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作为“公能”素质训练之首的体育

2016-02-12曹红娟曹元秀

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6年24期
关键词:张伯苓身体体育

曹红娟 曹元秀

论作为“公能”素质训练之首的体育

曹红娟 曹元秀

从政治家毛泽东到教育家张伯苓,为何都高度重视体育?本文在梳理体育概念内涵演变的基础上,指出体育事业是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目的在于提高人的全面素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体育在人类的生活中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它成为与德育、智育、美育相配合的整个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面提升学生的身心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在全面实行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学校体育教育要继承发扬“三育并重”的教育传统,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体育;素质教育;教育传统

10.16730/j.cnki.61-1019/g8.2016.08.042

1.前言

从毛泽东到张伯苓,为何都如此重视体育?

“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人们每天经过校园体育场时,往往都会看到这句醒目而温馨的提示语。作为一名大学体育教师,我接触过许多大一的同学和家长,他们对体育的看法多数还停留在高考的思维惯性中,认为体育不过是“蹦蹦跳跳”,不象高考和研考分数那样给未来带来直接的竞争力。这种观点,看似蛮有道理,但如果同学们再问问那样刚刚考过研究生的学兄学姐,他们一定会这样告诉你——考研考到最后,几乎完全就剩下对身心素质的考验了。

记得自己在体育学院上大学时,许多其他高校的同学经常看不起体院的学生,在他们异样的目光背后,潜台词就是认为只有“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人才会专门去学体育、干体育。那种神情,让人心中很不舒服,也更让人不服气。但我又一时拿不出有说服力的理由去和那些人去“理论”一番。直到有一天,我在学校图书馆里看到了一本中国近代体育史料集里收录的一篇论文——《体育之研究》,署名“二十八画生”,对体育的理解非常深刻,看了非常过瘾。“二十八画生”是谁?一看注释,我大吃一惊,原来作者竟是毛泽东!而且,这篇1917年4月1日发表在《新青年》第3卷第2号的论文,是迄今为止人们发现的毛泽东公开发表的文章中最早的一篇,也是中国近代体育史上的珍贵文献。从此,我如获至宝,每每遇到轻视体育的人,我都要用毛泽东的这篇论文与之“理论”一番。

从小立志以天下为已任、改造中国与世界的毛泽东,为何如此重视体育?在他看来,“体育者,人类自其养生之道,使身体平均发达,而有规则次序之可言者也”,其目的不仅在于养生健体,而且在于培养规则意识,使身心健全,为今后成就一番事业打下牢固的基础。毛泽东还提出了德、智、体“三育并重”的思想,指出:“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他甚至认为:“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体强壮而后学问道德之进修勇而收效远。”

其实,古往今来,凡是胸有大志、眼界开阔的人,无不注重体育的作用。远的不说,就说近代爱国教育家、南开大学老校长张伯苓先生,他是奥运精神在东方的较早倡导者,被誉为“中国奥运先驱”,对体育也有着深刻的理解,曾经指出:“教育如果没有体育,教育就不完全,我觉得体育比什么都重要,不懂体育的人不宜当校长。”

亲身经历了甲午战败、国帜三易这些国之奇耻大辱的张伯苓,痛感“我中华民族之大病,约有五端”,就是愚、弱、贫、散、私。为了根除这“五病”,他提出了“公能”育人的主张——“惟‘公’,故能化私、化散、爱护团体、有为公牺牲之精神;惟‘能’,故能去愚、去弱、团结合作、有为公服务之能力。”

为了把“公能”教育落到实处,张伯苓还提出了五项训练方针:一曰重视体育,二曰提倡科学,三曰团体组织,四曰道德训练,五曰培养救国力量。他认为:“此五项基本训练,以‘公能’校训为指导原则,而‘公能’校训,必赖此基本训练,方得实现。分之为五项训练,合之则‘公能’二义,允公允能,足以治民族之大病,造建国之人才。”

许多人也许感到诧异,张伯苓老校长为什么把“重视体育”放在了五项训练方针之首,特别是放在了“提倡科学”之前?要知道,自中国近代以来,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民主”与“科学”始终是引领时代进步的两面旗帜,把“体育”放在“科学”之前,实属惊人之举。笔者认为,要深入理解张伯苓老校长的思路,必须从体育概念的演变和体育在教育中的地位来谈起。

2.体育概念的演变反映了体育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体育作为一个专门的科学领域,是在人类社会长期的实践中,随着社会生活和生产的不断发展而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从概念上讲,“体育”最早是一个反映教育范畴的专用名词,指的是以身体活动为手段的教育,如英文是physical education,直译为身体的教育,简称体育。

20世纪50年代以来,体育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范畴不断扩大,出现了身体教育、竞技运动和身体锻炼三个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的内容,并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与教育和文化相并列的新的体系,体育的概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前苏联的百科全书将体育解释为“社会总文化的一部分,是为增进健康,发展人的身体能力,并为适应社会实践需要而利用这些能力的一个社会活动领域”;国际体育名词协会出版的《体育名词术语》中使用了physical culture(直译为“身体文化”,一般译作“体育”)的概念,解释为“广义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综合各种身体活动来提高人的生物学潜力和精神潜力的范畴、规律、制度和物质条件”。在我国,体育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用法,狭义仅指身体教育,广义则包括了身体教育、竞技运动和身体锻炼三个方面的内容。

