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教学法在公共选修课《社会学概论》中的运用研究
2016-02-12周金衢
周金衢
(广西中医药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他们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对各种社会问题保持着高度的关注。然而,由于知识储备的不足和思维能力的欠缺,很多学生对社会问题的认识长期停留在肤浅的表面,他们说起来头头是道,但实际上却似是而非。鉴于此,国内不少高校都开设了《社会学概论》这门公共选修课,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任课教师也从自身实际出发探索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其中专题教学法便是一项有益尝试。
1 在公共选修课《社会学概论》中运用专题教学法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所谓专题教学法,是指教师在尊重教学计划和大纲的基础之上,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整合,针对教学中的某个或若干个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在前期科研和资料准备的基础上以专题的形式展开的讲授或讨论的教学方法。在公共选修课《社会学概论》中运用专题教学法,既具有充分的必要性,又具有现实可行性。
1.1 在公共选修课《社会学概论》中运用专题教学法的必要性
在公共选修课《社会学概论》中运用专题教学法,是由其“公共选修课” 的性质决定的。当前国内高校的课程体系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这两个部分,其中选修课又可以分为专业限选课和公共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可以拓宽学生知识视野,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是必修课和专业限选课的有益补充。它一般在全校范围内开设,不同专业的学生都可以自由选修,因此可以满足大学生多样化需求。公共选修课的这种课程性质决定了它的两个基本特征,一是课时相对较短。很多高校的公共选修课只有24 学时,最多也只有36 学时;二是学生专业背景的多样性,有人文社科类的,有理工科类的,有医学类的,还有艺术类的等等。《社会学概论》这门课内容多,体系繁杂,涵盖理论、方法和应用这三大领域,既涉及到微观的社会行动、社会互动,又涉及到宏观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既包括静态的社会组织,又包括动态的社会变迁,只有经过系统的学习才能深刻领会社会学理论的精髓、把握社会运行的内在规律。然而公共选修课毕竟不同于专业必修课,课时的短暂性和学生专业背景的多样性决定了不可能也无必要完全按照教材章节面面俱到,明智的做法应该是在尊重教学计划和大纲的前提下,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之上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整合,以专题的形式开展教学,集中精力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抓住学生感兴趣的焦点,在有限的时间内将一些关键问题讲深、讲透、讲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1.2 在公共选修课《社会学概论》中运用专题教学法的可行性
顾名思义,专题教学法是以专题的形式开展的一种教学形式。教师根据教学设计和教学大纲,设置几个既相互关联又相对独立的专题。专题与专题之间的内在关联能够保障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相对独立则能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性和交叉性。这意味着专题与专题之间在逻辑结构上呈现出并列关系,而非层次递进关系,每个专题都能自成体系,一个专题的结束不会影响到其他专题在内容和逻辑上的完整性。可以说,教学内容的相对独立性是成功运用专题教学法的前提。如前所述,《社会学概论》这门课程内容多,体系繁杂,很多学者在编写教材时,都有意无意地遵循着某种逻辑,比如微观、中观、宏观的逻辑;静态——动态的逻辑等,但却很难用一个单一逻辑统合所有的章节内容。从整体上看,各章节是相互关联的,但从局部来看,各章节又可以是相对独立的。教师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研究专长和学生的关注焦点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设置几个专题展开深入探讨,比如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专题、社会保障专题、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专题、中国人口专题、婚姻家庭专题、中国城镇化专题等等。正是社会学教学内容的相对独立性,为专题教学法的运用提供了现实可行性。
2 在公共选修课《社会学概论》中运用专题教学法的基本流程
在公共选修课《社会学概论》中运用专题教学法,须遵循以下基本流程,即专题预告、课堂讲授、分组讨论、总结提炼等。
2.1 专题预告
