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视角下体育与改善民生
2016-02-12周海澜
周海澜
社会学视角下体育与改善民生
周海澜
受现代化进程深入推进的影响,我国的体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改善民生中的作用也日渐突出。本文以体育与民生问题的关系为着手点,在社会学的视角下,通过参考文献资料、借鉴分析,从体育发展方式、体育文化、体育服务体系的发展和完善来探讨体育在改善民生中的作用,为改善民生提供一定的依据和参考。
社会学;体育事业;民生;和谐发展
10.16730/j.cnki.61-1019/g8.2016.08.034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国民生活质量不断提升,以前只求温饱的物质时代已离我们渐远,人们在追求物质条件同时,有了对健康的生活等精神层面的尝试。在这种大趋势下,体育事业以其独特的功能满足了人们这种生态方式的迫切愿望。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生活的需要,充分发挥体育在保障改善民生和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重要作用[1]。这一规划的提出,为如何改善民生问题开辟了一条新航线。
1.社会学与民生
民生是人民生存和生活状态的描述,它包括了人民能切身体验到的方方面面,是当前党和人民最为关心的问题。当今社会,民生作为社会全面发展的基石,理应得到大家的重视。
1.1社会学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结构与活动正在日益被一些学者所关注,社会学即是利用经验考察与批判来研究这一过程的学科。社会学以社会主体的个人及其社会行为为其研究对象,个人是社会的一个个小的单元,许多个个人相互作用促成了社会体系、社会组织与社会团体,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形成。
1.2社会学研究中的民生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民生问题作为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石,却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而不断恶化,使得民生问题与我国日益发展的社会矛盾不断加深。在这种紧迫的情况下,党和国家领导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创新探索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新道路。尤其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来,在温家宝总理的大力统筹下,各级政府依照党和人民的指示,深入基层调研安排,确保改善民生的工作正常有序进行。
民生问题是一个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它受到政治、医疗、文化、体育等多方面的影响。同时民生问题也是一个广泛的基层问题,它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民生方面若出现问题,社会长治久安的局面将会打破,各个社会基层之间的矛盾将会被激发,社会前行的道路就必将出现梗阻,过去朝代更迭的原因就是民生得不到保障的真实反映。可以说,改善民生对中国社会的稳定繁荣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2.发展体育事业与改善民生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收入的增加,精神生活层面也不断的追求高水平,体育也越来越接近人们的生活,闲暇时候的体育活动如跑步,打球等,不但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有利,同时对缓解工作压力、消除心理疲劳等有着十分显著的作用,因此,体育活动受到广大人民的欢迎,闲暇时间人们越来越多地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去。这也为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途径,对民生改善和社会和谐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2.1体育事业在民生改善中的作用
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指出:加大体育建设,就是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生活的需要,大力发挥体育在保障改善民生和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重要作用,切实落实体育发展建设,实现建设体育强国的目标。“十二五”规划为不断民生改善体系,促进民生问题的进一步科学有序解决,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2.1.1在改善人民的身体状况中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加深,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随之而来的是人民身体素质的不断下降,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率不断提高。这些都成了现在社会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育运动是人体各个系统协调参与的过程,大量临床实验表明,积极的参与体育活动,对运动大脑中枢,改善人体血液循环等有突出的效果,这些都能提高身体的免疫力,降低生病率,提高居民身体素质,使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大力发展体育事业,首先,体育活动的开展需要一定的设施和场所,这就需要政府的大力投入,为体育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公共设施和场地。同时对已有的体育设施进行监督和管制,提高已有公共体育设施利用率,不断对市民开放一些原有的体育场所如学校和体育馆等等。同时,加大社区和公园等群众体育活动的投入,推广科学、文明的健身方法。加大体育宣传,不断举办全民体育活动,培养群众健康意识,让体育事业深入人心,让更多的人享受到体育事业发展带来的福利。
2.1.2在改善人民的生活品质中的作用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改善,居民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过去只在意温饱问题的思想已不再被人们所接受,而大家更多的是对体育健身、休闲娱乐等精神文化有更高的追求。笔者在公园和小区花园等实地调查发现,人们对体育锻炼的认识不断深入,城乡居民在工作忙碌一天后,现更多的都愿把日常休息的时间花在体育锻炼上,一个简单的例子是风靡全国的广场舞。以前的生活中,人们晚上的娱乐活动大多是在家看电视等,如今广场舞的盛行,这种新的体育娱乐活动带动了居民的热情,居民傍晚更多的是选择走出家门,通过这种体育锻炼方式释放压力,寻求精神上的放松,这也同时丰富了居民的日常生活,使居民的身心得到满足。
2.1.3在构建和谐社会和和谐家庭中的作用
和谐社会和和谐家庭的构建是改善民生的一个主要目标,社会学指出,个人是家庭和社会的支撑,是民生改善的基本着力点[1]。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对构建和谐家庭意义非凡。经常参与体育活动,能使家庭成员间的生活工作更有默契,同时在体育活动中更容易增强相互之间的感情交流,使家庭氛围更加和谐,为共建和谐社会局面发挥重要作用。
同时,体育活动能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在体育活动中能广泛交友,消除人际间情感隔阂,缓解矛盾。同时,体育活动能净化人际交往中的气氛,使人际交往不再依赖于物质方面的给予或追求,促使人与人之间更加和谐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是人际关系的和谐。我们所处社会的生存质量,是由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程度决定的。同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决定着社会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就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努力奋斗。
2.2体育的发展程度是民生改善的重要表现形式
体育事业是民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体育的根本宗旨是通过身体运动实现人的身心健康和自由全面发展,其次体育事业是人民的生存、健康的保障。国际社会把全民体育的普及程度当作衡量一个国家国民健康程度的重要标志。同时,参与体育活动是居民的基本权利。因而,体育必然成为民生问题的基本要义与重要内容。《奥林匹克宪章》也指出:“从事体育运动是人的权利,每一个人都应有按照自己的需要从事体育活动的可能性”[3]。由此可见,体育的发展对民生问题有重要的影响,只要保证了人民广泛参与体育活动,民生问题的解决才会有成效。
对于其它如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事业的建设,体育在侧面对其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上述说明民生问题关系着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社会事业主要组成部分。体育事业本身作为一项社会事业,关乎国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同时,体育事业又紧密的和各项社会事业联系在一起,直接或间接的在社会事业的各个方面并发挥着作用。体育的发展与居民生活、文化娱乐、精神风尚、社会氛围等有着直接的相关性,是支撑性的社会事业,直接影响到民生状态与国民幸福指数。简而言之,体育不仅是民生事业的支撑点,同时也对其它民生事业起着帮助和推动作用,它为民生事业的不断发展提供外在的动力和居民身体素质保障。
3.总结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深,体育事业在我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体育在保障改善民生、推动社会进步和构建和谐社会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样的科学发展才能真正满足基层人民对生活本质的追求,推动社会的发展,促进美好和谐社会的建设。
[1]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5:213 5.
[2]马惠娣,张景安.中国公众休闲状况调查[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10:73 6.
[3]胡鞍钢;民生与发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05.
[4]褚丽娟;体育在改善民生中的作用[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1.05:67-68.
[5]范金玲;大众体育在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中的作用研究[J];体育人文社会学;2013.21 123-124.
[6]孙光毕;道远;论“民生改善”作为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基本利基[J];体育与科学;2012.07:67-68.
周海澜(1975-),女,汉族,贵州遵义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副教授,遵义师范学院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