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登托普运动教育模式对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2016-02-12李小刚
李小刚
自现代大学诞生之日起,人才培养便成为大学最核心的功能之一。公共体育课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而体育教育模式则是课程实施的关键。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们对教育教学本质认识的深入,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不断涌现。对国外成功教育模式借鉴,可为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提供多元化的发展思路。
运动教育模式(Sport Education model)是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退休教授西登托普(Daryl Siedentop)在1980年代提出的,是美国经典七大教育模式之一。1990年代初,西登托普教授正式出版了第一部关于运动教育模式的论著,并在美国许多中小学进行了多次教学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随着运动教育模式在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全国性教学试验的成功,世界各国如英格兰、爱尔兰、土耳其、日本、韩国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也纷纷把它引入到学校教学中,并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因运动教育模式具有很强的普适性,已广泛运用于小学[1]、中学[2]和大学[3,4]体育课程教学。现有研究成果表明运动教育模式对学生、教师和体育课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5]。
1 运动教育模式的内涵
1.1 概念
运动教育模式是以游戏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以运动项目为教学内容,以比赛为实施主线,以教师直接指导、学生合作学习和同伴互助学习为方法,重在传授学生竞技项目技术、技能、战术、规则、礼仪等的一种课程和教学模式[5]。运动教育模式以比赛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能充分胜任活动,在赛季活动表演中,获得快乐和信心,从而激励他们继续学习和提高,增加他们在自由支配时间内寻求参与锻炼的机会[5]。
1.2 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
1.2.1课程理念运动教育模式的目的在于营造真实的比赛情景,让学生在赛季教学中获得真实的、彻底的和愉快的学习体验,发挥竞技比赛的教育功能,培养学生成为有能力(competent)、有文化(literate))和有热情的运动者(sportsperson)[5]。
一个有能力的运动者是指具备熟练的技术、圆满地参与运动,能在复杂的比赛环境中合理运用战术,而且还是一个知识渊博的运动玩家。学生通过运动教育,学会在日益复杂的比赛、舞蹈和健身活动中能从容的、有能力的表演。在充裕的实践和比赛中,他们的能力和自信心逐渐得到提高。
一个有文化的运动者是指熟悉运动项目发展历史、竞赛规则和传统礼仪等的运动者。学会辨别比赛中运动员善与恶的行为,无论是在儿童、青少年学校体育比赛,还是在职业体育比赛中。一个有文化的运动者,无论作为一名观众还是球迷来讲,既是一个有能力的参与者,更是一个挑剔的消费者,并且能够辨别比赛中运动员表现的好与坏,确保儿童和青少年体育活动教育的声音,体现更安全、更健康的运动和活动文化。
一个有热情的“运动者”能够积极地传承和发展当地青年体育运动活动文化、学校体育运动活动文化或者社区体育运动活动文化,从中获得有价值的体验和享受,使参与锻炼者养成了一种很强的自我效能感。这也是帮助人们在生活中保持体育锻炼的一个重要因素。
1.2.2课程目标运动教育模式的教育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整学年运动季的参与经验来实现,将有能力、有文化和有热情的运动者这一长期目的渗透到整个运动季课程目标中。具体课程目标有以下十个方面[5]:一是通过体育课程教学,发展专项运动技术和体适能水平;二是欣赏并灵活运用战术策略的能力;三是能参加一项与自己能力水平适当的比赛;四是能彼此分享运动季的活动计划和策划经验;五是启发学生负责任的态度;六是与团队一起努力实现共同目标;七是感受运动竞赛庆祝活动所赋予的独特意义;八是培养学生对运动相关问题作出合理决策的能力;九是培养学生担任教练、裁判、统计员和记录员等角色的能力;十是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与各类体育活动。
1.3 主要特征
