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歌中的侠义精神对传统武术发展的影响研究
2016-02-12葛超
葛 超
李白作为盛唐时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一生经历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变革,他的诗歌风骨奇绝,内涵丰富,流传深远,是中国文学史上浪漫主义诗风的集大成者。 纵览李白的诗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的风格特点也不尽相同。年少初到长安时,李白的诗歌中更多体现的是一种功名难求、踌躇满志的济世报国思想,如《蜀道难》《梁甫吟》等;被贬谪之后,他开始游历名山大川,诗歌中又弥漫着依山恋水、俯仰人生的洒脱气质,如《避地司空原言怀》《瀑布》等;而安史之乱后,他先是隐居庐山,而后加入幕府,诗歌中更多体现的是一种安稳社稷、惠济苍生的忧国忧民情怀,如《北风行》《扶风豪士歌》等。纵观其一生,李白的诗歌中始终带有浓重的侠义色彩。“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侠客行》)。“侠”不仅仅成为李白浪漫主义情怀的重要显性特征,更成为了他贯穿一生、源源不绝的诗意灵感和创作源泉[1]。更为重要的是,李白的诗歌成就和历史影响已经超越了文学范畴和他所处的时代,他诗歌中的侠义精神和豪放气质已经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基因,更成为历代武林侠士景仰推崇的精神源泉和文化支撑。当前,传统武术发展由于缺少精神支撑和文化内涵而逐渐陷入传承困境,如何让李白诗歌中的侠义精神为传统武术注入精神支撑和文化气质,促进传统武术由“技艺”向“文化”过渡,已经成为传统武术发展过程中一项可行且迫切的课题。
1 李白诗歌中侠义精神的内涵
1.1 重名节
李白诗歌中的侠义精神,首要崇尚的就是名节。他诗歌中的名节是相对于世俗的功利而言的。“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侠客行),这是李白对侠士名节最形象的诠释。传统观念中,“名”代表一个人在事业上的成功以及社会中得到大众的认可。可以说,李白虽有浓重的出仕情结,但是终其一生他都始终未能摆脱怀才不遇的遗憾。客观来说,李白的功名心是比较强的,尽管在追求功名的过程中他曾遭受了无数的困难与挫折,但是他从未放弃对功名的执着追求。李白的咏侠诗中歌颂了为数众多的名侠隐士,有时是自比,有时是他比,而无论是自比还是他比,李白诗歌中总是能够透露出他对于侠士功名的一种极度崇拜与渴求。他希望自己也能够像那些侠士一样流芳百世、名垂青史。如在《侠客行》中他这样写道:“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他宁可为了侠名而放弃自己的性命,也要保留在世间上的英名。又如在《东海有勇妇》一诗中,李白以“岂如东海妇,事立独扬名”的诗句表达了一种重视名而轻利的侠士理念。然而,李白对于名节的看法是辩证的。他既重视名节,又超脱名节,他爱惜自己的名节,又不被名节所累。“看取富贵眼前者,何用悠悠身后名”(《少年行》)、“君爱身后名,我爱眼前酒。饮酒眼前乐,虚名何所有”(《笑歌行》)。这些诗句即是李白的“名节观”的真实写照[2]。
1.2 重然诺
重然诺是李白诗歌中侠义精神的又一独特气质。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论语·卫灵公》)。重视然诺,严守诚信,是封建士大夫阶层和豪侠武士追求的最高人生境界之一;“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史记·季布栾布列传》),是对豪侠精神的最好诠释。李白在思想上深受儒道思想的熏陶,巴蜀的豪侠气质也在他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使其对于大侠士那种“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侠客行》)的豪情风姿万分敬仰,他将这种情感借助于诗歌来抒发,如“腰间延陵剑,玉带明珠袍”(《叙旧赠江阳宰陆调》);“一诺许他人,千金双错刀(《叙旧赠江阳宰陆调》)[3]。然诺的价值在古代豪侠眼中,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甚至是无价的。今天看来,信守承诺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交往最基本的准则,但是在封建社会重视钱财和权利的政治历史环境中则理显得弥足珍贵。
