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贸专业非外语课程教学模式国际化改革研究
——以 《国际贸易》课程为例

2016-02-12冯贞柏赖英华

太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国际贸易外语考核

冯贞柏,赖英华

(五邑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东 江门 529020)

1 引言

国际经济与贸易简称 “国贸”,是我国普通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专业之一,它既有应用型专业的一般性,更具有其国际化要求的独特性,优秀的高水平应用型国贸人才培养需要把专业知识技能和外语交流能力良好地结合。目前,国贸专业人才供需呈现两面性:一方面是总体上供不应求,另一方面是结构性供过于求。因此导致非国贸专业人士争抢国贸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机会,而国贸专业毕业生又因能力不足在求职时被 “边缘化”。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当前我国高校国贸专业在校期间的培养模式不合理,致使大部分学生高分低能,低分更低能,产生毕业就失业的情况。能力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是当前国贸专业人才培养中较为严重的一个问题。

国贸专业人才的能力的培养既要求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又要求外语交流能力的提升,这两方面既有各自要求,又是相互统一,相互促进的。由于国贸专业非外语课程占绝大比重,如果把外语类课程看作提高国贸专业学生外语交流能力的前沿阵地,那么非外语类课程则应该是其专业知识及外语能力培养的根据地,其教学模式国际化改革对国贸人才综合能力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直以来,我国高校国贸专业非外语类课程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能使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专业知识技能和外语综合能力的高度完美结合,学生未能在听、说、读、写过程中用外语思维方式来提高综合能力,致使国贸专业和其他非涉外专业在教学模式上没有本质区别,国贸专业非外语课程的授课模式有三个缺陷:第一,教材选用水平不高。由于学校没有硬性约束,国贸专业教师为了上课轻松方便,一般都选用中文版的教材,其知识体系的合理性、全面性和前沿性往往比不上外文版,而且很难引领学生的外语思维方式;第二,教师授课过程中外语水平不高。由于师资所限,教师没有外语或者双语教学的能力,教师和学生的外语互动培训不足,不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和语言能力培养,学生的惰性阻碍学生的外语和专业知识结合能力的提升;第三,课程考核形式僵化和低效率。国贸专业课程中文笔试形式考核,缺少互动性质的口语化的考核手段。

由于国贸专业的非外语课程占所有课程中绝大多数的比重,这种授课模式的种种缺陷,使国贸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失去了非常重要的外语思维和交流的锻炼机会,因此外语能力提升受到极大的限制,这正是当前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非常重要且迫切需要的探索课题。其中,课堂教学的国际化改革是最为核心的环节,对其改革的探讨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 课堂教学国际化改革的内容及思路

人们普遍认为,大学课程教学国际化的基本要求主要考虑对教学环境和氛围、教学内容和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和考核环节等方面。国贸专业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殊专业,其非外语类课程的教学在这几个方面国际化要求显得尤为突出。

首先,国贸专业非外语课程的教学要求独特的环境和氛围,主要体现外语水平提高与专业知识培养兼顾的精神。教学过程中环境氛围和人的关系是相互的,环境和氛围由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和受体共同组建。教学环境和氛围对培养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环境主要指客观的教学设备,包括教室的多媒体、师生交互设备等,氛围是由师生共同酿造的学习气氛。国贸专业的教学要与其他专业有所区分,国贸专业学生的教学不但要由良好的教学环境作保证,还要从酿造独特的教学氛围上下功夫。一方面,国贸专业的教学除了要有标准的多媒体教室、影像播录设备、无线扩音设备,最好配备交互语音设备,保证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能充分与学生互动交流,学生之间也可以进行小组探讨,实现翻转教学;另一方面,要求以教师为主体的热烈民主交互的课堂氛围,最好是要求老师能够用外语进行教学,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尽量使用外语进行,可以尝试使用全外语教学与互动,让学生养成外语阅读、外语听说、外语思维与写作的习惯,使国贸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与外语能力有一个体现、锻炼、提高的场所。其次,国贸专业非外语课程在教学内容与课程设计方面也有其独特的要求。由于国贸专业本身是具有国际化性质的专业,因此在其非外语课程的教学内容上不但要追求全面,更要求前沿化,无论是从国际贸易理论教学还是实务教学,都应该紧紧追随当前国际上的潮流,而不能局限于国内的一些教材和教学软件。和其他经济管理专业一样,国际贸易专业的很多非外语课程一般都是在借鉴国外相关的教科书的基础上编撰的,很多知识点和方法都有时间滞后的问题,也即国内版本的教科书的知识都显得比较老旧,尤其缺少国际前沿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以及实务课程里的实际操作方法。为了提高学生在学习非外语专业课程过程中的主动性,以及接触并理解国际贸易专业课程国际前沿理论和教学内容及方法,需要强调优先选用欧美高校普遍采用的全英文原版教材,结合其他英文教材、双语教材及国内优秀教材进行教学,使学生教与学的过程中全程接纳英语读、听、说、写的训练。此外,教学设计上也要求更为简便合理,教案不能老套于原有的国内教科书和一些教学素材,而应该在外文教材的基础上,吸收配套教案已有的合理框架,结合相关的互联网上的知识,采用纸质教案和电子教案相结合,根据教学大纲科学合理并有创新地设计课堂进程。再次,与教学目标相适应,国贸专业的非外语课程在教学方法与考核环节上必须顺应国际化的要求。教学方法不能仅仅局限于以往的灌输式教学,而要灵活多样化,要有创新性。以往的教学一般都是教师讲授、学生接收,课堂上很少有交流和互动,是单向的知识传递,这种方式在知识传授的效率上极低的,老师在课堂上并不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情况,多半只是照本宣科地把知识表达出来,学生作为知识的受体,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由于缺乏主动性,知识复制的效率不高。尤其在国贸专业对外语能力和专业知识技能的结合上,原有的教学方法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因此使学生失去了非常有限和重要的锻炼场所和机会。因此,国贸专业非外语课程的教学方法必须得到根本性的改变,主要原则是改变以往的单向知识传输为互动交流,使学生被动接受转为主动觅求知识,在此过程中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提高外语思维和综合运用能力。此外,还可以考虑教学过程课余化,也即教学不仅在课堂上宣讲,更要使学生在课余也能思考问题。课后不是通过简单的布置作业,让学生作为任务完成作业,而是教师在课堂上是主导课程主题的发展,课前学生要准备、课后学生要思考,课堂后学生还要找教师讨论甚至要参与研究问题。

