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创新创业环境探讨美国的持续创新力
2016-02-12李世清
李世清
从创新创业环境探讨美国的持续创新力
李世清
美国走在世界经济和科技前沿的秘诀在于不断追求创新,其要素包括人才、全民创新能力、资本、良好的基础设施以及法律环境。在经济新常态下,借鉴美国优化创新创业环境经验,有利于我们实现经济平衡、健康、持续发展,其启示有:一是以创新驱动发展,充分发展政府的引导作用;二是营造人才环境,打造人才高地;三是坚持市场导向,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四是改善R&D经费的支出结构,进一步完善风险资本的投资机制;五是优质的生活环境、独特的人才安居乐业。
创新;创业环境;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美国长久不衰,走在世界经济和科技前沿的秘诀到底是什么?他们又是如何保持持续创新力的?我们应如何在“新常态”下实现新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本文从创新创业环境视角进行探讨。
一、美国优化创新创业环境经验探析
面对中国、印度等经济快速发展和崛起,迫使美国各界不断追求创新,以保持世界领先地位。旧金山市市长办官员在介绍旧金山“硅谷”经验时说,创新是美国的立国之本,也是其综合国力迅速提升并保持世界超强地位的关键,旧金山市在美国城市经济体中,经济发展位列前三,其成功来源于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包括人才、全民创新力、资本、良好的基础设施以及法律环境。
(一)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美国人很早就认识到,科学的竞争首先是人才的竞争。科学家是R&D的核心,要想发展科学技术,首先要培养和造就掌握和应用科学技术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每当美国面临重大挑战的时候,政府的主要对策中总是会提出加强人才的培养。
加强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STEM)的教育。美国教育着眼点在于培养有技能的劳动者。针对美国目前所面临的高素质人才短缺问题,奥巴马政府一直在采取措施改进整个教育体系。在启蒙教育阶段,美国政府通过早期教育挑战基金来支持创新,并对“抢步教育计划”引入了基于绩效的竞争。在小学和中学阶段,“创新教育运动”指引着公共和私营部门联合,以加强STEM教育,这是“争先计划”等措施的补充。高等教育阶段,美国政府要重树美国在全球的领先地位,向社区学院和公共劳动力系统投资,支持新成立的美国未来技能特别工作组的工作,推动公私伙伴关系,以便更好地培训各个年龄段的美国人。[1]
技术移民。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历来十分重视吸引全世界的科研人力资源,对于特殊人才和高技术人才,则采取各种优惠政策,广为延揽,以优厚的待遇和良好的研究环境吸引了大批科学家落户美国。除此之外,美国还不惜一切手段接纳竞争对手的技术专家到美国安家。
留学生政策。联邦政府通过发放助学金、奖学金等政策,每年吸引了国外大量的优秀学生来美读书,他们成为美国社会未来的人才宝库和重要资源。据美国教育部的统计,每年在美的外国留学生在技术方面的研究生比例占主导地位,其中数学和工程方面的博士占55%,工程和计算方面的硕士占50%。[2]
特殊人才政策。美国凭借其科技和经济实力构筑的国家实验室、大学和企业研究中心,财力雄厚,设备精良,待遇较高,常年吸引了大批国外优秀学者来美国进修和工作。1990年,美国国会为了解决商业界特殊人才短缺的困境,开始颁发HIB签证给外国技术人员,以满足美国高科技行业发展的需要。
直接到海外争夺人才。近年来,美国公司纷纷到海外设立研究所,高薪聘请当地优秀人才为其工作。目前,软件等高技术工作和产品研发的外包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也使得美国的人才争夺战的触角直接伸到海外。美国企业在海外廉价使用国外优秀的人才资源,不仅降低了产品成本,也提高了国际市场的竞争力。[3]
合理待遇与人才流动机制。注重挖掘人才潜力,按照市场需要进行选择和调节,是美国人才资源政策的一大特色。无论是在政府部门、企业和高校任职的各类人才,都由供需双方自由招聘。研究人员可以根据课题、经费和待遇等情况决定自己的去向,允许他们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形成了较好的人才流动机制,也形成了合理的人才竞争机制。
(二)自主创新——美国社会的核心文化
把创新视为立国之本。创新是提升美国竞争力、增加就业和实现更高生活水平的重要驱动因素,是美国在全球竞争中建立国家竞争力的根本源泉。美国竞争力委员会2004年的年度报告《创新美国》中指出,只有在智力资源、投入和基础设施三个方面加强美国国家创新体制,才能保持美国科技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和领先地位。
完备的国家创新体系。二战以后,美国建立和完善了政府、企业、大学各司其责,产品市场、资本市场和企业家市场良性互动的国家创新体系。美国创新体系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不同主体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创造了高效的创新生态,使科学家的自由探索、企业的逐利行为、政府的长期目标、高校的有效竞争能够有机地结合。
创新创业更像是美国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从大环境的角度讲,美国为创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美国除高校设立孵化器外,各地也有不计其数的孵化器。这些孵化器不仅仅在技术和决策上对创业给予支持,更有价值的是,建立起了庞大的资源网络,为企业、投资人营造出了一种“共同进步”的氛围。目前美国有1000多家各种形式的企业孵化器,奥巴马总统在2010年的预算案中,安排了5000万美元用于支持企业孵化项目,这也是美国历史上首次由总统提出联邦资金投资企业孵化。[4]