与传统教学法不同,专题教学法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带有很强的思想性、学术性和研究性,其理论的深度和实践的广度往往超出一般大学生既有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增强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做好专题预告这个环节。具体来说,教师在每个专题开始前的一周时间左右,就应该向学生告知下次课将要讨论的专题,比如本专题所要探讨的问题是什么、涉及到哪些流派的理论、涵盖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哪些学者在这个领域内的研究比较权威等等,教师可以推荐一些与专题相关的书籍和文章,要求每个学生围绕专题所要探讨的问题自主看书、自主查资料、自己做笔记,这个过程能够督促学生尽快熟悉专题内容,从而为接下来的课堂讲授和讨论奠定基础。否则教师即使讲得再精彩,课堂组织的再好,也会感到像是在对牛弹琴,无法在学生中引起共鸣;学生则会感到好像在听天书,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吸收教师授课的精华。长此以往,这样必然会挫伤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影响教学效果。
2.2 课堂讲授
课堂讲授是专题教学法的重要环节,其在形式上类似于学术报告。教师可以相对集中地将自己前期准备的成果全面呈现出来,以一个逻辑完整的内容体系来诠释所设置的专题。在此环节,教师首先应多了解学生,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凡是同学们已经掌握的内容,教师就应该少讲或不讲;凡是同学们有疑问的或关注的内容,教师就应该多讲、细讲,以此突出重点,攻克难点,彰显亮点,明确观点,形成结论;使教学内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其次,教师应注意所讲专题内容的深度。专题教学虽然带有较强的理论性和研究性,但《社会学概论》这门公共选修课的授课对象却主要是非专业的大学本科生,他们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都与硕士生、博士生有较大差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考虑这个客观现实,不能将针对硕士生、博士生行之有效的研究性教学模式套用过来;应该注意教学和科研的区分,不能将自己做科研时追根索源的理想贯彻到公共选修课的教学中来。最后,为了增加授课内容的生动性和感染性,教师还应该尽可能多地理论联系实际,以当前中国所面临的问题为案例来论证抽象理论;应充分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通过播放音频、视频等文件,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2.3 分组讨论
专题教学法虽然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就可以“填鸭式”的满堂灌。当今大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课堂教学的主动参与者。教师在讲授之中或课堂讲授完成之后,应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这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又能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一个及时的反馈信息。根据学生们的讨论结果,教师可以对授课内容、学生的接受情况以及讲授效果做一个简单判断,据此做出必要的调整。当然,公共选修课往往是大课堂,学生人数众多,不可能让每一个同学都发言。教师可把全班同学分为多个小组,每一个组的人数最好控制在6-8 人,这样一方面能够集思广益,相互交流思想,另一方面又能避免个别学生偷懒“搭便车”的问题。讨论的主题可以是教师讲授内容中的某一个知识点,可以是学生感兴趣的某个社会热点,还可以是学生困惑的问题。讨论时间一般控制在三到六分钟以内,时间过短会影响到讨论的深度,时间过长容易导致讨论流于形式,占用有限的教学时间。讨论完成之后,由一个同学代表小组发言。教师则应注意倾听,并做好记录。
2.4 引导总结
学生的讨论结果可能是肤浅的,没有触及到问题的实质;可能因为理解的偏差而发生认识的扭曲,脱离了专题所要讨论的核心思想;还有可能是似是而非甚至是错误的。面对学生们的讨论发言,教师应保持一种开放的态度,一方面表示肯定和鼓励,努力保护学生们的积极性和自尊心;另一方面也应妥善加以引导和总结。引导是教师通过与学生的平等交流,以理论或证据说服学生,帮助他们全面正确地分析问题,抛弃错误的观点;通过循循善诱的对话凝聚焦点,逐步点出问题的实质,帮助学生深化对关键内容的理解。总结是教师对自己所讲的内容和学生们的讨论发言进行归纳整理,围绕专题提炼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结论,通过简明扼要的语言提升课堂讲授的高度,突出教学内容的核心与重点。因此,在专题教学过程中,一个成功的总结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准确地抓住问题的要点,能自如地控制整个课堂的走向。
3 在公共选修课《社会学概论》中运用专题教学法的措施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在公共选修课《社会学概论》中运用专题教学法时,应注意以下几个事项。
3.1 科学设置专题,精心编排专题内容
