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课热潮中的冷思考

2016-02-12

太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微课课堂教育

薛 琴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外国语学院,广东 珠海519085)

1 引言

近年来,微课由于对传统课堂的高效革新和有力补充迅速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信息化领域的重要焦点。它短小精练,符合人学习知识的规律,也适应了现代人时间碎片化,难以进行长时间学习的情况。在教学中使用微课,能够有效地提升教学效率。这也是微课在教育领域中受到热捧的主要原因。微课之热,从以下事件中可见一斑。2013年1月,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 (隶属于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和人事司)组织全国性的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全国共设31个省级赛区,参与比赛的高校超过1600所,参赛选手超过12000多人。其中,广州医科大学钟南山院士、吉林大学博导孙正聿教授还以选手身份参加了这次比赛,极大地鼓励了其他参赛选手的热情。2013年5月,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开始主办 “全国微课程比赛”,至2015年,这类比赛已经举办了三届。微课之所以有如此热度,和教育部以及相关权威专家的强力助推密切相关。例如,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认为,“微课符合时代的要求,它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对某个知识点进行充分地、有趣的讲解,符合当今紧张的学习节律。”[1]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网络化学习与管理研究所所长桑新民教授也在 《高校微课大赛的价值导向》的报告里高度评价了微课的时代精神和时代价值,认为它 “体现了时代的精神和互联网思维,对于推动高校网络课程建设的发展、推动课堂向学堂的转型,都有重要的意义”。[1]这股微课热不仅表现在实践上,而且也表现在对相关理论的探讨上。仅仅2016年这几个月,在知网上可以搜索到的有关微课的文章就有4000篇左右,且大多注有优先出版的字样。

2 存在即合理

微课今日的热度有其必然性。一方面,这是时代精神使然。当今社会,智能手机、平板电脑、ipad、无线网络等新的电子设备和服务越来越普及,这意味着人们获取信息愈益便捷。任何一位教师,不管如何优秀,他所掌握的专业化知识,和可以在互联网上搜到的相关信息量相比,都只能是沧海一粟。另一方面,传统型的大学课堂,在信息化时代已经失去了昔日的魅力。换种方式说,教师传统型的授课再也无法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这种情形下,教学方式必须做出应变。其实不仅仅是教学方式,考虑到教育的极度重要性,新形势下对教育本身进行变革迫在眉睫,否则教育和社会都将深陷险境。卡尔·罗杰斯和杰罗姆·弗赖伯格认为,“一个国家的学校和教育支持系统的状况,能有效地预测这个国家未来的繁荣昌盛,预测其灵活应对经济和政治挑战的能力。”[2]既然手机等智能工具对学生具有如此的影响力,教育者可以顺势用之,将教育教学和信息技术融为一体。正如 《中国高校微课研究报告》第一章所阐述的,“新时期新环境下,中国高等教育面临一系列的挑战,传统教育方式、学习方式与不断增加的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教育变革将成为顺应时代潮流的趋势,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教育信息化。”[1]微课就是新一轮教育改革的重要表现形式。它把重要的知识要点浓缩进10分钟左右的视频,这也切合了学生的实际关注时长,因为根据现代心理学和传媒学的解释,人的大脑注意力集中在10分钟左右,10分钟之后,由于大脑缺氧,脑细胞会自动抑制。从这点来说,微课有它存在的科学基础。因为微课可以反复播放,学生可以提供即时反馈,这既可以帮助学生落实教师讲授的知识要点,也可以改进教师的教学水平,使得教学效果能够落到实处。基于这些方面,微课为教育部的高层领导、教育领域的一些权威专家和相当一部分的一线教师所认可并付诸实践就在情理之中。

3 微课热潮中冷思考的必要

即便微课如此受到推崇,但是作为教育工作者,在这股热潮面前保持冷静也是必须和有益的。微课,在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编辑出版系主任郑小军看来,是 “为支持翻转学习,混合学习,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以短小精悍的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精心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趣味性、可视化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包。”[1]简单地理解就是,首先教师把重要的知识点做成微课,让学生在课前学习,然后学生带着问题,来到课堂,教师在课堂上解惑,组织讨论,通过做练习的方式让学生巩固所学。这在程序上的确翻转了传统教学先教后学的做法。而且,当学生带着问题来到课堂,课堂就会变得更加高效。除了顺序上的转换,这本身也是内容上的翻转,教师由讲授者变身成为课堂上的解疑答惑者,学习真正地落实到学生身上。翻转课堂被认为是有效且兼具革命性的课堂教学方式。2012年,西方智库,设在英国的公共政策研究所 (IPPR)在 《创新的海洋》这份研究报告中强烈呼吁 “教育要运用现代技术手段,采用混合学习、翻转课堂等,同时强调,技术必须与学习融为一体,单纯技术本身并不能改进学习。”[1]但是,学生一定会打开微课视频并认真地学习这只能是一个假定,它的假定性只需一个简单的例子即可看出。比如,教师在课堂上播放一个5分钟左右的集知识性、趣味性和启发性一体的TED视频,他本以为学生都会集中注意力观看,但是他却发现一部分学生的兴趣只是在手机上。同理,想把微课作为一个有效的翻转学习手段用意很好,但是它并无法保证班级所有的学生都会事先主动学习。 “无论教得多么 ‘出色’,无论学习机会多么 ‘难得’,没有学习动力者学不到任何东西。”[3]因此,翻转课堂不仅仅是 “翻转”课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 “翻转”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依笔者拙见,急需翻转的教育教学理念有以下方面。

