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视角下分析广场舞的作用
2016-02-12陈杨贵陈宇家
陈杨贵 陈宇家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视角下分析广场舞的作用
陈杨贵陈宇家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人越来越注重娱乐休闲,广场舞应运而生。然而,随着广场舞群体的不断壮大,矛盾逐渐凸显并越发尖锐。基于此背景,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视角来分析我国现代广场舞的作用,以便矛盾各方更深层次理解广场舞主体需求,从而更好地解决矛盾,共建和谐社会。
广场舞;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人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注重物质生活的同时,也逐渐注重精神世界的追求,娱乐休闲开始成为时尚潮流。在国家政策的带动和民众个体自发追求身心健康的形势下,全民健身火热起来。在这一潮流中,老年人根据自身需求,逐渐对广场舞青睐有加。然而,随着广场舞主体数量的不断增加,矛盾逐渐凸显并加剧,给社会造成一定困扰。在这个大背景下,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视角,分析我国现代广场舞的作用,以便于广场舞主体和社会能更深层次理解各自需求,从而逐渐缓和甚至解决矛盾,促进广场舞可持续发展。
1. 相关概念及内涵
1.1广场舞的内涵
关于广场舞的内涵,不同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定义。文章综合前人的观点认为,广场舞是一种由人民群众自发参与的、在开放广场上开展的、以健身及娱乐休闲为目的的、以歌舞形式呈现的、具有节奏感的群众性舞蹈活动。[1]
1.2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需求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在1943年出版的《人类动机理论》一书中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他根据人在价值体系中的不同需要,将该理论分为5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情感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2]同时,又将上述需求分为2个等级,低一级需求是指对生理、安全、情感和归属的需求,这些需求通过外部条件能够得到满足,而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则为较高级需求,只有通过内部因素才能得到实现,同时,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是没有止境的。[3]每个人都潜藏着这五种不同层次的需求,但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求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只有人的最迫切的需求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动力,并且人的需求一般是从外向内得到满足的。
2.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视野下现代广场舞在中国的发展
随着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得以生存的最基本需求,如衣、食、住、行等基本获得充分满足。在国家倡导共建和谐社会的政策下,社会安定,人民富足,这在无形中满足了人们的安全和情感需要。将广场舞作为主要健身选择的老年人一般都是三五成群以集体的形式来进行广场舞活动。在团体活动中,那些跳得好的个体势必会受到其他人的学习和尊重,然后独立个体间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无形中满足了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同时,广场舞具有塑造形体,提高中老年心肺功能,增强体质,缓解精神压力,调节精神和心理等作用,这使得现代广场舞在中国蓬勃发展起来。1951年第一套广播体操在中国发布,这使得当时全国掀起广播体操热潮。1999年《闻鸡起舞》栏目被中央一套推展出来,它在健身手段中增加了舞蹈元素,随后如《秧歌》、《拉丁》等一系列节目又被不断推出,且其趣味性不断增强。2002年新加坡多人一起跳排舞,这使得当时的吉尼斯纪录被打破,随后,香港多人齐跳排舞,再次打破吉尼斯纪录。2010年,湖南省株洲市启动“株洲全民健身万人广场舞表演大赛”,仪式重大,节目众多。2011年,四川开展“健康跳起来”大型广场舞比赛。2012年,河南电视台和东方今报联合举办的《幸福跳起来》暨首届河南广场舞大赛在平顶山开幕,这对当地产生深远影响。不久之后,江苏卫视主办的《最炫民族风》受到全国好评。随后至今,广场舞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开展起来。
3.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视野下我国现代广场舞的作用
3.1物质性价值需求背景下我国现代广场舞的作用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关于物质性价值的追求包括生理的需要和安全的需要。生理的需要主要包括人类得以生存的最基本的需要,如衣、食、住、行等,是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不可或缺的,具体事物如水、空气、食物等,只有它们才能保证人的生理机能的正常运转。安全的需要主要包括处于社会生活中的人们都渴望的安全的环境,如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健康安全、家庭安全、工作安全以及避免遭受痛苦、疾病等方面。[4]只有得到安全保障,人们才能舒心地生活、工作,为社会和国家贡献力量。这两种需要是人最基本的需要。只有这两种需要得到保障,人才能进一步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如上所述,物质性价值需求包括生理和安全的需要。广场舞在满足这两种需要的作用如下。生理的需要:广场舞主体多为老年人群,这个群体具有明显的生理特点,如身体各种器官机能退化,骨质疏松,关节僵硬,心血管硬化,呼吸道功能下降。消化系统能力下降,食欲不振。视力下降,神经系统衰弱,记忆力和反应能力明显下降。免疫系统功能改变,新陈代谢变慢等。这种生理特征在本能上刺激老年人寻求适合的活动,而广场舞场地要求低,设备成本不高,运动强度适当,正好能符合老年人身体需要。老年人经常跳广场舞,能够降脂减肥,塑造形体,从而在无形中减少因肥胖而引起的各种疾病;同时,由于舒缓的节奏和适当的运动强度,经常进行广场舞练习的人群能改善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加速新陈代谢,使各关节更加结实和灵活,从而提高自身活动能力。安全的需要:对老年人来讲,最主要是指健康的需要,这实质上和生理的需要大同小异,在此就不赘述。在这两种需要的刺激下,那些健身类的广场舞大受老年人欢迎,发展形势一片大好。
