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快浙江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
——浙江省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2016-08-23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课题组

浙江经济 2016年16期
关键词:工业机器人企业

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课题组

加快浙江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
——浙江省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课题组

浙江工业机器人产业链已初具雏形,并有一定的技术积累。虽然当前工业机器人发展还面临较多阻碍,但各地发展机器人产业的热情高涨。要加强对全省机器人产业布局的统筹规划,在全省打造若干个各具特色、密切合作的机器人产业集群。要加强核心技术研发,加快培育和扶持一批工业机器人龙头企业,扩大浙江在发展机器人领域的影响力

工业机器人是先进制造业的关键支撑装备,其研发和产业化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创新、高端制造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发展智能经济的核心基础产业之一。近年来,随着浙江省“机器换人”的全面持续推进,工业机器人的生产和应用进入了快速增长的阶段,有力地促进了浙江装备制造业的高端化发展和传统产业的智能化升级,也为浙江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巨大的新动力。近期浙江省发改委与省发展规划院、省经济信息中心组成了联合课题组,实地走访了杭州、嘉兴、宁波、绍兴、丽水等地相关代表性企业、产业园区和特色小镇,深入调研了史陶比尔(杭州)、杭州新松机器人、万丰科技、慈星股份等十余家工业机器人代表性企业。

当前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工业机器人产业处于市场需求爆发的初期。近年来,伴随着企业用工成本急剧上升及全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加快,“机器换人”成为企业转变生产要素结构、快速提升生产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2015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销量约7.5万台,同比增长了36.6%,预计未来五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年销量增长率在20%以上。而据本次调研相关企业的预测,“十三五”期间浙江工业机器人年均销量也将会有30%左右的高速增长。未来工业机器人产业在高速增长的同时,市场潜力也十分巨大。据调查,目前浙江制造业机器人密度为52台/万人,虽然高于全国36台/万人的平均水平,但与全球制造业机器人密度66台/万人的水平,特别是工业发达国家200台/万人的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而且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不断突破、新的生产组织方式加快重组,机器人向传统制造领域的渗透不断加速,未来我国工业机器人的市场潜力将不断释放。

工业机器人产业链初具雏形。机器人行业上游是核心零部件,主要的是驱动器、减速机和控制器,中游是机器人本体,下游是系统集成和应用。近年来,各地发展机器人产业的热情非常高。一方面通过市场需求的引导,引进了史陶比尔、沈阳新松等一批国内外知名机器人企业;另一方面,万丰科技、均胜电子、娃哈哈等一批本地企业通过收购国外工业机器人公司、引进相关技术或设立机器人研究院等方式积极布局机器人产业。目前,浙江已有机器人本体制造、关键零部件制造、系统集成等各类企业150余家,也涌现出一批面向特定行业需求的骨干龙头企业。其中,机器人研发方面有浙江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萧山)、宁波智能制造产业研究院等,机器人本体制造有史陶比尔(杭州)、嘉兴瑞宏、杭州凯尔达机器人等,伺服电机方面有卧龙电气、通灵股份等,减速机方面有恒丰泰、双环传动等,控制器有万丰科技、慈星股份等,机器人系统集成商则较为普遍,估计约占相关企业的七成左右。此外,在工业软件控制、传感识别等机器人产业配套领域,也有中控科技、海康威视等一批重量级企业。

浙江在工业机器人领域已有一定的技术积累。虽然目前工业机器人的关键技术大多数为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企业所垄断,但近年来随着国内机器人市场的蓬勃发展,浙江在工业机器人方面研发投入不断加大。一方面,已建设了一批机器人科研机构,并初步构建了产学研合作体系。目前,全省机器人产业拥有国家级技术中心、研发中心、实验室2个,省级技术中心、研发中心5个,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50余项,已形成一支2000余人的机器人研发队伍。另一方面,相关企业对机器人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力度在不断加大,目前已在控制器、伺服驱动系统和传感装置等关键领域有了一定的创新突破。比如,中控集团已掌握全方位运动机构与规划控制、双足运动机构与规划控制、机器人动态路径规划与避障等一系列国际上的先进技术;万丰奥特掌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与软件,工业机器人的重复定位精度与ABB等国际一流企业处于同一技术水平。浙江恒丰泰减速机制造有限公司在减速机研发上有技术突破,进一步缩短了浙江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各地促进机器产业的政策氛围良好。目前浙江省已初步形成萧山机器人产业园、丽水智能制造产业园、大江东机器人产业园、智能制造小镇等一批产业园区,各级各地政府对机器人产业高度重视,已制定诸多扶持政策。比如,省级层面已制定了《浙江省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5-2020)年》和《加快推进工业机器人应用的实施意见》,成立机器人产业联盟等社会组织等。嘉兴市出台了《关于推进机器人及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关于落实工业机器人购置奖励的政策》,余姚的机器人发展受到余姚县政府与宁波市政府的双重政策优惠,丽水市开发区管委会甚至针对机器人优势企业制定“一企一策”等。