1.3 重社稷
李白诗歌中的侠义精神,还体现在忧国忧民、胸怀黎民社稷这一点上。传统观念认为,侠士游离于政治之外,对封建统治阶级常持不屑甚至厌弃的态度,两者难以妥协。但是,侠士通常会牺牲自我来挽救社稷黎民,李白对这样的豪侠人士是持赞颂态度的。李白主要通过歌颂这些豪侠人物,来表达自己的忧国忧民情感。如“青云少年子,挟弹章台左。鞍马四边开,突如流星过”(《少年子》),描绘了小少侠纵马游猎的情景,明清一些文人注解此诗时将其理解为是李白对于富贵子弟的一种讽刺,其实事实并非如此。李白注重的是一个侠士的为人处世方式,即放任自为、快意恩仇、不拘小节。因此他愿意与那些义气的侠士朋友交往,特别是那种懂得知遇报恩的侠士,如西汉豪侠剧孟如果仅仅好赌博、喜欢少年游戏是得不到李白的刮目相看的,重要的是剧孟具有力可敌国的巨大影响力。剧孟凭借一介游侠之力挽救了整个国家,他的好赌行为可以忽略不计,从而赢得李白的青睐。比如“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千秋二壮士,煊赫大梁城”(《侠客行》),就对朱亥和侯赢这样的侠士进行了充分的讴歌,在国家危亡之际不计个人名利得失,甚至敢于抛弃一切,牺牲自我,这才是李白最为敬仰的。
2 李白诗歌中侠义精神的体育文化价值
2.1 精神价值
在今天,李白诗歌中的侠义精神仍然具有不可低估的精神价值。他所推崇的豪侠率性、敢为人先、勇于牺牲、顽强拼搏等精神,也可以为当今体育文化发展注入一种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从理论里面来看,体育的本质是一种文化行为,虽然其表现方式是物质的,但其核心仍然是精神层面的。以传统武术为例,传统武术的起源往往是从中国传统的儒释道思想中汲取营养和灵感,最终通过武术招式、门派、传承等方式表现出来,也可以说是文化的一种物化和外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传统武术一旦脱离了传统文化,失去了文化内涵,就失去了赖以生存和繁衍发展的土壤,其结果也必然会被淘汰。以太极拳为例,其技击理念中讲求的“含蓄内敛、连绵不断、以柔克刚、急缓相间”等思想[4],都是道家阴阳思想和辩证思想的最好体现,它的一切武术理论和技击理念全部围绕阴阳理论来进行。同时,传统武术认为,武术发展的最高境界就是天人合一,也就是习武之人的技击手段与德行修为的完美统一。正所谓武术技艺最高深的人也必须是个人道德修养最高的人。从这个层面上来讲,李白诗歌中的侠义精神与现代体育文化所推崇的顽强拼搏、超越自我等理念是相通的。因此,深入研究和剖析李白诗歌中的侠义精神,对于丰富和完善现代体育文化的内涵具有十分重要意义,这也是李白诗歌中的侠义精神所具有的精神价值。
2.2 经济价值
从现代经济视角来看,李白诗歌中的侠义精神蕴含着极大的经济价值和经济发展潜力。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李白丰富而传奇的个人经历,始终是人们好奇和探求的领域,比如李白“斗酒诗百篇”“脱靴戏高力士”等典故,就给人们留下了李白不畏权贵、侠意恩仇的传奇印象,这也为各种文学作品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创作灵感。一大批优秀的文学、电视作品以李白诗歌中的侠义精神作为题材,通过文化产业发展来实现它的经济价值。比如,近代武侠泰斗金庸的一部著名武侠小说就借用李白的诗歌来命名,取名为《侠客行》。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李白的诗歌流传久远,影响深厚,其诗歌中的侠义精神为以旅游为代表的服务业发展注入了活力,提供了载体,搭建了平台。李白以四川蜀道为题材的诗歌不胜枚举,比如《蜀道难》《剑阁赋》等,四川等地以此来包装和宣传自己的文化产品,比如“李白剑阁游”“李白诗歌文化游”“李白故里文化游”等等,即是以李白诗歌中的“侠义精神”为主题,立足当地优秀的自然、民族、文化资源,来精心开发、包装、宣传一大批典型的文化旅游产品。通过文化旅游来拉动当地经济增长,这也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中“侠义精神”的经济价值。
2.3 社会价值
