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美学视域下渭河流域咸阳段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及路径选择研究

2016-02-12梁丽珍

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6年24期
关键词:渭河流域场地设施生态化

梁丽珍

生态美学视域下渭河流域咸阳段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及路径选择研究

梁丽珍

运用生态美学理念,分别对陕西省渭河流域咸阳段体育公共服务体系进行分析论证,探讨一套适合推广应用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生态化发展的路径选择,为渭河流域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构建、居民生态体育生活方式的需求提供可行性实施方案,提升体育公共服务水平,改善生态环境。

生态美学;渭河流域;体育公共服务

10.16730/j.cnki.61-1019/g8.2016.08.007

1.渭河流域咸阳段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构建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1体育公共服务资源分配不均衡

经调研,体育公共设施的分布不均衡现象严重。大多体育场馆主要集中在市区,但部分社区配套场地设施不完善不达标,居民住所距离体育公共场地或设施较远,导致居民参与体育锻炼次数受到影响。县级居民参与运动锻炼以步行为主要出行方式,可以满足居民就近参加健身锻炼,因此对体育公共场地设施的满意度较高。农村乡镇体育场馆建设明显滞后,没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指导的匮乏,势必阻碍公共体育服务的正常运转和建设。

1.2政府管理机制陈旧,理念滞后

就目前的发展与需求而言,我国群众性体育公共服务发展缓慢,体育公共服务建设的全局规划力度不够,尤其是乡镇,没有建立完善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体育管理体制,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对农村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组织管理程度较低,没有能力为农村居民提供必要的体育公共服务。体育公共场地设施的管理维护大多数都处于无序状态。尤其是农村居民对乡镇的公共体育设施质量及管理的满意度偏低。另外现有的市区体育公共设施未能很好地融入人文关怀理念,缺乏对人的实际需求和生存状况的关注。

1.3缺乏地域文化特色

据调查,现有的体育公共场地设施设计缺乏对咸阳市地域文化的认识,利用渭河流域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开发的体育活动项目很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构建要渗入丰厚的文化内涵,为此咸阳市体育公共设施生态设计需要结合本土地理环境、历史遗迹和民俗文化进行挖掘运用,构建出顺应人们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的体育公共场地设施。同时,依托不同的习俗,改进并开发好传统体育文化项目,传承地域特色文化,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2.渭河流域咸阳段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生态化构建的内涵

渭河流域咸阳段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生态化是指以满足人们公共体育需求为目的,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益性的集体育健身、休闲娱乐、观光旅游、生态保护于一体的体育公共服务的总和。咸阳市体育生态化公共服务体系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①咸阳市体育场地设施生态化设计。遵从自然生态,凸显地域文化特色,强化休闲娱乐等服务功能;主要是体育场地设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并尽力合理协调两者关系。②咸阳市体育活动系统生态化设计。主要以咸阳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为主体。③咸阳市体育指导与培训系统生态化。主要以创设生态环境,构建生态培训模式为主。④咸阳市体育信息服务系统生态化。开发主要以体育知识服务,信息环境服务和业务外包为主。⑤体质监测系统。通过体质测试,客观、真实的反映居民的体质健康现状,引导健身活动在科学化道路上不断取得进展。⑥体育公共服务的组织管理系统生态化。主要由政府机关组织、体育事业组织、体育经营组织、各级体育社团组织、非正式体育组织构成,不同组织形式针对不同人群采取不同措施为人们参与体育锻炼提供组织保证和管理人才支持。其生态化的组织管理包括对广大群众体育锻炼者的组织管理和环境管理。主要是体育公共服务供应链管理,能够使组织环境、组织、组织内部结构协调发展。

3.渭河流域咸阳段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生态化构建及路径选择

3.1体育公共场地设施的生态化构建及路径选择

体育场地设施主要有公共体育场馆和设施、以健身路径为主的健身场地,包括经营性体育场所、健身场馆及各级政府机关、各级各类学校、社会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健身休闲场地设施等多种类型。

显效:病情恢复正常,红斑、炎性丘疹、毛细血管扩张、脱屑消失;有效:红斑、炎性丘疹、毛细血管扩张、脱屑等改善;无效:红斑、炎性丘疹、毛细血管扩张、脱屑无明显改善。效果=显效、有效百分率之和[2]。

生态化场地设施设计旨在对整个场地设施进行有序合理的组合,可以为人所直观,唤起人的不同心理感受;合理协调体育公共场地设施与自然环境二者关系,以期取得最佳经济效益与社会使用效益。随着公共服务需求的多元化和持续增长,体育公共场地设施的种类和布局趋向于多样性、选择性、个性化和生态化。实用、认知、审美的功能相结合是渭河流域咸阳段体育公共场地设施的生态化构建的目标。

