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价值观的培养路径探析

2016-02-12黄琳武正雄

天中学刊 2016年3期
关键词:爱国诚信观念

黄琳,武正雄

(1. 韩山师范学院 政法学院,广东 潮州 520141;2. 玉溪师范学院 政法学院,云南 玉溪 653100)

农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价值观的培养路径探析

黄琳1,武正雄2

(1. 韩山师范学院 政法学院,广东 潮州 520141;2. 玉溪师范学院 政法学院,云南 玉溪 653100)

为了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尽快融入农村,探索农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价值观建设路径十分必要。在培养农民爱国价值观方面,应理清农民思想上家与国的关系,让传统农民对家的爱转化为现代理性的家国之爱。在培养农民敬业价值观方面,应将敬业观建设与农民归宿感、尊严感、幸福感构建统一起来。在培养农民友善价值观方面,可从友善须具备的基本质素即平等、善良、真诚、宽容入手来探寻建设之道。在培养农民诚信价值观方面,可从营造诚信氛围、建立诚信机制、挖掘诚信资源、构建相关环境入手逐步推进。

农民;爱国价值观;敬业价值观;诚信价值观;友善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其凝练为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观。从公民个人层面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农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主体,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农村社会思潮,对于抵制农村中的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减少甚至消除农民观念中一些陈旧的、异质的因素,优化农民观念结构,提升农民精神境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学界从学理层次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内涵、价值等方面的研究颇有建树,在实践层面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地位、方式、主体等方面探索也已起步,对农民观念的现状、原因等问题的探讨成果颇丰。但学界对农村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其是对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价值观的探讨则涉及甚少,这既源于学者们的“术有专攻”,更源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构建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够。有鉴于此,笔者试图就农民群体习得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价值观的路径问题作探讨,以期对推进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所裨益。

一、农民爱国价值观的培养

人是环境的产物。传统自然经济条件下,无论是农民生产的产品种类,还是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产、生活方式都具有相似性,农民有意义的交换和联系很难发生于这种相似性之中。久而久之,这种相似性在无质变的状态中得到固化和强化,聚居一地的农民就像是麻袋里的土豆,有空间位置的关系,却无内在必然联系。“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乡村社会的真实。在自给自足、自得其乐的简单生活中,农民把自己封闭起来,他们与外界建立各种联系的可能和企图过早地窒息了,从而导致他们社会关系的贫乏。当单个家庭发生天灾人祸而无法面对困难时,他们只能求助于资源有限的血缘关系以渡过难关,这从客观上加强了农民社会关系的血缘性和地缘性。这种环境塑造了农民的家、家族、宗族观念,一定程度上模糊、弱化了集体观念、国家观念、爱国观念。只有当平静的日常生活被外力打破,比如列强入侵时,农民的国家观念才会逐渐萌生。新中国建立后,新的人民政权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狭隘的家族观念,为农民国家观及爱国观的产生提供了契机。

新时期农民爱国观念的培养有如下几个有利条件:其一,城乡交流以及市场经济不断冲击农民的传统生活方式及家族观念;其二,医疗保障、社会保障等逐步覆盖,使农民真切感受到国家的温暖与关怀;其三,各种媒介不断地把党改善民生、深化改革、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努力传达给农民。

当前,国家应该继续利用城镇化建设推进新农合、新农保,使农民享受发展的成果,让农民持续感受到国家的正能量,为农民爱国观念的牢固树立建立经济基础。同时,要继续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鼓励、组织农民进城务工,利用各种媒体,将市民观念、国民观念、国家观念、爱国观念充实进农民的思想观念库中,为农民建立健康的家庭观、家族观和国家观提供社会基础。通过以上途径,让农民在思想上理清家与国的关系,使他们对家庭的强烈之爱转化为现代理性的家国之爱。

二、农民敬业价值观的培养

农业作为一种职业非常古老,大约距今八千年前后,农业就从狩猎中分离出来了。黄土高原地处温带,气候宜人,且黄土天性和美、细密疏松,具有了植物生长必需的阳光、空气、水分和土壤,黄河流域上游成为我国农业的发源地就顺理成章了[1]86。