李白诗歌中的侠义精神还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价值。这种社会价值已经根植于主体价值观念之中,成为进行爱国教育和主流价值引导的重要依据和资源。李白所推崇的侠义精神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思想。在今天来看,这种思想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当前,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的思想领域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等高新技术的普及,正面社会价值观念的树立和引导面临的难度不断增大,人们对于主流宣传、植入等方式产生了强烈的排斥心理。而李白诗歌中的侠义精神,符合爱国主义的主流价值理念,又因为大家对其耳熟能详,因而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这就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教育和引导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同时,李白诗歌中的侠义精神与中华民族长久以来所尊崇的乐善好施、重名轻利、胸怀天下的传统价值观念是相通的。通过对李白诗歌中的侠义精神进行正确的宣传和对李白个人的传奇经历进行有正面价值的包装和塑造,可以起到引导社会风尚和价值取向的重要作用,并对社会风尚起到一定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引导作用。从这一点看,李白诗歌中的侠义精神是具有积极的社会价值的。
3 传统武术发展的现状和根源
3.1 传统武术发展现状
3.1.1校园传承厚此薄彼据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共有各类武术体育院校1.6万余所。然而,这些院校在招生和办学过程中,只在意提高自身知名度、扩大招生人数,在设定招生项目和选取教学内容时,往往更看重那些能出成绩的竞技武术项目,对于传统武术的重视程度不足,对于一些濒临失传的传统武术项目不能进行及时的抢救、整理和挖掘,教学内容中也很少涉猎传统体育项目。体育院校作为普及教育的主体,尚且难以充分发挥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功能,难以肩负起民族文化发展传承的重担,传统武术想依靠自身微薄力量进行传承发展便更是无从谈起。
3.1.2社会传承举步维艰我国传统武术门派丰富庞杂,形式多样、风格迥异,且皆具集健身、娱乐以及竞技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特点。然而,在当今群众体育和休闲体育领域里,仅有太极拳在国内外比较流行,受到大众的认可与喜爱,其他传统武术项目除有少数专业人士或武术爱好者习练,其在社会大众中的影响并不广泛,因而更谈不上传播与发展。相关调研表明:2004年,我国传统武术项目在国内健身的排名由2002年的第二名降到了第六名[5]。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传统武术在社会体育和休闲体育中仍然没能占据主流,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3.1.3传承失衡现象不容忽视传统武术发展的失衡现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不均衡。传统武术的发源多在民间和乡村,其在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中,自身呈现出许多城市化的特点。比如杨露禅成为一代太极宗师之后,为了在达官显贵中普及太极拳,特意创编了一套简化太极拳,以便于城市居民和贵族阶层习练。其实不仅太极,包括其他传统武术项目,这种改良版套路也已成为目前我国城市武术习练人们中普遍选择的方式。传统武术的原生态状态,项目内容繁琐,招式复杂,不假以时日,根本不能熟练掌握,而城市居民日常生活节奏较快,不可能花费大量的时间来习练,因此,传统武术在城市的普及程度自然不及农村;其二,传统武术和现代健身项目之间的不平衡。近年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瑜伽、健美、体操和跆拳道等外来项目深受人们的喜爱,而太极拳、八卦掌和形意拳等传统武术只能作为“小众项目”,很难普及和扩大;其三,年龄层次的不平衡。当前在我国青少年群体多喜爱选取街舞、跆拳道、瑜伽等体育运动项目,而传统武术则更多是在高龄人群中进行传播,这也是必须要重视的一个问题。
3.2 影响传统武术发展的主要原因
传统武术发展存在各方面的问题,如投入不足、相关部门重视不够等,但自身缺乏文化支撑和精神感召更是制约传统武术发展传承的首要因素。