以服务功能为立足点。对体育公共场地设施而言,重要的是为健身运动者提供体贴周到而专业的保护及服务,高度关注安全性和舒适性的同时,在设计细节方面应该重视其环保性;健身设施可以配以使用说明图解及注意事项,以便科学正确地让健身运动者了解其锻炼内容、方法和负荷量;不仅能够满足公众追求健康生活的行为需求,还能满足居民休闲娱乐、学习交往、自我实现等更多层次的需求。

以生态美学为着眼点。充分利用城市自然条件优势,结合地形地貌特点将阳光、空气、水体、气候、土壤纳入到场地设施的建造中,既有利于整合资源,又有助于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从渭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实际出发,运用生态美学理念,营造构建和谐平衡的健身环境,让健身锻炼着享受到健康且舒适、安全而高效的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服务。

以地域文化为立意点。可以挖掘地域特色的文化元素,充分体现生态美学、人文关怀理念,努力打造富有区域魅力的西部城市体育公共场地设施的设计,不仅展示咸阳市体育公共场地设施内涵及其表征,培养公众的审美情致,增添了人们审美体验。需要强调的是借助体育公共场地设施呈现的广泛性、持久性特点,彰显出公共场地设施的生态艺术性、地域民族性,让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审美文化在公共体育场地设施中得到传承和拓展。

3.2体育公共活动系统的生态化构建及路径选择

体育活动系统是满足人们身心健康、休闲养生、健身娱乐、竞赛表演、观赏游艺、教育需要等体育文化活动的有机整体。以体育活动为载体,才能充分有效发挥体育公共服务的功能。健身休闲、人文生态是体育活动系统生态化构建的发展理念。

以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为主体凸显环境生态活力。充分利用山地、水体、森林等资源,大力发展拓展运动、定向越野、野外生存、探险、蹦极、攀岩、滑翔、滑水、骑马、龙舟、温泉、漂流、垂钓、康体保健等体育项目;对人们进行人文与科学教育,极富自娱性和观赏性,具有广阔的市场,有利于形成具有特色旅游价值的线路。此外,渭河流域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多彩的民俗健身活动、历史遗迹举不胜举,形成独具地域特色的体育文化资源。例如,在咸阳、户县等地广为流传的民间社火中的大型鼓舞“牛拉鼓”;高跷、狮子、竹马、梆绞舞等民间舞蹈,秦汉歌舞,锣鼓队等原生态民族文化。挖掘和利用农村本土性体育资源,引导农村体育向生态化方向发展,推动农民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

实现居民生活方式的生态体育追求。体育能满足人们心理欲望宣泄和精神慰籍需求,并逐步地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中。通过生态体育丰富社会文化生活、改善生活方式,提升居民幸福感。各地方要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的实际状况,不断推陈出新符合实际并且能够吸引不同群体的独特的体育活动形式,以多样性、经常性、小型性、趣味性、娱乐性的日常体育活动为基础,引导人们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的开发设计充分考虑其实用性及多样化完美融合,尽可能地满足青少年、老年、妇女、残疾人等群体的不同健身锻炼的需求。积极引进一些新兴体育运动项目和健身方法,例如软式排球,木板冰壶,水中健身操,哑铃操,女子拳击等。

3.3体育指导与培训系统化生态化构建及路径选择

体育指导培训系统具体包括体育休闲娱乐理论的研究、体育休闲娱乐的推广普及与发展方式、运动指导技术培训等内容。社会体育指导员、裁判员、教练员、体育科研医务人员、体育教师、运动保健医生等人员为指导与培训系统提供了人才支撑。配备社会指导员可以显著提高体育公共服务质量。

目前体育指导培训系统在我国还是一个薄弱环节,体育公共服务要扩大体育社会指导员和志愿者队伍的发展规模以适应不断蓬勃发展的大众体育事业,社区及健身中心都需要配备适宜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及陪练员,对参加体育健身的居民提供科学理论指导及运动指南,开展各类体育培训活动,同时也能将新兴健身项目介绍给社区居民,使社区居民能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推动全民健身的深入普及。创设生态环境,构建生态培训模式是指导与培训系统生态化构建的必然趋势。

创设生态环境。利用渭河流域得天独厚自然景观,将培训场所、健身活动、自然等结合在一起,为培训者的积极参与、主动交流、真实体验、和谐相处等提供良好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应做到以人为本,让所有培训者都获得理想的培训享受。

