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6-02-12魏胜强
魏胜强
(郑州大学法学院,河南郑州 450001)
跨学科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魏胜强
(郑州大学法学院,河南郑州 450001)
从跨学科的视野来看,我国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是:内容过于集中,重视提高政治素质而忽视培养综合素质;教师过于专业,重视专职教师授课而忽视兼职教师教学;教材过于统一,重视采用统编教材而忽视教材优势互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跨越学科在我国具有可能性和现实性,因为开展跨越学科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能够全面反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能有效化解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疑惑。跨学科视野下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在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前提下,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在融合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开展以法制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公民教育;二是在依靠专职教师的基础上,鼓励其他专业教师开展素质和思想政治教育;三是在推广统编教材的基础上,支持独具特色的自编教材在适当范围内使用。
跨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教育
面向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举措,是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的一项重要制度。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多元文化思潮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们思想观念鱼龙混杂的局面,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党中央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陆续以通知或决定的形式发文,强调坚持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研究生应当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进入新世纪后,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势,中共中央、国务院2004年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中央16号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并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在这一文件的基础上,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2005年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其实施方案(以下简称“05方案”),提出大力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不断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体系。目前,该方案在高校得到了全力推行。之后,教育部又出台若干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件,进一步完善了“05方案”。
总体上说,我国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政策依据越来越明晰,教育活动越来越规范,所收到的效果也越来越好。尽管如此,也必须看到,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逐渐推进,我国近年来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方面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影响。在科学研究领域,自然科学的重大发现和哲学社会科学的普遍繁荣,也冲击着大学生好奇的头脑,震荡着他们单纯的思想和心灵,影响着他们正在形成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思潮此起彼伏、国际形势波诡云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蒸蒸日上、信息传播进入“微时代”的今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关注不同学科的发展,应对不同学科带来的挑战。这就需要以跨学科的视野研究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使之能有效融入不同学科的研究成果,开阔大学生的视野,解答大学生的困惑,引导大学生正确分析各种现象,客观看待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成为既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又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的高素质建设人才。
一、跨学科视野下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有的学者认为是不适应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具体表现为重智商轻情商,重学历轻能力,重社会性轻个体性,重理论轻实践等[1]。有学者认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一些与高等教育目标、社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在工作上重管理轻服务,理念定位不准确;在内容上重理论轻实践,体系结构不科学;在方法上重灌输轻疏导,不适应大学生的学习特点[2]。有研究者认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是:教育内容空洞乏味,理论教学与现实脱节;在西方思潮影响下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日渐模糊;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不够,形式化日益突出[3]。这些看法尽管未必都成立,但也或多或少地抓住了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具有一定的说服力。还应当看到,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这些判断,基本上是基于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既有模式开展的“就事论事”式的分析,忽视了其他学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从跨学科视野来看,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理论课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归结为内容过于集中、教师过于专业和教材过于统一三个方面。
(一)内容过于集中:重视提高政治素质,忽视培养综合素质
“中央16号文件”规定的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有四项:一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开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其中主要是开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教育;二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开展弘扬民族精神教育;三是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四是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主要是进行民主法制、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这四个方面,堪称我国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为权威和全面的内容,如果把这些内容落实好,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些问题或许就不会出现了。专门落实这一文件精神的“05方案”,把思想政治教育课具体化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四门必修课,同时开设“形势与政策”课,另外开设“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选修课。在实践中,高校贯彻了开设必修课的规定,选修课相对来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这几门必修课中,除“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外,全都是政治性的课程,可以统称为“政治理论”课,它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最主要的教育内容。
