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体育建设的多元性现实
2016-02-12刘国富
刘国富
农村体育建设的多元性现实
刘国富
以苏北、湘西和广西三地域部分村庄为调查对象,运用文献法、调查法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农村体育建设的多元性现实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地域、不同人口特征的农民及农村体育建设的不同利益相关者体现了农村体育建设的多元性现实,发展农村体育需要对建设内容、建设模式和参与方式做全面分析和准确判断,充分尊重农民的诉求,不搞统一的标准和模式,才能使农村体育建设真正符合实际。
多元性;农村体育;地域性
10.16730/j.cnki.61-1019/g8.2016.08.019
1.前言
发展农村体育是全民健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数百万村庄、千千万万农户。数百万村庄因为各自的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当地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等方面存在各种差异,以地域人文社会地理条件为基础而形成的体育文化因地域不同会有所不同,各具特点,因此,在农村体育建设中不可能有适应于所有村庄的标准化体育发展模式;而为数众多的农民,因为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健康状况、家庭角色等方面的差异,他们在体育认知、健身需求、活动参与等方面也会因人而异;另外,在农村体育建设中,不同社会角色对体育资源配置、体育建设相关利益的分配存在不同程度的冲突与竞争。基于以上原因可以提出假设:农村体育建设存在多元性的现实。为探讨这个问题,本文从江苏苏北、湖南湘西、广西三个地域选取6个县12个乡镇12个村作为调查点,以农村体育多元性为研究对象,调查乡镇村干部、农民,获取相应资料,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2.不同地区农村体育建设实践
不同地区农村体育建设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建设内容、发展目标及解决措施因地而异。从江苏宿迁、湖南湘西和广西农村体育的情况来看,各地农村体育实践具有差异性。江苏宿迁为建设万村体育健身工程,财政拿出600万元用于引导建设“万村工程”资金,针对农村经济不发达(尤其是村级经济)的现实,各县(区)多方筹集工程建设资金,向财政争取资金,如沭阳县、泗阳县财政为每个行政村补助3000元。宿豫区、宿城区和泗洪县为每个行政村补助2000元。经济条件好的乡镇从镇财政资金中拿出部分资金进行补贴,如宿城区中扬镇、仓集镇为每村补助8000元,南蔡乡每村补助6000元。发动本地能人大户、企业老板和在外知名人士和挂钩帮扶单位捐资、捐料,鼓励当地农民投工投劳。与其他工程建设相结合。如泗洪县将体育健身工程列入康居示范村建设和村支部建设的组成部分,统一建设。另外,针对少数干部和群众思想认识不到位,各县(区)充分利用会议、媒体、传单等各种方式,加大“万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的宣传,如宿豫区专门组织宣传车到各乡镇巡回宣传,向群众发放宣传单千余份,就群众提出的问题进行现场答疑,组织群众观看先进地区农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成果图片展;电视台开辟专栏进行宣传报道。湖南湘西在农村体育建设中的主要困难为经费、场地设施建设及当地农民健身意识淡薄,国家级和省级政府拨款不到位,湘西自治州财政实力薄弱,不能拿出更多的资金用于农村体育建设。46.3%的乡镇政府没有将体育事业纳入政府年度工作计划,有42.9%的乡镇没有明确具体的专门机构负责农村体育工作开展,大多数地区群众体育组织匮乏,管理体系不到位,使得广大农村地区的群众体育长期处于一种放任自流的状态。广西作为作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试点单位,农村体育工作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仍然面临着:因经济落后体育经费短缺、科研水平不高、健身指导不够、场地设施基础落后、体育服务事业滞后、农民身体素质不高及农村旧习俗存在等问题。从所选择的地域看,不同地区农村体育建设实践有着不同程度的异质性特征。这种异质性特征源于各地不同的自然、社会、经济、文化、传统、地理等条件,而体育实践是形成于这些基础条件之上的,因而产生了不同的体育生成基础和形成路径。以自然条件为例,地处苏北的宿迁农村,具有平原地质特征和丰富的水资源条件,以此自然条件为基础的龙舟、爬树、环运河健身自行车等项目十分流行。
农村体育的异质性除了受地理条件、经济基础影响外,还受文化传统、社会等方面的制约,因为农村体育是农村人员通过一定的社会互动构建起来的,不同区域的社会成员在各自不同的思想经验、社会习俗、文化传统、认识的基础上构建了适应于本区域的行为模式,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体育文化,因此,进行农村体育建设需要根据不同地域的异质性特点来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发展方案,不能统一设计、统一规划、统一实施,千篇一律。
