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武术教学中的文化品格

2016-02-12郭振华周瑞章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6年6期
关键词:武术民族精神

郭振华, 周瑞章

武术教学与文化、人文精神共生共存。理想中的武术教学不但包含着人的技能训练、技能发展、身体素质的提升、健康的保障,还包含着人的精神与气质即文化品格的提升与发展。一般来说,文化品格是各民族在形成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理想、审美气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1]武术教学文化品格是一个复杂系统,包含生命文化要素、身体文化要素及武术教学的精神文化因素等多种文化品格要素。

1 武术教学文化品格的生成逻辑

1.1 武术教学促进人的人格健全发展和精神升华

“文以泽心,武以观德”。习武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习练者要有恒心和坚韧的毅力。武术教学可以培养忠信的为人品格,进而培养学生的人格发展和精神升华。“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武德尊崇的精神价值(如诚、信、刚、毅、忠、义、勇等)与行为手段(如礼、宽、恕、仁等)具有极高的教育价值。武德高尚的道德理念及其操作性体现在通过习武的过程,为人格发展和精神升华奠定基础。

1.2 武术教学服务于人类健康生活的终极目标

健康是人类的长久追求和愿望。武术教学在于培养健康的人,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和人生境界;[2]武术注重内外兼修, 经常练习能壮内强外, 对身体有着多方面的良好影响;不但能提高身体内脏器官、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而且对人体的呼吸、循环、消化、内分泌等系统等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它的健身思想、运动方式、动作规律,可谓中华健身文化中的精品之作。陈氏太极拳《十三势行功歌诀》更是直接阐明了习练武术的目的。“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武术教学积极、健康的价值取向与现代人类社会和平友谊健康发展的理念具有高度一致性。

1.3 武术教学能够传递、吸收、创造和发展文化

武术融摄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武术课程教学是武术文化传播的载体,传递、吸收、创造发展了武术文化。把这一优秀的中华文化推介全球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如能很好地利用学校这个阵地,把武术文化的教育与传播工作做充分、做透彻,对我国民族文化的振兴具有巨大的意义。在武术的教育过程中,武术所蕴含的文化在师生的互动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传递,实现着武术文化品格的传承与发展。在武术教学实践活动中根据时代的需要与学生们的年龄和心理特征不断注入学生们喜欢的新鲜文化血液与文化元素,使青少年在武术教学的言传身授中受到育化,进而促进武术教学文化发展。

2 武术教学的文化品性

武术作为人类的一项特殊活动,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积淀成了武术文化这一特殊形态,其育人价值主要体现在:

2.1 武术教学是人的文化实践

武术是华夏文明长期氤氲滋养而发展起来的传统人体活动方式,是通过身体实践来阐释和传递文化的,彰显了鲜明的民族特色。作为一种文化,它是包括武术的理念、认识、情感、道德以及武术的价值在内的制度、物质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武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系统内的一个文化子系统,融合了我国多种优秀的文化基因,极具教育价值。在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并提升学生的文化品性方面具有天然的良好基因。武术“高于体育,属于文化”。在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它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价值观念、道德风尚、思维方式、处世方法等社会心理、行为习惯以及社会意识;具有强调整体合一,注重道德修养的教练原则与技术体系。练习者通过习练武术,能够使他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特点、伦理特征、辨证特色,并成为锻炼者的行为准则,具有良好的文化实践教育作用。

2.2 武术教学具有显著的文化品性

武术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积淀了博大精深的文化载量,具有显著的文化品质。作为一种鲜明的 “中国元素与文化符号”,它的套路、法则、武德等处处折射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武术重德、道、教化、意境等,其“刚健有为”的文化特色,特别是武术精神得到了进一步彰显。[3]其内外兼修与内圣外王的武学观追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完美诠释正是武术教学具有的动力源泉。[4]

3 武术教学文化育人的特殊功能

武术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育身”,更重要的是在于“育人”。毋庸置疑,将文化根植于武术教学中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3.1 思想道德教育功能