政治理论课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有很大比重无可厚非,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带有明显的政治性,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培养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培养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但是,“05方案”显然忽视了“中央16号文件”关于开展素质教育的内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虽然试图把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融为一体,但无论从国家统编教材来看还是从各个高校的教学实际来看,它都基本上是道德教育,涉及法律的内容很少。更重要的是,道德和法律本身就属于两个层面的事物,尽管从政治立场来看,一个国家的法律是和统治阶级的道德一致的,但一涉及具体问题便会发现它们不大好融合,因为法律最多属于最低限度的道德,“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所教导人们的是高尚的道德。在一个国家中,无论是道德还是法律,都算得上一个庞大的体系,用一门课简单地把它们糅合在一起,只会导致二者都无法被完整地、系统地阐述清楚。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对法制教育的忽视,仅仅是其内容过于集中到政治理论上的表现之一。从“中央16号文件”来看,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至少还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科学精神教育。当前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导致了高校一些极端事件的发生,这一点在理工科大学生中表现得最为突出。而文科大学生接受的所有教育,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还是专业知识教育,几乎都是纯粹的人文社科教育,极少涉及科学技术问题,因而他们的科学素养明显偏低,在文化素养、法律常识、心理健康、科学精神等方面往往存在一定的欠缺。这样的人才,其实称不上是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当前重视政治理论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中央16号文件”精神的片面理解和落实,它虽然在短期内能彰显教育的效果,但从长期来看,并不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二)教师过于专业:重视专职教师授课,忽视兼职教师教学
“中央16号文件”指出:“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坚持专兼结合的原则,研究和制定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的具体意见,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文件的这些规定来看,至少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课堂上,除了讲授政治理论课程外,还应当讲授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课程,而教师也应当是专职和兼职相结合,即除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领域的专职教师外,还应当有不少其他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兼职教师。这些兼职教师在讲授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相关知识和原理的同时,应当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入其中,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评价和看待各种哲学社会科学思潮。
但是到了“05方案”中,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内容被大大缩小为几门必修课,授课教师也被限定为专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人员。这一方案专门强调:“设立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提供有力的学科支撑。”虽然它也提出要按照专兼结合的原则不断优化和充实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吸引和鼓励相关专业课的教师承担一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促进专业课教师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之间的交流,但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被限定为“政治理论”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其他学科领域的教师即使有意对学生开展思想道德教育,也难以找到恰当的舞台。而且,“05方案”通篇强调的都是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除此之外并未涉及“素质教育”和相关字眼。显然,“05方案”所重视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都是马克思主义学科的专职教研人员,其他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教研人员基本被排除在外,自然科学领域的教研人员就更难参与其中了。
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学任务几乎全部分配给马克思主义学科的专职教研人员,固然能强化对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但其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站在跨学科的视角看,这种负面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对教师来说,加重了专职教师的工作负担,淡化了兼职教师的责任意识。任何一个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科,一般都设置在马克思主义学院或者思想政治教研部,这一部门与学校的其他教学院系在编制、管理等方面是一样的,但它要承担全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学任务,教师的教学工作量之大显而易见,过重的负担必然会影响到教学效果。同时,其他学科领域的教研人员由于没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学任务,很容易放松自己对政治理论的学习,甚至可能在自己专业的课堂上发表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言论,消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第二,对学生来说,思想政治理论过于政治化,不利于从其他视角接受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是所有大学生都必须学习的公共必修课,而不是他们的专业课。“公修课”这一定位决定了大学生只需掌握基本的原理、知识和方法就行了,无需学得过深。而马克思主义学科的专职教师往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上有较深的造诣,全部由他们对大学生进行政治理论教学不仅是一种浪费,还会因为将相关理论讲述得过于专业、过于深入而不利于大学生接受。同时,由于没有其他学科教师参与授课,大学生也失去了从其他视角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机会。第三,对学校来说,不利于加强统一部署和全面管理思想政治教育。根据“中央16号文件”,“广大教职员工都负有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责任”,学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应当“齐抓共管”,“全校紧密配合”。仅仅依靠专职教师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会在全校形成只有马克思主义学院或者思想政治教研部负责思想政治教育的印象,容易使人认为只要抓住这一学院或者教研部的教学工作就能顺利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这样不但可能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严重疏漏,还可能打击其他院系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积极性,导致它们在修订教学计划时会充实专业课学时而删减思想政治理论课学时。
