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代女子体育研究综述

2016-02-12张凌双陈亮何涛

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6年24期
关键词:体育活动研究

张凌双 陈亮 何涛

唐代女子体育研究综述

张凌双 陈亮 何涛

国内体育学界和史学界对中国古代女子体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唐代,唐代女子体育被公认为中国古代女子体育发展的鼎盛时期,关于唐代女子体育的研究已初具规模,但目前为止尚无相关研究的全面综述。本研究综述对关于唐代女子体育、中国古代女子体育的数十篇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的论文和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对唐代女子体育的活动形式、活动特点、体育观念、兴盛原因进行归纳,试图较完整的总结到目前为止唐代女子体育研究的概况,找出研究局限,对未来的研究进行思考和展望。

唐代;女子体育;综述

10.16730/j.cnki.61-1019/g8.2016.08.029

1.引言

唐代(公元618年—907年)堪称中国古代史的顶峰,中国人曾被称为“唐人”,唐人街至今分布于世界各地。唐朝的开放与包容乃中国古代社会之最,女性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体育这一从父系氏族部落就已成为“男性专属”的社会活动在唐代也进入了女性的生活。唐代女子体育涉及范围广,从贵族到平民女子都进行体育活动,女子体育活动的项目种类繁多,几乎包括了所有当时男子的体育活动形式。

中国大陆最早涉及唐代女子体育研究是的西安体育学院的林思桐教授,他在1982在《体育科学》上发表了《试论我国古代女子体育的兴衰及其主要原因》,其中涉及唐朝女子体育。而众多学者纷纷加入唐代女子体育的研究是在2008年以后,2008年以前相关研究每年的发表数量都停留在个位数,2008年以后每年有十多篇甚至数十篇的论文发表,2013年达到了36篇。随着研究文献的不断增加,在研究深度和广度方面也有了显著提升,从最初单纯研究唐代女子体育运动项目到如今各个视角的深入分析,唐代女子体育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均有所增加。

2.唐代女子体育研究概况

2.1体育活动形式

早期的研究主要以唐代女子体育的活动形式为主。

林思桐将蹴鞠、击鞠(马球)、步打毯、射箭、踏毯舞、剑器舞、秋千列为唐代女子的主要运动项目,并逐一进行了与古代文献相对应的引用和解释。此后一段时间多篇文献基本承袭了林思桐的思想,以上这些运动项目在多数研究中均有描述或提及,如张力、徐宝轩的《中国古代女子体育的兴衰》;苗福盛、刘祥燕、李野的《唐代女子体育试探》;庄华峰、王先进《唐代妇女与体育》等等。

在林思桐的基础上,后来的学者在具体的运动项目上又进行了增补,不少学者在增补的过程中开始对唐代女子的运动项目进行分类。如苗福盛、刘祥燕、李野的《唐代女子体育试探》中将其分为球类运动和民俗性体育运动和其他体育运动,在运动项目上增加了踏球、登高、围棋、杂技、游泳、剑术。薛廷利、李金梅在《论唐代多元化女子体育》中基本上延续了以上的划分,而李金梅、薛廷利在《浅议唐代女子体育的多元化兴起》中增加了之前文献提及较少的射鸭和弹射。

在众多研究中笔者认为薛廷利和李金梅的《论唐代多元化女子体育》的归纳最为细致和全面,文章对唐代女子体育活动形式进行了如下划分:

球类:蹴鞠、马球、驴鞠、蹴鞠、步打球、抛球、彩球戏等。

百戏:胡腾舞、剑器舞、角、杂技等。

骑射:骑马射猎、射鸭、射弹(打弹弓)、射粉团等。

游戏娱乐:捉迷藏、扑萤、宫市、反串、投壶、簸钱、斗鸡、斗花草等。

户外休闲:踏青、登高、赏游、拔河、秋千、滑沙等。

水冰嬉:竞渡、垂钓、游泳、采莲、滑冰、滑雪等。

博弈类:围棋、象棋、弹棋、六博、樗蒲、藏钩、双陆等。

值得肯定的是,学者们关于在唐代女子的体育活动形式的研究基本上达到了细致考据的学术要求,多数体育项目均有相应的文献古籍或诗词歌赋进行有力的佐证。从林思桐到薛廷利、李金梅,研究在不断地向细致化和系统化方向前行。

2.2唐代女子体育活动的特征

2.2.1活动的特点

唐代女子体育在继承先代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创新,体育运动项目数量明显增加,内容也更加丰富,娱乐性和竞技性更强,健身的作用更为明显。唐代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顶峰,随着封建政治经济达到顶峰,最初的近代因素也开始萌芽,展现出强盛大国的包容开放的姿态。这特定的历史文化和经济背景也塑造了唐代女子体育特异性,关于唐代女子体育活动的特点可谓众说纷纭。