3.2.1缺乏精神动力每个传统武术项目的起源、传承和发展都是有其深层次的文化根源和历史根源的。我国传统武术起源于社会动荡、战乱频发的历史时期,人们为了保护自身、驱除外辱,学习武术自然成为了一种内在需要,武术亦由此得以繁荣发展。比如明末清初,传统武术兴盛是因为反清势力在广大民众中长期存在,反清复明的理想使传统武术发展的社会需求非常旺盛。民国时期,国运日衰,外侵频繁,国人为了抗击外辱,救亡图存,于是掀起了广泛学习传统武术的热潮。而目前我国处于和平时期,社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使传统武术陷入迷茫。这个时候要想重新焕发传统武术的活力,为虎添翼必须给传统武术发展注入精神动力,让传统武术不仅仅局限于“技艺”,更要成为一种“文化”内核。
3.2.2缺乏文化内涵当前,在休闲体育和大众体育方面,传统武术在与现代竞技运动项目的较量中处于下风。这是因为一种体育项目要得以繁荣,不仅仅需要这种体育项目本身具有适应社会的诸多因素,更需要这种体育项目具有能代表符合当今大众价值取向的文化元素。王岗指出:“西方竞技武术在外部的大环境下短时间内就占据了武术发展的至高点,而我国的传统武术则只能够默默承受着丧失自我家园的痛苦,颇为无奈,堪称寂寞后庭花。”同西方体育文化渗透相比,传统武术文化显得太脆弱了,甚至传统武术的精髓也在渐渐被国人遗忘。青少年对于西方竞技武术的好奇心,使得习练跆拳道、瑜伽在各大城市中成为一种流行与时尚,而传统武术则被丢弃于寂寞冷落的角落,少人问津的现实,值得深思。
3.2.3缺乏现代理念一个体育项目的传承兴盛,不仅仅取决于这个体育项目的普及程度,更取决于这个项目是否能够形成一个产业,是否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喜欢上这些产业。就传统武术而言,它的传承发展只局限于自身的繁衍和维系,在普及传播方面十分薄弱,更无法形成蕴含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产业。传统观念里,各传统武术门派只局限于家族内、门派内的传承,这种固有的家族界限、门派界限限制了传统武术的发展和普及,也限制了传统武术形成一种产业。如果传统武术仍然继续维持这种状态,其自身发展必须会遇到来自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压力,还会面临诸如资金不足、人才匮乏、影响力不足等问题,最终必将阻碍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
4 李白诗歌中的侠义精神与传统武术发展的结合
4.1 以侠义精神为灵魂,重构传统武术的精神内涵
在当今的经济社会条件下,传统武术自身必须要重构一种内在的精神内涵,这是传统武术传承发展的首要因素。当前,传统武术的精神内涵逐渐丧失,取而代之的是竞技武术,而竞技武术是以胜负作为最终目标的。武术一旦过于强调竞技性,也就直接削弱了武术的文化性和其他属性。从李白诗歌中的侠义精神来看,个人追求的最高境界不是名利,不是个人得失,而是超脱个人的国家情怀和民族情结,这恰恰是当前竞技体育思想中最缺乏的。因此,传统武术要从李白诗歌再现出的侠义精神中获得灵感,要突破旧有的胜负、名利和门派界限,将习武者的个人修为和道德情操放在更加首要的位置,使传统武术不仅仅能影响到习武者的物质层面,还可以让习武者强身健体,影响习武者的精神境界,使习武者能够从传统武术中悟到“为人处世、建功立业”的道理和奥秘。另外,开展一系列以“侠义精神”为主题的武术比赛活动,通过有效宣传,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在比赛中尽量弱化武术的技击功能,最大限度地号召和推崇“以和为贵、以德为美”的武术追求,使习武者受到精神层面的感召和影响,进而影响更多的人习练武术、传承武术[6]。在校园教育层面里,也要发挥传统武术的精神引导,对运动员和习武者不仅要强调武术技击方法的训练,更要进行武德修为的引导。武术院校和体育学院的武术专业一定要专门开设武德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武术观。
4.2 以侠义精神为主题,重建传统武术的经济基础
