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五个结合”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6-02-12凭栏咏
凭栏咏
突出“五个结合”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凭栏咏
作为一个区域性市场,其供给体系是开放性的,需求结构也是开放性的,浙江在全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要有“浙江味”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的重大创新和主动选择。其本质就是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基础上,通过供给质量改善,包括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制度质量的改善,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升级的物质文化精神需求。
我国为什么要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笔者理解,主要是三个变了:
一是发展阶段变了。我们正在向中高速增长、中高端发展的阶段转变,依赖低价格、低成本增长的时代已经结束,依靠创新驱动、创新引领的时代已经到来。
二是供需矛盾变了。总需求矛盾仍然是存在的,但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结构性问题,矛盾的主要方面突出表现在供给侧。近年来国内游客到国外旅游购物,从以前购买化妆品、手表等高端产品到奶粉、马桶盖、电饭煲等日用产品,表明国内供给结构的确出了些问题。
三是宏观调控理念变了。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增长理论也需要创新,传统意义上的“三驾马车”+工业增长“3+1”经济增长理论,无论是实践上还是数据匹配上都遇到了较多的挑战,供给理论尽管不是新事物,但在中国实施具有天然的制度优势。
浙江经济走在全国前列,无论是人均GDP、城市化水平还是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等主要经济指标,都比全国大约领先10年左右,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同样也比全国早,因此浙江较早地提出要加快推进经济转型,逐步形成了一套具有浙江特色的转型升级“组合拳”,仔细考量,“五水共治”、“四换三名”、特色小镇都是在供给侧做大文章,转型升级“组合拳”实际上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浙江的先行探索和有益实践。
同时,也要看到,浙江的发展阶段、经济结构、产业特点和全国有着较大的不同,作为一个区域性市场,其供给体系是开放性的,需求结构也是开放性的。因此,浙江在全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要有“浙江味”,努力做到“五个有机结合”。
一是坚持把去产能和提高产业集中度有机结合起来。和全国相比,浙江绝对产能过剩情况并不严重,主要是结构性过剩、素质性过剩。在去产能方面,要突出三个重点:第一,坚持优胜劣汰。继续淘汰落后产能企业,整治提升“脏乱差”和“低小散”企业(作坊)。以“五水共治”为突破口加强环境倒逼,“十二五”已累计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涉及20余行业1.3万家企业,一定程度影响了工业增速,但这个阵痛代价是值得的、也是必须的。第二,坚持以市场化为导向。当前去产能的重点是处置僵尸企业,浙江和全国情况明显不同。全国僵尸企业主要是国有企业多、重化行业多,面临的挑战是劳动力下岗问题,而浙江“特困企业”主要是民营中小企业多、传统行业多,面临的挑战主要是“两链”风险。第三,提高产业集中度。浙江中小企业较多、大企业大集团较少,往往是一批中小企业“堆出”一个大产业,在汽车、船舶、纺织服装等领域都是如此。这几年,浙江提出培育“三名工程”,就是要解决产业集中度不够的问题。去产能工作做得好不好,衡量的标准应当是产业集中度和产业竞争力是否得到持续提高。
二是坚持把去库存与调结构有机结合起来。截止到今年3月底,浙江11个设区市市区新建商品住宅可售房源3400万平方米,消化周期为11个月左右,基本处在合理区间。去库存的主要压力在三四线城市,特别是四线城市,目前浙江仅有五分之一的四线城市商品房去化周期在16个月以下,非商品住宅库存情况更突出。怎么去库存?从短期看,一要注重因城施策,坚持一城一策,既不能搞“一刀切”,更要防止地方急功近利,一味下猛药,为房地产企业“背书”。二要有差别化政策,房地产是一个区域市场,要优先解决三四线城市库存矛盾。三要防止房价过快上涨。从长远看,减少地方政府对土地出让的依赖,减少经济对房地产市场的依赖,提高城市化水平,这“两减少”“一提高”是根本。
三是坚持把去杠杆和化解“两链风险”有机结合起来。去杠杆的重点主要是企业杠杆,浙江工业企业负债率在2007年达到最高点61.5%,次贷危机爆发以来,浙江企业主动去杠杆,到2015年下降到57.3%。从内部结构分析,浙江国有企业整体资产负债率比全国低5个百分点左右,压力主要在民营工业企业。自2008年以来,浙江医药制造业、计算机通信业和电子设备制造业企业资产负债类下降了12和8个百分点左右,资产负债率保持在50%左右的较低水平,但纺织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去杠杆不明显,负债率保持在60%以上。尤其令人担忧的是,浙江信用风险这几年集中暴露,最近五年浙江累计处置不良贷款约4500亿元,但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仍然比较高,关注类贷款规模出现较快增长。在出险企业中,由于互保、联保而出险的企业比例在30%-40%之间,这是浙江去杠杆工作中遇到的最大挑战。在经济转型时期,去杠杆工作必须审慎推进,特别是管住政府的手,要防止长期目标短期化。关键是要抓好“两头”,一头要抓住资本市场面临的重要机遇,鼓励更多的企业上市;另一头要积极探索化解两链风险的有效办法,比如组建政府性担保融资公司、开展投贷联动、推动不良贷款资产证券化等,有效管控金融风险。
