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视野下的民族传统体育保护与发展
2016-02-12李莹董艳清
李莹 董艳清
生态学视野下的民族传统体育保护与发展
李莹 董艳清
经济全球化的日渐发展以及现代化进程日益加快使得人们更加关注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文化发展,这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营造了优质生态文化环境。作为世界体育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受到了西方体育文化的影响,文化传承方面出现了割裂的现象,使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工作陷入了巨大的危机。
生态学;民族传统体育;保护;发展
10.16730/j.cnki.61-1019/g8.2016.08.036
1.前言
生态系统实际上是复合性系统,传统民族体育实际上属于社会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受到了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民族体育需要与社会经济、文化等结合交换信息和能量,通过这样的方式来维持民族传统体系的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与周边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关联,实际上具有生态学意义。作为民族记忆重要载体,民族传统体育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举步维艰。作为中华民族精神情感的重要载体,民族传统体育具有非常大的凝聚力以及亲和力,这需要重视各民族特色体育文化的不断发掘,为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提供更大的机遇。经济全球化的日渐发展促使民族传统体育受到了西方竞技体育的影响,西方文化也成为了主流文化,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随着“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理念等影响为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提供了发展契机,为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提供了发展契机。
2.生态学概述
2.1生态学
实际上,生态学是生物学中的一个分支,最早是由德国学者在一八六六年提出来的,是一门颠覆性学科,生态学主要是研究生物与周边环境联系的学科,环境认知理念的日渐深入使得生态学内涵不断丰富,这就需要生态系统中的和谐关系,各个组成要素之间需要坚持组织性与关联性、平衡性,随着意识理念的不断进步,使得生态学呈现出现代化发展,生态系统相关理论不断充实与发展。
2.2体育生态学
作为社会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生态学是生态学中的重要内容,更加其中体育运动发展规律与体育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规律限制下,实现人、自认、社会的和谐发展。体育生态学理论在应用于体育中,有利于增进人类健康,促进人类社会化发展,实现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总之,体育生态学是文化生态学的重要学科,实现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人们对环境问题认知的日渐加重使得体育生态环境内容日渐丰富,这就需要发挥人、社会、人文环境之间的关联,实现整体和谐与整体稳定,营造更加积极、更加文明的生态环境,不断优化体育生态环境。人类文明实际上与所处自然环境具有十分密切的关联,这就需要提高文化生态环境适应性,保持文化内部平衡性,倡导文化传承,坚持归本观念,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中吸收外来文化,实现多元化发展,保持先进发展趋势,形成特色文化,坚持文化的传承以及创新,构建多元化生态环境,实现生态平衡。
3.民族传统体育保护与发展中存在的困境
3.1经济全球化影响
经济全球化发展促使文化知识方面也呈现出全球化发展倾向,这就是文化发展内涵、外延不断增加,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为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迎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但是也使得传统体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民族传统体育、西方竞技体育碰撞使得多种文化并存。民族传统体育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这就使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存在着交叉冲突,由于文化结构方面存在着封闭性以及弱势性,这就使得传统民族文化呈现出文化冲突方面的多重性,巨大的文化冲突以及文化压力促使文化认同感降低,需求与功能方面也存在着矛盾冲突,传统的发展形势受到了影响。
3.2西方体育文化影响
随着现代化的西学东渐思想影响,使得西方体育文化理念对我国影响越来越大,渐渐成为了我国主流文化,发展速度非常快,现代化体育理念不断的取代传统体育,使得民族传统体育参与人数不断减少,民主传统体育呈现出边缘化发展倾向。全球化日渐发展促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呈现出封闭化、弱势化发展倾向,只是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较为成功,诸如,武术、舞狮等等,由于民族传统体育在文化方面存在着局限性、封闭性以及独享性等等,使得文化传播中缺乏优势,很多体育项目呈现出后继无人的现象,民主传统体育呈现出式微现象,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呈现出巨大的发展困境。
3.3民族传统体育保护工作不均衡
