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建议

2016-02-12黄大林黄晓灵蒋波

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6年24期
关键词:专业型学位硕士

黄大林 黄晓灵 蒋波

体育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建议

黄大林 黄晓灵 蒋波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从各个方面出发,对体育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方式,以及各种实践活动为目的客观的评论了我国的体育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目前的现状,体育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的改革有助于提高我国的体育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水平,推动我国的体育科研人才的培养。本文对体育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导师机制,学位论文的评审,课程设置的不足,体育专业型硕士的实践与理论培养不平衡性等问题研究。

培养模式;改革;教育;体育专业型硕士研究生

10.16730/j.cnki.61-1019/g8.2016.08.077

1.前言

21世纪这样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间里,国际之间的竞争实际就是人才的竞争,发展研究生是我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措施之一。研究生,代表着国家高水平人才储备及其发展的中坚力量。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加深和改革途径的不断变更,国家为了适应新环境下的国际竞争及其国内经济的发展,正在逐年的加大着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的力度,让国家的培养付诸实际,更好的回报国家。

硕士研究生既是国家希望的承载,也是国家人才战略调控的重要环节。在国家大力培养研究生的大环境下,又是因为我国在体育学科方面高端人才的缺失,又是因为体育专业型研究生的前期培养基础过于糟糕,后期的培养失衡,导致目前体育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实际已经脱离了社会本身的需要。所以现在对体育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形成了重要的课题之一。

体育专业型硕士研究生作为国家在2006年开始招收的最早的专业硕士之一,到现在已经走过走过去10个年头,国家为了适应现在全球化的体育大潮的来临和社会发展对体育高水平实践应用型人才的缺少,开设了体育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型硕士学位,就是为了大力培养实践的应用型人才。201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上强调,深化教育,大力改革教育是现在必不可少的途径,要让其学生能协调的发展,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节奏。国家要想向体育大国迈进,那么体育高层次的人才培养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国家近年来培养体育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目的之一。

2.体育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现在的问题

2.1体育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招考模式的问题

体育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招生模式基于现在的两种,一种是优秀学校推免,获得复试资格;另一种是通过全国的统一性的研究生考试后,才获取的复试的资格。两种的模式的基本一直沿用至今,但是对人才的招收有很多不足之处,如直接推免的学生因为在校期间体育赛事获奖较多,基础成绩只要达标,就可以进入推免的排名,再通过推免的面试就可以直接进入推免的复试中,基本这样进入到推免的复试中学生最终都会被录取。其次就是通过的全国考试进入学校的复试,最终通过复试后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的学生,其中不乏有体育本专业的学生,也有跨考到体育专业的学生,这其中的差别就在于学生的知识上储备有很大的差距,跨考的学生在学习考试的综合能力上是强于体育的学生其中就是因为,体育的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训练基础专项的技能,这也是跨考的学生缺乏的体育专项技能,这样的考试模式导致了现阶段的体育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学识水平,技能水平良莠不齐。而其中体育专业型硕士研究生考试的外语全国线低于其他的硕士外语水平线,各地的实际水平的差距,导致学生在进入研究生学习后外语能力上缺失。这些都是体育专业型硕士研究生中招考中常见的问题。

2.2体育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问题

现在高校对体育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安排还是大致按学术性和专业型两类来分.其主要问题就是课程的安排与培养的目标不对等,课程安排架构上不合理,课程的知识传授上陈旧缺乏新颖,缺乏学术研究与实验课的安排,与其他的学科的思想碰撞较少没有合适的交流机会。总的来说就是课程的安排清晰度不够高,没有合理的考虑诸多的因素,实践与学术的课程安排没有形成联动的效应,对学术性与专业性学生的针对课程较少,在现在的学科大时代的背景下,你不光要注意自身的专业知识的储备,还需要其他学科的知识储备,更需要好的交流平台,因为这些问题缺少有效的研究,导致现在的课程没能更好的让学生融入进去,学不真正他们需要的,也间接的导致教育资源的浪费。

