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工业强市战略 加快实体经济发展
2016-02-12金华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课题组
金华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课题组
坚持工业强市战略 加快实体经济发展
金华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课题组
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是强市之基、富民之源。金华将发展实体经济作为补足发展短板的首要行动,开展了以先进制造业为根本支撑的实体经济调研,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召开实体经济大会,开展帮扶户解困等系列行动,着力提升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经济发展成效显著
2015年,金华市实现生产总值3406亿元,占全省比重从2010年的7.6%提升到7.92%。
始终坚持工业强市战略,工业实现争先晋位。2015年,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规上工业增加值分别达到4927.5亿元、973.6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分别增长11.3%、9.4%;规上工业增加值占全省比重从2010年的6.6%提升到2015年的7.4%,总量规模居全省第六,实现赶超晋位。
切实发挥改革试点牵引作用,产业结构向“三二一”型迈进。积极争取义乌国际贸易综合配套改革等改革试点,争列浙中信息产业园等11个省级服务业集聚区,数量列全省第二。2015年,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727.2亿元,占GDP占比达到50.7%,产业结构实现从“二三一”向“三二一”跨越。
及时明确“五大千亿”主导产业,现代产业集群逐步形成。2015年,金华将信息经济、先进装备制造、健康生物医药、文化影视时尚、休闲旅游服务作为五大千亿主导产业。2012年起,金华将信息经济作为“一号”产业,在全省率先设立网络经济局,推进信息经快速发展,2015年全市信息经济产业规模达4156亿元,其中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3360亿元,居全国前十、全省第二。
牢牢抓住企业主体培育,市场活力不断激发。“十二五”期间,全市制造业市场主体总量从2010年底的79665户发展到134118户,增长68.4%。完成“个转企”16908家,实现“小升规”1139家。2015年全市规上企业3969家,比2011年净增1380家。
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布局建设,开放发展空间有效拓展。加快构建义甬舟、义新欧大通道,金义综保区、义乌机场航空口岸获批建设,抢抓“一带一路”对外开放机遇。2015年进出口490亿美元,“十二五”期间出口增速31.4%,比全省高出22.5个百分点,其中外贸出口总量跃居全省第三位。
发展机遇前所未有
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机遇。金华信息经济发达,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等新一轮科技革命为金华提供了追赶与跨越发展的历史性窗口,具有良好基础的生物医药、现代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都面临着绝佳的风口机遇。
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的机遇。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习惯的转变,中高端、发展型消费需求不断增长是一个中长期的客观趋势,这场消费革命及其蕴含的巨大消费潜力,也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强大动力。
在全省战略定位提升的机遇。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十三五”时期金华要争取成为走在全省前列的城市,随着浙江发展从沿海向内陆推进,金华追赶发展机遇难得。
对外开放发展的机遇。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为金华纺织、轻工、机电等传统优势产业“走出去”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随着义甬舟、义新欧大通道深入推进,金义综保区、义乌国际陆港建设加快推进,金华迎来前所未有的大开放、大发展机遇。
交通枢纽地位不断强化的机遇。金华地处浙江之心,是联通东南沿海与内陆地区的综合交通枢纽。随着以高铁、高速、城际快速通道为重点的交通基础设施的全面建设,金华与上海、杭州等长三角发达城市的同城效应将逐步显现,为人才流、信息流、资金流汇聚金华创造有利条件。
力推实体经济发展
强化企业帮扶解困,努力营造实业兴市良好氛围。强化政府制度供给,全面优化涉企服务。大力实施“实业兴市”战略。统筹优化资源配置,确保金华实体经济新发展的制度供给。深入基层企业,提供精准服务。优化行政审批服务,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打造“互联网+审批”,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协同办理、全程管理”。抓好涉企政策梳理完善,提出相关行业领域政策立废改建议。努力化解“两链风险”。加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合理把握信贷投放总量和投放节奏。推广“早介入、快处置、防蔓延、保稳定”的风险处置模式,破解企业互保联保困局。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满足实体经济多元化融资需求。切实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和税费负担。积极推进市场出清,稳妥处置“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转移过剩产能,为新兴产业的承接提供空间。