民族传统体育主要分为三类,一类属于保护比较好的项目,诸如武术等等,国家参与保护工作,提供政策以及制度方面的支持,实际的保护效果更加理想,另外一种则是利用节日与旅游活动相结合,为传统体育活动开展提供空间,同时还能够实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在实际的开发中存在着意见不一致的问题,但是对地方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对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还有一类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缺乏政策方面的支持,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无法有效开发利用,这就使得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陷入尴尬境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断消亡,与外部生存环境存在着不适应性,实际的民族传统体育保护工作并不是非常理想。由于保护工作存在的不平衡性使得民族传统体育部分项目不断消亡,实际的保护工作并不是非常理想。在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过程中,需要注重应对积极性,坚持保护活动主动性,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来丰富理论,实现有效的传播,坚持人本思想,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扬。
4.生态学视野下的民族传统体育保护与发展对策
4.1注重体育生态化发展
生态体育实际上就是实现人类、体育与环境的相互协调,坚持共生共融原则,构建联系活动,实现共同发展,也就是需要在自然、社会生态环境结合下进行体育运动,实现人、自然、社会以及自身等和谐发展,提升整体性。在传统生态观念中,主要坚持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类是自然中的一部分,同时也是自然的产物,这就需要坚持人、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共生,在民族传统体育保护工作中需要坚持求真和溯源,尽可能保持民主传统体育发展中的原生性质,保护生态文化,实现生态系统最优性,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生态体育的和谐发展。在进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过程中,需要加强对文化生态方面的全面性保护,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教育对策,实现更加有效的生态文明保护,在保护过程中,需要转变传统理念以及形式方面的限制,借鉴各种健康文明形式,实现多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健康发展,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自然对策,有效应对民主传统体育的生态危机、生态失衡等问题。
4.2注重体育可持续发展
人们的宗教信仰大多是借助宗教仪式来进行精神文化有效表达,将个人生活意义、抄实验物进行有效关联,展现一种态度,寻求生活方面的意义,有效寄托精神意义,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提供精神方面的有益支撑。在进行传统民族体育形成过程中,一部分源于对神、对祖先的崇拜心理,渐渐的形成了一种文化上的认同,进而有效传承,提升文化自觉性,有效开展民族传统活动。例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南丹拉者村有一个何氏宗族,该宗族在皇帝出生的日子会有“演武节”来倾注,同一个宗族在这一天便会汇集到到一起祭祀祖先,保卫国家。演武节被看做信仰载体,作为超验物存在着,承载着对祖先的信仰和万事万物超自然性质的寄托,这种神话色彩的信仰以及迷信等能够实现沟通与合作,有效的发扬与传承民族精神,强大民族力量,民族传统体育体现出连续性的特点,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4.3注重体育地域性发展
文化具有地域特色,其与历史发展背景具有十分密切的关联,文化也是身份认同的重要符号,对提升民族凝聚力和亲和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正是出于小农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民族地域特点会使得文化出现自发状态,这就需要利用仪式与习俗调节矛盾,形成文化方面的自觉性。在文化习俗中,需要注重形成规律,提供信仰方面的支撑,通过宗教、迷信观念等传承来自发组织,体现出非官方性质的传统价值和传统习俗,形成村民文化自觉,提升文化活动传承性以及连续性。例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打火轮、斗牛斗等活动结合当地的哨治文化,演武形式有效保存,整个活动具有神话的浪漫主义色彩,同时也具有原生态的民俗风情。通过以小见大的方式来进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有效宣传,提升社会认同感,体现出各个民族的团结,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有效保护与发展,促进秩序化,实现民族文化区域性发展。
4.4注重民族传统体育与校园文化结合
作为民族传统体育拓展的有效方式,学校教育对拓宽生存和发展空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体育发展的重要摇篮,学校转变了传统的发展形式,呈现出科学化、普及化以及规范化发展趋势。由于受到全球化文化传播以及西方经济性体育理念的巨大冲击,使得民族传统体育呈现式微的现象,学生民族文化意识、传统文化意识方面较为淡薄,民族传统体育观念较为模糊,这就需要发挥学校依托作用,从教育、孩子抓起,实现民族传统体育的有效保护以及发展。从目前的发展来看,民族传统体育活动需要有效拓展,加速现代化发展进程,实现传统体育文化资源方面发扬以及继承。例如,高校需要重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方面的课程建设,实现课本教育的不断强化,举办大型的民族传统运动活动,加大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宣传力度,激发学生积极性,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有效宣传以及保护。
4.5重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申遗活动