产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核心技术有待提升。机器人制造过程中有三大核心部件:驱动器、减速机及控制器。通过调研情况来看,浙江省还没有一家企业能完全自主生产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大部分需国外进口,其中减速机的核心技术被日本垄断,驱动器及控制器大部分需要从欧洲进口,全球机器人生产几乎被ABB、库卡、发那科与安川电机四大家族所垄断。

关键技术人才缺乏。机器人产业是高科技产业,人才是产业发展的原动力。调研情况显示,大多数企业的技术骨干都具有博士学位或为国家“千人计划”学者,但是技术人才明显不够,且流动性较大,大部分园区都远离市区,周边配套设施无法满足研究人员的基本需求。比如,在调研中杭州新松机器人(位于杭州大江东产业园)的员工反映,该公司的研发人员大多住在主城区,其每天的通勤时间就需4小时左右。萧山机器人小镇周边的配套设施还不完善,吸引高级人才生活集聚的难度较大,技术人才的缺乏成为机器人企业壮大成长的重要障碍。

产业布局较为分散。从调研来看,除了杭州、宁波等机器人企业相对比较集中的地区正在建设或拟建设若干个机器人产业园(或特色小镇)外,其他地区机器人企业布局相对比较分散,尽管也都有建设机器人产业园区的计划或设想。有的地区虽然很早就开展了机器人产业园区的建设工作,但由于本地市场厚度不够、技术人才不足、政策力度不强等原因,也难以形成规模效应。此外,虽存在浙江省机器人产业技术联盟、浙江省机器人产业发展协会等社会组织,但企业间上下游联动不够密切等问题仍比较突出。

产品性价比不高。调研发现,目前企业生产的自动化搬运机器人一般价格也要在25万元/台左右,系统集成及整体方案价格动则在百万元以上。对于很多中小企业而言,仅仅使用本地生产的机器人成本压力也是非常大的。而且目前生产机器的核心关键零部件大多要依赖于进口,进口部件的成本较高,导致整机成本压缩的空间非常有限。同时,国内的工业机器人产品在产品性能的稳定性、可靠性和耐久性等方面还是与国外产品存在较大差距。很多大中型企业宁可使用进口机器人,也不愿使用价格稍低一点的本地化的机器人。

产业发展的路径分析

虽然浙江工业机器人发展还面临较多阻碍,但上下发展机器人产业的热情是非常高的。从目前已有的工业机器人企业情况来看,浙江机器人产业发展主要有三条路径,一是从细分行业的自动化设备制造—集成应用—机器人本体制造或关键零部件生产的纵向一体化发展路径;二是由技术研发向成果应用转化的市场化发展路径;三是从工业机器人向服务机器人跨越的多元化发展路径。