(三)教材过于统一:重视采用统编教材,忽视教材优势互补
2004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提出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后文简称“马工程”),“破除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澄清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引导人们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党中央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视,必然影响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央16号文件”强调,要按照充分体现当代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要求,全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05方案”进一步规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宣部、教育部负责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工作,组织由学术带头人任首席专家,理论研究人员、教学人员以及实际工作部门同志组成的编写队伍,编写全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从2006年开始,纳入“马工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材陆续在全国高校使用。2013年,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出通知,要求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相关专业统一使用“马工程”重点教材,通知所列出的要求高校使用的教材,首先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这意味着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材进入“全国一本通”的时代,一些地区、高校自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材的时代将全面结束。
“马工程”对繁荣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具有显著的意义。这一工程所编写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在思想性、学术性上都是全国一流的。向全国高校推广这套教材,可以避免一些地区、高校自编教材的诸多不足,实现全国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的统一性和规范性。但是,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要一分为二地看待,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会互相转化。具体到全国一本通的思想政治教育教材来说,也存在这样的问题。“马工程”系列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材的权威性自然不容置疑,在全国高校推广使用的积极意义也非常明显,但是要求所有高校都使用该套教材,也未必全是好事。既然支撑思想政治教育的马克思主义属于一门学科,这一学科就必然会有学术上的探索和争鸣。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专家所编写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不应当成为问题,只要它们不是向学生传播背离或者曲解马克思主义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错误观点,都应当被视为正常现象。在“马工程”系列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统编教材问世后,统编教材与一些地区、高校自编的教材同时存在,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一旦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取消自编教材,这种优势互补就不存在了。
实际上,每一种学科的教材都有其相对特殊之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如果能吸取其他学科教材中的不同风格,或许会变得更好。而一旦统一采用全国一本通的教材,思想政治教育就可能变成中小学那种应试型的教育,并引发如下问题:其一,教材的统一使用遏制了青年教师编写教材的积极性,不利于培养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领域的青年人才。思想政治理论课只能使用统一的教材,就意味着其他同名或者同类教材一律不能使用,那些教材当然也就不会有人编写了。每一个青年学者的成长都需要一定的平台,教学领域最好的平台就是讲课和编写教材。思想政治理论课领域的广大青年教研人员在无缘参与编写“马工程”教材后,如果自己又不能编写同名或者同类的教材,他们在教学和研究领域的成长将受到一定的限制,这不利于培养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和研究领域的接班人。其二,统一和规范的教学内容,不利于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教学是一个创造性很强的活动,同一教师在不同时间讲授同一内容和观点时,其语句表述、肢体动作、事例说明等都会有很大不同。统编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材要求教学内容的统一性和规范性,虽然可以防止和避免教师的误解和不规范表达,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在教学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性和灵活性。其三,权威的观点表达方式,不利于启发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马工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紧扣中央的相关文件和精神,在表达一些观点、主张时,往往采用的是最权威的表达方式。这种表达方式可能带给大学生一种“强制接受”的感觉,大学生对此只能作为经典表述予以全盘接受,而不能转化成其他表述方式,更不能怀疑或者提出非议。这显然不利于启发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可能变成“填鸭式”的背诵和记忆。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跨越学科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能否科学合理地解决跨学科视野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关键要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否跨越不同学科,容纳不同学科的理论和观点。对此亦有学者予以探讨。如有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具有交叉性的学科属性,必然要不断地获取其他学科、理论以及方法的有效支持,共同解决本学科的基本问题;随着现代社会的日渐复杂化以及理论观点的日趋多样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主题、范畴正获得新的含义和解读空间,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学所采用的理论观点和方法论也在不断增多[4]。以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内容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应当是跨越学科的活动,因为跨越学科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能够全面反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有效化解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疑惑。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跨越学科,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从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特别是其中国化的历程来看,不同学科研究的优秀成果一直是马克思主义的丰富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在创立之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是它的三个理论来源,没有马克思、恩格斯对不同学科有益成果的借鉴和吸收,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中国共产党运用这一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时,也存在教条主义的生搬硬套和结合中国国情的灵活运用之争,实践证明前者带来了失败而后者带来了成功。更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体系,它不会停滞不前,只会不断创新。显然,马克思主义只有充分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才能不断前进,它本身就是跨学科的。
