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学派与其他学派的时空维度比较
2016-02-12李彦
李 彦
深圳学派与其他学派的时空维度比较
李彦
深圳学派的产生与其他学派所展开的时空是不同的。深圳学派不是师承性学派,现代写作方式经历了网络时代的变革,人们所体验到的是一种媒介化的时间观。深圳学派与其他学派所处的城市空间属性不同、结构不同、空间生产方式也不同。“全球视野、时代精神、民族立场、深圳表达”,这一概括浓缩了深圳学派建设的时空定位,各种社会力量应共同推动其繁荣发展。
时间;空间;深圳学派
古今中外,学派的命名方式有多种,其中之一是以地域命名的学派,主要因该学术共同体的活动主要集中于某一特定的城市而得名。诸如中国的扬州学派、常州学派、岭南学派、京派、海派,国外的法兰克福学派、奥地利学派、芝加哥学派、洛杉矶学派、伯明翰学派等等,都是从一个地方性学派发展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学派,这些城市的发展也与学派的弘扬紧密相连。学派的兴起,可以帮助一个城市打造自己的文化品牌,也有助于增强本地区的文化凝聚力和辐射力。有学者认为,对于深圳而言,要想真正实践“文化立市”战略,拥有国际交流的话语权,最重要的,莫过于拥有自己的学派。
时间和空间是一切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或固有属性。一方面,物质的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另一方面,空间和时间也无法脱离物质运动而存在。纵观人类发展史,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在具体的时空中展开的,并且受到时空条件的制约。在现代社会,科技进步与应用大大缩短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规模化生产的基础上,释放了人们的自由和休闲时间。另一方面,人类能动力和主体能力不断扩展着现实的技术空间。媒介化发展拓展了人们的日常交流,产生了空间的延伸。
深圳学派的产生有其特殊的时空条件,它是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现代化过程中产生的,与其他学派所展开的时空不尽相同。本文将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对深圳学派与其他城市学派进行比较分析,以期促进深圳学派的建设与发展。
一、深圳学派与其他学派的时间维度比较
其一,学派的文化土壤不同。从时间上来讲,深圳学派不是师承性学派。深圳经济特区建设的时间只有短短三十几年,其文化积累不足。城市的文化竞争,是文化存量的竞争,更是文化增量的竞争。在文化存量不足的情况下,深圳另辟蹊径,在文化增量上下功夫。深圳学派倡导的就是一种文化增量。这种增量的价值定位预示着深圳学派必定区别于传统的城市学派,具备新的内涵和价值取向。[1]在讨论深圳学派研究时一定会讲到深圳的历史文化土壤,深圳从开始被论及“文化沙漠”,在其光芒闪耀的GDP背后,并没有秦砖汉瓦的悠久历史,更没有令人称道的文化积淀。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人说深圳从文化沙漠到长满庄稼。2013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深圳“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称号。深圳花了整整十余年,摘掉了“文化沙漠”的帽子。今天,深圳共有公共图书馆625个,实现了每万人拥有一座图书馆的目标。每年在图书馆借书10本以上的深圳市民超过10万人。深圳读书月累计举办了5800多项主题活动,参与其中的市民人数从首届的170多万人次上升到2015年的1200多万人次。[2]除了不断推动全民阅读的发展,深圳还形成了“两城一都一基地”的文化特色,即图书馆之城、钢琴之城、设计之都和动漫创意产业基地。这些文化立市战略,形成了深圳鲜明的文化特色和城市特色。
其二,学术生产方式不同。深圳学派的提出时间及历史背景与其他地域性学派不同,如岭南学派产生的时间是明代,而众所周知的京派、海派主要是指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两个特色鲜明的文学流派,两者都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左右,京派是聚居于京津两地的一个文学流派,而海派文化则是以活跃在上海的一些作家派别为代表。随着时间的推移,京派和海派文化也融入了现当代的元素,有了现代的京派和海派。深圳学派的提出远远晚于其他地域性学派,其产生是以社会现代化、以第三次工业革命、以通信技术调整发展为背景的。“互联网+”时代,学者不仅可以免费获得海量的数据,不必再囿于图书馆里,也为更多人员的跨界参与提供了平台。大数据技术也使过往需要人工分析的数据可以被电脑智能抓取并且得到分析结果。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即讯息”,每一种媒介所传递的方式不同,对人的感官所引起的反应也不同。现在的媒介可以根据每个人的性别、兴趣、职业、位置等多元维度进行个性化推荐,基于数据挖掘的媒介改变了讯息传播的传统模式,技术决定了个性化的内容。学术写作、学术传播的方式不同以往,体现出交互性、即时性、开放性等特点,其搜索讯息的范围和广度超乎想象,而其传播方式也能即时分享到世界各个角落。
其三,媒介化时间观不同。“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句口号反映了深圳改革开放初期的时间观念和效率观念。现在人们的时间观念进一步被媒介所变革。技术革命通过改革人们的社会实践方式,进而改变了人们活动的时空,人们的时间观也随之变化。“正如爱因斯坦在相对论中强调速度对时空的重要性,随着新媒体在传播速度上的进一步加快,时空观及媒介时空也再一次发生了变化。”[3]在媒介化发展方面,深圳也走在全国的前列,高科技企业引领发展潮头。例如,深圳腾讯计算机公司的发展见证了媒介技术的变化,从1998年创立之初到现在,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网络提供商,能够满足用户从即时通讯到资讯、娱乐、商务等多方面需求。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提出“媒介是人的延伸”,他将媒介视为因改变时空关系而改变人们感知能力的加强或延展。[4]技术的发展不仅变革了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生产方式,也变革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另一方面,新媒体的使用会挤压抢占人们的时间。我们常常感觉到时间被各种媒介讯息充斥,时间变得碎片化,现代社会的人们都不同程度地患有“媒介依存症”。
