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破解“三农”难题的有效途径

2016-02-12李国祥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合作经济 2016年1期
关键词:三农农产品农民

李国祥/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破解“三农”难题的有效途径

李国祥/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必须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农业结构,构建粮经饲、种养加、产供销等大农业和大食物体系;延伸产业链,推动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同时,要注意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统筹谋划,引导与农业直接关联的二三产业向县城、重点乡镇及产业园区等集中。

2016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把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作为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提出要发展多类型农村各产业融合方式,培育多元化农村各产业融合主体,建立多形式利益联结机制,完善多渠道农村各产业融合服务,健全农村各产业融合推进机制。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决定国家将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工程,推动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和市场建设,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可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拉长农业这条“四化同步”短腿和补齐农村这块全面小康短板的重要抓手。

农村各产业融合发展有助于提高农业附加值

过去我国农村各产业之间相互分割,不同生产经营主体一般仅仅局限于某一产业内部某个环节的经济活动。农产品生产主体一般是农户,农产品流通主体往往是农村经纪人。虽然一些农产品需要企业加工,但通常鲜活农产品往往很少加工或者仅仅进行非常简单的加工。农村很多工业企业并非从事农产品加工。上世纪80年代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多数从事的是高污染、高消耗的非农产业,最终不得不关闭。

农村各产业相互之间没有多大关联,虽然可以繁荣农村经济、带来农民收入的增加,但基本上以牺牲农业为代价,或者必然带来农业的萎缩,使农业发展越来越困难,农业比较效益偏低、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农业资源和要素配置不合理的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按照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发展新理念,探索如何将农村一、二、三产业紧密地关联起来发展。

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就是要着力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核心是使农业与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第三产业形成一体。

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就是要着力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核心是使农业与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第三产业形成一体。

1%

当今社会,经济增值来源主要在第二、三产业。2015年我国第一产业增加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已经下降到9%,未来还将进一步下降;一些发达国家第一产业增加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只有1%左右。

在现实中,农村越来越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立农家乐、发展休闲农业,让游客到田间地头参与劳动,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和恩赐,享受丰收的喜悦,成效显著。这种新型的现代农业不仅生产农产品,还提供相关的旅游、餐饮、住宿等服务,顾客和游客离开的时候还提供经过加工的各类自产的农产品。从理论上说,这种新型的业态已经突破了传统的农业作为第一产业的局限,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不仅具有农产品供给功能,而且具有广泛的生态社会效益。

到2015年,我国农民合作社中超过70万家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或者专门从事农产品加工流通经营,初具一二三产业融合雏形的农民合作社所占比重超过一半;全国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超过180万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超过4万家。

在市场经济中,一个产业最终能否发展,主要取决于经济动力。这个经济动力就是附加值增长空间。当今社会是工业化时代,经济增值来源主要在第二、三产业。2015年我国第一产业增加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已经下降到9%,未来还将进一步下降;一些发达国家第一产业增加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只有1%左右。

近些年来,我国的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值增速一直明显地高于第一产业增加值。2008年到2015年期间,年度规模以上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实际增长速度普遍地是第一产业增加值实际增长速度的2倍到3倍。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空间越大。2015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已经超过50%。

农业由农产品生产向加工及其服务领域延伸,不仅可以更好地满足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而且可以实现更多更快的增值。将农业相关联的一、二、三产业融合起来,无疑将给我国农业发展带来新的希望。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创新发展新理念的重要实践,是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农业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在我国目前农产品供给数量总体偏于宽松和农产品价格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注重引入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加快发展订单直销、连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千方百计提高农业附加值,挖掘农业及其关联产业的生态价值、休闲价值、文化价值,发展乡村旅游等现代特色产业,不断拓展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领域和新空间,逐步形成农村与农业直接关联的产业链条完整、功能多样、业态丰富、利益联结紧密、产城融合更加协调的新格局,是国家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和重要部署。

