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云梯关探秘
2016-02-13龚海鸿
◎ 龚海鸿 胡 峰
古云梯关探秘
◎ 龚海鸿 胡 峰
“自古黄河十八弯,历史上有个云梯关,云梯关,真古老,相传周朝建,嘉庆重修好……”这首在黄河故道流传的民谣中所说的云梯关,位于今天的响水县黄圩镇境内。史书记载,自唐代到清代的一千多年时间里,作为历代海防重镇、交通要冲、河防险要、宗教圣地和商贸集散地,云梯关被历代皇帝视之为掌上明珠,它背靠黄河,雄视黄海,史家称其为“江淮平原第一关”,但这座千年古关究竟建于何时,至今仍是个迷。我们带着好奇和疑问,探访了这个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海关遗址。
“杨家将”驻地
现在的黄圩镇位于响水县城的最西南端,东距黄海约80公里。然而,从宋朝黄河改道南行开始,这里就是黄淮入海口,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云梯关就设在这里,由于云梯关面海控河,因此,它既是交通要冲,更是海防重地。
由于云梯关位置特殊,水路运输极为有利,常有庞大船队出入云梯关海口。明清之际,这里更是苏、鲁、辽民间海运通道。当时还建有大小码头若干,货物装卸十分繁忙。1971年,建造翻水站的时候,在王码头、杨码头之间的工地,掘土10米深处时,还发现了沉船物件等。
到了元代,北京成为都城,漕粮运往京师主要通过海运,云梯关也成了漕运的重要关口。当时的漕粮运往京师主要有两条线路,一是苏州的漕粮起运时走太仓县的济河港入海,经海门县水路抵达淮安,再经淮河到达云梯关入海北上;二是江南其他地方的漕粮都集中到扬州,然后再装船北下射阳湖,通过云梯关入海抵京。据记载,每年经过云梯关运往京师的漕粮达数百万石。
从明隆庆年间起,由于黄河带来大量泥沙,加上海岸线东移,入海口逐渐向东推移,至清康熙年间,黄河口淤至八滩(今滨海县境内)以下,云梯关漕运经历500多年后终于废止。但云梯关的使命并没有就此结束。它不仅是海运、漕运的要冲,更是军事要地。尤其到了明清两代,历代帝王更是在此派出重兵把守,严防外寇入侵内陆。
明初,洪武帝在京师和全国各地设置卫所,一个卫的总兵力为5600人。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全国设置内外卫329个,其中就有一个大河卫。明成祖时,内外卫增设到493个,其中仍有大河卫,卫所就设在古云梯关,一直到清代中前期,云梯关仍有重兵布防,维系着海疆安全。
探访中,我们在云梯关村看到了一本《杨氏宗谱》,其上记载,嘉靖年间云梯关守将杨茂,是北宋名将杨五郎的后代,杨茂殉国后,朝廷又委派杨氏后人驻守云梯关。我们了解到,今天的云梯关遗址附近居住的大部分还是杨氏后裔,祖先杨茂英勇杀敌的故事不仅记在杨氏后人精心保存的族谱里,还在杨氏家族及当地民间广为传颂。
此外,史上云梯关一带制盐业也曾经盛极一时,淮河两岸集市旺盛,往来客商众多,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民间流传“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由此可见当时的淮河两岸,尤其是下游入海口云梯关一带丰饶富庶,全国知名。
“云梯关外茫茫路,一夜吟魂万里愁”,这是清朝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龚自珍在云梯关发出的感慨。经过几百年和淤沙填积,海流的再搬运,海岸线逐渐向东延伸,至清代康熙年间,海口已由云梯关下移五十余里。到咸丰十五年(1855),黄河北归由山东入海时,云梯关距海口已达130多里,云梯关由原来的关隘变成了陆野。由于彻底失去了关防功能,这一年,清政府正式撤销了云梯关。云梯关,这个千百年来被历代帝王视之为珠的古关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湮没在朝代更迭的洪流中。
总督勘察留佳话
云梯关村的邢汉文老人曾是黄圩镇文化站站长,退休后他和本村的杨朝高老人一起从事云梯关资料搜集和遗址保护工作,两位老人告诉我们,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云梯关不仅僧侣住寺诵经念佛,而且还有私熟在此开馆,邢汉文和杨朝高等人小时候就曾在这里读书玩耍。
