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学术精神缺失反思研究

2016-02-12项建民过乔

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6年24期
关键词:不端现象学术

项建民 过乔

体育学术精神缺失反思研究

项建民 过乔

现阶段,学术研究在我国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功利观念也充斥于社会,在体育领域中,学术精神的缺失也成为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体育学术领域中,论文抄袭、学术不端、学术造假等行为也越来越多。本文便以当前体育学术精神缺失的表现为研究基点,分析其形成原因,并对我国体育学术精神缺失进行反思。

体育;学术精神;缺失;反思

10.16730/j.cnki.61-1019/g8.2016.08.022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使得学术研究更受到重视,很多评奖评优活动都对学术论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期可以激发相关学者更高的学术研究热情,但近年来频频发生的学术不端行为,为我国体育学术界带来了很大震动,长此以往,必然会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产生很大的消极影响。因此,对我国体育学术精神缺失现象进行研究,对我国体育学术界的未来发展有很大意义。本文以体育学术精神缺失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综述、案例分析以及逻辑分析等方法得出以下结论。

1.体育学术精神缺失的表现

现阶段我国体育精神缺失的现象比较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剽窃抄袭

2005年,西安某高校教师李某,在研究体育制度相关科研项目时,被指涉嫌学术抄袭。2009年5月,东北某大学2005级研究生袁某的硕士学位论文,是抄袭南京某大学研究生曾某的硕士学位论文,除了省份变化,论文的其他内容几乎一模一样。2010年,洛阳某大学的张某抄袭北京某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卢某论文,论文内容九成以上完全相同。2011年,广州某高校的博士研究生许某的博士论文涉嫌抄袭[1]。这些近年来发生的论文抄袭事件都是我国体育学术精神缺失的具体表现。

1.2署名不当

期刊论文发表后,作者对其进行署名是体现著作权的主要表现,论文署名应为其创作者,具备对论文进行答辩的能力,也需要对论文内容负直接责任。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教师的职称评定和科研价值评定都对论文发表有硬性要求,因此,一部分体育科研人员会将自己的名字添加到他人论文的署名中,以此达到评定需求。还有一种现象,就是同一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在署名时通常会将资历尚浅的人作为第一作者[2]。另外,从研究调查结果来看,署名纠纷现象也非常普遍,即研究成果是课题组共同研究出来的,但发表时所属的却是其中某一位参与人员。这些现象也都属于学术精神缺失的表现。

1.3一稿多发

这种行为与一稿多投行为不同,后者只是作者为提高论文发表效率而将同一作品投给多家刊物,但如果有两家或两家刊物以上同意发表,也只能选择一家。但一稿多发行为则不同,其属于对学术成果的虚构,作者将自己的同一篇论文分别发表在多家刊物上,甚至译成英文,发表在国外刊物上,这种行为也是严重的体育学术精神缺失[3]。如调查研究中的一个例子,某国家裁判员在某中学担任教师期间,将自己的同一篇论文先后发表在两家刊物上,这种行为便是一稿多发。

1.4数据伪造

这种行为的主要表现是将论文中的一些数据以及调查结果“掉包”,如2010年沈阳某高校学生钟某,在进行体育相关研究项目的过程中,用其他省份已经得出的数据与调查结果,经过修改以后合成了论文,又利用期刊检测中对数据表格不敏感的漏洞,成功躲过了抄袭检测[4]。还有一些研究人员在撰写论文时并没有真正发放调查问卷,即便发放并收回了,也没有对调查结果进行具体分析,论文中的数据都是杜撰或拼凑的,凭借经验为论文下结论。另外,一些体育学术期刊不重视注释,一些研究学者便不认真核对注释,注释中题目、作者、页码等虚构现象很多。这些行为也都是体育学术精神缺失的具体表现。

1.5课题混乱

在期刊的评价指标体系中,有一项指标是基金项目支持论文,如果稿件的质量相同,很多期刊都会选择有省级以上基金项目支持的论文。一般情况下,具有省级以上基金项目支持的论文普遍都是国家重点关注的问题,学术期刊也会因此加强重视,认为负责这类项目研究的教师一定会在相关学术研究领域有很独到的见解,各方面能力也会相对较强。所以,如果研究内容相同,研究的成果也类似,期刊社就会对有省级以上基金项目支持的论文优先发表,其版面位置也会相对靠前[5]。一些教师在了解这一现象之后,就会虚构或善用一些基金项目名称与基金项目代码,以提升自己论文的“含金量”,更有甚者,一些教师将自己所有的论文都标注了基金课题号,这也是我国当前学术精神缺失的重要表现之一。

