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建设思想探析
2016-02-12李建德
□李建德
(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 马克思主义理论系,陕西 西安 710068)
习近平文化建设思想探析
□李建德
(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 马克思主义理论系,陕西 西安710068)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十分重视文化建设,就文化建设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系统地论述了文化的价值。强调一个民族的强盛离不开文化,一个国家的强大也离不开文化,一个人的发展更离不开文化。强调我们只有在精神上强大起来,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建设;思想精髓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就文化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他十分重视人的精神问题,指出:“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不仅要在物质上强大起来,而且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1]P46在精神上强大起来,就是要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就是要建设先进而繁荣的文化。
一、从民族发展的角度看,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
习近平同志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2]文化是一个民族灵魂之所系、血脉之所依,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表明,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类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一)文化是民族生命力的基因
民族的生命力在于其民族文化。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稳定的共同体,这一共同体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而共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土壤起着更重要的作用。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在与自然界长期的生存斗争中形成的,并发展成为该民族惯常固定的生活模式,这种生活模式影响其后代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是维系该民族生存、繁衍、发展、壮大的精神基因,具有建构民族心理,造就民族性格,形成民族传统,塑造民族精神的作用。这种模式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精神世界,展示着该民族所特有的精神特质,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1]P170所以说,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是没有根的民族。根在树可发芽、枝繁叶茂,根烂树必死无疑。文化在则民族在,文化灭则民族亡。
文化是无形的,但文化的力量却是有形的。文化可以催生一个民族,也可以毁灭一个民族;文化可以砸碎一个旧世界,也可以建立一个新世界。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既是人类繁衍生命、创造财富的物质文明发展史,也是人类创造文化、传承文化的精神文明发展史。人类社会发展已经证明,作为一个民族历史凝结成的生存方式的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能够绵延不息的血脉和内在机理。在中东,古巴比伦曾经是一颗璀璨的明珠,但文化发展的不连续性使这颗明珠终如一颗流星转瞬即逝。在非洲,古埃及乃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但由于其文化传统的丢失,至今都找不到其历史的记忆。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并不断传承使之发扬光大,以其强大的生命力维系和培育了中华民族,使中华民族成为一个源远流长的伟大民族。由此可见,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河中万变不离其宗的宗。宗在则民族在,宗灭则民族亡。
(二)文化是民族凝聚力的根基
民族凝聚力也来源于民族的文化。民族凝聚力在深层上就是民族文化的凝聚力,即人们在共同的语言、习惯、风俗、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基础上,所形成的全民族共同认同的价值观念、向心力、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这种全民族认同的价值观念、向心力、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有着巨大的凝聚力量、动员力量和鼓舞力量。
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一个民族在自己长期的生存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精神产品的总和,它往往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的独特理解、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培育着这个民族共同的生活情感,丰润着这个民族的精神世界,塑造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建构着这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和发展理念,体现着这个民族的核心价值体系,推动和支撑着这个民族不断向前发展。任何一个民族都要以一定的文化作为自己的思想标识和精神力量,这些文化经过积淀、融合和升华,便形成了这个民族最核心的价值观与强大的凝聚力。比如,中华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如一条奔流不息的大江。早在五千年前,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就开始了伟大的文化创造,使中国逐渐进入文明时代。中华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成就,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传统,蕴含着共同的文化生命体征。在这一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境内曾经存在着许多部族和氏族,中华文化内部也存在着许多地区性、民族性的差异,但在中华文化的主导作用下,各民族之间文化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最终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体系。在这一历史发展进程中,虽然异域文化也曾大规模传入中国,但是中华文化并没有被全盘外化,而是通过博采众长,融化吸收,在丰富、发展的同时,继续保持着自身文化特有的稳定性。正是由于其文化的这一特质,才使得中华民族绵延几千年不仅没有分离,反而不断壮大。抗日战争时期,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猖狂进攻,中华民族在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传统的指引下,形成了强大的抗日洪流,凝聚起了最强大的抗日力量,最终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抗日战争的胜利,靠的就是这种独特的有着深厚爱国主义传统的中华文化,因为它是千百年来培育出来的民族情感、民族自尊心、民族凝聚力和民族向心力的根基。有了它,我们就不怕任何困难而勇往直前。历史表明,中华民族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已成为调动社会力量、凝聚人心的动力之源,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是中华民族历经风雨而始终保持统一的一个根本原因。