武德, 即尚武崇德的精神。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主要体现在对武德修养的强化上。通过武德教育,学生们可以习得道德规范、道德观念、道德品质与道德情操;通过武术的修练、能够培养自我人格与自我修养。武德与武技的融合反映了武术的本质特征。在武术教学文化育人的过程中,将孕育着武术文化的德育精神展现给学生,不仅对构建学生的个性和健康的心理结构有利,又能促使学生的品德能力逐渐得到提升。在武术教育中,学生们可以学到防身自卫、强身健体的技能,还可以强化对民族精神的认知, 培养尊师爱友的品质,树立乐于助人的思想。在武术教学中融入思想品德教育无疑能给学生注入鲜活的生命力、激发学生们火热的爱国热情以及无比崇高的民族自豪感,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3.2 竞争教育功能

武术源自搏杀格斗,竞争性激烈,手搏、角抵、相扑、击剑等运动形式对抗意识都非常浓厚。人们从打擂台等比武形式中显示自身的强大与战胜对手的能力。如战国时期赵文王的“日夜相击于前”、宋代燕青打擂故事、直至近代的散打王比赛等。既使是脱离搏斗的套路演练,也是在寻求一种敢于拼搏的精神与英雄主义的豪迈。因此,武术的技术渊源、伦理思想、文化心态等都包含着强烈的竞争性成分:决胜、好勇、争强、拼搏等是武术走进武术习练者的心理基础。当今社会竞争无处不在,象牙塔中的学生也不例外。武术运动在本质上充满竞争性, 武术教学则是有意识地对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和教育。没有竞争就没有创新,没有竞争就没有超越,没有竞争就没有发展。[5]武术运动自身所具有的强烈的竞争性,鞭策、激励着学生们去拼搏、去奋斗、去夺取。因而,通过武术比赛和训练,有助于学生们形成竞争意识和拼搏精神。

3.3 调适功能

武术源于中国却属于世界。武术主张身心并练与内外兼修,其良好的健身与调适功效已被世人所认知。人的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关系密切。人的生活态度、人生观念,人的精神状态、性格、情绪等都影响着人体的机能。当代学生面临巨大的升学压力、就业压力、住房压力,导致他们的失眠症、忧郁症大增。武术教学作为呈现武术文化特性的主要方法和手段,在武术教学文化渗透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心理进行调适。尤其是以太极拳为代表,对人的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具有良好作用。学生们在紧张的学习之余,习练太极拳,能给人带来良好的心境;同时也可以修炼人宁静、从容、宽和、稳健的品德,对人的心理健康具有良好的调适效果。

4 武术教学文化育人的机制

4.1 强调引导教育的精神育人机制

武术运动在我国流传了几千年,是具有古老传统的民族体育运动项目之一。它凝聚着历代先民的智慧,是民族精神的一个象征。许多拳种、功法都是由数代武术宗师反复磨砺而成,是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在振兴中华、提高文化软实力的今天,开展武术教学有着深远的意义。在武术教学中,只要我们加强思想教育,坚持正确引导,定会使青少年获得多种益处。在武术教学中,我们首先通过教育来实现精神层面的育人,培养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引导的方式可采用情感方式的引导、兴趣爱好的引导、心理素质的引导、合理评价的引导等,让学生们爱上武术、提高学生们学习武术的兴趣点,把握学生在武术课堂中的心理,并在教学中正确地评价学生,让学生在快乐学习中建立民族文化自豪感与自信心,为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奠定基础。

4.2 注重渗透教育的环境育人机制

“有什么样的教育环境,就会培育出什么样的人。”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孕育了许多优秀的传统美德,而尊师重道、勇敢仗义、刻苦求进、舍己从人等传统美德在武术传授中都有反映。各种宣传媒体应该营造良好的习武健身的外部环境,比如宣传武术运动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武术对青少年的健身与文化教育价值等。武术虽早已成为学校体育的教学内容,但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在学校中扎根。学校要通过武术教学文化为学生们塑造富足的精神环境和良好的物质环境,使学生们从身体、技能、人格、品行等各方面得到武术教学的良好塑造。