从科学研究的视角看,虽然我国当前把马克思主义设立为一级学科,但也不能认为这一学科仅仅属于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或者思想政治教研部的研究领域。不但各种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而且它们的理论成果会在不同程度上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学科。既然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学科都具有跨越学科的特征,那么对大学生开展以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就不能仅限于思想政治理论的内容而排斥其他学科。
还应当看到,马克思主义一直致力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是一个丰富的体系,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多,加强对人的多方面教育、培养人的综合素质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要获得全面发展,不仅应当学习政治理论和专业技能,还应当了解自然科学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知识和原理,形成健全的智力,全面认识和正确看待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马克思主义是看待问题的正确视角,但其他相关理论对问题的看法并非完全错误,而且从另外的视角看待问题还能进一步印证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添加“05方案”设定课程以外的内容,特别是添加其他学科的知识和原理,更有利于丰富大学生的知识,增强大学生的政治判断力和思想鉴别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因此,跨越学科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是贯彻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有益探索,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学活动。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跨越学科,能全面反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
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党和国家一贯坚持的教育方针政策,是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整体中,能够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和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在总体上是一脉相承的,又是不断发展的。“中央16号文件”就是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一个重要载体,它在专门强调针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时所提出的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仅包括政治理论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还包括民主法制、人文素质、科学精神等素质教育,而这些素质教育显然跨越了政治理论、思想道德等学科,跨越了马克思主义学科。“关注人的发展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核心和目标。素质教育注重在教育过程中把人的全面发展放在中心地位,注重人的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个性发展以及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提高,发挥人的潜力和能力,为人的发展提供条件,并使人有能力掌握自身的发展,将个体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统一起来。素质教育强调个性化与社会化的统一、个体本位与社会本位的统一、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统一”[5]。“中央16号文件”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融合起来,要求开展包含素质教育在内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味着党和国家所希望推行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跨越学科的教育,而非纯粹的马克思主义学科的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2010年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这一战略主题要求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和“全面发展”。这一纲要所强调的也是素质教育,并且是在“德育为先”基础上的“全面发展”。也就是说,包括道德教育在内的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上是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服务于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充分吸收不同学科研究的优秀成果,向大学生全面展示人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和最新成果,使大学生掌握至少是了解不同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原理,培养大学生多学科、多视角看待现象和问题的能力,增强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开创精神。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在党中央关于教育的这些最新论述中,最显眼的就是“立德树人”。立德树人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广泛的概念,更是一个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概念。因此,对大学生开展以马克思主义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大学生业务素质的同时努力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固然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表现,但立德树人绝不仅限于培养人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它几乎包含着对人所有自然科学素质和人文社会科学素质的培养。接受培养的大学生不一定要成为某一个专业领域的优秀人才,但一定要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广博学识、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人。“立德树人,重在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6]。因此,对大学生不仅要开展以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内容的政治理论教育,还应当开展各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通识教育,使大学生在这些通识教育中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认可和接受,增强开拓创新的意识和社会实践的能力。