庄华峰、王先进《唐代妇女与体育》认为唐代女子体育活动的特色可总结为三点:1)参与人数多、普及程度高;2)项目多、竞技性强、技艺水平高;3)体育运动习俗化;文中提到唐代女子有在寒食节进行步打球和荡秋千的习俗,认为唐代女子体育的情形在中国古代妇女史上是极为罕见的,兴盛程度可与现世比肩,当时很多体育项目被纳入到风俗节令之中,为定期进行活动提供了法令支持。江建华《唐代妇女体育活动的形式和特点》提出:运动竞赛的出现识唐朝女子体育的特点之一,认为唐代妇女体育以非常广泛的活动范围,极其丰富的活动内容,紧张激烈的竞技特点在我国古代体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刘芳梅则归纳为两个特点:1)大多属于娱乐性;2)城乡发展不平衡,她发现唐朝民间女子所进行的体育活动多在节日庆典时进行,而平时极少举行。李金梅、薛廷利《浅议唐代女子体育的多元化兴起》着重谈到了唐代女子体育的多元化,认为唐代的女子在不同的时节、社会阶层和地域环境都能参与体育活动,具有明显的季节性、阶级性、地域性特征,各种女子体育活动在当时得到普及和发展,呈现出元化兴起的繁荣情形。

要完整归纳唐代女子体育活动的特点并不容易,不同视角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但我们仍旧可以归纳出目前大家研究中普遍比较认可的特点,我们将其总结为:1)体育活动形式多样,内容极其丰富;2)娱乐性强于竞技性;3)体育活动与民俗节日相结合;4)统治阶级的重视形成了唐代女子体育“由上而下”的模式。

2.2.2唐代的体育审美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唐代的审美观念对唐代女子体育的影响。有人说唐朝是“以胖为美”,大量出土文物都已经证实了这一点。傅砚农、李晓华《唐人的健美观念与唐代宫廷妇女体育活动的特色》认为唐代女性以健壮丰胶为美,唐代舞女的形体确实与其他朝代不同,显得健壮俊美,舞姿劲健有力,透出壮美英武的神韵。

唐朝的“胖”与我们现代意义上的“肥胖”并不能完全等同,唐代的审美风尚对唐代女子体育的影响极大,社会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让唐代女子的体育活动和体育审美越来越趋于男性。他们的研究基本上代表了目前对于唐代体育审美的主流观点。

2.3兴盛的原因

唐代女子体育兴盛的原因是多数唐代女子体育研究都会涉及的内容,林思桐早在《试论我国古代女子体育的兴衰及其主要原因》中就有了比较全面的概括,他认为主要有三方面原因:①鲜卑族和突厥族等少数民族的习俗对唐代女子体育发展的影响;②汉末黄巾军的大起义,对唐代女子体育的发展,也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③武则天的改朝称帝,也有助于唐代女子体育的发展。

以上这几点在之后的研究中被大多数学者所认同,不少研究都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和考证。比如张力、徐宝轩《中国古代女子体育的兴衰》在进一步考证以上三点的基础上强调帝王的倡导在唐代女子体育具有重要作用。庄华峰、王先进《唐代妇女与体育》将女帝王的出现与封建纲常礼教在唐朝的衰微等因素结合起来阐述唐朝女子体育发展的有利条件。江建华《唐代妇女体育活动的形式和特点》提到宫廷乐舞机构,认为于妇女体育影响最大的主要是教坊。董粉和《唐代的女子体育》则强调了频繁的域外交往对唐代女子休育发展的影响。孟庆顺、刘新民、李艳茹《浅议丝绸之路与唐代女子体育的发展》主要阐述丝绸之路对唐代女子体育的影响。在对前人研究中共识部分充分肯定的基础上,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更多视角的研究,但唐代开放包容的国策以及受到汉末纲常伦理衰落的影响,唐代女子的社会地位之高,思想观念之开放,可谓中国古代社会之最。这也解释了为何唐代女子体育成为了中国古代女子体育的巅峰时代。

3.唐代女子体育研究局限

中国大陆关于唐代女子体育的研究虽然在论文数量上有所增加,但在研究质量上进步甚微,在研究宽度和厚度上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创新。