二、深圳学派与其他学派的空间维度比较
其一,学派所处的空间属性不同。空间是事物发展的重要维度,中国古代的地域性学派如湖湘学派、扬州学派、常州学派等等都是因其学者当时活动在那一地区而得名,中国古代的地域性学派多以研究传播文化、阐发经典为特征。这些城市学派的研究与其城市发展、城市定位等密切相关。经济、贸易的繁荣也促使文化的发展,如“扬州在当时是东南地区的大都市,交通发达,商业繁荣。资本主义经济,正在滋长。这不能不反映到思想界来。汪中、焦循、阮元等人在某些问题上所以能有比较先进的思想议论,自然是客观现实的产物。加以当地的达官贵人和巨商大贾,都以礼贤养士为风雅,一时有名望的学者名流,都喜欢留寓扬州,成为东南人文荟萃之区,也确是事实”。[5]“20世纪70年代以后,无论是人们日常生活还是科技研究和艺术创作,社会普遍地经历了空间体验的剧烈变迁,人与人交流所需的时间和空间随着交流与通讯技术的进步而大大缩短,这种时空压缩带来的结果是人们在感受和表达时空面临各种新的挑战和焦虑,从而引起一系列的社会、文化和政治上的回应。”[6]“全球视野、时代精神、民族立场、深圳表达”,这一概括浓缩了深圳学派建设的时空定位,体现了深圳学派建设的时代要求和文化担当。空间属性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如空间的开放性、空间的距离、空间的位置等等。物理上的空间位置以及政治经济上的空间定位都影响着一个学派学术研究的视角,物理空间上来讲深圳处在毗邻港澳的特殊地理位置,经济上深圳被设定为特区,现在深圳提出大力发展湾区经济,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桥头堡。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深圳从一个只有几十万人的小渔村成为一个有近两千万人的大都市,这一过程中不断实现着资本的积累、空间的重组等,进而影响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迁。
其二,学派所处的城市空间结构不同。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帕克认为城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城市发展的过程就像生物一样为了适应生存去改变环境的生态过程。城市一方面从中心向外扩张,显示了城市的机体扩展。“另一方面,在扩展的过程中,城市又形成了分化,形成了不同的自然区域(也就是社区)。”[7]有学者将芝加哥学派与深圳学派相比较,深圳作为移民城市,与芝加哥加早期的社会人群、移民文化、社会研究等有诸多相似之处。芝加哥学派的兴起,某种程度上得益于其对城市空间的阐释。城市的居住、隔离、分层、公共卫生、亚文化等问题都是非常重要的研究对象,也是值得深圳学派进行实证研究的领域。在深圳,人口数量急剧增长,户籍人口与非户籍人口严重倒挂,医疗、教育、生活资源不足。此外,深圳还存在着发展不匀的分化现象,各个区的差别很明显。以2016年第一季度的GDP数据来看,深圳市福田区的GDP位居第一,而位居十个区最后一位的大鹏新区GDP还不到福田区的十分之一。有人说福田的经济发展水平堪比欧洲,而大鹏的发展则像是南非。不但是各个区差异明显,即使是同一个区也存在着发展不均的问题。缩小原特区内外差别,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政府力致力于实现的目标。地缘特征、社会定位共同产生并构建了深圳学派所关注的导向之一。
其三,学派所处的城市空间生产方式不同。“空间生产严格地说是法国思想家列斐伏尔开辟的一种社会理论视角,但从当代国际理论发展看,它不是一个局部问题和学科视角,而是具有元理论发生(即为空间的社会历史属性及其变迁机制提供一种普遍化的概括)的综合视角,涉及多方面问题、多个学科和多种理论思潮。”[8]在现代社会,这个城市是权力、资本、阶级博弈的产物,这几者的力量综合起来使城市空间成为其生产的中介和产物。1990年以来,中国城市空间结构发生着重大变化,深圳经济特区亦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人们通过媒介创造并体验着“共同体”的感觉,在消费社会里不断体验着符号消费的满足感。现代社会中的空间生产不仅包括实体空间,也包括虚拟空间,并且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越来越受到虚拟空间的塑造和改变。深圳学派的视角当然不应囿于深圳的地方性发展,还应关注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所发生的空间生产转变,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学术问题。
任何一种学派的研究都是在一定特定的时空中展开的,并且受到其所处时空条件的限制。学者的研究往往关注于影响力较高的城市学派,而忽视那些相对分散的地域学派,对于各学派之间横向比较的研究也比较缺乏,学派之间交叉研究的创新性成果不足。通过对深圳学派与其他学派的时空维度比较,旨在明确深圳学派的现实定位,把握时代特色,抓住研究重点,更好地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广其文化成果,推动深圳学派建设从萌芽走向成熟。
[1]深圳学派:改革创新孕育深圳表达[EB/OL]人民网.2013-08-07.
[2]书香深圳:从文化沙漠到长满庄稼[N].时代周报,2016-04-19.
[3]何镇飚,王润.新媒体时空观与社会变化:时空思想史的视角[J].国际新闻界,2014,(5).
[4][加]马歇尔·麦克卢汉著.理论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5]朱煜.扬州城市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历史教学,2009,(2).
[6]王志刚.新马克思主义空间批判范式及当代意义[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5,(5).
[7]李蕾.城市社会学芝加哥学派主要理论评述[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9,7(No.4 Vol.11).
[8]胡大平.空间生产:当代人文社会科学新的理论生长点[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09-01.
责任编辑:周修琦
G122
A
1673-5706(2016)04-0120-03
2016-06-15
李彦,深圳市委党校杂志社讲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