总的来说,只有从跨学科的视野看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不同学科的研究成果,在提高大学生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同时,努力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全面体现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正像有研究者所称的那样,正确理解和把握党的教育方针,一是应当认识到党的教育方针的政治性是党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有特色、能够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二是应当认识到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并为个性的充分发展奠定坚实基础[7]。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跨越学科,能有效化解大学生的思想疑惑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而这些成就的取得,始终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的不断出现和对问题的解决,伴随着人们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改变。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它在面临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时会触及不少既有的利益和格局,带来一定的社会震动,这些震动总会或多或少地渗透到思想、文化等意识形态领域,对思想界造成一定的冲击。更重要的是,改革本身就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它是以一种新的观念革除人们一直习以为常的旧观念的过程,甚至一些新的观念尚未确立而旧的观念已经被抛弃,在一定时期内引发人们思想上的混乱。特别是在当前,改革日渐进入“深水区”,它所引发的意识形态领域的反应和波动会更明显。加之在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中,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经济交往的加深必然会带来思想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一些错误的甚至反动的思潮也乘机在我国有所抬头,并占有一定的市场。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特别是境外敌对势力在某些问题上煽风点火,利用现代科技广泛散布带有不正确导向的信息,会进一步加剧意识形态领域的波动。大学生由于涉世不深,思想比较单纯,又有“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豪情,意识形态领域的波动易于给他们带来思想上的疑惑。
以2014年前半年为例,在国内,由恐怖分子在多地砍杀群众引发的人们对公共安全的担忧和国家对恐怖势力的严厉打击,由招远邪教人员杀人案引发的人们对邪教的恐惧和国家对邪教的进一步打击,由长期被冠以荧屏好男人形象的影视明星涉黄或者出轨引发的人们关于道德的争论,由涉案人曾借网络炫富成名却又违法而被拘留的郭美美事件引发的人们对网络炒作的反思等,都冲击着人们的思想,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们的行为。国际上,由钓鱼岛之争引发的中日对峙、由日本政府修改宪法解释解禁集体自卫权引发的东亚紧张局势、由马航飞机接连失事引发的恐慌、由乌克兰局势动荡引发的大国之争等,都一时成为街头巷尾议论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对这些问题的反应尤为强烈,他们通过网络转发消息,陈述见解,展开热烈的讨论,其中不乏极端言论和偏激意见。大学生这些言论和意见尽管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如果不加引导地任其传播,则不但不能帮助大学生澄清是非,而且可能对社会稳定和校园安全带来负面影响。高校在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仅仅照本宣科地传授固定的政治理论和思想道德内容,既难以涉及这些时事新闻,也不好从根源上和学理上帮助大学生解疑答惑,反而会给大学生带来思想政治教育空洞抽象、苍白无力的感觉。
有研究者指出:“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庞大的社会信息的冲击,在政治、经济、法律等领域,都存在着不少的争议性问题。避而不谈,这不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同样,对于争议性的问题,仅仅告诉学生一种观点,也不是明智的科学的解决办法,现实生活中与公民密切相关的问题本身就是综合的和整体的,而这种以争议性问题为中心的课程策略,有助于鼓励学生应用跨学科知识思考社会现实问题。”[8]围绕争议性问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但要把问题讲明白,把道理说透彻,放开视野娓娓道来,就需要开展跨越不同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掌握相关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原理,从不同视角向大学生阐明马克思主义原理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和客观评价社会现象。比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大学生开展宗教、民族、社会舆论、传统历史文化、国际关系等方面的专门教育,不仅能扩展大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大学生全面了解和深刻认识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所涉及的历史文化知识和科学原理,还能从政治理论之外的学科角度间接印证马克思主义原理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和科学性,坚定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跨学科视野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进的方向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跨越不同学科具有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基础上,针对跨学科视野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改进,是完善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举措。当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科的跨越必须明确一个基本前提,即跨学科的教育活动只能用来强化而不是弱化思想政治教育,只能用来强化而不是弱化马克思主义在思政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只能用来强化而不是弱化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跨学科研究要始终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和主旨来展开,也就是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需要,始终围绕人的思想和观念,尤其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及信仰的形成等展开。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也是为了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9]。在这一前提之下,可以从三个方面探讨跨学科视野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进的方向。
(一)在融合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开展以法制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公民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与素质教育有机融合起来,不仅是中央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要求,还是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属性决定的。这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种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应当具备较高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素质和较强的专业知识技能,还应当具备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其他素质,而且这些素质与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是统一而不可分割的。从社会标签来看,现代社会中的人尽管也有善与恶、贤与愚、富与贫、官与民的划分,但所有人有一个共同的标签——公民。公民不是古代社会里的臣民,现代生活中的所有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具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同样受到法律的保护和约束。因此,在现代社会里,素质教育更应当凸显公民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更应当培养合格的公民。“从概念的范畴上看,公民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部分是重合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先进的、更高层次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本身就包含了一个预设前提,即使受教育者首先成为一个合格公民”[10]。而且从逻辑上来说,培养合格的公民更切合实际,因为有些大学生并不热衷于政治意识形态,甚至不信仰马克思主义,而只想成为一个安分守己的公民,这样的人高校也不能拒绝培养。有学者主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与公民教育相融合,在教育内容上更多地吸收公民教育的内容,培养对国家法律制度的合理性认同,培养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观念,培养民主、平等的现代精神;在教育实施策略上要有所突破和转变,在教育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11]。这一主张是值得肯定的,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融合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应当大力开展公民教育。