我国关于农民的记录可以追溯至夏商周。《书·盘庚》有云“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在《诗经》和《谷梁传》中不乏农事活动的记录,我们从中不难推断农活已成为当时的基本活动之一。也就是在这里,作为一种不同于狩猎生产方式的向土地投入劳动并从植物上获得报酬的人与“农民”这一名词联系起来了。

农民敬不敬业关键不在于农民。众所周知,土地有三重功能,即生产要素、农村生存保障和农村社会稳定。不同历史时期,三重功能的比重是不同的。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当前,土地作为生产要素的功能较小,而生存保障功能最大。与此同时,农村户口附着的隐形福利在增加,而且由于土地有限,田地的价值再次被凸显,农民的“贵土”意识随之强烈起来。但吊诡的是,目前贵土和贱劳、贱农意识并存。由人多地少导致的人力密集对资本密集的排斥决定了低生产力的现状,从而造成了当前土地产出率高、劳动生产率低的现实。在城乡流动成为常态背景下,向土地投入劳动力的农民慢慢地将其收益与他们在城里打工的同伴的收入相参照。在比较劣势下,从事农业好似鸡肋,成为他们别无选择之后的选择,从“轻劳”进而“贱农”。对此,我们曾设计问卷展开调查。在“您希望您的小孩将来成为:A. 有钱人;B. 有文化的人;c. 当官的人;D. 本分的农民;E. 看孩子自己的意愿;F. 没想过;G. 其他”问题选项上,没有一个选择做本分农民的。在“农民最有可能致富的道路是什么”问题选项上,回答种地的仅为7%。在“农民如果有足够多的地可种,你是否愿意种地”问题选项上,回答愿意和比较愿意的占55%。这反映了近45%的农民不愿意从事农业,他们从事农业大多是无奈之举,职业认同度不高,从事农业是不得已而为之。

那么,如何让农民敬业呢?答案在农民职业选择和职业态度之外。农民敬业价值观的形成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其一是认识问题。人们应认识到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重新强调农业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为农民敬业价值观提供国家支持。其二是价值引导问题。社会上有一种流行的观念,将农村和城市对峙起来,将城市归属于现代,而将农村归属于传统,认为城市代表先进,农村代表落后。这种观念对于农民尤其新生代农民的职业选择具有很强的负面影响。因此,为培养农民的敬业价值观,应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澄清社会上的各种错误认识,强调农业、农村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内在价值,为农民敬业提供价值支持。其三是继续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增强农民农村生活的幸福感,为农民敬业价值观提供物质支撑。其四是提高农业生产力,提高农民收入,不断降低农业生产中体力劳动所占的比例,增加农民劳动中的休闲和娱乐成分,为敬业价值观提供经济基础。

只有国家重视农业,社会主流价值观认同农业,农民在农业中能体验若干休闲和乐趣,农民在农村有归宿感、尊严感、幸福感,他们的人生价值能够得以实现,人性得以升华,农民敬业价值观的形成才是可期的。

三、农民诚信价值观的培养

《说文解字》说:“诚,信也,从言成声”;“信,诚也,从人言。”古人言:“因诚而信”,诚乃实也。信,有严守诺言、言行不悖等义。但“诚信”的总体含义是诚实守信,要求“言必行,行必果”[3]。“仁义礼智信”是中国传统核心价值,诚信道德是中国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民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对于个人而言,诚信是立身之本。诚信是新世纪提出的20字道德规范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在政务、商务、社会等领域展开诚信建设和司法公信建设。现在,这一道德规范上升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农民占中国人口的大多数,其诚信建设事关新农村建设的质量,其状况不仅影响农村的建设和发展,而且影响整个中华民族的综合素质和精神风貌。