大多数学校体育课程已经被描述成“一英里宽,一英尺深”,这是对体育课程多样性的适当描述。其教学单元通常是4~5次课的小单元教学模式[5]。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运动教育模式采用的大单元教学。整个教学单元设计成一个较长的运动季,学生在整个赛季中固定在一个小团队中学习,整个赛季围绕正式比赛而展开学习、准备、训练、分工、宣传和庆祝一系列活动;季后赛是整个运动季的高潮部分,也是诞生赛季冠军的重要时刻。整个赛季比赛积分将是评判冠军的重要依据,最后的庆祝活动将整个赛季教学活动节日气氛推向顶峰[5]。运动教育模式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运动季的组织规划,强调的是深度的覆盖面(全体学生)和足够长的时间(运动参与)。同时另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就是课程所分配的时间,即体育课的频率。每天一次,每星期一次、两次、三次或四次,每次持续时间30分钟~2个小时左右。
1.3.1运动季运动季是运动教育模式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一个运动季就是一个超大的教学单元,是传统教学单元的2至3倍。大单元教学可以让学生在足够长的时间内对某一运动有更为深刻的认识与理解,为学生提供更多彼此互动的学习机会,使学生学深、学透,在运动经验上得到精熟发展的机会,并受到运动文化熏陶[6]。一个完整的运动季通常由练习期、季前期、正式比赛期、最后赛、总决赛组成。小学赛季通常从10到12次课;而初中和高中赛季通常18到20次课[7];大学赛季通常是20次课左右[8]。运动教育中的学习内容,来源于游戏,但必须将过于自由的、没有规则的游戏加以限定,使其在形式上适合学校教育,实现从儿童的游戏向复杂的游戏过渡[9]。在运动季具体内容选择方面,涵盖三大类:运动教育(Sport Education)、健身活动(Fitness activities)和休闲活动(Recreational activities)。运动教育类由持拍运动(Racket sport)、目标运动(Target sport)和团队(Team sport)运动三种。持拍类项目如羽毛球、壁球、网球等;目标类运动有击剑、高尔夫和保龄球等;团队运动包括排球、棒球、田径和越野赛等。健身活动主要包括举重训练、有氧舞蹈和有氧活动等。休闲运动类主要包括徒步、休闲划船和游泳救生等,这三类范围中又包括团体运动和个人运动可供选择。美国学者 Derek J. Mohr 等人在研究运动教育不同阶段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实施的课堂教学规范,包括每次课检查角色和任务、检查小组热身活动和SC开会情况、复习上次课所学技战术、新学技战术、小组练习、比赛、课的结束部分和学习总结八个部分[10]。
1.3.2小团体教学在运动季中,学生以固定的小组为学习单位,在赛季开始阶段,学生们被分成了一个混合的能力小组,以保持他们在整个赛季的联系,且尽一切努力确保团队在整个赛季活动的固定。在分组时尽量保持团队间人数与实力相当,每个团队在6人左右。采用小团队教学,学生是整个团队一员,为了实现团队共同目标,需要与同伴团结合作,协助互助,尽自己最大努力与队友一道争夺赛季冠军。这样的小团体学习,是一种特别有效的方法,解决了体育教学中常见的问题:保持所有的学生从事他们的任务,在教学和实践中广泛培养学生不同的能力[11],有利于学生对自己学习有更强的控制感和所有权。教师也从中解放出来,因此有时间去开发教学内容。学生学会了给予帮助和接受,所有的学生都做出了贡献,没有人占主导地位。这种合作互助的特殊经历将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也是运动教育特殊的体验之一。
1.3.3多重角色整个运动赛季,每个团队的学生要学习多个角色,并承担不同的角色任务。每个确切的角色因每个赛季活动变化而不同,除了每个学生都是运动员外,还要担任典型运动季节的教练员、队长、装备管理员、训练康复师、新闻传播者、裁判、记分员、统计员等。这些角色并不是千篇一律的,如在舞蹈运动季有音乐剪辑、服装设计、化妆师等特殊角色。学生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任务,为团队目标共同努力,队员之间的摩擦与融合,团队之间竞争与合作,面对问题的协助与互助,运动中包容与理解将有助于学生成长,适应社会发展。
1.3.4修改游戏一个游戏的性质是由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所决定的。运动季中,修改游戏规则的目的是把学生需求放在第一位。这些游戏和活动通常都是小型的,需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学校场地器材和比赛规则等进行改造,改造后的比赛并不会降低比赛难度,而是使它们更有趣、更具挑战性和更适合学生的学习和成功,更有益于提高学生运动技战术水平。修改包括改变比赛规则如尺寸、重量或设备的风格、场地、游戏的规则、长度,球队球员数量,目标的大小、网的高度,球员位置的旋转和得分方法等[5]。修改游戏应注意让比赛得分更容易,减慢球的运动,增加技术、战术实践机会,顺序游戏确保战术学习。
1.3.5技术和战术运动教育模式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培养有能力的运动者。学生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进行学习及队友间的互助学习,重点是技术和战术的学习。学生应逐渐学会掌握各项目基本技术动作(如排球季中的传、垫、扣、发球和拦网技术,快速移动和起跳技术),具备在比赛完美表现和整个赛季比赛所需的充沛的体能水平,并能在复杂的比赛情境中灵活运用战术策略。通过季前赛、正式比赛和季后赛等系列比赛,进一步巩固提高技术和战术水平。