保持身心健康还是人获得幸福生活的一项重要指标。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民健康也与人民幸福息息相关。正因如此,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对党和国家未来五年发展蓝图进行总体谋划的同时,对与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密切相关的体育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在论及社会建设中的提高人民健康水平部分,十八大报告深刻指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此“要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完善国民健康政策”;在论及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部分,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在论及社会建设中的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部分,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从体育概念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可以看出,体育事业是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目的在于提高人的全面素质,它不仅是与德育、智育、美育相配合的整个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人们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延长生命的重要方法,并以运动竞技的形式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内容和各国人民之间加强联系的纽带。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不断发展,人们在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同时,出现了更多更高的精神文化追求,体育愈来愈成为全社会的需要。体育事业的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也日益成为衡量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人民幸福安康程度的重要指标。

3.体育教育对全面提升学生的身心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体育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增强体质,而且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身心素质,在学生的素质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3.1发挥教育功能,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学生。身体教育与德育、智育、美育相配合,是整个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促进身体全面发展,增强体质,传授锻炼身体的知识和技能,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坚强的意志的一个教育过程。在这个教育过程中,要重视受教育者身体和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在增强人民体质的同时,培养人们自立自强的意识、公平竞争的意识、遵守规则的意识和耐受输赢的意识,塑造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2提高运动水平,使体育锻炼和竞赛成为振奋学生精神的重要手段。体育运动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发展和不断提高个人、集体在体格、体能、心理及运动能力等方面的潜力。“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在引导学生在坚持日常科学系统的运动锻炼基础上,鼓励他们适当参加各级各类体育竞赛,在竞赛场上为班级、学校和国家争光,可以激发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爱国爱校精神,增强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荣誉感。

3.3普及身体锻炼,推动全民健身运动,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身体锻炼是一种以健身、医疗卫生、娱乐休息为目的的身体活动,是增强学生体质的有效途径。要把体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通过倡导积极、健康、向上的运动健身方式,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锻炼方法提高健康水平,坚决同各种迷信活动和邪教伪科学作斗争。

4.继承发扬“三育并重”的教育传统,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体育与德育、智育并重,这是南开系列学校教育的光荣传统和一大特色。长期担任南开中学、南开大学校长的张伯苓先生,是旧中国对奥林匹克精神理解最深的人物之一,他不仅重视体育,而且身体力行。1901年,他在中国首创体育课。1909年,他率领学生参加了第七届奥运会。抗战胜利不久,他在重庆组织召开体育协进会会议,申报第15届奥运会,这成为中国的首次申奥活动。张伯苓校长也因此被称为中国近代体育的先驱者和中国奥运第一人。

在我国高等教育步入以提升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阶段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成为高等教育的中心内容。作为一名南开体育教师,也必须继承发扬南开教育一贯重视体育的传统和特色,充分发挥体育在南开“公能”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4.1在面向一年级学生开设的基础体育课教学中,不仅主要发展同学们的基本身体素质,使大家的生理机能比高中阶段有一个显著提高,而且要注重激发同学们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帮助大家找到适合自己的体育运动项目,并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

4.2在面向二年级以上学生开设的专项体育选修课的设置上,除田径、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等传统项目外,近年来新增了网球、羽毛球、武术、太极拳、跆拳道、散手、健美操、艺术体操、体育舞蹈、瑜珈、健美、养生保健、国际象棋等种类繁多的课程,这些都是具有时代性、实用性和文化底蕴的体育运动项目,从而使更多的同学能够选修并掌握自己真正喜欢的运动项目,进而养成自觉锻炼、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

4.3鼓励和支持学生们自发组织体育类社团,并对这类社团给予必要的技术指导。近年来,学生中自发组织的武术协会、太极拳协会、跆拳道协会、国标舞社团、棋社等体育社团,为同学们提供了广阔的体育活动舞台和人际交往空间。体育教师应当关心和帮助这些体育社团的成长。

4.4要发挥体育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升国民健康水平的重要作用,必须继承发扬我国近代学校教育中一贯重视体育的传统和特色,以“公”、“能”为目标,通过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各项体育活动,使学生的身心素质得以全面提升,进而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民幸福安康做出贡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2.

[2]二十八画生(毛泽东).《体育之研究》[J].新青年第3卷第2号,1917(4).

[3]崔国良.张伯苓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4]梁吉生.张伯苓的大学理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卢元镇.社会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NKZXCTYB1601)。

曹红娟(1979.5-),女,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讲师,南开大学体育教学部;曹元秀(1983.12-),男,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天津市汇森中学。

猜你喜欢

张伯苓身体体育
人为什么会打哈欠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张伯苓
我de身体
2016体育年
我们的身体
我们的“体育梦”
校长当如张伯苓
身体力“形”
张伯苓在教育与政治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