2.3体育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问题

体育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有导师的课题研究而写成的衍生类论文,有些是导师抛给学生自己研究其中的问题,产生的结果写成学位论文,还有学生在现有一些研究问题上产生的问题进行探究而写成的学位论文。这些论文大部分基于一些基本的问答-解答的模式,写作千篇一律,缺乏自己主观性,间接性。有些有图表、数据、公式的学位论文看起来调查手段很科学,很严谨,但很多的研究对象或是群体可以不用调查,就可以得出结论,或是作为研究报告形成学生自己的论文,这样的论文却只剩形式,空洞,不切实际,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用途。加之很多的体育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在系统知识的储备上还是有待欠缺,不够完善,这就到导致学生在很多问题研究上没有深入了解,探究其根本原因,就开始对这个问题进行写作,形成文章,导致最后学位论文质量不高。还有很多研究问题的价值性,应用性不高,也被拿来进行探讨研究,到最后完全失去了研究价值与意义,也导致其学位论文整体水平不高。

2.4导师指导模式的问题

现阶段的体育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都是单一的导师指导模式。在很大的程度限制着不同学生的的发展,有的专业技能强,有的学术性研究性强等等,单一的导师很难能够全面的发掘和培养一个学生,而随着体育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教育规模扩大,单一导师的指导模式也暴露出了很多的问题,不能很好的把实践跟学术能力有效的联系起来,在很多学生毕业后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因为单一的导师指导模式,有的导师有很多的学生,学生很难得到应有的培养,这就是由于单一导师指导模式造成对学生关注度不够高。而一个导师在其对口专业上知识上有很好的经验跟学识,但是他不可能在其他方面学科上也能达到同样的高度,所以这也是单一导师指导模式的另一个弊端。

2.5体育专业型硕士研究生评价机制的问题

我国的体育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在其数量上是逐年的增加,报考体育专业硕士的研究生也从原先的大量的体育本科生报考,到如今跨参加体育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考试的学生也在增多,那么我们的评价如果还沿用原先的评价机制还能有用吗?这又让我们对现有的评价体系形成了新的思考。现阶段我们的评价体系主要问题在于这几个方面。目标的过于单一、原则上不够完善、评价方法过于简单、评价内容较少,主体单一、评价的对应工具太少、导师,学生,培养单位的三维方面的评价机制及其淘汰机制有待商榷等。在一个大的框架体系下,评价机制的完善及其变革也牵动着很多方面,非很短的时间才能改变,但是我们必须把这些提上改革的日程。

3.体育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路径

3.1体育专业型研究生的招考模式的设想

体育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考试改革应该以质量为前提,公平公正公开为基础。可在全国统一招考的基础上,在为专业型体育研究生开设技能选拔考试和综合素质考试。出去以往的全国统考中政治,英语及其业务课考试内容,在此基础上在同一的时间进行体育专业型研究生的技能水平测试,因为专业型的体育研究生应该在具备良好的知识储备上,还要有至少一个专项储备,这样在实践中才不会因为缺少技术支撑而失去了一个体育老师原有的基本。而后在复试中在传统的复试可以加入综合素质的测验考试,可分为基本道德素质,基本普通话能力测试,基本外语交流测试,基本体能测试等。这样考试选拔的人才可以更加全面的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和社会的需要。体育专业型研究生需要具备的好的实践能力及其综合的只是运用能力,所以这样的考试设想可以更好选拔人才,为国家的储备高水平全面的体育人才。

3.2课程设置的改变

体育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是的学制一般都是安排的2年,一般第一年前是基础课程的学习,而实践,科研和学位论文的完成放在了最后一年。在其课程的设置上,大多数的学校学位总分安排都是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分类别)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设立课程,其学位修分不低于36学分,而其教学实践的环节更是达到了不低于10学分高难度设置。所以其重视程度不亚于科研的能力的培养。而且课程更好的设置能让对体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更加轻松有效,实际而且更具有操作性。我们的课程安排要具有目标目的性,让其完整且丰富,在基础的课程的安排上重视基础课程的安排,重视理论基础,而且课程安排还要有前瞻性,适合体育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个性化,差异化的学习,而且还要多加强体育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道德素质的培养。调整好学术型和专业型硕士的课程培养架构,培养体育专业型硕士研究生能解决具体提体育中的现实问题能力,学术型课程跟专业型课程的安排应该更具有其特色性。比如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核心课程和边缘课程的建立要根据不同的地区,不同学校的类型要建立相应的课程体系,优化学校的现有资源。而且学校的课程建立要更好区分开理论课跟实践课的关系,其中又要区别看基础课跟核心课,针对不同的类型的研究生建立对等的课程体系,这样及可以避免资源的重复利用,加强课程的对口资源建设。