路径一:从细分行业的自动化设备制造进入机器人产业。在调研中,课题组发现很多机器人生产企业,原本都是从事焊接、打磨、铸造、食品制造等领域的龙头骨干企业,近年来在持续地对自身的生产线进行自动化设备改造和工艺流程优化的过程中,逐步在特色领域的自动化改造中积累了一定的技术经验和人才队伍,成为了这个特定工业领域里的自动化系统集成供应商,并进一步向机器人控制器、本体制造等领域拓展。比如,万丰科技早期是从事铸造生产的,在多年来对自身铸造设备的自动化改造过程中,逐步进入到工控领域掌握了控制器集成应用的技术,并进而向铸造机器人和焊接机器人领域拓展。又比如,凯尔达公司原来是焊接领域的龙头企业,2013年通过与日本安川合资成立了专门从事焊接机器人生产的企业,近三年来产品年销量均保持在30%以上。调研发现,约占七成以上的机器人企业均是采用这一发展路径的。采用这一发展路径的企业相对而言在细分机器人领域具有较强的技术竞争力、市场适应性和盈利能力,但缺点是对机器人共性核心技术的掌握和关键零部件的制造能力还是积累不足,需要政府在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专业人才和技术团队引进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路径二:由技术研发向成果应用转化。技术落后是我国机器人产业落后于日本、德国以及美国等国家的根本原因,因此,技术研发是发展机器人产业的当务之急。目前浙江省有多家研究机构正着力进行机器人技术的研发,同时研究机构下属企业或关联企业则将研究成果进行转化。以浙江恒丰泰减速机制造有限公司、浙江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萧山)与宁波智能制造产业研究院等为代表,这些企业或研究机构都是先从事技术研发,核心技术获得突破后再将研究成果通过关联企业进行市场化。采用这一路径的企业或单位优点是掌握了一定的核心技术,但是在技术成果的市场转化和产业化方面经验或能力不足,同时也面临着国外垄断企业的打压,短期内缺乏足够的市场盈利能力和可持续经营能力,需要政府在产品采购、企业孵化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路径三:从工业机器人向服务机器人的跨越。由于我国工业机器人发展起步较晚,目前大量核心技术为瑞士ABB、日本发那科、日本安川和德国库卡等国外企业所掌握,工业机器人高端市场竞争非常激烈。相对而言,国内服务机器人在技术积累方面与国外差距不太大,而且在国内服务需求升级和人口老龄化的大背景下,国内教育、医护、养老等领域的服务机器人市场应用前景十分广阔。据估计,未来国内工业机器人产值是千亿级,而国内服务机器人的市场则可达到万亿级。因此,部分有实力的工业机器人企业也瞄准了服务机器人市场,纷纷开始从工业机器人向服务机器人的多元化布局。比如,宁波慈星机器人公司近年来在持续研发工业机器人的同时,与杭州阿优文化公司共同设立了开心果机器人公司,开始涉足教育和陪护领域的服务机器人。采用这一发展路径的企业相对还是少数,因为工业机器人与服务机器人在技术方向和研发重点上有较大的区别,但也存在一些通用的技术(如机械手、传感定位等),如果能实现两大领域融合互补发展,将给企业发展带来巨大空间。目前,与工业机器人相比,各级政府对服务机器人发展的研究、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力度明显不足,需要加大力度。

促进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优化机器人产业布局,加快形成产业集聚。省级层面要加强对全省机器人产业布局的统筹规划,打破各地机器人产业发展各自为政、无序发展的局面,围绕工业机器人产业链发展,打通融资链、整合创新链,在全省打造若干个各具特色、密切合作的机器人产业集群。以杭州“信息经济”与宁波“智能经济”为背景,发挥两地研发优势,打造浙江机器人研发制造的产业高地。以绍兴、嘉兴、丽水、台州、温州等地为中心,以全面推进本地区主导产业“机器换人”为抓手,加快机器人向传统制造业的推广应用,积极打造细分领域的机器人产业基地。要强化高地与腹地技术交流、成果转化等的对接,加快形成产业集聚,发挥产业集聚效应。

扶持核心技术研发,打造一批龙头企业。加强核心技术研发是机器人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础支撑,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机器人核心技术研发和技术攻关,对企业和研究院所的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给予最大力度的支持。要加快机器人产业技术专利申请审批流程,规范并简化相关程序,做好专利保护相关工作。要设立机器人核心技术研发专项课题,积极引导本省企业、科研机构以及高校在机器人核心技术上进行攻关,对取得重大技术突破的科研创新予以奖励。同时,要加快培育和扶持一批工业机器人龙头企业,缩短浙江与上海、江苏等地的差距,扩大浙江在发展机器人领域的影响力,维持和扩大浙江企业的市场份额。

浙江省机器人产业发展谱系图

加强资金和人才支持,营造良好发展环境。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通过设立机器人产业基金等多种方式,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机器人产业发展。要多渠道帮助机器人企业对接各级资本市场,引导各类社会资本促进本地机器人企业发展。特别是针对部分企业反映关键人才缺乏、留不住等问题,各地政府要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将产业园区对应的生活、服务配套设施建设纳入到城市发展总体规划中去,加快推进相关产业园区周边生活配套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做到将人才“引进来、留下来、钻进去”。

调研组组长:何中伟;调研组副组长:金菊萍;调研组成员:钱陈(执笔)魏伟忠陈军(执笔)施晓雨吕鹏宏

猜你喜欢

工业机器人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工业人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机器人来帮你
认识机器人
机器人来啦
上半年工业经济平稳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