强化主导产业集聚,加快构建“产业集群+产业园区+特色小镇”产业发展格局。制造业要构筑“2+3+5”产业体系,即以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健康生物医药产业为重点,以现代五金、现代纺织服装、小饰品时尚产业为特色,以电子信息制造、智能制造装备、新能源与节能环保装备、新材料及机器人产业为方向,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强化产业发展统筹引导。成立产业协调委员会,统筹产业发展布局、产业发展基金、五大千亿等主导产业发展。加强产业发展布局统筹,解决同行业竞争过度、产业布局重叠、产业定位低端等问题。统筹重大产业项目的招商引资,组织编制“产业图”和“招商图”。突出园区主导产业集聚。强化产业园区整合提升,明确产业功能分区,划行入园,集聚发展,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园、中欧生态工业园等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做实做精特色小镇。加快省市级特色小镇建设,形成一批有示范效应的特色小镇。做好谋划培育,开展第二批市级特色小镇评选。
强化企业主体培养,打造“大企业大集团+隐形冠军+智慧服务企业”的企业体系。全力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在主导产业中选择1-2家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由政府牵线引进跨国集团或世界500强企业作为战略投资者,大力孵化培育重点产业领先企业、种子企业。引导企业股改上市,鼓励兼并重组,培育发展总部型、基地型大企业、大集团。培育高成长创新型企业、隐型冠军企业。推动大企业与下游中小企业对接,对配套本地化率达70%以上的企业、高成长十强企业予以奖励,延伸完善产业链;把销售收入3亿元以上企业纳入培育库,完善优胜劣汰机制。打造一批细分行业的专、精、特、新“隐形冠军”企业。开展小微企业创业园建设,引导成长性好、符合产业导向的小微企业向小微企业创业园集聚,培育经济发展新增量。培育引进智慧服务企业,推进智慧产业化、产业智慧化。加快工业大数据开发利用。培育引进智慧智能服务企业,打造一批工业4.0先行企业和领军企业,为金华工业4.0提供优质服务。
强化创业队伍建设,形成“企业家+工程师+技工”实业人才体系。更加注重专注实业的婺商,对专注制造的杰出婺商予以表彰。同时,抓好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更加注重专业化的工程师。探索从企业招收优秀蓝领进入应用专业培训机制,培养一批婺产工程师,再创“人才红利”。制定国内外优秀工程师来金华创新创业政策,确保引得进、留得住、干得好。更加注重精益求精的工匠团队。加强高职院校建设,设置与五大千亿产业相适应的“链条式”专业,培养一支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抓好企业学徒制试点,实施“百千万”工匠工程,引导技工团队形成金华制造的工匠精神,打造金华制造竞争力的核心。
强化创新驱动引领,构建政商产学研金战略联盟。发挥政府的战略主推作用,加强科技平台建设,推进市县10个以上科技创新重大平台建设。探索“一区多园”模式,建设科技大市场等科技服务中心,鼓励构建专业化、差异化、多元化的众创空间。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进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建设。设立创业创新风险投资引导专项资金,推进科技与创业投融资深度结合。充分发挥企业的绝对主角作用,引导企业加强科研投入,建立完善以“产业引导基金+股权投资+天使投资”等为主要内容的创新创业金融支撑体系。加强重点企业研究院建设,鼓励企业创建国家级和省级技术中心、研发中心、工程实验室、企业研究院、特色工业设计基地和自主创新示范基地。完善企业创新激励机制,以股权激励、科技项目销售分成、项目制奖励等方式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构建科技城、高新技术园区与高校、研究机构、企业融合共生的创新体系,形成大学、研究机构、企业协同创新的有机整体。
强化重点领域改革,激发实体经济发展活力。扎实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推进义乌国际国内贸易综合改革、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等40多项省部级以上改革试点,对市委确定的8项重点工作及经济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确定的五方面11项改革重点任务实行项目化推进、台账式管理、责任制考核,确保改革落地见效。深入推进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深化以亩产效益为导向的企业分类综合评价体制,力争年内企业分类综合评价基本实现县(市、区)和规上工业企业两个“全覆盖”。在企业分类指导的基础上,完善电价、水价、城镇土地使用税、排污费等差别化收费机制。积极争取省部级以上改革试点,各部门要强化与上级部门的沟通联动工作,争取省级“多规合一”试点、低碳试点等更多改革试点落户金华。
制定完善发展政策,促进实体经济向好发展。按照“1+8”的思路,制定一个总的政策意见,即《进一步加快实体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八个子政策,即《关于开展企业分类帮扶的意见(试行)》《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风险化解处置工作的意见》《关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降低企业成本减轻企业负担的若干意见》《关于鼓励和扶持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金华市区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关于依法保障和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金华发展智能制造的若干意见》。
课题组组长:张旭辉;执笔:谢国才石建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