3.1 教育技术和教育目的的关系

微课是教育和技术的深度融合。不管微课本身如何精彩,它都只能是服务于特定教育目的的教学手段或教学环节。所以,教育目的是关键。只有教育目的明确,教育技术才能更好地促进教育教学,但是教育目的的明确同样是一个假定。在 《大学的声音》里,前中山大学校长黄达人记录了他和全国23所重点大学校长或者书记的访谈。从中可见,校长书记们对教育目的还没有形成共识。例如,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认为,“培养人才、锻炼人才、造就人才、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大学只是提供了教育这部分的基础,培养的是人才的 ‘毛坯’……人才,不仅仅是知识结构的问题,还有品质、能力、眼界、社会责任感的问题。”[4]中南大学校长黄伯云却认为,“在人才培养方面,也是要求培养卓越的人才,向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卓越人才这个方向努力,我们努力地培养创新型人才。”[4]35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王树国则认为,“大学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际学术前沿。大学的责任在于探索未知世界,传承社会文明。我是研究机器人的,希望机器越来越像人;但作为校长,我担心把人培养得像机器。”[4]43其中的关键分歧是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还是培养人才。至于培养什么样具体的人,培养什么样具体的人才,一些学校也是很难说得清楚。在教育目的这个具有宏观导向性的问题都还没有明确的前提下,就去着力关注具体科目的教学技术,总有些本末倒置之嫌。这就像纪宝成校长所质疑的,“在教育改革目标还没有搞清楚的情况下,研究若干很具体的事情,很可能是无的放矢。”[4]25微课即属于具体的事情,它服务于一定的教育目的。如果缺少了宏观层次的指导,微课的作用也终将会受到限制。这个道理就如同智能手机的开发最初是为了与人方便,但是现在因为缺少了价值观和生活意义等宏观层次对人的引导,很多人陷入技术的漩涡中无法自拔。因此,在宏观层面上确立明确的教育目的是第一位的。迈克尔·威舍 (Michael Wesch)指出,教师们传统上经常问教什么,然后再问如何教,但是他们几乎从来不问为什么教。他建议教师要把问题的顺序颠倒一下。首先是为什么教,然后是怎么教,最后让教的内容自然而然地在前两个问题的基础上形成。换言之,也就是首先明确教育的宏观方向问题,然后教育技术的使用才会更加高效。

3.2 学习的本质

除了明确教育目的,对学习本质的充分认识也是先于教育技术之前需要考虑的。为什么高校的很多学生如今对学习失去了兴趣?这和许多教育工作者对学习本质没有明确的认知有着直接的关联。他们多以为,学习是外在的,兴趣是从外部激发的,因此,他们多倾向于通过改进教学技术和教学方法来达到目的,这也是微课热的最主要诱因。这虽然会起到一定的效果,但是这并不是关键。关键是帮助学生发现他们的兴趣所在,然后真正自主的学习才可能发生。乔姆斯基认为,“我还没有见过哪个孩子不想用碎石来建造什么,不想学习新东西,或做完一件事不想做另一件事的。成年人不像孩子这样,我想唯一的原因是因为他们都曾经被送去学校或其他压制人的机构,他们身上的求知欲就这样被消灭了。”[5]所以,发现并着力保护学生的兴趣,在他们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这就是教师作为引导者和促进者所需要做的。学习的中心始终是学,而不是教。奥斯卡·王尔德说:“教育是一种令人钦佩的事情,然而需要时刻铭记在心的是:值得学的东西是教不出来的。”[3]15既然值得学的东西只能是学出来的,那么只有学生愿意学,学习才能自然、高效地发生。否则,在外界压力之下被动进行的学习,无法达到最理想的效果,甚至可能会适得其反。另外,这种学习也并不是真正的学习。因为真正的学习,只能是源自学生的兴趣和自我需要。罗杰斯和弗赖伯格认为,“真正的学习”不是 “将无助的个体牢牢地绑在凳子上,再将一些无聊的、枯燥的、毫无价值的、学过就忘的知识灌输到他们的脑子里!我正在谈论的真正的学习。这种学习是青少年受到永不满足的好奇心的驱使,不断去吸收他们看到的、听到的和读到的一切有意义的东西。”[2]41所以,只有学生发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他才会有真正的学习动机,高效而持续的学习才会发生。关于兴趣和学习动机的关系,现代教育的先驱杜威有过非常精辟的论述:“兴趣是有活力的、投射的、有推进力的。我们需要兴趣。对任何事物感兴趣,就是积极地关注和投入其中。”[6]兴趣才能促使学生对学习真正而持久的关注。显然,发现学生的兴趣是整个序列的前提,而这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的充分了解之上。