(三)文化是民族创造力的源泉
民族的创造力是民族发展的动力,民族的创造力也来源于文化。文化是团结人民、推动发展的精神支柱。
习近平同志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1]P168这就明确告诉我们,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发展的力量源泉在于文化。文化的发展,继承着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成果,凝聚着人类的奋斗智慧,体现着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新境界,展示着民族的创造性。因此,文化越发展,它就越从根本上保证全民族素质的提高,促进着民族创造力的提升。民族的文化积淀越深厚、民族文化的内聚力越强、民族文化的精神越先进,那么,民族创造力的源泉就越丰富、就越能持续,民族的创造力就越强大。中华民族有着悠久而深厚的优秀文化传统,这一传统经过数千年的磨练发展,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富有创造性的源泉,是引领我国当代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力量,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支撑。
民族的创造力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能力。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创造力之中。一个民族越具有创造力,就越能够创造出新的生产方式、新的产品、新的财富、新的文明,就越能够不断保持创新优势。由此可见,文化对一个民族的强大起着决定性作用,文化可以发展壮大一个民族,也可以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物质贫困不是强大的民族,精神空虚也不是强大的民族。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成为一个有强大创造力的民族。
二、从国家发展的角度看,一个国家的强大总是离不开文化的强大
习近平同志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势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1]P160这深刻阐述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意义,并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强大总是离不开文化的强大。
(一)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毛泽东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3]P663-664习近平同志指出:“文化的力量,或者我们称之为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4]P149在一个社会,经济是血肉,政治是骨骼,文化是灵魂。文化的力量直接引领、推动着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可以说,国家发展,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没有文化的发展,就没有国家的发展;没有文化的强大,就没有国家的强大。
国家如果没有硬实力,就会一打就垮,但如果没有软实力,则不打自垮。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关键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文化软实力的较量和竞争也更加激烈,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更加紧迫。对一个国家而言,文化软实力对外表现为影响力、竞争力,对内表现为凝聚力、向心力和创造力。我们国家的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成就,这不仅体现在经济的增长、科技的进步、国际地位的提高,也体现在文化的繁荣发展和文化的影响力上。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国文化软实力与世界其他一些国家相比、与我国不断上升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相比、与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相比还不相适应,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还没有转化为强大的文化竞争力。
因此,我们应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新形势下更加积极主动地发掘文化、铸造文化、建设文化,不断增强文化的力量,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持。
(二)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习近平同志指出:“从根本上说,文化是由经济决定的,经济力量为文化力量提供发挥效能的物质平台。然而,任何经济又离不开文化的支撑”[7]P149,即文化能够赋予经济发展深厚的人文价值;文化能够赋予经济发展极高的组织效能;文化能够赋予经济发展更强的竞争力。这就集中揭示了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力量。
文化的力量是巨大的,这种巨大的力量是全方位的。一方面,是经济文化化。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就指出:“古往今来,浙江人敏于挖掘文化传统中的经济元素和商业契机,善于向经济活动中注入更多文化内涵,以文化的力量推动经济发展。”[4]P232当今时代,经济的发展与文化的联系更加紧密,文化对经济的影响更加深入,其影响的广度和深度更是空前的。可以说文化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力”,文化实力成为一种经济社会实力。另一方面,是文化经济化。文化经济化主要就是指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正在成长为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和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不仅注重物质上的需求,而且也注重精神上的满足,精神需要越来越成为人们追求的重要目标。因此,随着人们对精神文化产品消费的需求日益增长,文化消费潜力会更加巨大,发展文化产业就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再一方面,文化对政治和社会的引领作用也是巨大的。习近平同志指出:“文化力量对政治制度、政治体制的导向和引领作用十分明显。一定社会的文化环境,对生活其中的人们产生着同化作用,进而化作维系社会、民族的生生不息的巨大力量。要化解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各种矛盾,必须依靠文化的熏陶、教化、激励作用,发挥先进文化的凝聚、润滑、整合作用。”[4]P149任何一个社会都不能没有文化。没有文化,人类社会就等于丢掉了魂难以存在;没有文化,社会这台机器就等于失去了润滑剂难以运转;没有文化,社会就难以成为一个大系统自我更新,不断进步。习近平同志多次论述文化建设,号召大家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奋斗就是看到了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引领和支撑作用。