3.3建立科学的学位论文评价体系

当到了学生毕业时,学生需要去完成自己的硕士研究生毕业的学位论文。而学生的选题有的是老师安排的相应课题,亦或是让学生去发现基于现实的问题。这时候就应该与多学科建立有效的联系,丰富体育专业型硕士研究生论文原有的框架,使其延生到多方向上,这样才不会使得我们的学位论文显得单一。在学位论文多样性的基础上。还要建立合适的,量化的,区别学术跟专硕本质的学位论文评价体系,其硕士的学位论文要求要有合适的实践论证,理论支持,论证的逻辑条例要清晰,写作规范。理论的报告的要有数理逻辑很强的图表,报告,技术等进行详细的论证才能更好证明研究成果,提高体育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论文质量。在此问题上我们对学位的论文的评审工作方面不仅要严格按照学位评审的有关制度,而且导师要从实际出发加强学位论文评审制度,贯彻落实好体育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评审制度。我认为还应该加强体育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的盲评比列,这样在我们不知道指导教师,及其学生的基础上更加有利于学位论文的公平公正性,我们可以从20%的盲审概率开始试行,到最终达到100%的盲审比率这样不仅能论文的质量提高,而且能增加论文的多样性。在其中还需要加入至少一位外校的硕士生导师加入论文评定组,最终体育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论文得到相应水平的提高。

3.4导师指导模式改革及其建立良好的导师评定机制

我国的体育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基本都是由导师作为主体,负责学生在校期间的一系列事务,其次是老师与学生的联动,学生作为客体参与老师课题研究,再此基础上学生自己作为主体,探究自己的发现问题,形成一般论文或是学位论文,由导师组评价。所以导师在其大的方向上是作为舵手的角色,掌控学生着大致发展的脉络。要求导师的队伍要有良好的专业素质,技能强化,知识储备。根据现在的导负责制度,我们应该建立“多导师制”,建立精英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对口学生的特色,从不同方面进行培养。老师要充分的利用学校的现有资源,充分发掘不同的类型的老师,基于现有的市场模式,从实践出发。导师要求有更好的实践背景,建立应用型导师,实践型导师,技能型导师,理论型导师等,这样导师的队伍更加专业化。学生进校后要选择一个主体导师,其次根据不同基本情况选择其他类型的导师。可以从学习,培养,实践,论文等不同方面进行整合,更好让导师与学生形成的好的联动。将改变单独评定研究生导师资格的做法,强化与招生培养紧密衔接的岗位意识,防止导师终身制。根据年度招生需要,综合考虑学科特点、师德表现、学术水平、科研任务,确定招生的导师及其指导研究生的限额,完善研究生与导师互选机制。以培养质量为中心,改革导师评价模式,改变单纯以发表文章的数量、SCI文章影响因素及引用次数等量化指标来考核研究生导师的做法。根据培养需要,增强对导师的培训,发挥他们对研究生思想品德、科学伦理的示范和教育作用,提升指导能力。

3.5体育专业型硕士研究生评价与淘汰机制体系的建立

如果说我们培养学生的目的在于什么,不管是他们搞科研的能力还是专业技能方面,其实意义都是在于跟社会接轨,培养学生进入社会的工作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如果你培养的学生连基本的社会都适应不了,在本质上这样的培养的方式就是徒劳的。现在多数的高校都是在外建立相应的教学实践基地。这样的方式就是为了让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不至于浪费时间,减短融入社会的时间。实践能力和社会需求等方面进行系统科学的建立,而且要建立良好的评价机制。而在其中我们应该明确体育专业型硕士研究生评价体系与淘汰机制主要目的是什么。而这些目的是让我们用来检验其培养对象的质量问题,而且要促进培养对象教育的多样性,平衡性的发展,培养对象的评价体系与淘汰机制也需要正确导向原则的指引,而这些正确的导向原则需要随时根据需要的变化而变化,以此来适应培养对象教育的发展前景和社会对体培养对象需求的变化,促进培养对象更加的适应社会多样性的需要。因此,我们在这样的模式上,要尊重发展的客观规律,遵循人才的培养规律和原则性问题,在此基础上扩大评价体系与淘汰机制内容延展方面,纵深方向,多角度,多元的去评价和考查体育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实现人才培养的大阔步的发展。我们应该从原有比较单一的培养单位和导师组成培养模式发展到由导师、学生、培养单位、工作用人等多方位培养模式。这样才能是我国体育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评价体系与淘汰机制,能更好的促进体育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需要,提高体育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数量与质量有机的结合,及其社会适应性,学校应该培养具有学术性,价值性,实践性的综合类学生,要让社会认同,学校认同,用人单位认同,这样的培养的模式才是成功的,可行的。才能更好培养高水平,高层次的体育人才,为我国的社会建设添砖加瓦。