传统武术的传承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力量,离不开资金、人才等各方面的支撑。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一个武术项目如果仅仅具有武术价值,而缺乏经济价值,就无法进行广泛的普及推广。因此,可以将传统武术与以侠义精神为主题的经济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进而形成传统武术独特的产业链,以最大限度的释放传统武术自身巨大的经济价值。例如首先可以将传统武术与以李白为主题的各种旅游活动结合起来。将传统武术植入到李白主题的旅游之中,充分挖掘李白崇尚豪侠的文化特点,将李白喜爱剑术的典故与传统武术项目进行有机的包装,使传统武术直接获得经济效益;二是将传统武术植入到各类以李白为主题的影视作品和文化作品之中去,通过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让传统武术产生价值,比如:金庸先生的《侠客行》就是一个很好范例,通过打造武侠文化,强化人们的武侠情结,让传统武术在武侠文化产业中形成价值;三是可以举行各种以李白为主题的传统武术表演比赛活动。通过将李白诗歌书法作品与传统武术表演、比赛等有机结合,增强传统武术表演和比赛活动的文化气息,增加传统武术表演比赛的经济收益。
4.3 以侠义精神为气质,重树传统武术的文化感召
在人们固有观念中,传统武术的气质内涵是以儒释道思想为基础的,强调的是天人合一、以和为贵,崇尚个人修为与自然万物的和谐统一。这也成为传统武术始终带有一种浓重的出世情怀和隐者风范的特征。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社会价值和社会意识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特别是外来思想文化的涌入,使传统武术的精神内涵受到了极大挑战。传统武术要想传承发展,就必须重新树立自身的文化影响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传统武术可以充分挖掘侠义精神的内涵,从侠义精神的“重名节、重然诺、重社稷”中吸取灵感,进一步构建自身“爱国、忠诚、公平、守信”等精神内涵,形成“乐观、积极、向上”的文化气质,使传统武术精神始终与社会核心价值观念保持一致,从而产生巨大的文化感召作用。上个世纪80年代,一部电影《少林寺》风靡大江南北,一时间全国迅速掀起习武的热潮,能出现这样的奇观,就是被影片中少林寺所体现出的不畏强暴、忧国忧民的文化气质所吸引。又比如:1983年香港拍摄的电视剧《大侠霍元甲》,在大陆广受好评,剧中霍元甲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以及唱出了无数国人的心声的主题曲《万里长城永不倒》,也曾长久地激起了人们爱国强国的慷慨意气。因此,在重树传统武术的文化感召过程中,也可以借助以侠义精神为题材的影视剧、文学作品等载体和媒介,充分发挥李白在大众心目中的影响和魅力,为传统武术树立一种文化感召力和影响力,影响更多的人热爱传统武术、习练传统武术,进而促进传统武术的传承发展。
5 结语
李白诗歌中的侠义精神在社会大众心中具有无可比拟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其自身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散发着与众不同的文化和精神魅力;将李白诗歌中的侠义精神和传统武术有机结合起来,可以使体育和文化在相互结合中释放出更大的活力和能量,对于促进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具有深远的现实价值。
[1] 严正道.论巴蜀文化对李白侠意识的影响[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26~28.
[2] 杨明.论李白的游侠精神及其成因[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6(9):31~33.
[3] 子娟.略说李白“仙风侠骨”的成因[J].文史杂志,2012(5):63~64.
[4] 王林,虞定海.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困境与对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4):87~88.
[5] 刘文武.传统武术进入我国学校系统的必要性及其途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1):97~98.
[6] 程大力.传统武术:我们最大宗最珍贵的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J].体育文化导刊,2003(4):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