专题设置得是否科学,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整体效果。因此,教师在设置专题的时候绝对不能草率,必须综合考虑以下两个因素:第一,所设置的专题必须能够抓住学生感兴趣的焦点问题,比如教育问题、医疗问题、农民工问题等。这些问题能够引发大学生的普遍关注,但以他们现有的知识储备却又无法全面理解,因而时常感到迷茫和困惑。选择这些问题作为专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满足他们求知的欲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尽可能多地与学生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准确把握学生的需求。第二,所设置的专题必须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师在设置专题时可以有一定的自由度,可以结合自己的研究专长和当前社会的关注焦点,但却不能抛开教学大纲,不能为了吸引学生而设置一些华而不实的专题。专题设置妥当之后,教师就应该围绕专题梳理教学思路,编排授课内容。大体上来说,专题内容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教材。教师应该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之上,紧紧围绕教材的逻辑体系,对教材具体内容进行大幅度取舍,调整结构,优化组合,在精和深上下功夫,突出专题的重点和难点。二是教师的科研成果。一般来说,教师在设置某个专题之前,就已经收集了大量关于这个专题的书籍和资料,并对专题所涉及到的所有问题有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已经掌握了相关的基本理论和学术研究的最新动态。因此,教师在专题教学过程中可以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学术界已经成熟的观点穿插进来,从具体问题入手,在理论层面上分析,从而说服学生,打动学生,使学生从教师的研究成果中感受理论的魅力。
3.2 采取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和考核手段
《社会学概论》这门公共选修课旨在普及社会学基础知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避免 “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 现象的出现,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理解、掌握、运用知识的考核和创新能力的评价,最好能将传统教学中的以单纯的闭卷考试结束课程学习的方式转变为课堂讨论发言、撰写社会调查报告和开卷考查基础知识相结合的方式。为此,教师须加大课堂教学的分量,仔细记录学生课堂讨论情况,将讨论发言的表现量化并算入课程总成绩;在课程结束前的3-4 周,教师布置专题研究作业,要求学生以小组协作的方式撰写一篇3000 字左右的社会调查报告,报告的主题可由教师提供,但最好由学生自选,以锻炼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学习借鉴他人好的经验和做法,但应明确提出社会调查报告复制比的最高限度,以避免少数学生作弊抄袭的问题。针对学生研究能力相对薄弱的现状,教师应该顺带简要介绍社会调查报告的写法、文献检索方法和社会调查的基本技巧,比如怎样抽样、怎样设计问卷、怎样录入分析问卷等等,以方便学生顺利开展研究工作。开卷考查环节一般安排在期末进行,试卷内容主要涵盖社会学的基础知识、主要理论以及教师专题讲授中所涉及到的问题;题型包括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等,重点考察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理解程度。教师及时批阅社会调查报告和试卷,最后将学生课堂讨论发言、社会调查报告成绩和卷面成绩加以汇总,综合评定学生的课程成绩。
3.3 强化科研支撑
专题教学法问题意识突出,带有很强的学术研究性质。教师要把专题所涉及到的问题讲深、讲透,就必须旁征博引、贯通古今,必须具备较高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实践证明,没有高质量的科研做支撑,专题教学就会缺乏说服力和吸引力,以苍白无力的说教是无法打动学生的,这种教学也注定会是失败的。因此,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应该合理分配时间,把科研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首先,教师应该仔细梳理社会学理论。科学研究不是简单的材料堆积,而是围绕某个问题展开的学术探讨,这就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应该吃透社会学基本理论,比如功能主义理论、冲突主义理论、交换理论等,全面准确掌握各种理论的核心观点,弄清楚不同理论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以实现活学活用的目标。其次,教师应该密切关注国家政策和社会热点问题,比如计划生育和单独二胎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群体性事件、医患关系等,注意收集材料,为深入研究做好准备。最后,撰写学术论文,开展实质性的研究工作。学术研究不能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不能仅仅满足于理论梳理和资料收集,还必须理论联系实际、消化整理各种素材,将自己的所思所想系统地、完整地写出来。只有经过这个痛苦的过程,才能将现有的知识转化为扎扎实实的能力,才能为专题教学提供扎实的基础。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公共选修课《社会学概论》中采用专题教学法不仅具有充分的必要性,而且具有现实的可行性。教师在采用专题教学法时,应遵循专题预告、课堂讲授、分组讨论和引导总结这四个基本流程,科学设置专题、精心编排专题内容,采取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和考核手段,强化科研的支撑作用。当然,以上内容只是笔者对本人工作经验的总结,希望能对广大同行的教学提供一个参考和借鉴。各位从事《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的教师还可以从自身工作实际出发,结合各种变化的主客观条件,对专题教学法展开进一步探索,不断丰富和发展这种教学方法,进一步提高《社会学概论》这门课的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