4.结语

为了适应现在社会市场化的模式,体育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的应该提出新的方式,就是学术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我们的培养不能再单一只是为了学术而去培养学术,为了专业性人才而去培养专业性人才,让学生能有良好的知识储备,学校还应该联合更多的机构建立良好的实践基地,加强实践的教学和其技能提升,而不是让学生实践经历只是形式化,不能浪费现有的资源,我们应该加强教育培养的整合,在这段的学习期间要好的提升,理论与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提高研究研究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科学与教育的结合就应该与其他的学科进行交叉联系,再通过联系进行培养,还要对体育专业型硕士研究生进行系统的,科学的研究训练。完善学校跟研究所、学校跟企业的协同创新及其联合培养机制,建立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培养模式。现阶段的一些体育专业型硕士研究生问题基本罗列在上。正是因为我国大多数的体育人才都是从小开始就经行体育锻炼,没有很好的进行系统的知识学习,在科研水平上的研究能力也是空谈,在研究生的考试模式上,考试题型简单,笔试要求不高,英语方面低要求等其他方面,从而导致我国体育科研能远低于其他国家。

而因其专业技能水平不同,区域不同,没有规范化的统一指导和培训计划,很难有更好的提升,我们还需要建立更好的导师及其学生的评定机制,好的评定机制能使培养模式更好为社会需要而服务。正式因为这样那样的问题,国家对体育的发展的重视已经达到了很高的程度,体育方面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更加的丰富,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国家对体育高层次的人才越来越需要,而高质量的人才培养需要很多的方面共同协作完成才能有好的结果,所以我们要更好把握教育培养的规律,健全体育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的体系,完善其教育培养的模式,才能培养我们想要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体育专业型研究生。

[1]郑继超.全日制体育专业型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课程设置及培养模式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2011.

[2]唐云霞.我国体育专业型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2008.

[3]王顺燚,唐德海,张元阳.大学课程设置的策略探讨[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

[4]黄福涛.能力本位教育的历史与比较研究——理念、制度与课程[J].中国高教研究,2012.

[5]林贝贝.我国全日制体育专业型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现状与对策研究[J].运动,2012.

[6]魏德样我国体育专业型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调查分析[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1.

[7]李先雄,周建社,陶成武.体育专业型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技术技能内涵与内容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

[8]周建社,彭庆文,陶成武.我国体育专业型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发展前瞻[J].运动,2010.

[9]李静.我国体育专业型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

[10]杨军伟,李卫东.新形势下中国全日制体育专业型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课程设置的分析[J].学理论,2010.

[11]高玉英,张春合.我国体育专业型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现状与思考[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9.

[12]秦丽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规定的探索与制定[J].科技信息,2009.

[13]李秀华,李毅,刘成.教育硕士与体育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关于体育教学领域(方向)设置的比较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4.

[14]李子江.我国教育硕士培养的学术化倾向及改革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2010.

[15]孙祺.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的状况分析[J].理工高教研究,2009.

[16]葛和平,张英,何盛.中美两国体育专业教育的比较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

黄大林(1991-),男,汉族,重庆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西南大学体育学院;黄晓灵,西南大学体育学院;蒋 波,西南大学体育学院。

猜你喜欢

专业型学位硕士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方法探析
教育部就学位法草案公开征求意见
『博士后』是一种学位吗?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分析创新专业型人才培养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
英国大学本科一等学位含金量遭质疑
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数学课程设置
DSK—1500CT专业型直喷烟机
改进硕士研究生解剖教学的探索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