(三)发达的创业投资和融资体系
美国政府对企业经营管理细节不加干预,但在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引导社会力量推进经济发展方面创建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动力机制。美国政府支持小企业融资主要采取以SBA为核心引导商业机构、民间资本对小企业贷款或投资的间接调控模式。今天,美国已构建了以发达的资本市场为基础,以民间资金为主力,以私人或独立的创业投资公司为主要中介,以高利润为保证的创业投资机制。[5]
设立美国小企业管理局(SBA)及小企业投资公司(SBIC)。1953年,美国国会依据《小企业法》设立了小企业管理局(SBA)。自创立至今,SBA已成为美国最大的公共创业投资的提供者,是美国最大的对小企业的独立融资机构。美国还拥有完善的融资担保体系,区域性担保体系和社区担保体系。由地方政府操作的区域性专业担保体系各有特色。
实施小企业创新研究计划(SBIR)和小企业技术转移计划(STTR)。为了鼓励小企业充分发挥其技术潜能,提供激励以推动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商业化进程,1982年7月,美国国会通过《小企业创新发展法案》(SBIDA),实施了小企业创新研究计划(SBIR)。1992年,国会明确规定国防部、教育部、商务部等政府部门每年拨出其研究与发展经费的2.5%,用于支持高技术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与开发活动。SBIR这些资金是以合同的形式或者捐赠的形式交给小企业。对这些企业,SBA不拥有企业股权,也不对利用这笔资金研发出的知识产权拥有所有权。“小企业技术转移计划”(STTR)是根据1992年“小企业技术转移法”设立的,目前,在5个联邦政府机构(商务部、能源部、国家卫生研究院、国家航空航天局、国家科学基金会)中实施。[6]
实施新兴市场创业投资项目(NMVC)。自克林顿政府以来,美国又实施了新兴市场创业投资项目(NMVC)。这一项目主要是为了填补传统的股权融资在中低收入地区(LMI)失灵的空缺。与SBIC项目不同,NMVC项目提供两个关键内容:经济发展和可操作的、密集的技术援助。因此,NMVC项目注重对小企业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两个要素:股权融资——为培育小企业的增长提供一种长期资本;技术援助——提供实际训练型的技术援助,以确保企业的长期成长。[7]
为创业投资行业提供税收优惠。税收政策一直都是影响美国创业投资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联邦政府及各州政府都制定了创业投资的税收激励政策。美国政府在1978年将资本利得税从49%降至28%,当年美国的创业投资额增至5.7亿美元。联邦政府提供特殊的税收激励,鼓励对不发达地区的创业投资,促进其经济发展,比如2000年推出的《新市场税收抵免方案》(NMTC),规定投资者如果投资在促进低收入地区发展的“社会发展基金”,可以从所得税中获得税收抵免。[8]
创业投资体制的主要制度创新。美国的创业投资始于20世纪40年代,突出的制度创新包括:探索创造了“有限合伙制”这一高效的组织形式,有资料显示,美国的创业投资企业中有约70%都采用了有限合伙的组织形式;建立了完善的资本市场体系,为创业资本提供通畅的退出渠道,美国除了建立发达的股票主板市场外,还有NASDAQ、场外交易市场、第三市场等,多层次的股票交易市场为投资退出提供了多样化的路径选择。特别是NASDAQ与主板市场相比,交易门槛更低,更符合创业企业的特点。[9]
(四)良好的基础设施、法律环境
美国的创新创业神话源自一个支持新产业发展的完美环境:高速增长、技术变革、持续竞争、有限的政府干预。
一是大力加强创新创业基础设施建设。近50年来,研究型大学在美国的高等教育系统中扮演着主导的角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R&D活动活跃,人才培养成绩斐然。硕士研究生和博士是美国科研的骨干力量。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学术成果产出很大,这使得美国在《科学》和《自然》等一流科技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数,SCI引文数长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获得诺贝尔和各类科学奖的科学家数名冠全球。1980年“拜-杜法”以后,全美研究型大学均成立了技术转移中心,大学的科研成果向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转化较为活跃,大学成为美国技术转移的核心。[10]
建设国家实验室和研究中心是美国政府加强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目前,美国联邦政府有约700家国家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其中主要分布在国防部、能源部、健康与人类服务部、农业部和NASA等单位。[11]美国非常注重信息共享。对于政府部门和政府资助的项目,纳税人有权索取有关信息。尤其是网络和计算机技术发展以后,信息共享对于美国科研的环境和科技水平的提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2]由于企业往往只投资于能够创造效益的研究,对于以好奇心驱动的研究支持较少,因此主要依靠政府的投入,尤其是在基础研究领域。在美国,尤其在大学以教授为中心开展的自由探索式的、好奇心驱动的、多学科交叉的基础研究受到NSF等政府资助较多,也较为活跃,是美国原始性自主创新的发源地。[13]
二是创造有利于创新的政策、法律环境。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健全的科技立法体系。采取必要措施确保专利评审过程符合新技术开发潮流,制定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
