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筚路蓝缕为统计 自强不息创名刊
——《统计与信息论坛》出版30年回望

2016-02-12张治国

统计与信息论坛 2016年11期
关键词:页码办刊正文

张治国

(本刊编辑部)



筚路蓝缕为统计 自强不息创名刊
——《统计与信息论坛》出版30年回望

张治国

(本刊编辑部)

一、30年间期刊发展的三个阶段

1.内部发行时期(1986- 1995年)。1986年本刊以《西安统计学院学报》为名创刊,到1995年,共经历了10年的内部发行时期。由于办刊经验、稿源、内部发行及其它办刊条件的限制,此时段里期刊不定期出版,办刊定位为以发表本校的统计学论文为主的综合性期刊。这10年的出版概况如下: 1986年出版1期,发表论文11篇,正文110页,其中包括国家统计局原局长张塞和国家统计局顾问、西安统计学院兼职教授李成瑞的论文。编辑部归属教务处,未署主编,只署责任编辑吴敏、聂建人,专职编辑只有郑雨林老师一人。由此可见当时编辑出版知识、技能及编辑力量之缺乏,但正像婴儿一样,她毕竟诞生了! 1987年出版1期,发表论文14篇,正文82页。仍未署主编,只署责任编辑王广森、聂建人。当时的实际办刊情况是,学校抽调马列教学部的聂建人副教授负责本刊的工作,专职编辑只有1人,王广森、吴敏为西安统计学院的副院长,2人对期刊编辑出版工作十分重视,故而在署名时采用轮流署名办法。1988年出版2期,共发表论文31篇,正文分别为88页、86页,主编署名吴敏,编辑2人。从创刊始开设的栏目有:国外考察、问题研究、教学体会、调查报告、译文、理论与实践、理论探讨、陕西经济研究、统计史料、争鸣、思想政治工作、科研管理、统计改革等,栏目不固定,随意性强。在封二封三上,刊登国家统计局领导来学校考察的图文。1989年出版1期,发表论文13篇,正文82页(空白两页)。与前3年情况相同,编辑出版的规范性不够。1990、1991年各出版2期,发表论文67篇。每期正文页码仍未固定。值得注意的是,1991年陕西省学报研究会召开会议,专门讨论期刊出版的规范化问题,并对全省学报进行评比,本刊荣获二等奖。另外,在1991年第2期上刊登了1986—1990年总目次,以便于读者查阅,这也是本刊首次刊登总目次。1992年出版2期,发表论文25篇,正文页码固定为72页,但目次仍印在封二,不够规范。1993年出版1期,发表论文15篇,封面刊名改由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题签的校名另加“学报”二字。1994年出版2期,发表论文34篇,正文页码为68页、106页,其中第2期为西安统计学校建校40周年、西安统计学院建院10周年专刊。1995年出版1期,发表论文14篇。

从10年内部发行时期罗列的数据和各种现象可以看出,本刊办刊一直处于艰难困苦之中,稿源严重不足,长期不定期出版,编辑出版规范性较差,学术影响力很小,编辑力量簿弱。因为没有公开发行,制约着期刊的正常发展。另外,这10年里本刊一直采用铅排制版印刷,这也反映了当时的印刷技术水平。

2.公开发行前期(1996- 2007年)。1995年经原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本刊由内部发行变为公开发行,这是本刊发展史上的关键节点,刊名为《统计与信息论坛——西安统计学院学报》,刊期为季刊。由双刊名可以看出,本刊虽未脱离学报综合性特征,但向专业性学术期刊转型的轨迹开始显现。