(三)文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恩格斯指出:“文化上的每一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5]P456文化是人类在基本活动方式上告别自然界,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标志。文化进步是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重要尺度,如果没有文化润物细无声的启蒙和教化,就不会有人的综合发展。文化活动同经济活动、政治活动的相互交织和相互作用,构成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文化不仅是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组成,而且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理念、精神、价值、理想的重要支撑。
当今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文化已经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成为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突破口,成为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显著标志。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五位一体”的发展战略,文化建设就是很重要的一位。没有文化建设的巨大发展,就不会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形势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正显示出其无比的正确性和优越性,经济实力显著提升,政治影响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然而,文化的发展与政治、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发展还不相适应、不太协调,我国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不完全同步。因此,加强文化建设,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这就需要我们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认清文化发展新趋势,反映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制定科学的文化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去引导文化的发展,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共同推动和谐社会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贡献。
三、从个人发展的角度看,人民生活的幸福总是离不开文化的滋养
人是文化的产物,人的本质性生成离不开文化的滋养。人民美好幸福的生活离不开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人民的热切期望。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要继续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增强人民精神力量。”[6]这一重要论述就是看到了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对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重大意义,深刻指明了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离不开文化的滋养。
(一)文化是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价值引领
文化具有价值引领的功能。文化之所以能起到这种作用,是因为文化尽管属于精神产品,但它可以通过语言文字以及其他的物质载体,由个人意识变为社会意识,由主观精神变为客观精神,从而形成一种社会文化环境。我们每一个人一出生就无可选择地生活于一个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之中,它将对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产生巨大影响。所谓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接受文化的培育和熏陶的过程。一个人即使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但社会风气和家庭环境,自小至大的耳濡目染,也会使他为这种社会文化所同化。荀子说:“越人安越,楚人安楚”,越国人长大是越国人,楚国人长大是楚国人,就是由于文化不同,所受的文化教养和价值引领不同。正因如此,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1]P405
文化引领着人们的生活。人们应该怎样生活、应该追求怎样的幸福生活以及怎样生活才是幸福的生活等,都是由一定的文化引领的,都是由一定的文化评判的。2014年中央电视台专门制作了“幸福是什么?”的电视节目,在新闻联播播出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幸福是什么?有的人认为幸福就是一天能挣上一百块钱,有的人认为幸福就是娃娃们学习好、工作好,有的人认为幸福就是爸妈身体好,有的人认为幸福就是高兴,等等,这些说明幸福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主观感受。这种主观感受因人而异。人的成长经历不同,其对幸福的理解和追求也可能不同;人的实践方式不同,其对幸福的理解和追求也可能不同,人所接受的教育不同,其对幸福的理解和追求也可能不同,等等。在众多的因素中,文化的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让人民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离不开一定文化的渗透和影响,需要文化提供价值引领。对此,习近平同志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7]“我们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7]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文化对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价值引领作用,揭示了文化对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重大意义。因此,我们要推出更多优秀文化作品,精益求精打造精品,充分发挥好文化对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价值引领作用。
(二)文化是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
