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应重视的几个问题

2016-02-12马向荣中共天水市麦积区委党校甘肃天水741020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培育

马向荣(中共天水市麦积区委党校,甘肃天水74102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应重视的几个问题

马向荣
(中共天水市麦积区委党校,甘肃天水741020)

[摘要]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当前和今后相当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培育”主要解决“认知”问题。本文认为,破误局、寻规律、抓本质、强根本、立国情、明目标是当前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重视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导向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命题,这既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巩固和加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战略举措,更是以新理念,从新文化角度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而“培育与践行”,首先必须在解决“认知”问题的基础上形成广泛的认同,才能步调一致地进行“践行”。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彻底澄清核心价值观认识方面的歪理邪说

当下流行“人类价值”高于“特殊价值”之说,即主张“以最大限度的包容性,即‘普适性’作为价值观的最高原则”,摒弃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等所谓的“特殊价值”,把超阶级的“人类价值”作为价值观的精髓。这种貌似神圣不可及的核心价值理念,不但有意无意地淡化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界限,而且打开了西方对我国进行价值观渗透的缺口。而对超阶级抽象“普世价值”的追求,既容易导致对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生命力的怀疑,又容易形成对当下流行的西方强势价值观和话语体系的屈从。

经济生产方式决定作用原理更明确昭示我们:根本不存在超阶级的所谓“人类价值”。这在“培育”方面提出的要求是:

其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能动摇。必须明确,马克思主义关于在阶级社会里,超阶级的人类价值只能抽象地存在并难免屈从于统治阶级的思想;关于在现实存在的各种价值冲突中,只有先进阶级的阶级诉求才或多或少代表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并最终为历史所承认;关于只有现代无产阶级“消灭阶级”的阶级诉求才真正代表了人类的未来,用所谓“人类性”否定工人阶级的“阶级性”本身就是资产阶级的阶级诉求等等,在今天仍然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其二,旗帜鲜明地用真理的客观普遍性反对以价值真理否定客观真理的主张。正如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曾反复指出的,世界的存在不在于其“统一性”、“思维性”,而在于其“客观实在性”,即“物质性”;同样,作为客观世界正确反映和把握的真理,其根本特性也不是别的,而只能是“客观普遍性”。因此,价值性只是真理的诸多特性之一,不是其最根本的属性,更不是其全部属性。真理最为根本的性质还是其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和认识为转移的客观普遍性。所以,从认识论根源看,上述观点是把真理性归结为价值性、以价值真理否定客观真理而必然发生的误判。尽管我们曾经忽视过真理的价值性,当前和今后有必要从这一方面拓展对于真理的认识,以表明其与主体实践的内在关联。但是,也必须明确,以“价值真理”取代“客观真理”,其要害就是否定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历史观。特别是,当国际资本主义还居于强势地位并演绎出霸权主义、新殖民主义种种新版本的今天,绝不能奢谈“全人类利益高于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普世价值高于社会主义价值”。

其三,真正确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精髓,即经济生产方式的历史基础地位。我们必须以此为指导,积极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彻底澄清非马克思主义的歪理邪说。

二、必须以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为实践基础,把准与遵循社会核心价值观自身发展的规律

马克思从人的发展角度把人类历史分为三大形态,揭示了人的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客观规律,即“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关系”和“自由个性”三个阶段。三种社会形态下的社会核心价值观依据不同的经济生产方式和伦理基础而呈现出不同的样态。其一,传统社会核心价值观以自然经济与“人的依赖性”的身份伦理作基础进行构建,它极力为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的预先设定的合理性和注定的德性、职责和命运的合理性辩护。在这种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人的依赖关系中,社会组织同血缘联系以及政治统治关系相重合,人与人之间联系的纽带是权力,社会奉行的主体意识和核心价值观,是权威主义、整体主义。其二,西方现代性社会以商品经济和契约伦理为基础建立了一套社会制度及其相应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在这里,一方面“资本主义的精神”通过理性契约的方式摆脱了人的依赖和人格化的神的依赖;另一方面,又陷入“工具理性”的泥淖里和物的依赖关系的异化世界里。其三,社会主义现代性社会在对前两大社会形态扬弃的基础上,通过生产关系的革命,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主体地位的确立为基础,以志趣和能力作为人与人之间联系的纽带结成自由人联合体的社会,从而构建了彰显“人民主体性”、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核心价值观,其主导意识就是人的自我实现和与人的自我实现密切相关的集体至上原则,这样,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实现了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的统一。

任何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的形成,都要认识和总结人类文明发展史和正在发展着的社会实践。也就是说,核心价值观不仅要概括和总结意识形态的理论体系价值,而且更要概括和总结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及正在进行中的社会实践。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正是对这一规律的科学揭示。