根据后人复原的晚清古云梯关图来看,这里曾是一组蔚为壮观的建筑群落,以佛教庙宇为主体且千百年来香火不断的佛教圣地。古云梯关最前边是前大殿,即海神庙。据已发现的断碑“重建云梯关海神庙”,可辨碑文记载,古代原有海神庙早已废圮,老人记忆中的海神庙乃清朝康熙年间重新修建的。云梯关每年的四月八庙会,便会云集四方信徒前来烧香礼佛,八方游客前来观光揽胜。据记载,南天竺僧伽亦曾在云梯关附近活动。
至今,在淮安市涟水县境内,还有一座小桥,名曰“化龙桥”,这座桥与古云梯关有关。康熙年间建禹王庙时,曾在碑文中记载了建禹王庙所用银两的具体数字,不久被官员暗中凿毁,因为建筑经费被官员贪污近三分之二,凿毁数字以混淆视听。康熙帝第一次南巡到江浦(今淮安)曾欲来云梯关巡视,地方官员怕露马脚,于是在涟水城西建一座小桥,起名曰“化龙桥”,然后放风说“要去云梯关,必过化龙桥”,于圣体不利,康熙帝居然也轻信了鬼话而不敢前去。
在云梯关至今还流传着左宗棠勘察云梯关的佳话。光绪十年(1884)正月,西风大作,淮水泛滥,两江总督左宗棠专程到云梯关看了禹王庙。据《阜宁县志》记载,左宗棠在视察中,当时阜宁知县由浙江余姚人阮本焱代理,阮虽出身卑微,却不肯趋炎附势,阜宁是个穷地方,如接待左宗棠讲究排场,肯定要劳民伤财。
左宗棠到达云梯关那天,阮本焱只身坐了一条小船去迎接,对左宗棠说:“阜宁是穷乡僻壤,水患连年。今左大人来,诸从官以百数十计,方舟亦百余,阜宁仅马工大王庙可作行馆,颓屋三间无以避风雨,奈何?”左宗棠知道他说的是实话,就没有为难他,叫随从一律不要登岸,就在云梯关入海口勘察一番,然后返舟停泊到安东县佃湖。临去时,左宗棠高兴地对阮本焱说:“知汝居官清正,吾不忍加责,望勤政不怠。”左宗棠走后不久,阮本焱正式升为阜宁知县。
何人建造仍是迷
禹王寺(上图) 天王殿(下图)
随着历史的变迁,云梯关不复往日盛名,但它在历史上所作贡献不可磨灭。作为交通要冲,它为推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作为海防关隘,它为抗御倭寇做出过重大贡献;作为险要河防,它为防治水患提供过有益的借鉴,作为古隘胜地,它为旅游事业的发展曾谱写过辉煌篇章。据专家考证,我国目前尚未发现过第二个像云梯关这样集海防、交通、河务、宗教、文化和旅游为一体的多功能古关遗址。
云梯关为何人建于何时,现在仍是个求解的迷,有人认为是周朝时就已经建好。清河督靳辅在《开辟河口》一书中也提及:“云梯关者,不知起自何时,乃黄淮二渎,所由以入海者也,往时关外即海。”而据《阜宁县志》记载,“宋元以前,北沙即为海口,自黄河夺淮合流入海,淤沙渐涨,有土套(河湾)十余,形若云梯,故以名云梯关。”
据《史记·东越列传》《战国策》《竹书纪年》《晋书孙恩传》等古籍记载,云梯关当古淮河入海口北岸(南宋高宗建炎二年以前),淮河水势浩荡,舟楫便利,在这里建立关卡,征收关税,巩固国防,以便通商航运,因此,云梯关是历代海防关卡国门之一。至今,云梯关附近的“大关”“钱码头”“王码头”等村庄名称,就是历史的见证。关于古云梯关的记载和传说,最早可上溯到大禹治水时期。相传,云梯关乃大禹治水的最后一站。到汉唐时,云梯关已经成为商运、漕运要道。
建国后,当地农民在云梯关遗址附近挖出了十多块石碑。其中有一块嘉庆十年(1801)为纪念重修禹王庙,由朝廷钦差大臣马慧裕手书、淮安府知府周兆龙铭刻的石碑,上书“古云梯关”四个隶书大字。1987年,当地政府修建了护碑亭,将这块“古云梯关”石碑重新树立了起来,1990年,古云梯关遗址被盐城市人民政府列为盐城市文物保护单位,
2005年4月至5月间,盐城市考古工作者一行4人专门来到古云梯关遗址进行考古调查,历时38天。在云梯关遗址地下4.5米深处分别发现了保存比较完好的明代房屋遗址及明代早期的陶瓷,进一步佐证了已搜集到的相关史料的真实性。
2007年1月,古云梯关复建工程正式启动,2010年禹王庙、望海楼等主体建筑群基本竣工。“十三五”期间将加快实施云梯关城、湿地公园、海神庙及古淮口文化博物馆、民俗文化村等重点项目,打造集文化体验、生态游憩、农业休闲、养生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文化生态旅游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