开展公民教育涉及的内容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进行法制教育,原因有如下三点:其一,公民的行为需要运用法律来调整。公民本身就是一个法律上的概念,公民的行为是靠法律来调整的。有法律不一定有公民,但没有法律一定没有公民。因此,没有法制教育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公民教育。其二,开展法制教育是适应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需要。依法治国是党确定的基本治国方略,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成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成后,越来越多的社会事务将逐步纳入法治轨道,对法律一无所知的人一定不是合格的公民,他在社会活动中也将寸步难行。其三,遵守法律是对一个公民最基本的要求。公民教育的关键内容是教育公民积极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而权利和义务主要由法律来确定。对一个公民来说,遵守法律是其最基本的义务。总之,开展法制教育是开展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进程中更应当通过法制教育让大学生知道,根据法律自己应当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当前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远不能满足法制教育的需要,应当开设独立于道德教育的“法律基础”课,并开设“婚姻家庭法”、“劳动法”、“社会保障法”、“维权与诉讼”等与大学生当前和今后的生活、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制课。
除凸显法制教育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至少还应当涉及如下几个方面:其一,人文素质教育。对大学生开展除马克思主义外的其他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已经获得社会各界广泛认可。应当开展哲学、社会学、经济学、文学艺术等领域的通识教育,培养大学生基本的人文素养。其中,应当特别注意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传承和开拓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将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价值、有意义的理论成果、思想认识与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结合,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近几年国学的兴盛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大学生必须了解基本的国学知识。其二,自然科学教育。由于人文社会科学具有许多相通之处,加上它们的研究和教学在我国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因此文科大学生对自己专业之外的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也有一定的了解,但他们对自然科学却知之甚少。由于专业划分过于细密,理工科大学生对非本专业的自然科学知识也未必了解。因此,应当对大学生开展科普式的自然科学教育,使他们紧跟科技进步,掌握基本的科学道理。可以考虑开设“科技发展史”和“现代科技概论”之类的课程,鉴于文科大学生的科学素质普遍不高,讲授内容一定要以能让文科大学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进行。其三,身心健康教育。各行业中优秀人才英年早逝的实例已经告诉人们,加强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是多么重要。社会上近年来心理疾病越来越突出,高校恶性犯罪事件的发生固然跟大学生法律意识淡漠有关,但心理疏导缺位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必须开设关于身心健康的课程,并重视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二)在依靠专职教师的基础上,鼓励其他专业教师开展素质和思想政治教育
“中央16号文件”强调坚持专兼结合的原则,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前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情况是,“05方案”所确定的必修课的授课任务基本上靠专职教师来完成。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或者思想政治教研部的教研人员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专职教师,他们除了开展马克思主义学科的研究工作外,主要的任务是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讲授工作。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的设立,强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学术性和专职教师的科研任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但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专业性,使教师更加学术化和专职化,提高了兼职教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门槛,教师队伍建设“专兼结合的原则”更不好落实了。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素质教育有机融合后,这一问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得到解决。两种教育的融合要求更多思想政治理论专业之外的教师特别是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专职教师参与思想政治教育,这些其他学科的专职教师就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兼职教师。兼职教师通过开设素质教育课,主要讲授自己的本专业知识而不是系统的政治理论知识,在增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引导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这些素质教育课主要是开阔大学生的视野,拓宽大学生的胸怀,增强大学生对不同思想文化的辨别力和包容性。即使有些兼职教师在素质教育课堂上介绍了不同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也不必过于担心。因为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具有包容性,而且它也是在与其他思想的比较中显示其科学性的;另一方面,高校要对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有信心,如果稍有一点不同的见解都能引起大学生政治思想的混乱,只能说明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脆弱。“信息封锁与思想禁锢的后果,只能使民众产生更多的好奇与质疑,甚至思想和行动的背叛”[12]。