1.3.6各种比赛比赛是体育运动的灵魂所在。运动教育模式以比赛为主线,整个运动季由一系列的比赛组成,整个运动季有完整、精确的比赛时间表,让学生提前充分知道比赛的内容,并为之努力。一个运动季要有正式比赛,穿插在各个部分练习中。比赛的主要形式有对抗赛、循环赛、联赛等。如足球运动季早期可能开始的是1VS1比赛,随着学生技术和战术学习的深入,开始逐渐过渡到2VS2,然后完成一个4VS4决赛。舞蹈或举重季节,由开始更容易跳舞和托举发展至更困难的舞蹈和托举。整个赛季的比赛要体现人数参加由少数到全部,技术由单一到全面,战术由简单到复杂等特点,充分遵循动作技能掌握的阶段性和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性特点。
组织实施比赛有三个原则:一是确保所有学生都有平等参赛机会,有同样的机会学习技术、战术以便获得成功;二是所有的竞赛首先是团队比赛,朝着共同目标努力是运动教育重点;三是分级竞赛,按学生能力水平,确保竞争势均力敌,学生更有归属感和信任队友,提高对团队贡献[12]。
1.3.7组织形式运动教育最典型的教学组织形式是我们所说的以“混合能力(mixed- ablility)”的小团体学习为核心。团队规模小,通常包括6至10名学生,以便所有成员能参与团体任务[5];教学中最常用的组织形式是采用三个混合能力的团队。学生在没有老师的直接监督下完成他们的团队和班级任务[11]。比赛时,两队进行比赛,第三队作为工作组,其任务是负责组织开展比赛,队员充当裁判员、记分员、统计员和仲裁等角色,确保比赛顺利开展。混合能力的小团体学习形式不仅适用于传统团体运动,如篮球,也适用于如羽毛球等个人运动,还适用于健美和休闲活动,如舞蹈、定向越野和举重。
1.3.8成绩记录运动教育模式中,在整个运动季中所有表演的记录是保留且对外公开的。不仅要确定赛季的积分和冠军,也要告知学生在赛季中的发展(例如,在田赛季节中50米冲刺时间减少,或3VS3篮球赛季的得分和篮板)。成绩记录是由专职记录员来负责;记录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比赛名次、距离、高度、时间、得分、失分、助攻次数、投篮(射门)命中率、抢断次数等;记录员将最终的比赛成绩汇总成成绩册,交给教师。成绩记录有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合理的评价,及评判赛季冠军;有助于反映学生(或团队)在某一方面技术的进步程度,以便确立新的学习目标,获得成功;有助于其他团队将优秀团队(学生)作为学习榜样,激励他们不断进步。
1.3.9赛季冠军运动教育模式是以季后赛形式来结束整个赛季活动。季后赛可以采取多种形式。一些课程把它视为纯粹的社交场合;有些课程包括一些与本赛季的比赛有关的活动;另外一种可能是在开放的健身房或午餐时间举行的内部的决赛。随着宣传,全体学生被邀请参加冠军赛。季后赛赋予了运动季特殊含义,是决定冠军和庆祝运动季的最后比赛,也是结束运动季的特殊方式。赛季冠军通常是由一个积分系统决定的,包括项目,如日常团队合作、公平竞争、团队绩效和比赛表现。季后赛对学生意义非凡,学生的所有努力都能在季后赛中体现。
1.3.10庆祝活动庆祝活动是世界竞技体育活动中最常见最真实的活动,遍布世界各地,大到奥运会、世界杯,小到地区体育比赛。竞技体育节庆活动无处不在,这也是运动重要的魅力所在。运动教育模式中的庆祝活动是运动季最后一个环节,是高潮部分,是一个欢乐的节日氛围,与传统体育教学活动相比,运动是真实世界的庆祝活动,庆祝活动对参与者运动的体验意义重大。而体育教师努力在于使每天的学习和竞争环境尽可能像庆祝活动一样真实。整个赛季的设计是以总决赛节日庆祝达到高潮,是庆祝比赛成绩、学生表现、工作队表演和公平的比赛成绩的季节。
2 运动教育模式对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2.1 发挥竞技体育的教育价值
竞技体育是一种独特的体育文化形式,根植于生产生活之中,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广泛而坚实的群众基础,是人们最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之一。运动教育模式核心就是利用竞技体育中的竞争性、公平性、协同性、公开性和娱乐性等特点来实现教育学生之目的。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场地器材等教学现实情况修改比赛规则、调整组织形式、降低动作难度等,使竞技比赛更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使所有不同水平学生都能参与到练习和比赛中,提高技战术水平;学生通过扮演各种角色,如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管理员和宣传者等,履行其职责和义务,真正成为一名有运动能力、有运动文化和运动热情的运动者。