3 国际化改革中学生学习情况及成绩

《国际贸易》课程是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是国贸专业学生非外语类核心课程之一。它研究国际贸易的产生、发展和贸易利益,揭示世界各国之间进行商品和服务交换规律和特点。要求学生了解国际贸易基本概念、掌握国际贸易相关理论以及国际贸易政策的有关知识,提高学生运用国际贸易理论分析和解决国际贸易有关的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为了增强学生在学习非外语专业课程过程中的主动性,以及接触并理解国际贸易专业课程国际前沿理论和教学内容及方法,提高相关专业学生在非外语课程学习过程的专业知识和外语技能综合运用能力。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从以下三个环节进行了重点改革和突破。

首先,在教材的选择环节上,突破了传统的教材选用模式,选用了欧美高校现行原版教材。以往教材都是选用国内版本,比较前卫的做法是选择欧美教材的双语版,而本课程在教材选用上运用了渐进的方式进行尝试并对比,在近三年时间里先采用国内版,而后改为双语版,最后选用欧美高校普遍采用的全英文原版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最新出版的丹尼·R·阿普尔亚德等人编著的 《国际贸易》 (第七版),结合其他英文教材、双语教材及国内优秀教材进行教学。欧美原版教材的主要特点有两个,一是全英文教材,对英语基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学生提高英语水平提供了良好的途径;二是欧美高校最新普遍采用的教材,不但能较好地保留专业理论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而且编纳了国际贸易理论的最新动态和研究前沿,国内教材对这些内容的反映肯定是有一定的滞后性的。通过近三年的教材改革,给学生的学习过程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这从学生取得的成绩中可以充分体现出来。其次,在课堂授课环节上,从原来的全中文授课向全英文授课突破,从原来的传统知识讲授向学术前沿介绍的突破。从制度执行者角度出发,授课教师本身应该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下功夫,教师授课的客体是教材、知识和技能,从知识传授者、知识接受者两个方面都做了很大的改进。一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强制性使用外语教学,至少外语使用频率需要达到50%以上,这对师资要求虽然有点高,但是这些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教学习惯是可以培养和锻炼的;二是师生交流过程中重视并强调外语思维,对和专业知识技能相关的领域,培养外语思维的习惯和能力,教师要做好学生思维方式的引领者;三是从知识的接受者角度,国贸专业学生在校期间的外语意识要重点培养。尤其对学生外语重要性认识的培养,学校和教师应从国贸专业需要的角度,时刻提醒学生的国际化意识,由于国贸专业的特殊要求,学生的外语交流能力始终是摆在首位的,学生也需要养成外语听说读写的习惯,日常生活中尽可能把自己置身于外语氛围,如有空时即收听VOA、BBC等英美国家新闻频道,浏览WTO、PDO等网站,上EBUY、ALIBABA等尝试外贸实务操作,以及外贸实操实训等。当然,还有其他众多方法和手段提高外语意识和水平。课程讲授的内容也有了全新的突破,除了传统成熟的知识体系的传授之外,课堂上对相关理论的背景知识和理论前沿进行广泛地介绍。例如在绝对优势理论的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去学习和了解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以及他在经济学说史中的地位,在比较优势理论的学习过程中需要了解 “比较优势陷阱”的相关理论前沿,在讲到要素禀赋理论在国际贸易发展史中重要历史地位的时候,要求去了解建立在微观经济理论框架之上的企业异质性理论,并且讨论其能否取代要素禀赋理论这个作为宏观经济理论为框架的研究。第三,在课程的考核环节,从原来的重视课程结业考试转变为对课堂过程的重视。为适应国贸专业的特殊要求,非外语课程在考核内容上要求全面化和创新性。本课程结合了学校提倡的MOOC教学理念,在考核环节和形式上做出一定的调整:一是为了加强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考核时把平时成绩占总考核成绩的比例大幅度地进行了提升,把课程结业考核的比重大幅下调,而且进行了多次对比,在最近的四个学期中,在考核时分别把平时成绩从占总考核成绩的30%提高至40%、50%、60%、70%;把期末考核占总成绩的70%下降为60%、50%、40%、30%。二是在考核方式上,本课程的重心转移到平时环节上,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考察学生预习的主动性、对英文原版教材的理解、在课堂上的语言表达能力等等内容,在平时的授受过程中充分训练学生的英语能力,使学生充分掌握国际贸易的国际前沿理论;在期末的考核上,采取开卷和开放的形式,以专业课程最核心的若干理论知识为目标,拟定若干主题,采用开卷和开放的形式,让学生总结和归纳。