教师了解学生的过程,需要爱的参与。当迈克尔·威舍,一个在新媒体和技术的融合方面做出杰出表现的教师,被邀请就在教育中使用新技术这个主题发表谈话时说,“我认为技术可以在教育中扮演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我真实的希望是来一场对话,关于我认为杰出教学的秘密是什么,一种比技术更强大同时也更具颠覆性的力量:热爱。”[7]教师出于热爱而去理解教育的对象,因为这种理解而去发现他们的需求和兴趣点,一旦发现后教师就努力地去担当一个激励和促进的角色,守望着学生的自主学习。如此,教育也恢复了它本来的面目,因为英语 “教育”这个单词的词源是“educere”,意思是 “领出来”、“带出来”和 “唤起”。教师要做的,就是把学生的爱好和需求点“领出来”,然后去激励培养它的成长。教师本质上是发现者和促进者。学校在这其中的作用,就是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展现多方面的自己,从而教师才可以在这多样性的活动中识别学生的兴趣,然后才可以激发起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投入。只有学生自愿投入情感,学习才真正是自主和高效的,从而也才真正是有价值的。迈克尔·威舍 (Michael Wesch)即持这种观点,“学习不再是简单的信息收集,也不是简单的学习模式,而是让我们关注完人,关注我们的发展。我们开始意识到,没有身体、道德、情绪和精神各方面的发展、参与,就不会有认知的发展。”[7]32

3.3 培养人——教育的最后旨归

自主学习是学习的真正样貌,能够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因为它并不是将学习外加在学习者身上,而是源自学习者的主动诉求。此外,学习者在这样的学习中才会愿意投入情感。如此,学习者才能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而存在:不仅仅是理性的,也是情感的。这也是对工业化时代心灵被异化的矫正,因为在工业化时代,“由于机械化的进步使得心灵成为不必须的了。”[8]既然 “心灵不再必须”,所以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内容也鲜和 “心灵”相关,所以当下的教育改革就是要恢复对学习者以及对教育工作者本身心灵关照的重要向度,使得教育教学能够回到对学生兴趣和情感本身的关注上,从而救治被工业化、被传统教育所疏离了的人的心灵。教育工作者需要以 “完整人”为旨归促进学生个体独特的学习和成长,在这个过程中,也促进他们自身 “人”的养成。菲利克斯·E·谢林说:“真正的教育导致不平等的出现:个性的不平等、成功的不平等、才赋/天才的极度不平等。因为不平等而非中庸、个体优越性而非标准化才是衡量世界进步的尺度。”[3]94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培养人优先于培养人才。

教育首先要培养人,培养有情感、有终身自我学习能力的人,可以很好地理解现在的人。英国数学家和教育家阿尔弗雷德·怀特海 (Alfred Whitehead)认为,“教育有用,因为理解生活是有用的。”他进一步解释,“我们需要的理解是一种对现在的理解。过去的知识惟其有价值,就在于它武装我们的头脑,使我们面对现在。再没有比轻视现在给青年人带来更严重的危害了。现在包含一切。现在是神圣的境界,因为它包含过去,又孕育着未来。”[9]理解现在的目的,就是为了创造性的改变现在,而改变世界的起点,就是要首先意识到培养 “人”才是教育的终极指向,“用一种尊重和关心学生灵魂的方式来教学。”[10]

4 结论

综上所述,教育工作者首先应该明确教育的根本目的,然后在这个宏观的框架下,有针对性地研究具体问题。其次,学习的真正发生源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和学校的作用就在于尽可能地创造环境,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展现自己,以方便教师发现学生独特的情感和知识需求,进而以促进者的角色,促进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成长。在完成这样的认知后,再考量教育技术的促进作用。如此,教育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变革。如若不然,结果就会像丽莎·艾默生 (Lisa Emerson)所言,“若本质上没有任何改变,教学工具的创新起不了任何实质性作用。”[7]125

猜你喜欢

微课课堂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甜蜜的烘焙课堂
题解教育『三问』
美在课堂花开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