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125I粒子支架治疗食道癌临床研究
2016-02-13王刚黎冶刘万泉沈阳市第五人民医院介入科辽宁沈阳110023
王刚 黎冶 刘万泉 沈阳市第五人民医院介入科 (辽宁 沈阳 110023)
放射性125I粒子支架治疗食道癌临床研究
王刚 黎冶 刘万泉 沈阳市第五人民医院介入科 (辽宁 沈阳 110023)
目的:探究放射性125I粒子支架治疗食道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6月~2014年5月收治的44例食道癌患者,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22例。对照组予以单纯支架治疗,研究组应用放射性125I粒子支架治疗。术后随访1年,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3个月KPS(卡氏,百分法)功能评分、吞咽困难评分及术后半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术后3个月KPS评分较高,吞咽困难评分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研究组4.5%低于对照组3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食道癌患者予以放射性125I粒子支架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吞咽困难,有效提高其健康状况,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食道癌 放射性125I粒子 支架
食道癌为临床常见消化道恶性性肿瘤之一,可达到食管肿瘤的90%以上,其病死率仅次于胃癌,位居第二位,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及生活质量。目前,临床研究对食道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多数学者认为食道癌可能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引发。放射治疗为肿瘤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食道支架植入术针对中晚期食道癌患者吞咽困难,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但其对于食道癌本身并无治疗作用。有研究证实,放射性粒子可直接近距离放疗肿瘤部位,解决患者吞咽困难,同时还可有效抑制肿瘤[1]。本研究选取本院收治的44例食道癌患者,通过分组,对比分析放射性125I粒子支架治疗食道癌的临床效果。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0年6月~2014年5月收治的44例食道癌患者,所有患者均经胸部CT、食管钡餐、胃镜及活体检验确诊为食管鳞状细胞癌。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22例。对照组男16例,女6例,年龄53~72岁,平均年龄(60.2±4.6)岁,其中2例食管上胸段癌,15例食管中胸段癌,5例食管下段癌;研究组男15例,女7例,年龄54~73岁,平均年龄(60.5±4.5)岁,其中1例食管上胸段癌,15例食管中胸段癌,6例食管下段癌。对比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对照组予以单纯支架治疗,支架其普通覆盖支架;研究组应用放射性125I粒子支架治疗,支架由中国原子能科学院提供6711型放射性125I粒子,圆柱状,圆柱直径为0.8mm,长4.8mm。主要发射27.4~31.5MeV X射线,与35.5MeV r射线,半衰期59.6d,初始剂量7.7cGy/h,组织穿透能力1.7~2.0cm。两组患者支架置入方法相同。患者术前均禁食水12h,术前30min予以麻醉药物,50~100mg盐酸哌替啶,0.5mg阿托品,10mg地西洋,肌肉注射,若患者营养较差,给予空肠营养管加强营养,维持2~3d。患者保持左侧卧位,予以咽部局部麻醉,10g利多卡因胶浆,口服,将牙垫置入,于X线透视下,应用导丝将食道狭窄部位通开,撤出导管同时,注入造影剂,探查食道内部情况,于食道狭窄部将支架置入,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支架位置,超出狭窄2~3cm为宜。术后两组患者均予以止血、抑酸及抗感染治疗。
1.3 观察指标
术后随访1年,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3个月KPS功能评分、吞咽困难评分及术后半年并发症发生情况。
表1.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KPS评分与吞咽困难评分(n=22,±s,分)
表1.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KPS评分与吞咽困难评分(n=22,±s,分)
吞咽困难术前 术后3个月 术前 术后3个月研究组 62.3±6.3 94.2±5.3 3.4±0.5 0.3±0.1对照组 64.5±7.2 85.1±8.2 3.5±0.4 0.5±0.1 t 1.079 4.376 0.733 6.633 P>0.05 <0.05 >0.05 <0.05组别 KPS
表2. 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n=22,n(%)]
1.4 判定标准疗效
应用KPS(卡氏,百分法)功能状态评分标准对患者健康状况,共100分,分数越高,表明健康状况越好,越可忍受治疗副作用[2]。吞咽困难评分标准,进食正常为0分;可进软食为1分;可进软食、半流质食物为2分,可进流质食物为3分;无法进食为4分[3]。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分析,计数、计量资料分别用n(%)、±s表示,采用χ2、t检验,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KPS评分与吞咽困难评分
术前,两组患者KPS评分、吞咽困难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术后3个月KPS评分较高,吞咽困难评分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研究组4.5%低于对照组3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食道癌发病较为隐匿,早期无典型临床表现,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处于中晚期,且无手术指征或错过手术时机。中晚期食道癌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吞咽困难,以往多采用支架植入术、球囊扩张术等治疗,但其仅为姑息治疗方法,虽可改善患者吞咽困难,提高生活质量,但其对食道肿瘤无杀灭作用,无法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因此对生存期延长并不理想。
放射治疗为晚期食道癌主要治疗手段,其疗效确切,但具有较高并发症发生率。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内近距离放疗为目前常用微创治疗技术。国内外大量研究[4~5]表明,放射性125I粒子置入未切除食管肿瘤部位,疗效颇佳,且无严重不良反应。本研究对食道癌患者予以放射性125I粒子支架治疗,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术后3个月KPS评分较高,吞咽困难评分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放射性125I粒子支架应用于食道癌治疗中,可显著改善患者吞咽困难,有效提高其健康状况。125I粒子衰变过程中持续释放低能量r射线,虽能量不大,但可持续作用于肿瘤细胞,破坏其NDA双链,可持续杀伤肿瘤干细胞,通过半衰期累积剂量使肿瘤细胞无法增殖,从而达到杀灭肿瘤的目的。本研究中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研究组4.5%低于对照组3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力佐证放射性125I粒子支架应用于食道癌治疗中,可显著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碘粒子长4.8mm,外径为0.8mm,粒子间距约为1.5mm,且剂量较小,其总剂量仅为外放疗1/3,对人体影响较小,可一定程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125I粒子为低能量放射源,若植入位置不当或剂量不合理,均无法取得预期效果,还会伤害患者脆弱食道及周围邻近组织,故临床应用时应予以重视。
综上所述,对食道癌患者予以放射性125I粒子支架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吞咽困难,有效提高其健康状况,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在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1] 周宁, 曲颜丽, 唐勇. 树突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治疗老年中晚期食道癌的效果及对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6,36(11):2692-2693。
[2] 蒋妮, 蒋蕾, 邱燕, 等. 125I放射性粒子食管支架置入治疗食管癌伴吞咽困难患者的护理[J].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4,23(12):1106-1108.
[3] 郭宝明, 张治民. 125I放射性粒子支架治疗中晚期食管、贲门癌的临床疗效[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23(30):3341-3343.
[4] 鹿博, 吴明波, 吴萍, 等. 125I粒子食管支架治疗食管癌术后食管再狭窄的疗效与安全性[J].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14,48(4):311-315.
[5] 于慧敏, 张宏涛, 丁柏英, 等. 不同间距~125I 粒子放射性食管支架的剂量学对比[J].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5,24(4):338-341.
1006-6586(2016)08-0025-02
R735.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