三是考核的知识范围,一方面是常规教学中的国际贸易知识点,包括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赫克歇尔——俄林理论、产品周期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关税理论、世界经济一体化理论等等国际贸易的重要理论,这是以往传统期末考核的内容,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平时考核中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进行,它带有分散性和临时性,可能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压力;另一方面也要考核常规传统知识以外的前沿理论,如要素禀赋理论之后的建立在微观经济理论框架之上的企业异质性理论等等。当然,考核尤其是结业考核重点对国际贸易理论的系统体系考核,这个主要在期末主题性总结和分析中进行考核,学生在经历一个学期的分散知识点学习之后,能否把所学的理论串联起来,例如,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为什么是古典经济学的范畴,它们又是如何被后来的新古典贸易理论即要素禀赋理论所取代的,而新新贸易理论又是为什么不能从总体上取代新古典贸易理论,也即从经济学说史的角度分析各个理论是如何顺应经济发展的现实而产生的,由此推演出当前经济现实和形势下国际贸易理论下一步发展和进化的可能。这种全方位的授受和考核理论上应该能对学生专业知识和外语能力的提高起到积极重要的作用。

通过国际化改革,国贸专业学生的能力提高是显著的,通过平时详细的考核与期末的综合复习和写作,让专业核心理论根植于学生的脑海中,以避免以往 “平时不用功,考前靠背诵,考后皆忘空”的授课考核模式。同时,自始至终的外语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在综合能力上有很大的提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生专业素质得到了国际化提升,包括视野国际化、专业知识国际化、知识结构国际化。视野国际化,就是学生在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有了全球意识和国际观念,看待问题都能“知己知彼”,思考问题都能从全局的角度和时代的高度上进行。专业知识国际化反映在学生能力上就是要使学生熟悉和掌握本专业最新、最前沿的知识,所学教材最好要与国际接轨,形成国际一流的专业知识结构,同时还有很强的专业实践能力。知识结构国际化让学生除了掌握国际一流的专业知识以外,学生还要熟悉和掌握跨国际、跨民族、跨文化的国际交往惯例,并对本专业涉及的国际法、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知识产权等都有较深的领会。其次,学生综合能力得到了国际化提升。一方面,学生有了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卓越的创新精神,学生具有在不同的文化里,能有效地与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良好沟通的能力,具有超越本民族文化的能力。在西方国家中,已经把跨文化沟通作为一门跨领域的新学科,也是当今世界一流国际商学院的必修课之一。这就要求在平时上课时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要求学生必须具有与本专业相关的外语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学生拥有了较强的运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很多跨国企业业务和资源、竞争力、客户渗透在全球每一个角落,企业的影响力、客户、利润不一定与企业的人员、生产基地在同一地点。这就要以信息技术进行引导和结合。第三,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学生的学习状况有了较大的改变。一是由于采用了英语原版教材,在学生预习教材内容的同时还要求学生利用参考书和网络等多种工具搜索了解相应背景知识和理论前沿,使得学生在专业理论和理论出现的现实背景有充分的理解和掌握,对相应知识点的研究前沿和进展有相应的了解,同时,使学生积累了大量的经济学及国际贸易专业英语词汇,提高了学生的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尤其是阅读英文教材及英文文献的能力,并且据初步统计,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英语国家四六级考试、剑桥商务英语证书(BEC)考试的通过率。二是由于本课程结合了学校提倡的MOOC教学理念,本课程的重心转移到平时环节上,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考察学生预习的主动性、对英文原版教材的理解、在课堂上的语言表达能力等等内容,在平时的授受过程中充分训练学生的英语能力,使学生充分掌握国际贸易的国际前沿理论;在期末的考核上,采取开卷和开放的形式,以专业课程最核心的若干理论知识为目标,拟定若干主题,采用开卷和开放的形式,让学生总结和归纳。