由马克思主义学科的教师对大学生开展专门的政治理论教育,由其他学科的教师对大学生开展素质教育,实际上就形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局面。这种局面至少有两方面好处:一是突出专业性和学术性,淡化政治说教的味道。在这一局面下,每一位教师在自己所讲授课程的领域都是专职教师,其学术水平和授课经验都无需怀疑。比如,法制教育课由法学专业的教师来讲授,其效果会比由原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师来讲授好得多。二是增强吸引力和影响力,避免教育流于形式。素质教育课大多属于选修课,在大学生中并不受重视。如果素质教育课由相关知识领域的专职教师来讲授,则更能吸引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课程的影响力,使素质教育切实达到立德树人的效果。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上坚持专兼职相结合,还应当注意如下三点:一是强化专职教师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专职教师,不仅在推动马克思主义研究方面作用突出,而且在开展政治理论教学方面不可替代。只有强化专职教师的作用,才能有效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凸显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成效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政治理论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好坏,思想政治教育专职教师的弱化可能导致整个素质教育的失败。二是鼓励兼职教师开展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兼职教师在开展素质教育的同时,还应当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内开展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向学生讲授少量的政治理论和思想道德课。这不仅能促进兼职教师加强对政治理论和道德修养的学习,增强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而且能避免和减少他们在开展素质教育和自己所在学科的专业教育时发表违背马克思主义的言论。可以考虑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专职教师之外的其他教师在完成自己本专业教学任务的同时,在一定年度内完成一定的“政治理论”和“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授课任务。三是加强组织管理和教学服务。一般来说,思想政治教育课和素质教育课在高校是由不同部门组织和管理的,两类课程融为一体后应当由统一的部门来组织管理,这样才能避免脱节。同时,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也会触动高校不同院系、不同部门之间的工作分工和安排,这都需要高校围绕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教学工作而统一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加强组织管理,确保服务到位,是专兼职教师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保障。
(三)在推广统编教材的基础上,支持独具特色的自编教材在适当范围内使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看待事物需要一分为二,不能片面化和绝对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材也是如此。目前全国推行的“马工程”统编教材,在新颖性、权威性、学术性、思想性方面,自然是其他同名或者同类自编教材所不能比的。但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特别是在跨学科视野下,每一本自编教材在吸收其他学科的原理和知识阐释马克思主义时的侧重都会有所不同,它们所关注的思想政治教育重点、教育方法等也会独具特色。如果让统编教材和高质量的自编教材同时投入使用,实现优势互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会更好。因此,可以考虑在推广统编教材的基础上,支持独具特色的自编教材在适当范围内使用。具体来说,可以从三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首先,对有统编教材的课程,确定统编教材在较大范围内使用,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从质量上说,统编教材在当前的同名或者同类教材中是当之无愧的最优秀的作品。思想政治教育最显著的特征是它的政治性,而统编教材更能体现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能更准确地传达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所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采用统编教材,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思想政治教育也具有学术性,不同教师的教育重心、教育风格等会有差别,这些差别在他们自编的教材中会有所体现。一概地拒绝自编教材就等于拒绝了不同教师的教育特色,拒绝了教师创造性的发挥。因而,应当允许有特色的自编教材存在,给它们留下发展的空间,这也便于统编教材在修订时吸收自编教材的某些优点。在使用的比例上,可以考虑以统编教材为主,自编教材只在较小范围内使用。比如,在部分专业中,或者在部分层次的学生中,允许使用自编教材。
其次,对没有统编教材的课程,鼓励教师自编教材,彰显教材的特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部分选修课和多数素质教育课尚无统编教材,而且不少素质教育课程的名称、教学内容等都会随着社会发展产生变动。对于这类课程,组织编写统编教材既有很大难度,又无多大必要,最好的办法是鼓励教师自编教材,彰显教材的特色。
再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部门定期开展教材评选活动,促进更多优秀教材问世。党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部门在组织和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更应当凸显自己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监督者和评判者的角色。在教材管理上,这些部门的职责不仅限于组编和推广统编教材,还应当组织教材评选活动,促进越来越多的优秀教材问世。因此,可以考虑由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部门定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教材评选工作,对获奖的优秀教材也在一定范围内适度推广。这样才能鼓励教师编写出更多的优秀教材,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繁荣发展。
[1]谷岩,王佳惠,张东洁.创新人才培养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3(3):61-63.
[2]张琳.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途径[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41-44.
[3]李德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策略研究[J].高教论坛,2014(2):30-32.
[4]叶方兴.论思想政治教育的跨学科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3(9):16-19.
[5]“素质教育的概念涵及相关理论”课题组.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J].教育研究,2006(2):3-10.
[6]张力.纵论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任务[J].人民教育,2013(1):10-13.
[7]王林.论党的教育方针[J].中国轻工教育,2013(5):27-30.
[8]王晨艳,曹源,孔月霞.公民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取向[J].中国轻工教育,2008(2):7-9.
[9]谢晓娟.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的跨学科研究[J].教学与研究,2013(9):99-105.
[10]王威.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兼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J].黑河学刊,2014(4):85-87.
[11]郭欣,郭玲霞.浅谈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J].沧桑,2014(1):118-119.
[12]范宸西.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与教学改革方向的探讨[J].湘南学院学报,2014(1):95-97.
责任编辑:时娜
D631
A
1009-3192(2016)01-0119-10
2015-10-05
魏胜强,男,河南遂平人,法学博士,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博士后,郑州大学法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理论法学、政治与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为河南省教育厅2014年度人文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项目“跨学科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MAD-001)、郑州大学2014年度教学改革项目“跨学科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2014XJGLX047)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