2.不同人员的差异
2.1农村不同性别人员对体育需求不同
调查表明,农村女性倾向于从事一些体力消耗不大,对技术掌握要求不高的项目的运动,如舞蹈类、步走类、球类中的羽毛球等项目的运动;她们参与体育运动的价值取向除了健身外,更主要的是为社会交往、充实余暇时间;农村女性参与体育运动的时间主要在傍晚或晚上;以非正式群体或有组织进行,希望有专人组织或指导;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项目分布不广;希望获得地方政府或有关组织少许经费支持,对组队参与表演有一定期望。
农村男性参与锻炼的项目较多,有对抗性的球类、体能类的步走、智力活动为主的棋牌类等;农村男性对场地器材的期望标准比农村女性高;对项目比赛和项目表演有较浓厚的兴趣;而参与运动规律性不强,时冷时热、时有时无;运动价值取向有健身、交往和娱乐;锻炼的组织形式或松散或非正式群体形式出现。
2.2不同角色之间的差异
这里的不同角色主要指村干部、县乡镇主管农村体育工作的干部,以及体育技术专家等。乡镇村干部对农村体育发展最为关注的是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体育活动、体育竞赛组织,体育市场开发,体育事业经费筹措使用,体育政策、条例、法律法规宣传普及等组织角色层面;农民在农村体育建设中更多的是关注体质健康监测,体育活动参与、兴趣培养、技能掌握、精神陶冶、社会交往等个体角色层面。这种结果说明,农村体育建设中所涉及的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很多方面的差异。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不同社会角色在各自的生活世界、社会属性和组织归属方面不同,从而导致对同一事物持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进而影响到农村体育建设的具体内容。然而,由于农村体育建设中存在不同社会角色的多元现实和多元行动模式,在他们的行动互动过程中虽然有不同程度的协调、妥协和合作,但现实中更多的是基于利益的冲突和竞争;而官员和技术专家往往在知识、能力、组织属性等方面比广大农民具有优势,加之手中掌握着资源和权力,所以在农村体育建设中处于主导地位,常常代替农民意志进行规划、设计、布局,搞所谓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面子工程,这些工程建成之后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也是有些地方健身器材成为晾衣架,健身场所变成晒谷场的原因。
2.3不同年龄之间的差异
年轻人倾向于从事一些对抗性、竞争性较强的项目;运动兴趣较为浓厚,参与频率较高;组织形式以兴趣为导向,以非正式群体出现;对场地器械标准要求较高,希望有正规的标准场地;参与运动目的以竞争娱乐为主;对传统项目兴趣不浓厚,更倾向于新型项目或现代体育项目;体育消费有一定的时尚性,有品牌消费或符号消费倾向;关注或欣赏体育赛事、体育明星、体育趣闻;年轻男性的体育参与明显高于年轻女性。老年人体育参与较为规律,每天或每周只要时间许可都会参与锻炼;锻炼目的以健身为主;对自己体质监测较为关注;参与项目不多,主要集中在体力要求不高,运动时间相对较长的项目;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希望获得专业人士指导;参与形式有独自进行,或正式和非正式群体进行;对公开参与表演有一定期望;体育消费不高,主要消费于健身器材服饰;希望获得一定外来经费支持。中年人的体育参频率低于年轻人和老年人,锻炼项目不固定,对棋牌类兴趣较大;场地器材要求不高,组织形式较为松散;锻炼目的主要是娱乐或健身;对传统项目或体育文化传承有一定的兴趣;对子女的体育兴趣培养高于自身,有一定的利他性;对健康较为关注,但付诸行动不足。
3.结论与建议
农村体育是所在地域人们,以当地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状况为基础,通过社会互动构建起来的一种社会关系和行动模式,从而不同地域的农村体育发展有着不同程度的异质性;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和不同社会角色对体育的认知、理解和需求不同,从而农村体育建设具有多元的现实。基于农村体育发展的多元性现实,农村体育建设中对建设内容、建设模式和参与方式应做全面的分析和准确的判断,充分尊重农民的诉求,不搞统一的标准和模式,使农村体育建设真正符合实际。
[1]黄文辉;万义.湘西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10.25.3).
[2]汪友波.湘西地区农村体育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3]叶敬忠.新农村建设中的多元性现实[J].中国农村观察.2007.6.
江苏省体育局体育科技局管课题“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社区体育多元化服务体系发展模式的构建”(项目编号:TY11113)。
刘国富(1973-),男,汉族,湖南安化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体育教学及社会体育研究,副教授,宿迁学院体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