4 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思路

诚然,由于新的教学思路仍在试验和改进阶段,因此也存在不少问题,最主要的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由于每个学生的英语基础不同,甚至差距很大,本课程教学教改的有趣性和收获是和英语水平有直接的联系的,部分英语基础好的同学在预习和文献搜索的过程中有很少的语言障碍,因此在理解英文原版教材上非常轻松,也感觉到了把专业理论和英语学习相结合的乐趣,而部分英语基础不好的同学,在预习和准备的过程中存在明显的障碍,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去查阅字典甚至语法,疲惫应战且事倍功半,因此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渐渐散失。最终出现 “好的更好,差的越差”的两极分化倾向,这个不利于教学改革后全局效果的稳定,这个在综合考评成绩中的分布比率有较为明显的体现;第二,也是跟第一个问题紧密联系的,就是促使英语和经济学基础偏差的学生在学习国际贸易基础课程之前就能有更好的基础的问题,这当然涉及到在大学低年级课程的系列改革问题,由于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一般都在第三个学期以后才开设,也就是说它必须要有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经济学等一些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先修要求。因此,对非英语课程尤其是经济学专业基础课程如何进行英语适应性教学,包括专业课程尽量采用英文原版教材、重视英语能力基础的培养等等就显得非常重要。

以上面临的两个重要问题,主要是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问题,其实大学招生制度给在校学生的起点作了一个硬性的选择。也就是说,在入学后即大学一年级开始,每个学生的各方面成绩尤其是英语成绩基本上是在一个起跑线上的,到国际贸易课程在第三个学期的开设也才过了一个学年,学生英语水平并无实质性的变化,因此,面临的问题与其说是英语基础的差距还不如说是对英语和专业课程学习态度上的差异。如何克服因态度上的差异导致的 “好者更好,差者越差”的结局,其实监督和管理才是重中之重。因此,除了学校管理部门对相应教学计划做出调整和改革,尤其是强调英语在教学各环节的重要性之外,在国际贸易这一核心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强制性管理或者说是考核体系才是重根本措施。鉴于此,本课程的教学需要从以下角度进行强化考核。第一个环节是平时环节,在授课内容之前,老师布置好下一次授课范围,强调学生在课程认真地预习和准备,要求学生以授课教材为蓝本,利用相应的工具书、网络等,在课前对知识点有非常具体的认识和了解;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请同学对预先布置的理论知识进行简明阐述,并且要提出对该理论知识的相关背景资料做出分析,对少数有疑问的知识和理论要重点提出并进行讨论,当然这要求学生用简洁的方式进行,不能占太多时间,教师以主持人和总结者的身份参与讨论,并且最终梳理出清晰的理论知识体系,甚至就某些理论的最新研究前沿动态结合课堂所授内容,及时恰当地揉合在平时考核和授课之中;这一环节主要以某个知识点的形式,考核学生对知识点理解的同时,通过其在研读英文教材、文献,在掌握知识点的同时提高利用英文读、听、写和说的能力,当然,这些知识点的考核是覆盖整个教学计划内容的。第二个环节是期末考核,期末考核的方式由原先的闭卷考试,以分散的知识点为题目考核全部教材内容的形式,调整为以国际贸易某些核心理论为目标,以若干甚至是一个主题,以开卷和开放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去总结专业教材中要求掌握的最重要的理论体系,这种总结方式不是随便的抄袭和应付,而是通过整个学期的分散的知识点的学习,把它凝结成一个知识的综合体的过程,是由点成线再成面的过程,是总结提高和升华的过程。因此可以说,在平时考核环节就把以往的期末考试内容全面覆盖并且分散化、突袭化,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习的长期性和持续性,并且在期末环节的自主复习和总结更是对以往知识学习的升华和强化,以便在课程完成之后甚至在整个人生过程中对这一门专业知识都有既具体又全面的印象。

猜你喜欢

国际贸易外语考核
莱克勒(天津)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你应该知道的国际贸易
内部考核
警惕国际贸易欺诈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对中国国际贸易中“贫困化增长”的思考
对中国国际贸易中“贫困化增长”的思考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大山教你学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