通过立法推动联邦技术转让,促进科研成果向产业界的转化。美国将实验室研究成果向产业界转让视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自20个世纪80年代起通过了一系列联邦技术转让方面的法律,如1980年斯蒂文森——怀德勒技术创新法、1986年联邦技术移转法、1995年国家技术转让促进法、2000年技术移让商业化法等十几部法律,鼓励联邦政府实验室和大学进行技术转让活动。[14]
掌控产业标准的制高点,加强评估及各机构间的交流和伙伴关系。联邦政府通过与产业界标准开发组织的联合,支持国家标准的协同性,另外还组织技术开发者、可能的技术使用者、所涉及的行业企业、消费者利益代表团体等有关各方在标准制定过程中尽早展开讨论,并把制订标准的作用及程序视作美国贸易政策的一个方面。评估国家各产业创新的需求状况,审查联邦优先投资项目,确保基础技术领域拥有充足的公共资金,从而保持国家创新体系朝着预期的方向发展。重视各种伙伴关系(包括公私联合体)对促进创新的重要性,并考虑如何促进这些关系;明确界定私营部门各公司间、公司和政府间开展合作与研究的合法范围;考虑制定必要的政策方针以指导有公共部门参与的伙伴关系的建立和运作。[15]
三是建设先进的物质基础设施,发展先进的信息技术生态系统。美国政府继续通过加大投资应对交通方面的挑战,包括投资高速铁路、下一代空中交通控制等。美国政府还提议并计划投资建立国家基础设施银行,以加强竞争和创新,使基础设施投资的回报最大化。
二、启示
在经济新常态下,学习借鉴美国优化创新创业环境经验,有利于我们抢占战略制高点,实现经济平稳、健康、持续发展。肩负着改革开放排头兵重任的深圳,应继续在“十三五”期间,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实施知识产权、标准化战略,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质量引领未来,围绕建设人才高地、资本投入、全民创新创业意识培育、创新创业环境打造等方面,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把创新作为提升深圳市竞争力的核心力量源泉。
(一)以创新驱动发展,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在厘清政府与市场边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引导鼓励作用,制定自主创新权责清单、负面清单,大力推进科研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调动各方力量加大科研投入,推动、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创新研发。加强基础性研发平台的建设,使得企业在此平台上通过竞争来完成资源的配置,限制和约束其不规范行为。大力普及科学思想、创新精神,营造热爱科学、勇于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全面优化创新环境。尤其要强化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优化专利申请资助政策,重点资助发明专利的授权、专利合作条约(PCT)国际专利申请及有效发明专利的维持。[16]大胆改革深圳基础教育体系,注重创新素质教育,实施支持青少年创新的计划,并把创新的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同时,政府以可操作的政策等来促进各类技术创新活动,为企业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投资环境和发展环境,倡导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形式多样的科研合作,尤其是在高风险项目的合作。
(二)营造人尽其才的环境,打造人才高地
坚持引进人才与调动人才存量积极性并举,通过完善创业条件、生活环境、社会保障、住房保障、出入境自由等政策举措,认真落实各项科技政策,进一步激发深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力。继续通过和国内外著名高校在深圳共建高水平研究大学;积极争取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落户深圳。明确人才种类、数量及科研成就、薪酬管理等政策,最大限度支持和帮助科技人员创新创业。运用国家、省、市自然科学基金等,培育一批具有重大原始创新潜力的青年科技专家和创新企业家,打造深圳学派、深圳智造。利用社会力量,定期举办科技创业大赛,打造科技创业品牌,有效推动知识、创意、人才与资本、管理、市场结合,第二届“深圳新生代创业风云人物”评选活动就是很好的形式。依托深圳现有大学载体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支持甚至吸引全国各地大学生来深自主创新创业。
利用前海平台,建立深港人才合作机制,打造深港人才合作示范区,进而创建全国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采取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方式,扩大创新人才队伍,大力引进创新创业团队和领军人才,加快形成高层次创新人才集聚机制。健全创新人才流动机制,鼓励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企业创新人才双向交流;并为创新人员合理流动创造条件。探索有利于人才发挥作用的多种分配方式,完善科技人员收入分配政策。[17]