3.1研究宽度不够,创新点乏善可陈

唐代女子体育的研究大多是以具体体育活动的考证以及唐代女子体育兴起的原因的分析这两方面展开的,往往停留在具体运动项目的文献考究上,在研究的宽度上显得乏善可陈。仅有少数文章有超出此框架的探讨,如孟庆顺等人《浅议丝绸之路与唐代女子体育的发展》从丝绸之路和对外交往的角度阐述了唐代女子体育发展的特殊历史条件;程秋娟《我国唐代女子体育发展探究》对唐代后期女子体育渐衰趋势进行了分析;张晶、周日卿《从文物古籍看唐代女子体育》从古籍实物进行讨论。但这几篇论文只是唐代女子体育研究中个例,大部分研究没有跳出前“两个方面”的框架,总体上缺乏新的切入点。

3.2研究厚度不够,缺乏跟踪研究

目前的研究还存在不够细致,研究厚度不够,对唐代女子体育及相关元素缺乏深层挖掘的挖掘和跟踪研究。仅有江建华《唐代妇女体育活动的形式和特点》对唐代女子体育对后世的影响特别是对宋代的影响进行了论述,进行了简单的比较研究。在跟踪研究方面,苗福盛等人《唐代女子体育试探》提到了拿球杆徒步击打的球类游戏“步打球”,并对“步打球”进行了追踪研究,研究提到宋代的新型球类运动“捶丸”就是由“步打球”发展演变而来。遗憾的是他们的研究只是点到为止,没有对“捶丸”进行进一步的跟踪研究。笔者认为,如果能进一步点出“捶丸”最终为何在中国失传,是怎么传到了朝鲜半岛以及现在在韩国的发展现状,研究可能会更加厚实。尽管如此,类似由“步打球”到“捶丸”的追踪研究依然凤毛麟角,加强研究的细致程度和跨时代的比较研究是以后的研究中值得注意的。

4.结束语

从研究意义来看,唐代女子体育的相关研究虽然缺乏直接的现实意义,作但它作为一个可挖掘的点,契合了现今体育领域提倡女权的呼吁,也能引起对当今女权问题和女子体育运动推广的一些思考。林思桐教授作为早期该研究的代表,他在国内权威的体育期刊《体育科学》上发表的论文《试论我国古代女子体育的兴衰及其主要原因》奠定了之后几十年的研究基调,为之后的研究者开了一个好头。但正因为林教授的权威性让之后的学者缺乏挑战权威的精神,缺乏开创性的新的研究,研究也总是停留在体育活动形式和唐代女子体育兴起原因的修补上,研究整体上缺乏创新点和跨历史的长线研究。

关于社会唐代女子体育的研究近几年呈现缓慢增长的趋势,但短时间内它还不会成为一个研究热点。这让投入到唐代女子体育的研究者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呈现不足。对待社会科学如果抱着一颗自然科学的心将无法继续进行,唐代女子体育需要新的具有多视角的研究者加入,增强研究的创新性,注重跨越时段、地域、文化的比较性研究,具备考究的精神,这样国内唐代女子体育的研究才能不断推陈出新。

[1]薛廷利,李金梅.论唐代多元化女子体育[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4):31—34.

[2]李金梅,薛廷利.浅议唐代女子体育的多元化兴起[J].体育科技,2010,31(1):12—15.

[3]孟庆顺,刘新民,李艳茹.浅议丝绸之路与唐代女子体育的发展[J].体育科研,1999,74(2):29—31.

[4]刘芳梅.试论我国唐代女子体育活动的特点及其原因[J].湖北体育科技,2004,23(3):299—301.

[5]林思桐.试论我国古代女子体育的兴衰及其主要原因[J].体育科学,1982,6(2):7—13.

[6]苗福盛,刘祥燕,李野.唐代女子体育试探[J].体育文化导刊,2009(1):117—119.

[7]黄健.唐代女子体育兴盛及其原因[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4,20(2):21—23.

[8]庄华峰,王先进.唐代妇女与体育[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29(5):28—30.

[9]江建华.唐代妇女体育活动的形式和特点[J].体育世界(学术),2007(11):32-34.

[10]董粉和.唐代的女子体育[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1986(2):14—16.

[11]傅砚农,李晓华.唐人的健美观念与唐代宫廷妇女体育活动的特色[J].浙江体育科学,1997,19(2):64—66.

[12]张力,徐宝轩.中国古代女子体育的兴衰[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1993,9(4):94—96.

[13]张晶.从文物古籍看唐代女子体育[J].体育文化导刊,2002(5):39—41.

张凌双(1991.9-),男,土家族,湖北宜昌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首都体育学院;陈 亮(1961.1-),男,汉族,浙江绍兴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经济与产业管理、体育赛事营销、体育旅游开发与规划管理,教授,首都体育学院;何 涛(1976.10-),男,汉族,湖北宜昌人,研究方向:少数民族学校体育,湖北龙舟坪中学。

猜你喜欢

体育活动研究
“六小”活动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2016体育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