2.体育学术精神缺失的原因

造成我国当前体育精神缺失的原因可以分为外因与内因两部分:

2.1外部因素

2.1.1当前我国相关的学术制约制度不具备很强的可操作性。2012年最新出台的《关于对学位论文作假行为的暂行处理办法》中,便表现出了其可操作性的欠缺,很多学术领域的专家与学者也都因此发表了意见,认为该《处理办法》没有指定具体的实施细则,也没有对具体概念作出详细界定,如果将其运用到实际案例中,一定会因其可操作性较低而引起争议[6]。也正因为相关制度的可操作性不强,间接导致了我国体育学术精神缺失。

2.1.2当前我国学术领域的不良行为对体育学术产生了影响。我国很多学术造假或学术不端事件都发生在高校中,如2009年,浙江某高校教师何某被证实论文造假;2009年,武汉某高校教师周某,和其学生谢某的学术论文涉嫌抄袭;2010年,云南某高校的教师李某论文涉嫌抄袭;2013年,广州某高校教师徐某的博士论文涉嫌抄袭。学术界的风气需要每个人共同维护,学术领域中不良之风盛行,为学术精神的缺失提供了条件,也是诱发学术不端行为的主要原因。

2.2内部原因

2.2.1期刊管理问题

体育类学术期刊是承载体育领域科研成果的重要载体,也是推动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主要动力。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体育类学术期刊也正朝向市场化方向前行,但体育学术期刊欠缺广告资源,因此,只能通过向文章作者征收版面费的方式来维持经营[7]。一些期刊受经济利于的诱惑,会将版面卖给作者,从而造成期刊市场的混乱,一些作者会因为承担不起版面费而使自己辛苦研究的成果石沉大海。

2.2.2监管制度问题

在体育科研领域,评职称与教授都需要一定科研成果进行支持,很多体育教师为了评职称,在自身没有科研成果的情况下,让学生进行论文资料的查找甚至撰写工作,最后集合成作品。这种行为下诞生的作品一定会存在观点陈旧、数据不严谨、论点重复,甚至剽窃抄袭等现象。还有一些体育教师在论文署名上“做文章”,将自己的名字托关系放在别人的论文中,甚至一些体育教师会花钱代写论文。这些学术精神缺失现象都是由于体育学术期刊监管制度存在问题而造成的。

2.2.3自身道德问题

体育学术精神的缺失也是学术研究者学术道德的缺失。很多体育科研人员往往会认为学术精神是可有可无的东西,比不上职称、荣誉、课题、基金这些实质性的东西更能为自己带来利益,因此主动放弃了学术精神与学术道德。而一旦这些这些东西被放弃,学术领域中的不良之风就会盛行,剽窃、抄袭等现象也就有了发生的条件,所以,相关研究者的道德问题也是体育学术精神缺失主要的内在原因之一。

2.2.4相关认识问题

当前我国全面普及的学术道德规范让绝大多数学术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能够做到避免触碰道德底线,但在体育学术领域,很多教师与学生对学术相关政策却知之甚少,什么样的行为属于学术不端?什么样的表现属于学术精神缺失?国家出台的哪些相关政策?学术精神缺失会导致哪些后果?通过什么方式能够抵制这种现象?这些问题都不了解,对学术精神缺失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8]。所以,他们在进行学术研究的过程中,可能自己都不清楚自己的行为是属于学术不端行为,也不知道自己的学术精神已经缺失。

3.体育学术精神缺失的反思

针对当前我国体育学术领域的学术精神缺失现象,相关人员应充分意识到其严重性与迫切性,积极对体育学术精神缺失现象进行反思,同时制定出对其预防与治理的对策。本文针对我国当前的体育学术精神缺失现象,提出以下几方面对策:

3.1加强政策的可操作性

对于当前学术领域中的学术不端行为,政府要加强对这些行为的打击力度,在制定相关规范的过程中,要对名词与概念进行明确且详细的定义,并归纳学术造假与学术不端等行为,并对违反这些规定的行为进行处罚。与此同时,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的过程中,也要科学合理的采纳相关学者与专家的建议,力求让政策更具有可操作性,避免在处理相关事件的过程中出现较大争议。政府提升相关政策的可操作性,不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抑制学术不端行为,还能够有效遏制我国体育学术精神的进一步缺失。

3.2强化学术的法律制度

想要提升相关学术研究人员的学术精神,抵制学术不端行为,强化并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与领域规范也是非常重要的解决途径。近年来,相关部门也针对当前我国频发的学术不端现象制定了一系列相关制度,这些制度与规范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术研究人员的道德意识,对建设学术精神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从根本上看,这些规范还无法从根本上对学术不端行为起到遏制作用,学术领域中的学术精神缺失问题仍然非常严重[9]。这说明当前出台的制度与规范在可操作性方面仍然偏低,很多惩罚内容与细节都没有细致规定,对违反规定的行为惩罚力度过轻,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较少,无法从根本上提升我国的体育学术精神意识。因此,我国需要强化相关的学术法律制度,加大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提高违法成为,真正肃清学术领域,还学术领域一个健康纯净的研究氛围。

3.3建设人才的规范意识

要加大力度培养从事体育学术研究相关人员的学术规范意识,让他们真正了解什么是学术不端,并在科研工作中有意识的规避这些行为,从而提升他们的学术精神。从事体育学术科研工作的相关人员,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发扬学术精神,刻苦专研,营造纯净健康的学术研究分为。每一个从事体育学术相关工作的人员都要从自身做起,强化学术道德精神建设,并积极向社会与领域内部宣传学术道德精神以及相关规范法律知识,普及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措施,让研究人员真正了解政策颁布的价值与政策制定的作用[10]。与此同时,在日常从事学术科研活动的过程中,如果发现学术不端行为,也要向相关部门进行举报,以维护健康的学术氛围,坚决抵制学术不端行为,从而提升体育学术界的学术道德精神。

4.结论

体育科研对于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来说,有着非常强大的推动作用,而我国体育学术精神的缺失,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体育事业的发展。现阶段,我国体育学术领域存在剽窃抄袭、署名不当、一稿多发、数据伪造、课题混乱等现象,这些学术不端现象的存在是我国体育学术精神缺失的具体表现,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不仅有外部原因,更重要的是内部原因。因此,针对我国体育精神缺失现象,要进行深刻反思,通过加强政策的可操作性、强化学术的法律制度、建设人才的规范意识等方法净化体育学术环境。

[1]马卫平,夏漫辉.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中的几个热点问题述略——基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体育学立项课题的分析[J].体育科学,2015,02:3-13.

[2]赖锦松,田学礼.社会转型期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职业价值取向研究——以珠三角为例[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5,03:121-126.

[3]李海燕.谈人文精神在《体育教学》期刊名师名教栏目中的体现[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5,03:28-30.

[4]姚绩伟,丁秀诗,许文鑫.论“默顿规范”对现代体育科学研究规范体系建构的启示[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02:104-109.

[5]殷伟.新视角:梳理体育学术史在回顾中再创造——“我与《体育与科学》”论坛综述[J].体育与科学,2013,01:11-12.

[6]郑旗.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科研基本功训练研究——以硕士学位论文撰写为例[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3,05:48-52+57.

[7]田野.推动科技创新,促进学术繁荣,为建设体育强国作出贡献——在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J].体育科学,2011,03:5-12.

[8]王琪.现代体育科学形成初期美国体育教育研究热点的演进[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1,04:64-69.

[9]刘卫.构架中华传统体育精神体系的崭新力作——读《战国百家争鸣与中华传统体育精神构架》[J].管子学刊,2014,02:123-124.

[10]袁旦.时代呼唤人文体育价值观和工具理性体育价值观批判(2)——从一本西方体育学著作说起[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2,01:1-10.

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体育精神与学术精神整合研究"(项目编号:15TY04)。

项建民 (1963-),男,汉族,江西广丰人,本科,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学校体育学,教授,上饶师范学院。

猜你喜欢

不端现象学术
规范科学技术活动 抵制学术不端行为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论文作者学术不端行为类型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
《肝胆胰外科杂志》来稿中常见的学术不端问题
奇异现象传真
关于本刊启用“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检则系统”(AMLC)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