1996年出版4期,发表论文58篇,正文页码除第2期为72页之外,其余为64页,开始设立英文目次。1997年出版4期,发表论文62篇,正文页码固定为72页。编辑规范上开始设置摘要、关键词。1998年出版5期(含增刊1期),正文页码72页,正刊发文92篇,增刊发文118篇。1998年,编辑部对前两年本刊发表论文进行优秀论文评选,目的在于鼓励作者投稿,扩大学术影响力,并始设年总目次。从公开发行开始,稿源情况明显好转。统计学论文始终为主要内容,但综合性仍然存在。1999年出版6期(含增刊2期),正刊发文81篇,页码固定为80页,增刊“改革开放20年与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专刊”发文37篇,另一增刊发文57篇。从本年起目次不再刊在封二上,规范性增强。1999年本刊被评为首届全国优秀社科学报。2000年由季刊改为双月刊,共出版7期(含增刊1期),正刊发文118篇,页码固定为80页,增刊发文73篇。主办单位改为西安统计学院、中国统计教育学会高教分会。始设期刊条形码,编排格式始设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编辑规范性明显增强。2001年出版7期(含1期增刊),正刊发文136篇,页码增为96页,增刊发文56篇。在本年出版的总第50期上,刊载本刊编辑撰写的《<统计与信息论坛>出版50期回顾》一文,对办刊经历作了概括总结。2002年出版6期,发表文章125篇,正文仍保持96页,其中第4期封二上刊发“西安财经学院隆重召开成立大会”图文信息。荣获陕西高校优秀社科学报二等奖及全国优秀社科学报。2003年出版6期,发表文章160篇,刊名改为现刊名《统计与信息论坛》,主办单位从第2期变为西安财经学院、中国统计教育学会高教分会。始设论点摘登、研究生论坛栏目。从本年开始变为大开本,内容变为统计学专业学术期刊,学术影响力逐年增大。2004年出版6期,发表论文139篇。始设编委之窗栏目,在封二封三上推介各编委的学术履历、研究方向及学术成就。期刊定位更加明晰,办刊宗旨及方向进一步巩固。2005年出版6期,发表文章146篇,正文由96页增为112页,作者队伍的外向性明显增强。2006年出版6期,发表文章143篇,作者层次、论文质量稳步提升。2007年出版6期,发表文章133篇。年初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召开座谈会,就办刊定位、方针、宗旨、特色、栏目、文风、组稿、发展目标等征求意见建议。年底首次入选“CSSCI来源期刊”。

3.学术影响力快速提升时期(2008- 2015年)。由于办刊方向调整到专业性学术期刊,经过数年的苦心经营和爬坡积累,本刊的学术影响力迅速提升,稿源数量大大增加,稿件质量明显提高,在学术界特别是统计界的影响力显著提高,之后陆续进入国内各核心期刊阵容。

2008年由双月刊改为月刊,共出版12期,每期正文减为96页,发文213篇,发文量增大。在第1期刊发《〈统计与信息论坛〉名刊建设笔谈摘登》,广泛听取意见建议。2009年出版12期,发文210篇。第1期恰逢出版百期,以“百期回望多艰辛 未来发展仍需勤”为题刊登编委、学者、作者的办刊建议。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2010年出版12期,发表论文247篇。正文页码调整为112页。再次入选“CSSCI来源期刊”,又被评为“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2011年出版12期,发表文章221篇。第1期上以“统计国际论坛论文辑要”栏目刊发院士报告、国外论文、国内论文摘要多篇,对国内统计学者及统计工作者增进了解研究热点、研究范围开阔了视野。入选“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2012年出版12期,发表论文222篇。入选“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2013年出版12期,发表论文216篇。首次入选“2013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2014年出版12期,发表论文211篇。再次入选“2014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首次入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4年版,再次入选“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和“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首次成为“陕西省高校精品社科期刊”,“统计理论与方法”栏目再次入选“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2015年出版12期,发表论文209篇。第三次入选“2015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再次入选“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和“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陕西省高校精品社科期刊”,“统计理论与方法”栏目再次入选“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

二、学术影响力快速提升的根源探析

回望本刊30年的发展历程,之所以能从一种普通学报类学术期刊发展到今天的高度,是众多力量因缘际会之必然。条分缕析,可归纳总结为以下六方面。

一是主办单位的大力支持。西安财经学院的领导对本刊自始至终都十分关心,从人、财、物等办刊条件方面尽可能满足编辑部的需要,编委、审稿专家及各有关部门都为期刊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中国统计教育学会高教分会在宣传推介本刊、提供稿源方面功不可没,一批校外编委为本刊出谋划策,许多名师大家赐稿,从而使本刊在较短时期内学术质量和影响力得到较大提升。

二是遵循出版规律,走专业化学术期刊发展之路。本刊前半期的发展之所以缓慢,学报型综合性办刊定位是根本原因,后半期成为专业性学术期刊之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质量快速提升,学术影响力和社会知名度迅猛上升。

三是尊重读者与作者。办刊的主要目的是为读者和作者服务,提供学术信息是期刊的主要功能,凡读者的需求能满足的尽量满足,在办刊的每个环节里,编辑们头脑里始终装着读者。作者是期刊稿件的提供者,善待作者也是本刊长期形成的作风,不管稿件能否发表,在处理与作者的关系时,编辑人员始终平等对待,友好沟通。

