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述《菱花提梁》的艺术创意

2016-02-12范新强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16年11期
关键词:菱花紫砂陶竹节

范新强

浅述《菱花提梁》的艺术创意

范新强

《菱花提梁》巧妙利用阴阳线条,将筋囊器的细腻精致表现得更为大气。壶身在柔和的弧形中隐含着棱角的曲张,呈现一种中和之美,壶身线条弯曲有致,如瓜囊样式,风格严谨,壶嘴坚挺有力,出水顺畅,流线揉和中见刚强,利落流畅的线条凸显一种阳刚之美。

菱花提梁;艺术创意;线条

在紫砂数百年的发展中,艺人们广泛吸收了中国传统艺术中各类造型艺术的精华,并十分贴切、有机地结合到紫砂的造型艺术中,使其更加完美,真可谓集立体造型艺术之大成,在造型艺苑中堪称典范。紫砂《思泉鼎竹》壶的创作是在继承传统制作技艺的基础上,精心制作的一件打破紫砂壶艺传统造型的陶艺珍品。

宜兴紫砂陶土细腻精致、得天独厚,可塑性优良,自被发现以来,一只备受世人的钟爱,以紫砂陶土为原料的紫砂手工艺品,更在世界工艺美术之林中占有一席之地。历代紫砂艺人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将精湛的技艺、丰富的情感和深厚的文化素养等融入紫砂陶艺作品中,使之不仅具有充分的使用性能,更富有独特的艺术和人文魅力,给予人强烈的精神感受。

一件成功的创新作品,不仅需要造型结构具有新颖别致的外在形态,还需要以形写神、以形传神。形与神,是紫砂壶创作和审美过程中需注重的一条重要鉴赏标准。其形,是壶的外在形态;其神,则是壶所包含的精神面貌和内在意蕴。《思泉鼎竹》壶身别致,在潜移默化中带给人强烈的精神共鸣和情感力量,真正折射出紫砂陶艺的无限魅力。

将竹化于壶体,品茗之余,反而会心生宁静。竹子心无杂念,甘于孤寂,不图华丽,不乐虚名,不求闻达于莽林,不慕热闹于山岭,百年而去,独有风味。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渐渐地,你会发现,仿佛自己早已幻化成竹,不求名利,放开心事,悠然处之。

《思泉鼎竹》此壶在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创新,以竹为题材,壶身椭圆形,平底圈足,嘴、把、钮均为竹节形状,竹节苍劲疏瘦,颇有意味,竹节造型的壶把竹韵悠悠,呈上粗下细之势,整壶中正沉稳,饱满韵致,相得益彰,趣味无穷。壶钮的竹节更是缭绕,是整把壶上的点睛之笔。

《思泉鼎竹》壶的创作是将个人“意识形态”与“事物形体”的巧妙转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将源的思想文化内涵融为一体,并在此壶的创作中寓于其中,所以整件作品“内柔外刚”,《思泉鼎竹》壶整体感觉不仅仅有一种简单的艺术构造,更多的是蕴含在“壶内”的思想内涵,《思泉鼎竹》壶风格隽秀而高洁,给予人怡情自然的人生感悟。这也是“意识形态”的思想转变成“实物形体”的最高境界,也是艺术文化领域的更高造诣水准。

创新是当代紫砂艺人必须面对的现实课题和历史责任,壶艺的传承与发展在形式上可以多种多样,而紫砂文化的传播与弘扬,又需要通过壶艺载体得到包容和衍伸。以优秀的、富有时代精神的文化语言诠释紫砂、解读壶艺,才能不断地创作出新的作品来。随着时代的进步,紫砂壶艺的创作也要有效吸纳现代美学和西方美学理念,才能使宜兴紫砂壶成为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上也是独树一帜的艺术品。

每一把优秀的紫砂壶艺作品,都能产生一种使人百看不厌的吸引力,以至于令人一掷千金、如获至宝。除了精致的制作技艺和完美的实用功能外,它还蕴含着深邃的艺术魅力和人文风格。紫砂壶十分丰富的表现形式,变化多样的造型、不拘一格的装饰等都是紫砂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造型装饰相得益彰,再融入自然人文等方面的内容,使得紫砂壶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1]《砂壶集》 香港海洋紫砂陶艺公司 远东出版社 1986年版

猜你喜欢

菱花紫砂陶竹节
廖瑞霖:竹节人
竹节人风波
紫砂陶刻“稚子垂纶瓶”的创作及评析
论“四方菱花壶”的艺术特征
“菱花石瓢壶”的艺术魅力
封面人物
“竹节人”中说“趣味”
论紫砂壶“菱花提梁”的艺术审美
浅析紫砂陶的造型与审美表达
论紫砂陶刻的装饰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