所谓申遗,就是关于文化遗产申报工作,进入到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这属于一种文化自觉,是在文化抢救以及保护工作方面的觉醒。经济全球化的日渐发展促使文化呈现出多元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西方体育文化呈现出多元化互动,这就需要坚持本民族发展特性,坚持和而不同的原则,在保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民族性、独创性以及区域性,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使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能够有效的保护以及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地域性以及民族性,是社会发展产物,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无法实现有效发展,需要坚持针对性,在构建民族传统体育基础上,实现体育项目重构,避免出现极端民族主义,坚持针对性对待民族传统体育,增强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实现长足发展。生态学更加注重人类与周边环境的和谐,在体育文化上实现和谐共处,实现人类体育文化的有效发展。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过程中,需要打破传统文化传统方面存在的隔膜,吸纳不同民族间存在的精华,在创新技术上坚持价值导向作用,实现人类体育文化生态和谐发展。
4.6坚持“天人合一”原则
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项目中不仅有精华,同时也有糟粕,这就需要坚持“天人合一”的原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进行客观亚久,摆正社会位置进行更加深刻的理解。在进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保护工作中,需要坚持客观公正的立场,避免出现极端主义、民族情结方面的干扰,坚持“和而不同”的理念,创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促进民族传统体育和谐发展。一部分人并不是非常认同民族传统体育的商业化发展,这就需要更加注重参与性,实现民俗文化的有效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过程中,需要转变过去的认知,寻找更加恰当的方式进行共享,让群体活动归属感,同时也能够加深记忆与自豪感,有效保护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5.结语
社会环境的日益变化使得民族文化不断变化,文化主体方面的需求也不断发生变化。经济全球化日渐发展促使文化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以及西方竞技体育呈现出文化碰撞,这就使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主体与功能方面存在着巨大的锚段,打破传统体育文化形式,呈现出新型发展趋势,更加注重传统体育文化。在进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构过程中,需要注重原生态文化方面的保护工作,营造更加和谐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系统的不断优化,实现神态化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以及发展过程中,需要注重发展途径、发展形式多样化,营造更加合适的外部发展环境,实现共享,提升归属感,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以及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林,杨慧馨.生态学视野下的民族传统体育保护与发展[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9.27(02):133-134.
[2]牛爱军.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继承与发展[J].体育科研,2009.30(06):56-58.
[3]闫巧珍.生态学视域下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资源转化[J].鄂州大学学报,2014.21(09):99-101.
[4]沈颖,沈柳红.生态学视域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J].高考·综合版,2013(3X):133-134.
[5]胡泽湘,龙佩林,胡龙,李菊花.湘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生态化[J].搏击·武术科学,2015(01):9-11.
[6]雷军蓉,巩子天胤,张继生.自然关怀与武术离位[J].体育学刊,2013(02):103-105.
[7]宋晓琳,王亚琼.对毛南族原生态传统体育文化的多维审视[J].贵州民族研究[J].2014(09):45-48.
[8]邬凤.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与发展[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9.23(03):93-96.
[9]牛爱军,虞定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民族传统体育发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42(01):90-92.
[10]李学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下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和发展[J].通讯世界月刊,2013(02):48-50.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开放基金(项目编号:650403)。
李莹(1963-),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体育学系;董艳清(1969.11-),女,硕士研究生,茂名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