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政治经济学?
2016-02-12张旭
张 旭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政治经济学?
张旭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短时间内构建起了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改革开放以来,经过艰苦的努力,我国已成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的经济体。这些成就都是举世瞩目的。当前,我国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处于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如何系统地总结和梳理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理论观点,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引领中国经济向更高水平发展,是十分迫切的重大课题。2015年11月,中央政治局就“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进行了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实践,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成为经济理论界的重大历史使命。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历程
理论既是对实践的总结和提升,也直接指导着实践的发展。事实上,新中国成立以后,就一直进行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探索。这些探索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苏联范式的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化;二是针对国情,对伟人和领袖经济思想的总结;三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中国改革进行不断的理论创新。
新中国成立后,在经济理论上我们最早接受的是苏联的政治经济学,在经济实践上也以苏联模式作为自己的发展模式。但是我们很快意识到,由于发展初始条件不同,中国不能简单地模仿苏联,开始了中国化的探索。“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他们的短处、缺点,当然不要学。对于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也应当采取这样的态度。”*《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1页。我们今天所取得的成就,就是既继承、吸收,又根据国情、世情创新的结果。同时,我们还通过对毛泽东、陈云、张闻天、邓小平等领袖人物的经济思想的研究,形成了一系列的专门的理论成果,并根据变化着、改革着的实践,不断提出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共同富裕的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等。
党的十八大以来,又进一步发展出关于树立和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的理论,关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理论,关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理论,关于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的理论,关于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理论,关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理论,等等。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过程,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的理论总结,同时,创新的经济理论又直接指导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促进了经济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化中面临的问题
形成了理论观点是一回事,形成理论体系是另一回事。作为一个科学的体系,不是任意制造的,而必须有科学的概念和范畴、紧密的内在逻辑、合乎规律的逻辑展开。从这个意义上讲,严格的科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还远未形成。
诚然,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程中,已经形成了比较丰富的理论观点,但是,这些理论观点中,哪一个观点是居于理论体系核心地位的,尚未达成共识。我们知道,一个科学严密的体系,首先要有大量的概念、范畴。目前,存在着三套概念、范畴体系:一是马克思经济学给我们提供的宝贵遗产;二是现代经济学提供的各种工具;三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的政策经验。
在这三部分可作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来源的内容中,有些概念范畴是含义相同,可以通用的,比如商品、货币、利率、市场,等等。有些概念范畴含义是不同的,比如马克思经济学的资本概念和现代经济学的资本概念是有着本质区别的。还有些概念范畴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的,是中国特有的,比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因此,能否形成一套新的概念范畴体系来组织整个逻辑结构,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需要深入细致的科学研究。这是一个科学的约束。
另一个困难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从理论层次上来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化和时代化。对于这一点,大家基本意见是一致的。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又处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发展形态,是发展过程中的形态。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尚未完全定型,我国的工业化还处于发展的加速期,距离全面的现代化还有较大的差距,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还看不很清楚,这就使得难以科学地、逻辑一贯地将各种理论观点和政策举措有机地整合起来。这可以说是一个实践的约束。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建构的原则
事实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体系建构始终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如果说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建构主要是反思苏联政治经济学,力图摆脱苏联政治经济学的影响的话,改革开放后,则主要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针对中国的国情和具体实践不断展开的。在国家层面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在学术界则主要是围绕构建“中国经济学”的探索*参见张旭:《中国经济学的构建与发展》,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这些探索的直接理论成果,就是形成了一系列的理论观点;这些探索的直接实践成果,就是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构建原则的讨论,其实质是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政治经济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构建,至少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马克思主义原则。我国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相结合。这是必须坚持的首要原则。离开了这一点,就不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因此,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迫切需要经济理论工作者重新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范畴、理论和方法,正本清源,分清哪些是属于马克思主义的,哪些是附会在马克思主义之上而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即便是属于马克思主义的概念、范畴、理论和方法,也要分清哪些是教条的马克思主义,哪些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继承、发展和创新。
二是中国原则。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必须立足于中国的实际,立足于中国的国情、社情,不能好高骛远,也不能食洋不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应该是经济学的中国学派,是解决和解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的运用和总结。这就需要我们在认真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的同时,要深入研究中国的现实。对现实情况不清是目前比较普遍的现象。这种状况不改变,会导致研究的片面化和碎片化。
三是发展原则。“发展”在这里有两个含义: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本身是在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中的,不宜草率地进行体系的固化。就目前的情况看,形成完整科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的条件尚不成熟。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序言”中指出,“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92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建构也必须以此为依据。二是要合理吸收现代经济学中的科学成分。正如马克思主义不是固步自封的一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强调“特色”的同时,也不是脱离现代经济学发展之外的,既要有独立性,也要有兼容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的构建,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贡献,也应该是对现代经济学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