人是离不开文化的,不仅是因为文化引领人们的生活,而且还在于它本身就是人们美好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习近平同志指出:“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1]P153这就是说人民的精神世界、精神力量和精神需求是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重要构成。文化对于人类应当是一种精神上的内在需求、普遍需求,也是终生相伴的需求。人既是一个自然的人,又是一个社会的人;人既是一个肉体的人,又是一个精神的人。人不仅有物质上的需求和满足,更有精神和文化的需求和满足,对充足富裕的物质生活的追求是人生的重要内容,对充实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更是人们向往的目标。物质的满足仅仅是确保了人的肉体存在和健康,而精神需求的满足则是人能够实现自由个性、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系统研究了人的需要,认为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其中,人的物质需要(生存和安全)是基本需求,是低层次的需求,而精神层次的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是更高层次的需要,并且认为精神需要的不断被满足和提升是人的个体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文化不仅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而且还直接关系着民生幸福。
当前,我们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社会转型的加速期和社会矛盾的突发期,一些人的思想困惑、精神焦虑有所增多,人文关怀、心理疏导、精神抚慰的任务更加繁重。“烦”、“烦得很”、“没意思”、“真无聊”等话语经常挂在有些人的嘴边,而且此言多出于衣食无忧或衣食颇丰的人的口中,“最不该烦”的人却心烦气躁。他们烦什么?为何烦?烦的是精神空虚,茫然无着,烦的是过去的追求实现了,新的追求又在哪里?因此,人如何发展的问题就成为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这说明我们的文化还缺乏强有力的价值引领和精神支撑,与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极不适应,与各族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极不适应。因此,我们不仅要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而且还要更好地用文化温润心灵、舒缓压力、涵养人生,更好地丰富人们精神世界,满足人们多方面的文化需求,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使人民群众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
(三)文化是衡量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重要标志
习近平同志指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包括文艺作品在内的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的要求也更高了。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以及民间文艺、群众文艺等各领域都要跟上时代发展、把握人民需求,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生产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7]这一重要论述深刻告诉我们,人民群众能不能欣赏到高品位的文化产品,能不能得到高雅文化的熏陶,能不能享受到高质量的文化生活,是人民群众生活是否能迈上新台阶的重要标志。当今,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不仅是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而且是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重要体现,更是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重要标志。
习近平同志指出:“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7]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艺创作蒸蒸日上,欣欣向荣,产生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同时,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的现象,存在着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雷同的现象,存在着急功近利“缺斤短两”的现象,存在着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的现象。特别是一些作品放弃崇高、追求俗、丑、媚、黄等低级趣味,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甚至有意丢弃社会效益,从而导致低俗之风、颓靡之风、拜金主义、拜物主义风气蔓延,文化失去了应有的滋润人的心灵、激发人的热情、引领人们崇高、鼓励人们上进、崇尚美好未来的功能。对此,如果任其发展,则人民群众的美好幸福生活就会丢掉元气、失去根基。
因此,我们应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人民性,以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魂,以人民群众为根,创作生产出更好更多的文化产品,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使人民群众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促进人们健康而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习近平在山东考察时强调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汇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正能量[N].人民日报,2013-11-29.
[3]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习近平.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长久[N].光明日报,2014-01-08.
[7]习近平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N].人民日报,2014-10-16.
(责任编辑:朱文鸿)
Xi Jinping’s Thought on Cultural Building
LI Jian-de
(DepartmentofMarxistTheory,PLAXi’anInstituteofPolitics,Xi’an710068China)
Abstract:Since the Eighteen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Comrade Xi Jinping has paid much attention to cultural building and issued a series of important speeches on cultural building.It is stressed that culture is indispensable for the mightiness of a nation and a country as well as the development of a person.It is stressed that only when we become powerful spiritually,we can realize the China Dream of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Chinese nation.
Key words:Xi Jinping;cultural building;essence of thought
[作者简介]李建德(1965—),男,陕西韩城人,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
[收稿日期]2015-12-18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599(2016)01-004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