4.3 强化激励教育的育人机制

文化是武术的灵魂。要把我国优秀的武术文化让学生们接受并学习,应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制度的核心理念在于通过制度的引导、规范和陶冶等,采用激励教育的方式把学生培育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国家教育部门要对学校武术教学工作从制度方面加以规划、管理,各类学校应把武术作为优先项目和重点项目加以推广。武术段位制在全国的实施与推广, 把武术成为学校的必修课,并成为学生中考和高考的内容等,从制度上保证武术运动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5 武术教学文化品格的属性

武术是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积淀而成,具有显著的文化品质。生命文化、精神文化、民族文化、审美文化与行为文化等共同描绘了武术教学文化品格的蓝图。

5.1 武术教学的民族文化品格

武术文化是我国各民族智慧的结晶。它以地域和民族文化为背景,根植于“天人合一”的民族文化传统,具有重和谐、重神韵、重含蓄、重内涵的文化特质,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民族特色。

5.1.1武术教学对民族文化的传承性武术历史悠久,渗透着中国的传统哲学、宗教思想、军事思想、医学理论等诸多文化。中华民族的价值观、人生观、审美观等以及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在武术文化中都有反映。面对如此优秀的文化遗产,很多拳种都面临着濒临失传的危险境地。各级学校应作为武术文化教育传承的“主阵地”,传承武术文化也应成为学校武术教学的重要使命。因此,从文化传承来看,学校武术教学除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防身技能之外,还担负着伦理的教化和审美的熏陶之重任,使民族武术文化精髓得到延伸。

5.1.2武术教学中民族文化的多元性我国有56个民族,它们在分布上具有较强的地域性,这也决定了我国武术文化也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各具特色的武术文化也成为各个民族文化中的最有力、最响亮的“代言”。有差异的武术文化昭示着我国武术文化的多元性。我国武术内容丰富多彩,目前比较系统的拳种就有130种,仅太极拳就有陈式、杨式、孙式、武式、吴式、和式、李式、乐式、赵堡等等特色各异的流派。将这些民族气息浓厚的拳种与学校武术教学有机融合,促进武术教学实践活动更加接地气,同时也促进民族武术在学校教学过程中的传播与发展。

5.1.3武术教学对民族文化的发展性学校武术教学在传承民族武术文化,也不断发展着民族武术文化,使民族武术文化更加丰富、规范和科学。学校武术教学充满人情与人性,化武术教学从单纯追求“术”的层面回到“道”的轨道,让学校武术教学中的文化韵味更加浓厚。一个民族之所以成为民族,最根本的在于有自己专属、特有的文化符号。民族武术文化就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范式之一,是丰富与发展民族文化的重要内驱力。民族传统武术在诸多场合之下通常充当民族“文化记忆”的载体,丰富与充盈着武术教学文化生态系统的价值内涵与实践样态,同时,多元的民族文化为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中学武术教学提供了基础,为中学教学的特色发展奠定了基石。

5.2 武术教学的精神文化品格

武术精神是武术在其漫长的实践活动中提炼和升华出的一种精神产物,对维系中国武术的存在、推动中国武术的发展以及拓展人的精神追求具有重要意义。其表征为民族精神、道德精神、人文精神、拼搏精神、合作精神和科学精神六个维度,具有立体化、多元化的特点。

