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书评亟待回归
2016-02-12吴建中
吴建中
学术书评亟待回归
吴建中
栏目主持人:肖鹏,谢欢,周亚
投稿渠道:http://tsglt.zslib.com.cn;tsglt@vip.163.com
最近,我看到自然杂志社刊发的一篇报道,说学术论文中用词与内容不符的现象相当严重。比如,1974-2014年发表在生物医学数据库(PubMed)的论文中,“确切”(Robust)、“最新”(Novel)、“创新”(Innovative)等“肯定性词汇”出现的频率呈上升趋势,2014年比1974-1980年增加了约9倍,显著超过“否定性词汇”出现频率的上升趋势(2.4倍);中性词汇频率没有增加。为了能让论文发表,作者总要强调自己的论文如何独特,特别是“最新”(Novel)一词在PubMed收录论文的题名和文摘中占7%。有人开玩笑说,以这样的发展趋势来看,到2123年所有的论文都会出现这样的词。
这里涉及两个问题:一是事前评审,一是事后评价。前者与编辑或同行评议有关,后者如书评。“爝火书评”栏目围绕书评开展学术讨论,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这不仅是学术的问题,更是学风的问题,很有必要。
现在市面上的书评几乎不能称为书评,尽是说好话、“抬轿子”的商业性书评。为什么叫商业性书评?因为其目的是让书卖得更好,实质是隐性广告。真正意义上的书评是批评性的,既要讲长处,更要指出短处和不足。国外学术杂志把书评看作是办刊的一个要素。我以前在从事图书馆选书工作的时候,一是参考书评杂志,二是参考学术杂志,而且后者介绍的书更有学术价值和参考价值。再有名的作者写的东西也会有不足甚至缺憾,一般作者很乐意听取书评家的意见,因为他们知道这都是善意的评论。我也碰到过这样的事,为一种国外期刊写书评的时候,主编特别强调要写存在的问题,这对我触动很大。
著作者的夸张和评论者的溢美是这几年学术界愈演愈烈的不良现象,国内外都存在这方面的问题。从书评的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剖析和研究,不仅有利于“学术纠偏”,更重要的是呼唤“学术良心”的回归。我支持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