解决“三农”难题迫切要求农村各产业融合发展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农民还是靠生产农产品来赚钱,收入水平不高,而且市场经常波动,时而遭遇农产品卖难,种田不如外出打工。由于搞农业生产赚钱少、赚钱难,所以我国各地普遍是留守老人、留守妇女在家种田。未来谁来种田?田怎么种?我国农业的希望在哪里?这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严峻而又必须尽快破解的难题。我国农业如果一直仅仅局限于提供原料农产品,农村空心化和农村凋敝就难以避免。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可以突破农业仅仅局限于田间地头和养殖场的约束,拉长产业链,有条件实现更多的价值增值,让农民有机会分享到更多收益,吸引年轻农村人留在农村成为新型职业农民。

自上世纪90年代起,我国农业产业化不断发展,涌现了大量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到2015年,我国农业产业化组织超过30万家,其中龙头企业超过12万家。在农业产业化发展实践中,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前延伸建设基地带动农户,有的还提供生产性社会化服务;向后延伸发展物流和营销体系,有的还进一步延伸发展旅游业。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先锋。到2015年,我国各类产业化组织带动农户超过1亿户,户均实现增收超过3000元。

1亿户

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先锋。到2015年,我国各类产业化组织带动农户超过1亿户,户均实现增收超过3000元。

要把农业发展成为现代社会中的一个体面产业,必须改变我国农业比较效益始终偏低的状况。解决农业比较效益偏低难题,不能单纯地靠政府来提价,实践证明这是一条不可能走得通的路径。

到2015年,我国粮食生产已经实现十二连增,这其中有国家对粮食实行政策性收储的作用。近年来,由于粮食等大宗农产品国际市场价格过度下跌,造成国内价格明显地高于国际价格,导致粮食等大宗农产品加工经营企业不收储国产原料农产品,转而在国际市场上寻求原料,使得政策性收储越来越多,而出库越来越不顺畅、仓容严重不足,这不仅使国家收储的粮食等大宗农产品陈化风险上升、资源浪费,而且极有可能因为无仓容而不能继续收储农民生产的粮食等大宗农产品。不断地提高粮食政策性收储价格,严重地扭曲市场与生产,不具有可持续性。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使“以销定产”成为可能,发展订制农业。这样,才能解决粮食等农产品收储矛盾。既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又可以避免农业过度波动等问题。

要把农业发展成为现代社会中的一个体面产业,必须改变我国农业比较效益始终偏低的状况。解决农业比较效益偏低难题,不能单纯地靠政府来提价,实践证明这是一条不可能走得通的路径。

我国农业面临的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我国农业资源禀赋天生不足。只有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从田间地头到餐桌及各个环节形成紧密关联,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才能形成。否则,面临国际市场搞同质竞争,甚至弱质竞争,我国农业只会越来越萎缩,农业危机就难以避免。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我国农业应对国际竞争的必然选择。

在农业与二、三产业割裂的情况下,农业价值及其附加值往往在市场经济中无法实现。一个农民如果只施用农家肥而不施化肥、不打农药来生产农产品,他所生产的农产品营养、质量和安全都比施化肥和打农药生产出来的农产品更有价值,不仅品质更佳、安全更有保障,而且保护了土地资源、促进了生态循环。但是,如果这个农民只能等待商人来收购,或者到收购市场上销售,结果可能是只施用农家肥的农产品与只施用化肥等的农产品等同看待,一样的销售价格。这个农民可能因只施用农家肥而出现减产,结果经济上损失更大。这种事在市场经济中任何理性人是都不愿意做的。

在当今我国农村,日益活跃的农家乐、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到田间地头参与劳动,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和恩赐,享受丰收的喜悦,同时还具有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功能,这会融合出健康产业和养老产业发展的新空间。

在开放发展新理念下,结合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部署,未来我国除了主粮等供给在数量保障上要依靠国内生产外,对于其他多数农产品的数量供给保障会通过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适度进口来寻求路径,而从国外进口的农产品无法替代的多种价值则要通过国内农业生产与二、三产业融合实现,借助“订单农业”和农产品电子商务等手段,通过新型的农产品加工业和餐饮业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开发,把农民增收、质量安全、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等价值凸显出来并形成品牌,让国人认同国内农业生产的多重价值,从而培育出新型的、成规模的、高成长的新型产业体系和业态,为我国农业发展探索新路。