构建生态培训模式。培训方案的设计要建立在前期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着眼于培训者的学习需求和居民体育锻炼及指导的需求,致力于提升培训者的健身指导的技能水平、开展体育活动培训的能力;培训课程的建设要切合培训意向;培训形式的选择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要针对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为其提供学习机会;培训评价要常态化,坚决避免形式主义,使培训过程和结果有机统一。

3.4体育信息服务系统生态化构建及路径选择

体育信息咨询服务系统是指由体育信息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发布等要素的总和。体育信息咨询系统是采用高科技手段,有效获取和利用网络信息的方式向公众提供方便快捷而准确的体育公共服务的重要保障手段。

公共服务信息化正深刻改变大众健身格局,在体育信息咨询系统建设方面,要构建体育信息服务平台和保障,提供优质信息,引导广大群众体验体育、参与体育,使人们能高效快捷地获取体育公共服务的内容、方式等相关信息,加速提升体育公共服务水平。信息供求平衡、信息传播快捷,信息环境污染度,信息真实度高等是体育信息服务系统生态化构建的应然状态。

3.5体质监测系统生态化构建及路径选择

体质监测系统旨在通过对国民进行体质测定和监测,客观真实地反映大众的体质健康状况水平,有利于实施科学的指导监督,保证大众健身活动健康持久发展。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强体质研究,做好国民体质监测工作,免费提供体质监测服务,注重体质健康网络建设,开展体质健康追踪研究,定期测定和公布体质监测结果,提高体育公共服务服务水平。基于高校丰富的体育资源优势构建的高校国民体质监测服务平台是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生态化建设的实现策略。

以高校为站点实现国民体质监测服务平台的整合。根据学区,将居民划分成若干网点,整合现行站点分布,在学区内,指定地理位置最佳的高校,建设国民体质监测站点。无论是体质测试仪器、场地,还是人力资源,高校都具备很强的专业优势。因此,可以有效利用整合高校校医院或体育实验室仪器设备资源,对渭河流域咸阳段的居民进行体质监测,并提供体质检测分析结果,制定针对性、科学化的运动康复指导,形成以体质监测,运动健身指导,场馆运营为主的特色亲民,便民的高校专业国民体质监测服务平台。

3.6体育公共服务的组织管理系统生态化构建及路径选择

体育公共服务的组织管理系统主要是由政府机关组织、体育事业组织、体育经营组织、各级体育社团组织、非正式体育组织等构成,不同组织形式针对不同群体参与健身锻炼提供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持,有助于提高科学管理,推进体育公共服务发展。其生态化的组织管理包括对广大群众体育锻炼者的组织管理和环境管理,能够使组织环境、组织内部结构协调发展。

建立多渠道支持和资金投入的生态补偿政策。规范和完善体育组织管理中的资金投入制度,通过市场化手段拓宽资金渠道,鼓励和吸引民间资本、社会团体和个人等社会力量参与大众体育的资金运作体制中来。政府可以利用财政拨款、体彩公益资金,重点支持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社区可吸引民间资本和社会团体进行投资,可采用多种形式获得赞助。

坚持政府主导,成立社区自治组织。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制定计划,完善组织管理机制,并有效引导居民成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主体。“社区自组织是指社区成员内自发组织起来,或者通过自己选举出来的组织,行使自治权,管理部分社区公共事务或者某一公共事务的某些方面。”[1]社区自治管理方式最大特点是社会管理和运行成本最低且效益最大。社区自组织所产生的体育公共产品和服务才可能引起居民的兴趣,调动居民参与体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充分发挥社区自组织在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机制中的功能作用,满足居民参与体育健身的需求。

建立学校—家庭—社区联动机制。完善学校、家庭、社区三方合作体系,整合开发利用学校与社区资源,发挥体育基层组织的自主性,缓解和改善社区体育场地设施供需矛盾,激发三方合作的内在动力,有效推动全民健身活动深入开展。

[1]任孟娥.基于自组织理论维度的农民组织的现状分析[J].农村经济,2008(9):13-15.

[2]郑家鲲.“十二五”时期构建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若干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37(12).

2015年陕西省体育局常规课题"生态美学视域下渭河流域咸阳段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及路径优化研究"(项目编号:15062)。

梁丽珍(1982-),女,壮族,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讲师,咸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猜你喜欢

渭河流域场地设施生态化
辽宁省冰雪场地设施资源配置均等化研究
生态产业化 产业生态化
科技园区生态化创新发展分析
燕太子回国
渭河流域香菜夏秋无公害栽培技术
语料库与生态化英语教学模式
我国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现状、制约因素与发展对策
渭河流域粮食生产与灌溉农业发展的相互作用关系分析
生态化生存:“打群架”时代
宁夏大学体育场地设施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