(三)坚持市场导向,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坚持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支持大中型骨干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充分发挥创新基金引导作用,通过贴息贷款、研发资助等方式重点支持种子期、初创期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活动。[18]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同时争取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支持,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共同设立市中小微企业发展基金,以股权投资方式支持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中小微企业。加快建立健全技术创新、质量检测、知识产权、信息网络、电子商务、创业孵化、企业融资、人才培训等公共服务平台,加大“设计之都”建设力度,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全方位与全过程的创新服务。对企业获得国家重大发明或获奖的重大项目,政府应有奖励激励机制。
(四)改善R&D经费的支出结构,进一步完善风险资本的投资机制
基础研究是创新的源泉和根基,是保持国家长远竞争力的关键。[19]要加大政府投入和引导,联合各方力量,采取多种形式,充分发挥市内不同性质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积极性,开展包括清洁能源、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应用、航空航天、海洋大气、医疗保健、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应用研究,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研究生产出产销对路的高科技产品,既能为企业带来经济、社会效益,又能促进科技研发深入。
深圳科技创新工作应该与国外的风险投资经验结合起来,在现阶段,以政府风险资本为主,慢慢过渡到以私人风险资本和境外风险资本为主。因此,政府应该着手建立一个适宜风险资本投资的环境,一是用政府风险资本吸引各方投资,同时辅之相关政策;二是采取政府贷款担保措施,鼓励金融机构进行风险投资;三是筹集风险基金,做大做强风险投资经营公司,鼓励大公司创设风险企业,进行风险投资;四是建立专门的股票市场(二板市场),为风险企业筹集资金,建立风险资本的退出机制;支持科技型企业研究制定上市路线图,引导企业通过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等资本市场上市融资,推动企业加快发展;五是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外国风险资本的进入。
(五)优质的生活环境、独特的创新文化让人才安居乐业
区域生活环境质量,直接影响着各类人才能否安心在此投资和创业。旧金山商会负责人介绍,如今在硅谷的Apple、Facebook、Intel、Google、Uber等高科技公司,为适应千禧一代工作生活方式,改变过去企业总部远离市中心模式,将企业开发总部基本设在中心城区,以优质的生活环境吸引、稳定千禧一代,让他们从容创新。旧金山的Soma地区十年前还是破旧的厂房,现在已经被创业公司改造并占领。因此,无论是高科技园区还是孵化器设置,他们都把搞好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建设与配套工作置于重要位置。一是生活环境优美,工作区内应有优美的绿化环境、安全的居住环境、良好的文化环境等;二是基础设施良好,交通便利;三是服务设施便利,主要指法律服务、财务服务(银行、股票等)、专利服务、工商注册、税务、海关、检验检疫及进出口服务等,它们对支持高新技术的发明与投产有重要意义;四是文化娱乐(含游戏)、医疗设施完善,形成生活配套体系。
激励、创新、宽容、合作的文化氛围是硅谷、硅滩等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我们应学习借鉴美国经验,为创新者创业者提供广阔宽松的创新空间,多服务、少指教,大力宣扬敢冒风险、富于进取的精神,激发科技人员和企业家进行创新和创业,并对创新和创业失败持一种宽容态度。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容错氛围,对深圳这样一个年轻的、以改革创新为灵魂的移民城市是多么重要。
[1]黄军英.美国科技创新战略[N].学习时报,2011-5-3,http://www.qstheory.cn/gj/gjgc/201105/ t20110503_79200.htm.
[2][3][10][11][12][13]沈建磊,马林英.美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要优势与特征[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07,(10).
[4]罗晖.美国优化创新环境的基本经验[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10,第25卷(6).
[5][6][7][8][9]美国创业政策[EB/OL].http://edu. ifeng.com/news/special/chuangye/detail_2013_08/02/ 28199781_1.shtml.
[14]孙辉.美国创新型国家的基本特征和主要优势[EB/OL].http//view.new.qq.com./a/2006-1102/000042. htm.
[15]对美国国家创新体系演进的几点认识—突出特征、决策过程和创新战略动态[EB/OL].http://www.kanzhun.com/lunwen/557997.htm l.
[16][17][18][19]张云锐.瑞典政府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角色及其对广东的启示[EB/OL].http://www. gdstats.gov.cn/tjzl/tjfx/201510/t20151010_315946.html.
责任编辑:钟晓媚
F124.3
A
1673-5706(2016)01-0107-05
2015-11-10
李世清,深汕特别合作区管委会纪工委书记、党工委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