三、以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为出发点,抓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特别是以“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与“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为科学论断的两次质的飞跃,具体地、历史性和现实性地将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囊括统一起来,实现了对人的本质的全面而具体的再现,不仅突出了人与动物根本区别的类本质,而且强调了具体的现实的个人之本质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为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方面,就是要明确与坚持以下几点:

其一,党员干部层面,积极培育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党员干部的觉悟性与自觉性,使他们能够真正尊重和发现人的内在本质并开发出来,充分地实现人的自然成长过程。这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项使命,更是当代中国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的职责所在,每个党员干部首先应该具备这种觉悟与自觉。

其二,社会公民层面,在深化以人之需要和利益为本的科学发展的同时,倡导人们追求道德高尚、精神超越、价值提升的有“意义”的生活,追求有文化品位的人格。

其三,国家层面,既合理满足和协调人们生活中不同层次的需要和利益,又坚决反对与摈弃为维护自身利益而忽视自然成长过程,有意识地把人性束缚在基本需要层次上的资本主义价值追求。

其四,制度与机制方面,充分重视需要和利益的基础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纲,深刻剖析深藏于精神理想之后的需要与利益制度机制。这是使人们从社会、自然、精神三大属性相统一及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次相协调角度,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自身需要与利益内在一致性(即需要和利益明朗化)的关键,也是使人们在实际落实过程中能否切实感受到作为最高目标的“自由全面发展”逐步实现的载体。

必须明确,强调需要与利益的基础地位,不是庸俗化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及其指导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而是要凸显其对完善自身本质的规范与引导作用。

四、坚持客观真理与价值真理的有机统一,高扬“人民主体性”的社会核心价值旗帜

构建核心价值观必须体现价值的主体性,体现对社会的科学认识应当是客观真理与价值真理的统一。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对其认识来讲,不仅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搞清楚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也要从社会主义的价值主体出发,弄明白这样的“主义”对我们有什么价值,为什么需要这样的“主义”,怎样去建设符合这种主义要求的各种制度、体制、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而我们过去所犯的错误,恰恰在于忽略了社会主义与人民之间存在的价值关系,离开了人民这个价值主体的需要去认识社会主义,价值主体的缺位导致对社会主义的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的固守,形成类似“贫穷是社会主义”之类的荒谬认识。

高扬“人民主体性”旗帜,在核心价值观中的“培育”方面的要求:

其一,对“人民”这一概念作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与把握。“人民”不仅是集合概念,而且是辩证概念。“人民”总与人联系在一起,而每个人都是活生生的独一无二的“在者”。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主体的人民,同样必须与现实的一个个具体的个人联系起来。这样,既可以消除所谓“整体主义”的弊端,也可以防止专制主义存在的可能。

其二,在培育中真正把作为主体的人民与其利益联系起来。主体意识和利益意识是价值观念结构中的两个核心,它们是内在联系在一起的。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当前,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当中,既要体现核心价值人文精神的时代特点,又要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就必须在特别关注与研究社会转型是各种利益矛盾的同时,强调体现人民主体的的价值追求与价值取向,尤其要体现与把握人民主体对利益的追求。

其三,把人民主体与主体的核心统一起来。主体与主体的核心是两个不同概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坚持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无从谈起核心价值中的人民主体的理念;也必须防止把人民主体的核心等同于人民主体,用共产党来替代人民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主体的错位现象发生。

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神精华

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为指导,2012 年11月,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从“三个倡导”的角度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明确以下几点:

其一,“三个倡导”是从文化层面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进一步、更高层次的回答。

其二,该提法坚持以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为实践基础,把准与遵循了社会核心价值观自身发展的规律,抓准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人的出发点的基础上,以“实质”与“形式”相统一的方式实现了“人民主体性”。

其三,实现了价值层面的国家、社会、公民三者的有机统一。就国家层面而言,一方面,通过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制度,保证社会发展方向;另一方面,依据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制定了与这一特征相适应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有效的运行方式,以保证社会主义的活力。这样就从“实质”上既适合了现实的需要,又保证了共同富裕乃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的实现。因此,“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观念”的倡导,是“人民主体性”在国家层面的体现,它反映的既是社会主义国家对未来理想社会的倡导,又是人民对这一理想社会的憧憬和认同。而关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观,既反映了国家对社会主义公民的要求,也是人民对自我的要求,是“人民主体性”在个人(公民)层面的自觉体现。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6566(2016)010-0065-03

[收稿日期]2015-11-13

[作者简介]马向荣(1967—),男,甘肃天水人,中共天水市麦积区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为党史党建。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培育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偏向”不是好导向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
犬只导向炮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