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弱水三千,仅取一瓢
——紫砂《石瓢壶》美感赏析

2016-02-12沈菊萍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16年11期
关键词:石瓢紫砂陶方圆

沈菊萍

江苏宜兴 宜兴 214221

弱水三千,仅取一瓢
——紫砂《石瓢壶》美感赏析

沈菊萍

江苏宜兴 宜兴 214221

对于紫砂壶的设计而言,既能折射出一定水平的审美价值与优秀文化,又能满足人们对紫砂壶形体艺术追求的就是一把好壶,《石瓢壶》此壶可赏、可玩、可进行美学分析,有一定的文化内涵,是实用与欣赏的佳器。

石瓢壶;艺术之美;紫砂收藏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宜兴紫砂艺术有着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宜兴紫砂壶的形态,“方非一式,圆不一相”,可以说是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令人目不暇接。在中国的陶瓷中,陶器虽早,然而自从瓷器发明之后,便出现了后来者居上的局面,陶器落在了后边,只能做些民间的应用杂器,所谓“不登大雅之堂”了。自从紫砂用作茶壶,明显改变了这种地步,它倍受推崇的程度有的超过了瓷器,可以说,能够与瓷器相媲美的,在陶器中莫过于紫砂了。时至今日,它依然保持着蓬勃发展的趋势,且名家辈出,创新无限。自古以来,与方圆文化相关的艺术形式和艺术作品不胜枚举,紫砂壶艺亦不例外,这些作品以不同的风格特征诠释着方圆之道,流露出方圆之美。紫砂壶《石瓢》便是深刻地融入了方圆文化的一件作品,该壶在形象和内涵方面吸取了诸多文化和艺术元素,尽显方圆之美。对于紫砂壶的设计而言,既能折射出一定水平的审美价值与优秀文化,又能满足人们对紫砂壶形体艺术追求的就是一把好壶,《石瓢壶》此壶可赏、可玩、可进行美学分析,有一定的文化内涵,是实用与欣赏的佳器。

石瓢最早称为石铫,铫在辞海中释为吊子一种有柄,有流的小烹器。铫从金属器皿变为陶器,最早见于北宋大学士苏轼《试院煎茶》诗:“且学公家作名钦,砖炉石铫行相随”。苏东坡把金属“铫”改为石“铫”,这与当时的茶道有着密切的关系。苏东坡贬官到宜兴蜀山教书,发现当地的紫色砂罐煮茶比铜、铁器皿味道好,于是他就地取材,模仿金属吊子设计了一把既有“流”(壶嘴),又有“梁”(壶提)的砂陶之“铫”用来煮茶,这“铫”也即后人所称的“东坡提梁”壶,这可谓最早的紫砂“石铫”壶。从留传于世的石铫壶看,至陈曼生、杨彭年时期,已有了很大的变化,更趋向文人化、艺术化。“曼生石铫”主要特色是上小下大,重心下垂,使用稳当,壶嘴为矮而有力的直筒形,出水畅顺,壶身呈“金字塔”式,观赏端庄。那么,紫砂“石铫”何时称“石瓢”呢?这应从顾景舟时期说起,顾引用古文“弱水三千,仅饮一瓢”,“石铫”应称“石瓢”,从此相沿均称石瓢壶。

艺术之美是人的情感自然流露的结晶,那些人性化的设计和对自然物娴熟的取舍妙用,归根到底是要把握人们普遍审美的情趣和规律。有些形在生活中往往会被人们所忽略,但它一出现人们就会感叹它的美、向往它的美,产生收藏、把玩的愿望。像《石瓢壶》这一类型的作品,是会产生这样的效果的。

紫砂陶艺不是一句空泛的言词,而是有非常具体的形式和内涵,其中包含着一种精神品质和艺术风格。紫砂陶艺的传统是在长期生活中,也在工艺制作中形成,审美经验和爱好的积累,都同时延续和沉积着,成为人们观念上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着的一种原则。宜兴紫砂陶与文化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有机结合,融合交汇,密不可分。纵观紫砂陶艺发展轨迹,无不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无不继承民族文化的精髓,无不融汇文人文化的气息,在长期的历史磨合中,在陶瓷文化的表达中获取了生命的永恒。

[1]《紫砂春华-当代宜兴陶艺》 叶荣枝、赵锦诚锦 香港市政局香港艺术馆 1988年版

猜你喜欢

石瓢紫砂陶方圆
十月打了霜
大禹治水
紫砂陶刻“稚子垂纶瓶”的创作及评析
“菱花石瓢壶”的艺术魅力
浅析紫砂经典器型“石瓢”的前世与今生
撞不周山
浅析紫砂陶的造型与审美表达
论紫砂陶刻的装饰与发展
“石瓢壶”探艺
开宗立派 重构传统——吴鸣紫砂陶艺历史价值之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