四是有一个团结敬业的编辑部。期刊编辑出版工作必须众人合作,无法单干,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取长补短。在长期的办刊实践中,本刊已形成了团结合作的优良风气,多次获学校和学会评优嘉奖,敬业精神在此特别值得一提。期刊的质量包括学术质量、编校质量、印刷质量和出版质量,每项都有相关的指标要求,一个小小的疏忽可能就会造成无法补救的损失,因此要求编辑人员必须耐心细致,在工作中精益求精。从某种意义上说,干大事不易,做小事而更难,“工匠精神”在编辑工作里显得尤为重要。编辑学术期刊要求编辑人员要有较高的学术素养,经过多年的磨练,现在本刊的编辑队伍已形成了勤奋好学、努力向上的学风和工作作风。

五是建立了一支业务熟悉、了解本刊的审稿专家团队。多年来,本刊依照双盲审稿规范要求审稿,平等对待所有作者。在专家团队遴选组建中,我们既考虑其专业学识水平,又顾及认真细致等方面条件,现在已建立起一支以统计学科为主的包括国内外专家在内的审稿人团队,他们作为本刊学术质量的“守门员”,作用自不待言。

六是建立了一套符合本刊实际的工作流程操作规范及其它规章制度,使各项业务工作头绪清楚,衔接恰当,人与人、事与事之间通畅顺达,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过往的成就与荣誉为未来期刊发展奠定了基础

回顾30年办刊经历,既有艰难困苦时的无奈,又有取得成绩时的喜悦,作为一所普通高校主办的普通期刊,能走到今天实属不易。这里凝结了多少人的心血与汗水,又有多少人的无私奉献和关爱!今天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既要总结过往办刊的经验与失误,又要借鉴国内外办刊的思想、经验和操作方法,使本刊在现有基础上迈向更高的台阶。

与国内外大刊名刊相比,我们深知差距还很大,今后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再加把油:一是扩大稿源的广泛性。目前国外作者的来稿极少,现在有许多华人学者在国外搞研究,只要研究内容与本刊相符,学术水平够格,应加大用稿力度,特别是统计理论与方法方面的稿件。二是提高办刊的信息化水平。本刊在起根发苗阶段曾采用铅字排版,后来采用计算机排版,深感二者效率之高下。处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本刊的信息化水平还不高,各种可采用的信息化手段、方式还很多,我们必须迎头赶上。三是充分发挥各位编委的独特作用。本刊的编委会历经多次换届,现在的编委会组成已经初步国际化,今后在此基础上应向更高目标迈进。与此同时,编辑部与编委应进一步加强联系,及时获取各种学术信息,更加积极主动地为本刊约稿。四是力争办刊的主动性。高水平、影响力大的学术期刊,都具有前瞻学术发展方向、引领学术研究的强大能力,今后应与相关方面专家加强联系,开拓统计学研究的新领域新方向,制定选题策划方案,进一步增强办刊的主动性。五要继续在编辑校对上下功夫。由于当今学术评价等方面引导的原因,相当一部分作者撰稿的认真扎实程度与老一代学者比较相形见绌,文字驾驭能力欠缺,这使得本刊的编校任务相当繁重。另外,目前期刊编辑出版规范化已达到新的水平,要求作者也必须具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如论文摘要和参考文献写作著录规范,但工作实践中发现这方便还难以使人满意。六是及时更新审稿专家库,组建核心作者群,特别关注青年学者的研究动向。相当一批国内知名的统计学者,当年都曾是本刊的“粉丝”,今天为青年才俊提供平台是本刊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统计与信息论坛》创刊30年后的今天,回顾过往岁月,翻阅亲手编辑的一本本期刊,心情难以言表!在本刊初创阶段的各位主编、编辑、审稿专家和作者,他们有的已经退休,有的已经故去,在此向他们表示崇高的敬意!有些编辑、审稿专家和作者把青春献给了期刊,看着她从“牙牙学语、蹒跚学步”,到如今成长为国内统计界不可或缺、国际上小有名气的学术期刊,今天送给他们一句话:青春无悔!这篇小文对本刊的发展历程作了概要回顾,罗列的数据和事实读起来可能枯燥,但却客观记录了她一步一个脚印的成长历程。在此,我们共祝《统计与信息论坛》对统计学的贡献再更大些,愿更多的学人借此平台展现出自己的聪明才智!

(责任编辑:杜一哲)

猜你喜欢

页码办刊正文
Nonlinear Dynamic Analysis and Fatigue Study of Steep Wave Risers Under Irregular Loads
更正启事
《粮油食品科技》办刊理念视觉表达
CONTENTS OF 2020
感谢
全省首届少儿期刊办刊经验交流会在长沙召开
Consequences of early adverse rearing experience(EARE) on development: insights from non-human primate studies
坚持开门办刊,讲好行业故事
户口本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bFGF和GAP-43的表达与神经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