竞技体育项目是大学体育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竞技体育高难度的技术特点、各项目复杂的比赛规则、标准化比赛场地器具等现实特点与学生现实接受能力之间的矛盾,导致许多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运动教育模式在世界各地体育教学实践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大学体育启示是,应坚持把竞技体育项目作为主要教学内容之一,发挥竞技体育的教育价值,破除竞技规则器具等束缚;根据学生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心健康和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等发展需要,结合国情、校情和学生情况,大力改革竞技体育项目竞赛规则、教学方法、组织形式和场地器材等竞赛条件,以适合大学生能力发展需求,适应公共体育教学之需求,促进学生运动技战术等多元能力目标的达成。
2.2 重视培养全人教育
运动教育模式教育目的是将学生培养成有能力、有文化和有热情的运动者,并进一步提出了十个具体的课程目标,重在强调学生技术、战术、社会适应等多元能力整体性的、全面性的发展,强调不同层次水平学生多样性发展,强调学生运动参与经验积累性和学习互助的合作性。其教育实质就是体育的“全人教育”,即通过长期的体育教学,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懂运动、爱运动、能运动的运动者。
大学体育是学生接受最高层次的学校体育教育形式,是衔接中学体育和社会体育的桥梁,是巩固、提高体育技能和形成终身体育习惯的关键时期。课程设计出发点应以“全人教育”思想为指导,一切体育教学活动都要围绕学生成长成才展开,突破传统一切体育教学活动“唯体质健康论”单一生理层面目标,公共体育课程要为学生通过体育运动成长、成才提供基础和保障,为学生的成功奠定基础。大学体育就是为学生提高运动技术、战术提供帮助,为学生继承和发扬运动文化、礼仪提供指导,为学生成为一个懂运动、爱运动和能运动的体育人提供保障。
2.3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运动教育模式中,教师和学生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传统典型教学模式相比,实现了由教师主导为中心向学生主体为中心的转变,由单纯的运动技术动作学习为中心向运动比赛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向运动参与为中心的转变。教师的作用是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和帮助学生实现目标;学生通过教师直接指导、小团体互助学习和各种比赛历练,促进运动能力的形成与提高,通过比赛中角色扮演,职责担当促进人的社会化过程。
运动教育模式对大学体育中师生关系的启示是:要求教师全面、客观的认识学生,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把学生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就教师而言,实现了“教师”向“教练”角色转变、由“主导”向“服务”转变,由教学管理向教学服务的转变;就学生而言,实现了由“被动”向“主动”学习转变、由教学“客体”向“主体”转变、由“学生”向“多角色”转变(运动员、裁判、教练、管理员等)。尤其是需要对教师的“主导”地位进行适当位移:站在学生对面——演示;站在学生前面——带领;站在学生侧面——帮助;站在学生后面——服务。要以学生为本,教师实现由“教学管理”向“教学服务”转变,不断强化指导帮助的服务意识,不断改进教学服务方式,满足学生多元化体育需求。
2.4 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
运动教育拥有一套完整、真实的和可操作化的教学评价系统。由教师设计评价系统,统计员(经培训过的学生)记录学生在整个赛季教学和比赛中的技能表现、角色扮演、职责履行等行为。评价的核心在于学生在真实的比赛中技战术运用能力和角色担当情况。运动教育模式在于给学生营造一种真实的教学情境。学生在真实的比赛中自主学习、互助学习,通过系列比赛展示自己、发展自己;教学评价重视过程性评价和学生行为的真实性,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学生运动技战术、运动参与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程度;教学评价的目的:一是检验教学成果,二是为学生后续学习提供参考。运动教育模式较好地解决了体育教学中学生运动参与和社会适应评价的可操作性难题。这对于整个体育教学改革来说是一次革命。大学体育课程要加强教学改革研究,探索构建一套真实的、可操作的和系统的教学评价体系,对体育教学活动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
3 结论
