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意识形态视阈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2016-02-12徐丽霞

特区实践与理论 2016年1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徐丽霞

意识形态视阈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徐丽霞

意识形态不是价值中立的,它本质上是一种价值观,是一种立足于社会存在的价值规范形式,它所具有的维护、批判与教化功能决定了只要国家和阶级存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就不会停止。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和主要内容,高校校园文化是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和前沿阵地,意识形态视阈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要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论地位和本身特点出发,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意识形态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相互促进与发展。

意识形态;校园文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

“国家的发展始终伴随着意识形态的对抗与冲突。这是由意识形态本身具有的维护、批判与教化功能所决定的。只要存在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共生共存,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就不会停止”。[1]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也是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主要内容和根本指导思想。高校校园文化作为我国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载体和前沿阵地,因此,立足当代实践,如何坚持以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引领高校校园的文化思潮,探讨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焕发出更为强大的生命力,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也是当代马克思主义者无可回避的时代课题。

一、意识形态:演变、内涵和功能

从意识形态概念的演变来看,首先使用“意识形态”概念的是法国观念学家、经济学家特拉西,他最早于1796年在法国研究院的一次讲话中首次使用这一概念。之后他在《意识形态的要素》一书中,全面阐述了他所理解的意识形态理论。特拉西用意识形态来指称其彻底的感觉主义理论,试图“通过‘从思想回溯到感觉’的方法,摈弃宗教、形而上学及其他各种权威性的偏见,在感觉的基础上,重新阐发出政治、伦理、法律、经济、教育等各门科学的基本观念”。[2]“作为政治上的共和主义者,特拉西反对拿破仑恢复帝制的理论和做法,因而他的学派被拿破仑轻蔑地称之为‘意识形态家’。”[3]由于出于对自身利益的维护,拿破仑对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家们抱着指责和批判的态度。意识形态于是成为一个贬义词。在特拉西之后,出于对无产阶级利益的深切关注和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批判态度,马克思也在贬义态度上使用意识形态这个词,突出地关注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在社会现实中的作用,他认为意识形态在现实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并赋予意识形态不同于以往的崭新的内涵,就这一内涵而言,学界一般认为,“特指统治阶级的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的、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的观念和意识”,并以此为基点,马克思从此展开了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探讨和批判。必须指出,正如有些学者所强调的,马克思主要是从“存在论”、“功能论”视角,而不是“从科学主义”、“知识论”意义上考察意识形态的地位和作用,因为“马克思的意识形态论不是为了颠倒虚假意识来获致真理性认识,更不是为了建构一个一般社会认识理论,而在于通过意识形态批判来揭示人类生存的状况,并谋求这种生存状况的改变”。[4]此后,意识形态概念,由一个贬义词发展为泛指政治意识的中性词,又逐步由一个中性的政治概念发展成为一个一般的思想文化概念。

我们知道,“意识形态是一个抽象、严肃而又敏感的概念,其自身起源、形成、演变和发展的历史,简单来说,即有一个从纯粹的学科概念到被赋予贬义的政治概念,又从一个贬义的政治概念转变为一个中性、肯定的概念的过程”。[5]而比较困难的是对意识形态的界定,学界对于“意识形态”的含义,可谓是意见杂陈。我们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出发,认为“社会意识形态特指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体系,这种思想体系反映和代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需求和意志,是统治阶级巩固或改变一定的社会关系,聚合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与行为方向,巩固其统治地位的重要工具”。[6]意识形态不是价值中立的,它对社会的发展具有意识导向功能。

尽管不同使用者赋予意识形态不同的内涵,但不论对意识形态作何理解,谁都不可否认它是一个存在的历史事实,它始终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意识形态没有终结,只要有国家和阶级存在,就有意识形态。关于意识形态的功能,人们已形成比较接近的共识。通常认为意识形态具有动员作用、组织作用、引导等作用。也有学者认为意识形态具有社会整合作用、为政治统治提供合法性依据等功能。尽管说法有所不同,但意识形态所具有的一系列“维护、批判与教化”社会功能这一事实,是任何人都不能忽视的,这也是今天关注意识形态问题的主要缘由所在。

二、意识形态与高校校园文化的辩证关系

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认为,高校校园文化是一种以大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主要以课堂、宿舍和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反映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文化形态。高校校园文化与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两者之间存在着以下辩证关系:

首先,两者具有共同的价值诉求。意识形态不是价值中立的,它本质上是一种价值观,是一种立足于社会存在的价值规范模式,是社会不同阶级、群体和阶层利益诉求的价值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最终目的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说到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和根本价值诉求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一价值诉求与具有价值导向性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诉求是完全一致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意识形态教育宣传紧密结合在一起,必将引导和推动高校青年学生形成对自己国家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价值认同和积极践行。

其次,高校校园文化是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在当今社会中,通过校园文化向高校学生传播最新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已成为塑造和引导大学生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主要路径。高校校园文化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块重要传播阵地。因为从作用机制上看,意识形态在本质上是借助文化建设来实现对社会的“引导、整合和控制”。为了充分体现主流意识形态对社会思潮的引领作用,需要加大对不同主体的引导力度,才能让主流意识形态逐渐内化为人们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行动指南。高校校园文化的主体是大学生,大学生这一群体文化知识水平较高、思维活跃,这使得高校校园文化在中国社会具有很强的影响力,也非常活跃。目前,以大学生为主体的校园文化处在思想文化传播的前沿。因此,只有借助课堂教学、宿舍文化建设、校园社团实践活动等不同校园文化的形式和途径将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体现出来,才能让高校学生将校园文化所倡导的精神和价值观逐步内化为个人的思想意识和行动。可见,校园文化建设为主流意识形态内化为高校学生的自觉追求和行动指南提供了现实的路径,是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载体和前沿阵地。

三、意识形态视阈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和主要内容,意识形态视阈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要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论地位和本身特点出发,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意识形态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相互促进与发展。

(一)把握主导权,以主流意识形态为引领的原则。以主流意识形态为引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把握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文化本质的重要体现。这就要求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当代大学生,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有助于打破西方意识形态话语对大学生价值信念的不良影响,有助于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毋庸置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未放松过对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渗透,他们利用电视、网络等一切可以利用的途径和方式对社会主义进行思想宣传和思想渗透,旨在竭力传播资本主义的社会思想和价值观念,并希望这种宣传和渗透能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实现其所期望达到的目的。这种意识形态渗透具有极强的隐蔽性,往往不经意地走进人们的精神世界,渐渐影响和引导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这种思想渗透已成为西方社会实现和维护阶级统治的强有力的思想武器。自20世纪以来,曾有些西方学者打着“意识形态终结论”的旗帜宣传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和“不可超越性”,在我们看来,这只不过是西方学者强化西方意识形态的一种手段而已。事实上,意识形态所具有的“批判和维护功能”决定了,只要存在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就不会停息,意识形态也就不可能“终结”。我们必须加大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和教育,而绝不能简单接受现今流行的关于“意识形态终结”的观点。

(二)面向现实世界,发展创新的原则。马克思主义理论根植于现实生活实践,它将自身视为一种开放性、探索性及未完成性的不断发展的理论,是与时俱进、发展创新的有机统一。面向实践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具备了自我发展、自我超越的机制,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在生命力也就在于此。正是通过向现实社会生活的开放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获得了自己的理论主题和理论内容。而且马克思主义理论也不承认自身是完备的、终极的理论。相对于永恒变动的生活实践,理论必须随着现实生活的展开而开放自身,与时俱进地、创造性地更新其内容和形式。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具有的开放性和有限性本质特征,决定了它始终是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相互作用和呼应的发展着的理论。

从本质上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体现和代表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然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和要求,因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总会表现出其时代特性。所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否具有引导力和凝聚力,关键在于它是否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不断维护和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也要向人们的生活实践不断敞开自身,与时俱进地发展自身,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体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就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而言,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就是马克思主义在面向现实生活实践的过程中应运而生,这些理论就是与时俱进的中国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是体现和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理论武器,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

高校校园文化是传播和巩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途径,它总是与特定时期的政治主题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着直接和密切的关联,总是服务于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主题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简而言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先是经历了从突出政治批判性到服务经济建设的巨大转变,再到凸显科学发展和服务构建和谐社会的转变。伴随着我国意识形态的变迁,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一到多样,校园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走过了服务阶级斗争到服务于经济建设、科学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高校校园文化意识形态功能的发挥方式经历了从关注政治运动到更注重人的发展和关心人的现实问题的人性化方向发展的历程。[7]可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主要是围绕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中心展开,但是这个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是紧扣时代主题进行理论的创新和话语更新的马克思主义,它具有鲜活生命力和强烈的时代内容。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有限性和开放性本质特点决定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就要求以主流意识形态为引领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当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和发展,以增强时代感。与时俱进的当代马克思主义是先进意识形态建设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内容,是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思想保证和行动指南,它对西方意识形态具有批判功能,是抵御西方意识形态进攻的有力思想武器。作为主流意识形态重要载体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以当代的马克思主义为引领,在内容上、形式上要创新,要注重内容的时代性和形式的多样性,使意识形态视阈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与形式与时俱进,反映时代的精神和要求,体现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样才能充分增强高校校园文化的意识形态话语权,才能增强大学生分辨、批判和抵御西方意识形态的能力。

