北京”品牌提供科学指导。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慈善事业,市主要领导亲临一线调研指导慈善工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听取慈善工作汇报,研讨全市慈善事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尤其是针对北京的特殊地位、发展阶段和战略目标,创造性地提出了“慈善北京”理念,强调从“全民慈善、效能慈善、惠民慈善、诚信慈善、创新慈善”五个方面打造“慈善北京”品牌,并将其写进了《首都民政事业改革发展纲要(2013—2015年)》、市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三五”规划。“慈善北京”赋予了北京慈善事业发展的高端品质,为推动慈善事业发展明确了目标、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科学指导。
二、完善体制机制,为打造“慈善北京”品牌提供组织保障。一是健全工作体系。2011年在市民政局设立慈善工作处。2014年市编办就健全慈善工作监督管理体系专门下发文件,明确了市、区、街道乡镇三级慈善工作职责和机构设置,全市16个区都设立了负责慈善工作的行政科室。二是加强部门协作。北京通过建立慈善工作联系会议制度,加强各部门的沟通合作;在民政系统内部建立了慈善处、社团办和执法监察大队之间的监督管理沟通协作机制。三是推动行业自律。2007年成立了全国第一家省级慈善行业联合组织——首都公益慈善联合会,并完成与政府脱钩,目前会员达143个。作为连接政府、慈善组织和社会三方的桥梁和纽带,联合会在加强行业管理、推动行业建设上发挥了积极作用,推出了全国首部《慈善公益组织管理流程指引》和《公益慈善组织全面质量管理指引》,2014年以来共举办各类培训班12期,培训全市慈善组织从业人员960人次。
三、加强政策创制,为打造“慈善北京”品牌提供制度支撑。坚持立法先行,加大政策创制力度,于2014年1月1日以政府令的形式颁布了《北京市促进慈善事业若干规定》,并着重从政府怎么“帮”、怎么“管”和慈善力量怎么“做”这三个方面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在“帮”的方面,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慈善北京”建设,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关于鼓励支持我市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积极参与“慈善北京”建设的意见》《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实施意见》等扶持政策,每年购买社会组织服务资金达10亿元,政府出资为全市300万实名注册志愿者购买了人身意外伤害险。在“管”的方面,出台了《关于加强慈善活动监督管理的办法》《北京市社会组织信用信息管理暂行办法》以及社会组织信息公开办法等,开通了96156首都慈善监督热线,大大促进了慈善诚信建设。在“做”的方面,出台《北京市民政局关于慈善力量参与社会救助的意见》,为慈善力量参与扶贫济困、参与精准救助打通了政策渠道。市民政局、市教委、团市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北京市中小学开展志愿服务工作的意见》,将慈善和志愿服务纳入中小学德育评价体系。
四、弘扬慈善文化,为打造“慈善北京”品牌营造社会氛围。一是挖掘慈善文化资源。出版了《北京慈善史料汇编》,为研究和推动首都慈善工作提供了历史借鉴;创办了《慈善北京》双月刊,公开向社会发放;向社会征集产生了“慈善北京”标识,发挥了文化符号指引作用。二是完善社会捐助体系。通过社会化方式建成119家慈善超市,激活1300多个捐助站点,形成覆盖市、区、街、社区的四级社会捐助网络,解决了接收难、存储难和转运难的问题。三是创新慈善宣传形式。在全市公园、学校、社区开展“慈善北京”图片巡展,两届参观人数达百万人次。2015年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由慈善组织举办了首届“慈善北京”展示会,共62家慈善组织和企业参展,2万余人观展。建成首都慈善信息平台,为公众了解慈善、认知慈善、参与慈善提供了新的渠道。四是大力表彰慈善典型。设立“首都慈善奖”,对为首都慈善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典型进行表彰。近年来,共有140人次、57个慈善项目、27个优秀慈善集体和284家爱心企业受到表彰,用榜样的力量激发了慈善事业的发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