运动教育模式是美国经典的教育模式之一,有一套完整的教学理论与实践体系。运动教育模式有明确的教育目的,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组织、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自成体系,教学效果明显,在培养学生运动机能、运动知识、运动参与、社会适应能力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运动教育模式与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理念有许多共通之处。如在培养学生运动参与、运动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与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理念高度契合。在大学体育课程中引入运动教育模式,将有利于解决长期困扰体育教学的“竞技运动教材化”和“学生喜欢体育,不喜欢体育课”难题。
在公共体育课程中引入运动教育模式应注意:结合我国国情、校情和公共体育教学特点进行,坚持借鉴其长处,弃其不足;任课教师要求熟悉该项目教学,是自己的强项;科学设计运动季,提前做好教学准备工作,节约时间;营造欢乐的比赛氛围,给学生真实的运动体验,利于学生全力以赴比赛和追求胜利;强调学生运动参与,学习的乐趣在于通过积极参与、提高这一过程;注意团队分组时公平、公正,确保学生人数、技术水平等均衡;选好队长,至关重要;学生扮演角色多,教学评价是一个挑战。
[1] MP Ann, G Trish, K David, et al. Children's Experiences of Fun and Enjoyment During a Season of Sport Education[J].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 sport,2008(3):344~355.
[2] Tristan Wallhead, Mary O'sullivan. Sport education: Physical education for the new millennium [J].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Pedagogy,2005(2):181~210.
[3] Gregg Bennett, Peter Hastie. A Sport Education Curriculum Model for a Collegiate Physical Activity Course[J].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 Dance,1997(1):39~44.
[4] Oleg Sinelnikov, Peter Hastie. College Students' Perspectives,Goals and Strategies in Sport Education[J].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2012(2):245~254.
[5] Daryl Siedentop, Peter Hastie, Hans Van Der Mars. Complete Guide to sport Education - 2nd Edition [M].Champaign,IL:Human Kinetics,2011.
[6] 高嵘,张建华,等.运动教育模式教学过程结构探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2):116~119.
[7] N Mccaughtry, S Sofo, I Rovegno, et al. Learning to teach sport education: Misunderstandings, pedagogical difficulties, and resistance[J]. European Physical Education Review,2004(2):135~55.
[8] Gregg Bennett, Peter Hastie. A Sport Education Curriculum Model for a Collegiate Physical Activity Course[J].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 Dance,1997(1):39~44.
[9] 高航,章荣江,等.当代运动教育模式研究[J].体育科学,2005(6):79~83.
[10] DJ Mohr, JS Townsend, S M Bulger. Maintaining the PASE: A day in the life of sport education[J].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 Dance,2002(1):36~44.
[11] EG Cohen. Designing groupwork: Strategies for the hetero geneous classroom[M].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Columbia University, 1994.
[12] TB Carlson, Peter Hastie. The student- social system within sport education[J].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1997(2):176~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