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2016-02-12晏金梅
晏金梅
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晏金梅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竞争力。创新离不开人才,21世纪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的竞争。高等教育的职责就是要为国家培养出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和经济建设作出贡献。而高等体育教学则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当前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和创新,既是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创新
10.16730/j.cnki.61-1019/g8.2016.08.083
1.前言
体育学科是学校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体育学科为学生提供了独有的、开阔的学习和活动环境,以及充分的观察、思维、操作、实践的表现机会,对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提高,具有其它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优势。近年来,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的改革已普遍展开,各有特色。为使改革有依据,教育部在总结高等学校体育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特制定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教体艺[2002]13号)。此《纲要》的颁布指明了大学体育改革的方向。一节体育课,从准备、实施到课后小结等环节都可以体现出教学的创新改革。
2.目前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2.1轻视体育,现代教学理念还没有形成
一方面,由于体育没有纳入高考统一入学考试体系,学生在思想上普遍对体育重视不够,这种惯性思维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大学阶段学生上课的态度。另一方面,高校对体育重视不够,没有把体育同其他学科并举,认识上存在偏差,经费上投入不足,教师匮乏,水平不高,教学观念和方式方法陈旧,缺少课堂研究与创新意识。
2.2学生差异较大,沿袭“一刀切”的陈旧教学模式
高校学生在体育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城乡学生的差异;体育技能和体能上的差异;男生与女生生理上的差异;性格内向和外向带来的体育方面的差异。此外,目前高校实行的是统一的教学大纲,学校以学生所学专业为依据进行组班,没有考虑到体育因素。学生不但素质、体能、体育基础呈现较大差异,对体育运动项目的爱好、兴趣也不同,教学过程实际上成了协调照顾、平衡学生存在差异的过程,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学效果。
2.3教学缺乏艺术性,教学效果不理想
在目前的高校体育教学中,对大学生的体育心理学研究不够,多采用枯燥、单一、呆板的教学方式,诱导性、启蒙性、鼓励性的教学不多。往往以达标及草率过关来强迫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没有把学生对体育的兴趣调动起来,缺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体育运动习惯的教育。
3.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思考
3.1确立以学生的“健康教育”为核心理念的体育思想
我国学校体育在目标问题上经历了从“技能”→“体质”→“人才”的演变发展过程。几十年实践证明,实施这些目标并没有收到理想的效果。这是因为,以“运动技能”为目标,对于不以体育职业的广大学生来说显然是不需要的,绝大多数学生在时间和精力上不可能做得到的,学校也根本不可能提供足够的场地器材设施条件,让全体学生习练运动技能。以“培养人才”为目标,虽然符合国有社会需要—“育人”,但却又与学生个人需要并不完全一致。限于体育的本质与功能,学校体育不可能单独承担或主要承担“人才”培养的任务。由此看来,将“技能”、“体质”和“人才”单独作为学校体育目标都存偏颇,或不需要,或不可能实现。事实上,国内外早已提出“终身教育”和“终身体育”观点,揭示无论是教育,还是体育,都不应把目光仅仅盯在学生由学校毕业即所谓成才上,而应该为学生们的终身服务。因此,只有突破学校体育的“阶段”框架,树立终身体育的观点,才有可能较为全面系统地思考并确定学校体育的目标。
3.2体育教学模式要从单一化、封闭式转变为多样化、开放式
体育教学要发展、要创新就必须突破现有的教育模式。要树立以人为本、辩证施教、寓教于乐、全面提高的教学理念,以科学的态度、求实的作风、创新的意识不断推进体育教学改革。强调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灵活运用,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多样化;教学内容的多样性与可接受性;未来的体育教学内容,将从“以运动技术为中心”向“以体育方法、体育动机、体育活动、体育经验为中心”转移。具体的教学内容将根据社会体育的发展、学生个体的需要及学校的教学条件,突出健身性、娱乐性、终身性、实用性。体育教学还要注意两手抓:既要抓好课内教学,也要抓好课外的教学。当前很多大学生参加社会体育俱乐部,把体育知识和技能运用于社会,促进了学校体育课程与社会体育的紧密联系。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组织形式可以多样化,使学生的学习与健身结合起来,使精神满足与个性培养结合起来。把培养学生体育文化素养与终身体育能力结合起来,对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的适应能力的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大有益处。
3.3处理好知识与身体活动的关系
体育教学的基本特性是“以身体活动为主”,创新必须结合体育教学的特殊规律去组织教学。因此活动量和生理负荷是最显而易见的因素,但身体活动又并不只限于给人以生理上的作用,还兼有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发展、情感的体验等作用。创新教育应以“量”的多少和合理性进行评价。其次,身体活动外在表现(技能)的因素除来自于学习者本人努力之外,其他的因素(如遗传的身高、体重、肌肉类型及神经类型的不同)影响很明显,体育课中的个体差异大于文化课中的个体差异。再加上体育学科的培养目标(为终生体育服务)和体育内容的相对可选择性(例如同样为健身既可以打篮球也可以打排球),创新教育应给学生选择的权利。再者,学生的进步应表现在所学技术难度的不断提高和知识深度的增加以及感觉→理解→创造的思维递进上。同时在培养人格、促进学生的社会性、改善学习效果、增加运动乐趣等作用的认识和功能上应得到充分发展。
3.4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我们反对的是“唯上、唯师、唯书”,不辨是非的盲从,反对的是对学生的自主性、自尊心视而不见,动辄指责、打骂的错误做法。新型的师生关系应当是一种以平等、理解、尊重为基础的积极合作的关系,教师不仅是领导者还是指导者,更应当是人格上平等的朋友。这样就能理解处于学生这个年龄阶段时的许多幼稚的想法和做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并不失时机地加以正确的指导和引导;尊重学生的人格,把学生真正看作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努力创设一种相对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做的无畏精神。
4.结论
创新教育倡导学生求异创新,强调培养学生掌握独立地分析问题的能力,独立地获取解决问题的多种新途径和方法。在体育教学中包含着各种要素,如教师、学生、教材、组织教法、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以及场地器材等。这些要素之间,既互相对立,又互相联系,每一种要素的变化又都影响着其他要素的变化,影响着整个体育教学质量的变化。因此,要使体育创新教学获得最大效益,必须从整体性的观点出发,把握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弄清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肖玉梅.高等教育行政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M],2006.03.
[2]谢安邦.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M],1999.
[3]孙清武.高校素质教育中体育教学改革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3).
[4]郭华恬,金熙佳.高校体育的目标与改革[J].体育与科学,2003,(1).
[5]向中华.探索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贵州体育科技,2005,(2).
[6]周军.当前体育教学改革存在的误区及其对策研究[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
晏金梅(1981.1-),女,汉族,湖南衡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讲师,河南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