(三)立足功能,批判与建构相结合的原则。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创立新理论之初就指出:“新思潮的优点就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8]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过程中,正是通过对不断运动着的现存社会这一“原本”世界的研究和批判,以及对以前或同时代的思想家们所创造的概念和理论体系这一“副本”世界的研究和批判,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的总结和概括,从而建构起科学的唯物史观理论体系,并形成对未来社会的展望,指引无产阶级变革现实社会的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是在批判的同时进行建构的理论,批判与建构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又一个本质特征。

多元文化冲突,多元价值激荡的局面冲击着高校校园文化,高校校园文化在发挥意识形态功能,用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社会思潮的过程中,面对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渗透和影响,对其进行分析和批判是一种必然。在当今多种社会制度特别是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对立并存的世界中,在进行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充分宣传和弘扬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对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进行分析和批判,是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在发挥高校校园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时,要重视意识形态和校园文化的建构维度,与时俱进地创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推动校园文化的建设能力。毋庸置疑,在高校校园文化意识形态功能发挥的过程中,面对各种社会思潮和非主流意识形态,我们要对其进行批判,但这种批判绝不是简单的否定,而是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否定观对之进行分析和鉴别,从而吸收其中所包含的积极的有价值的思想因素,不断充实和建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和形式,才能使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校园文化建设紧跟时代发展,才能不断提高意识形态视阈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不良意识形态的批判和抵抗能力。

(四)根植现实,理论批判和实践批判相结合的原则。在对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的过程中,马克思不仅强调理论批判的重要性,而且强调实践批判的重要性,理论批判和实践批判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特征。马克思认为,人来到世界上,不但呼吸物质的空气,也呼吸精神的空气,而这种精神的空气就是通过传统和教育而接受的意识形态。但马克思“没有把意识形态当成一种纯粹主观的幻想或毫无现实根基的谎言来看待,没有把它当成毫无用处的虚幻而对之置之不理,而是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现实的存在,只有用实际的手段消除产生它的社会现实才能真正消灭它”。[9]因为任何意识形态都有其现实基础,只要这种社会基础不得到改变,意识形态就不会被克服。

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不是可以通过精神的批判,即理论批判来消灭的,最重要应得益于现实问题的解决而解决。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那样:“意识的一切形式与产物不是可以用精神的批判来消灭的,不是可以通过把它们消融在‘自我意识’中或化为‘幽灵’、‘怪影’、‘怪想’等等来消灭的,而只有通过实际地推翻这一切唯心主义谬论所产生的现实的社会关系,才能把它们消灭;历史的动力以及宗教、哲学和任何其他理论的动力是革命,而不是批判。”[10]今天各种社会思潮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我们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马克思、恩格斯所提出的这种解决意识问题的基本方法论是必须遵循的,即要最终解决意识问题,必须彻底解决滋生这种问题的现实根由。

[1]侯惠勤等.冲突与整合——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过程对人们思想的影响[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95.

[2]俞吾金.意识形态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25~26.

[3][4]郁建兴.意识形态:一种政治分析——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新论稿[J].东南学术,2002,(3).

[5]刘海静,张静.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与社会思潮引领[J].理论导刊,2008,(7).

[6]邱柏生.论意识形态功能及其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关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10).

[7]杨松雷.建国以来我国意识形态变迁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逻辑[J].理论月刊,2009,(10).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64.

[9]徐丽霞.从发生学和功能学的视角对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的解读[J].兰州学刊,2005,(4).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2.

责任编辑:钟晓媚

G641

A

1673-5706(2016)01-0089-04

2014年度广东省高校党建研究课题“高校党建与舆论引导互动研究(2014GZZZB11)”阶段性成果。

2015-10-15

徐丽霞,广东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副教授、博士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对农村初中合作型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大学生党支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实现途径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