多管齐下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根据国内外实践,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的通过农业经营主体同时将农业直接相关联的一、二、三产业内化在一个组织内,这种模式在理论上一般称之为“一体化”;有的则要通过增值分享和风险共担等机制把不同主体分别经营的一、二、三产业或者其中的某些环节有效地联结起来,这种模式在理论上一般称之为“产业化”。除了“一体化”和“产业化”融合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的两种基本模式外,在大数据、云计算和“互联网+”等新技术影响和作用下,农村电子商务、社区支农、食物短链、农产品会员配送和个性化定制等新型经营模式不断涌现,催生了新的业态,这些模式都要在实践基础上加以总结和完善,并形成明显的政策引导和激励。

未来我国六次产业发展到底会以哪种模式为主?《意见》提出了要发展多类型的农村产业融合方式。在实践中,每种融合模式都有其优缺点,需要结合当地资源条件和发展状况做好选择。

随着我国不断加大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未来我国一部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越来越有条件依靠自身力量融合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我国台湾地区和日本韩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最重要主体是农民合作组织。我国在一些地方也出现了农户以承包地经营权和资金等资源要素入股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安排生产经营,融合发展一二三产业。《意见》提出了要引导大学毕业生、新型职业农民、务工经商返乡人员领办农民合作社,优先发展农产品加工和销售、发展乡村旅游。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小范围内的区域市场融合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具有较好的适应性。但是,从现有农业基本经营制度、农业经营主体及其农业相关联的二、三产业发展动力机制和科技创新资源分布等情况来看,凡是涉及到跨区域的,甚至是全国大市场和国际大市场,产业化模式或者更新的其他模式则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和生命力。

按产业化模式融合发展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涉及到多个利益主体,虽然难度相对较大、风险较高,组织要求更加严密,但在延长产业链及其实现价值增值和高附加值中不否定农户家庭经营,与我国现行农业农村政策、现代农业发展规律相容,符合我国经济社会整体利益,空间更大。

以产业化模式融合发展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关键是构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为各类参与方提供动力。发展休闲农业,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要求基地环境优美、生产严格标准化、服务质量高,这样才能吸引旅客和顾客,从而在市场上实现高附加值。如果参与主体不能行动一致,就可能出现一损俱损的结果。一旦某个农民不规范使用农药,尽管其他农民没有滥用农药,则后果同样严重。我国实践中凡是成功的农业产业化范式,都是通过建设高标准基地,由龙头组织主导构建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严格规范参与农民行为,并形成农户间相互监督的机制,从而有效地避免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因某个参与主体只图个体经济利益最大化而损害总体和长远利益行为。

利益联结机制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核心。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要完善农业产业链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的明确要求,核心是通过农业产加销紧密衔接和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推进农业产业链整合和价值提升,让农民共享产业整合发展的增值收益。创新发展“订单农业”和股份合作等都是利益联结机制的有效载体。

“订单农业”就是合同农业,又叫作契约农业,就是在农户与产业化龙头组织之间不仅通过农产品购销合同形成稳定的购销关系,而且还通过提供贷款担保和实施标准化生产等形成一致的行为和利益共同体。

发展股份合作,不仅可以将农民的资源、资产盘活并优化配置起来共同参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而且可以将农村集体资源、资产、资金以及财政支农资金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的增值收益让农民分享。一些地方,通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已经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为了确保激活的农村资源要素需要优先优化配置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让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还需要进一步探索“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具体形式构建利益联结机制。

农民合作社等新型主体除了可以通过一体化的方式融合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也可以通过产业化方式融合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未来,我国农民合作组织在完善产业链和利益共享机制中的作用必须加强。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支持供销合作社创办领办农民合作社,引领农民参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分享产业链收益。

不管哪种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都要注意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统筹谋划,通过规划等调控手段和产业支持政策,引导与农业直接关联的二三产业向县城、重点乡镇及产业园区等集中。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必须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农业结构,构建粮经饲、种养加、产供销等大农业和大食物体系;延伸产业链,推动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和市场建设;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

猜你喜欢

三农农产品农民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饸饹面“贷”富农民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农产品争奇斗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