四是坚持把降成本与改善发展环境有机结合起来。降成本的目的是什么?从短期看,提高企业赢利能力,增强企业发展实体经济的信心。从中长期看,改善和优化发展环境,鼓励创业创新是根本。降成本涉及制度性交易成本、企业税负、劳动力成本、融资成本、社会保险费等,既有企业自身的问题,也有政府层面的问题,有些需要全国统盘考虑、有些是地方可以主动做的。今年省政府已经出台了降成本优环境30条意见,据测算可以直接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500亿元以上。当前主要是落实好这些政策,落地见效。作为地方政府而言,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是首要任务,清理规范中介服务则是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的关键。目前中介服务名目比较繁多,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行政性垄断、收费不合理、服务不到位、时间比较长等问题。怎么破解?一要抓清理,出台中介服务事项目录。二要抓改制,加快推进中介服务职能剥离和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破除垄断。三要促市场,打破区域限制,面向全国引入竞争主体,建立项目业主和中介机构双向自由选择机制。四要抓监管,对垄断性强、短期内无法充分竞争的应当纳入政府定价管理,中介服务价格应当有明显下降。
五是坚持把补短板与促均衡增后劲有机结合起来。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已对补短板工作做出了决策部署,笔者着重围绕着软短板、硬短板、制度短板谈点看法。
“软”短板的关键是科技创新短板。科技创新中最大的短板是缺乏引领性、战略性的高新技术领军企业,在创新时代,一个很大的特征就是“赢者通吃”。浙江在信息、航空装备、机器人、高端船舶、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创新制药、医疗器材、文化创意等创新型产业中,普遍缺乏像华为、中兴、中芯国际、新松、中国平安、比亚迪、碧水源、金凤科技、恒瑞制药、海尔等一批具有话语权的领军企业。没有创新领域的领军企业承接,代表国家创新意志的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在浙江就很难布局,区域创新能力就比较弱。补齐科技创新短板,不是短时间可以实现的,应当树立“由远及近”思路,坚持目标导向,把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作为补短板的关键,通过重点培育、政策扶持、支持兼并重组,力争形成100家左右能进入全国行业内前三位的领军企业。
“硬”短板的关键是综合交通短板。综合交通补短板应当树立“由近及远”的理念,着力解决“加密”、互联互通、综合交通枢纽、集疏运体系建设这四大问题。综合交通“加密”方面,目前浙江铁路网规模只有2500公里、城市地铁只有130公里,要重点推进省际省域干线铁路、都市圈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综合互联互通方面,重点是要打通省际断头路、消除瓶颈路,目前还有高速公路省际断头路5条、瓶颈路5条、未联路7条,杭甬运河“最后一公里”未打通。综合交通枢纽提升方面,主要是优化完善杭州、宁波铁路枢纽,积极推进温州东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完善集疏运体系方面,重点是要推进杭州、宁波、温州三大机场轨道交通建设,重点推进宁波、温州、台州港口铁路支线建设。
“制度”短板的关键是投融资短板。连接科技创新的纽带是资本,支撑基础设施建设的保障也是资本,传统的投融资平台已成为关键性的短板,普遍存在“小马拉大车”现象,已难以承接重大战略举措、重大产业项目、重大创新工程的落地。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置换债、专项债、平台债、项目收益债、政府投资基金等一系列举措,资本市场迅猛发展,为投融资平台转型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政府融资平台转型提升,一要坚持集中资源和财力办大事,加大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国有资本的统筹力度,下更大决心,加快组建若干个千亿级省级政府融资平台;二要坚持市场化运营导向,整合、重组、归并政府投融资平台,利用PPP、政府购买服务、特许经营等方式,打造“融资-建设-赢利-再融资”的可持续发展链条;三要坚持多元化融资方式,在提高公共项目投资回报的基础上,吸引民资、外资等融资主体,构建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并举的融资通道。
值得指出的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府应当发挥更好的作用,而不是发挥更多的作用。
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