在传统农村社会自然经济条件下,人们被束缚在狭小的土地上,大家知根知底,社会信用的确立和维护,靠的是较具弹性的所谓面子和大众舆论,缺乏制度约束。当前,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和西方不良观念的影响,农民越来越频繁地突破原有生活的界限,与陌生人面对面的场合越来越多,他们原有的维持诚信的机制已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需要,“老实人吃亏”的现象时有发生,诚信观念一定程度上被人们所抛弃。在这种形势下培养农民诚信价值观,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其一,通过树典型、办活动、村干部以身作则等方式营造良好的诚信氛围,形成“诚信光荣、不诚信可耻”的风气;其二,建立诚信机制,通过制度规范诚信建设,确保“违信受损、守信受益”,杜绝“老实人吃亏”现象的发生;其三,挖掘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文化资源,复苏人们关于诚信的传统记忆,并将这些资源整合进诚信文化、诚信价值的建设中;其四,构建与诚实守信正相关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使守信者荣、守信者富。

四、农民友善价值观的培养

友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友,从字源上看,在甲骨文中,是两只手朝向同一个方向,有伸手援助之意,后逐渐有了志同道合、支持、帮助之意。善,上羊下言,从羊,从言。言是表达,羊是吉祥。善多义,从人与人关系的方面来说,有交好、亲近等含义。两字相连,则有亲善、和睦等含义。友善意味着关爱他人、与人为善[2]。在中国古代,人际友善的伦理学、哲学思想较为丰富,譬如“仁爱”“兼以易别”“致中和”“忠恕之道”“礼之用,和为贵”等,而刎颈之交、管鲍之交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和而不同”“与人为善”则积淀于人们意识深层中,成为现代日常用语。在民间,“五湖四海皆兄弟”“为朋友两肋插刀”“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等,广为流传。这为农民友善价值观的培养提供了历史文化条件。

友善也是新世纪倡导的主流价值观。重视和加强道德建设一直是中国共产党的核心工作之一。2001年9月,党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提出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20字基本道德规范,这为农民友善价值的培养提供了良好政策与时代条件。

当前可以从友善须具备的基本质素入手来探寻如何培养农民的友善价值观。友善,内涵几个基本因素,即平等、善良、真诚、宽容。友善,是建立在主体地位平等基础之上的,善良是友善的前提,真诚是友善的内在要求,宽容是友善的必要条件。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平等、善良、真诚、宽容这四种基本素养,其友善的价值观才能实实在在地形成,并指导其行为。否则,以为把“友善”这一概念输入农民大脑就万事大吉的想法,只能是研究者的一厢情愿。当前,我们应充分利用市场经济本身具有催生平等意识这一功能,促进农村市场经济建设,鼓励农民投身于商品经济大潮;要进行必要的宣传,催生进而强化农民的平等质素;要挖掘、整理、整合传统文化与当地相关文化资源,为农民善良质素的形成提供精神支持和模范引领;要积极探索友善价值教育,勇于友善价值实践,并营造友善价值建设氛围,为友善价值建设提供法律支持、政策保障。

农民价值观念的产生、形成与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农村、嵌入农民生态价值观中,不能急功近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性和先进性不容置疑,但其自身并不能自发地占领农村思想阵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农民头脑中生根,既需要宣传、教育、感化,更需要农民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文化环境的改变。那种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凭借其时代性和先进性就能自行融入农村的想法,是天真可笑的。

[1] 武岩,廖树芳,秦兴洪.中国农民的变迁[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

[2] 武东生.“和而不同”、“推己及人”与团结友善[J].道德与文明,2002(2).

[3] 徐雅芬.诚信的内涵和机制的建立[J].思想道德教育导刊,2003(8).

〔责任编辑 叶厚隽〕

D422.62

A

1006-5261(2016)03-0025-03

2015-11-11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2XKS018);韩山师范学院博士教授启动项目(514016)

黄琳(1968—),男,湖北孝感人,教授,博士。

猜你喜欢

爱国诚信观念
爱国拥军矢志不渝 扶危济困不遗余力
维生素的新观念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美好生活离不开诚信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爱国是心中唱不完的歌
Application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to the SCS Arbitration Initiated by the Philippines Against China
新闻观念与实践需反转
照片之争,诚信之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