3.2精神性价值需求背景下我国现代广场舞的作用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关于精神性价值的追求包括情感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感情的需要主要有友情、亲情和爱情等内容。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们都希望获得相互的关心和照顾,它与每个人的生理特性、教育、经历和宗教信仰有关。尊重的需要主要有自我尊重、尊重他人和被他人尊重等。每个都希望自己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希望自己的才能和成就得到社会的认可。马斯洛认为,人只有满足尊重的需求,才能让他人对自己充满信心,才能让自己对社会饱含热情,才能真正的体会到自己的人生价值。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最高层次的需要,是指我们要充分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最大程度的发挥自己的能力,最后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处在这种境界的人认可自己,同时也认可他人,能够增强处理问题的能力,并且能够完成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的事情。
3.2.1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刺激下我国现代广场舞的作用
人是群居性动物,社会中的每个人都需要亲情、友情和爱情,老年人也不例外。他们希望找到属于自己的群体,并且成为群体一员。然而,现实中的老年人群体中的大部分人都已经离退休,生活圈子变得窄小,接触的人自然变得越来越少。同时,子女白天需要上班,晚上也要兼顾自己的家庭,无形中缺乏亲情的慰藉。甚至,有些人的伴侣已经不幸离世。情感的缺乏和归属感的缺失使得他们努力寻求一种社交活动。广场舞作为一种适合的人际关系纽带,刚好能够满足这种需要。在广场舞这个平台中,他们能够认识新的志同道合的朋友,获得珍贵的友谊,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在这种积极向上的集体氛围里,他们的精神生活无形中丰富起来,不良情绪得到宣泄,精神压力得到合理的释放,情感得到长期稳定寄托。
3.2.2尊重的需求背景下我国现代广场舞的作用
由于老年人处在特殊的年龄阶段,自身活动能力降低,需要家人的帮助和照顾。同时,又缺乏有价值的、可交换的社会资源,受到的尊重程度降低。另外,由于年龄歧视等因素的存在,老年人相应地受到一定的社会歧视。很多参与广场舞的主体多为下岗或离退休人群,社会地位的下降使得他们迫切需要寻求一种方式或者平台来满足自我尊重的需求。一方面,广场舞具有健身功效,经常参与的人群能够预防和改善多种疾病,增强自身体质,增强自身活动能力,无形中能够减少自己和亲人的担忧,从而生活更加幸福美满。同时,在舞蹈中,他们可以证明自身能力,在集体的氛围中重拾信心,得到自身和别人的尊重和认可,无形中满足尊重需求。
3.2.3自我实现的需求背景下我国现代广场舞的发展作用
社会情感论认为,老年人社会网络和社会参与的减少应该看作是老年人对资源的一种再分配。老年人群体因为年龄而导致的自身活动能力的下降使得他们缺乏强有力的实现自我需求的生理基础。同时,大部分老年人都已经脱离了原来的工作岗位,空闲时间很多,这使得他们拥有实现自我需求的时间条件。大部分时间的空闲同时又导致他们容易产生孤独情绪,他们急切需要一种活动来填补时间的空白,缓解孤独。广场舞具有易学、成本低、集体协作度高、娱乐休闲性强等特点,正好符合他们的选择。在舞蹈中,他们能证明自身能力,创造价值,容易产生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实现自我需要。
4. 结语
上述五种需求在每个老年人身上都是同时存在的。虽然马斯洛层次理论认为这五种需求应该从低级到高级逐层得到满足,但这并不表明低层次的需求未满足前高层次的需求就不存在。因此,我们要辩证地从马斯洛层次理论这个角度来分析广场舞的作用。只有这样,因广场舞而产生的矛盾各方才能更好地理解广场舞主体的需求,明白广场舞对老年人的作用,从而缓解矛盾,共同建设和谐社会。
[1] 岳伟.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思考大众文化之广场舞[J].现代商业报,2013(6):268-269.
[2] 韩子贵.管理思想概述[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130-138.
[3] 马斯洛.人的潜能和价值[M].林芳,译. 北京: 华夏出版社,1987.
[3] 张礼强.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探讨老年人需求[J].华章,2010(36).
陈杨贵(1990.3-),男,汉族,湖南邵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管理和经济,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陈宇家(1972.7-),女,汉族,湖南湘乡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副教授,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10.16730/j.cnki.61-1019/g8.2016.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