5.2.1武术教学中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灵魂,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在我国当前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过程中,被世人称为是国粹、国宝、国魂、国术的武术具有独特的功能。中国武术长期受到中华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浸染,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武术体现出来的是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苦难多艰的中华民族总能“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应对一切艰难困苦和挑战。这种精神财富对发扬民族精神、弘扬传统文化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5.2.2武术教学中的道德精神武术的真谛在于重德。长期以来,武术在技术传授中充满着东方伦理的道德观,“武以德立”“德艺兼修”“尚德不尚力”“习武先修德”是武术教育中的至理名言。武术的各门各派都有自己的武德规范和标准,约束和调整着习武之人与社会的关系。古时各个流派对习武授德都有严格的要求和规定。在传统道德观念的影响下,尚武崇德的思想观念和传统世代相传,被人们推崇与认可,体现着中华武术的民族特色和优良传统;武术注重性命双修、德艺兼备,已作为一种培养人修持情操、遵从礼仪的手段,成为启迪人生的入世之学。

5.2.3武术教学中的人文精神中国武术自古以来就孕育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文化。武术人文精神的主要内涵就是对人的健康和休闲生活方式的关怀。武术文化很早就出现了关注人的长寿的养生思想,强调“厚生”“贵生”“重已”的身体观;注重运气、练气、养气的养生方法;主张“点到为止”“八打八不打”的竞技规则。在历史发展长河中孕育的武术文化人文精神的内核,充盈着武术教学过程的始终,丰富了文化建设的内涵。武术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尊重人、认可人、关心人的价值品质的过程,也是武术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一面。

5.2.4武术教学中的拼搏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早已熔铸到中华民族的灵魂之中。它是习武之人为人处事的基本依据。它鼓舞人要发愤图强、报效祖国,以实现生命的价值。在国家遭受外敌入侵时,多少仁人志士实践着自强不息的誓言,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秉承着武术自强不息的精神。如今,武术已经迈入国际竞技场,是一项追求“高、难、美、新” 的竞技运动项目。武术健儿们为了取得好的成绩,必须要勤学苦练,忍受着训练的劳累、枯燥与伤痛的折磨。他们用行动阐释着 “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武术教学的意义就在于帮助学生们树立起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精神,不断开拓进取,超越自我。

5.2.5武术教学中的合和精神“合和”是中华民族的理想境界。它强调“天人共存、人我共存”,体现为“天人合一”。“和合文化”追求人际和谐、群体和谐、社会和谐、身心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哲理反映到武术教学中来就是拳理。在武术动作的创造、武术技法、武术理论以及练习过程中都体现着和谐的“和合”精神。在习练武术的过程中,只有体悟到合和,才能更好地悟出武技的真谛。在武术教学中要教会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是实施武术教学、改善教和学的合理方式,促进学生积极的互动,以达到教学目标。因此,在培养学生的合和精神方面,武术教学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5.2.6武术教学中的侠义精神侠义精神体现的处世最高境界就是匡扶正义,精忠报国;为人民诉疾苦,见义勇为;为社会鸣不平,肩担道义。传统文化的重“义”轻“利”在武术文化中多有体现。在中国史上有很多武林壮士秉承着重义轻利的侠义精神,他们的行为被民众们所感激和崇敬,为后世武术和民族的发展起到一定积极的作用。在武术教学中,就是要培养学生们的正义感、乐于助人的情感。

5.3 武术教学的审美文化品格

中国武术作为一种文化深受传统审美文化及其思想的影响,直观反映了审美文化思想内涵的观念和方法论,体现出独特的审美情趣、审美意识,形成了造型美、姿态美、体形美、结构美、劲力美、阴柔美、阳刚美、节奏美、素质美、神形美、意境美、名称美、礼仪美、服饰美、技击美、造型美等审美特征,[6]是“具有审美属性的行为艺术。”[7]通过武术教学,学生们可以从中获得审美感受与审美认知,获得审美的愉悦与精神的享受,提升教学的艺术境界。

5.4 武术教学的生命文化品格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生命力的完满发展。”[8]武术教学活动是对生命加以关照和引导的一种教学活动。“武术成长于中国文化的土壤中,对生命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质和文化形态。关心现实政治;发挥主体意识;强调整体观念;重视人际关系,主张身心合修。通过武术招势的练习对内能通经脉、理脏腑、调精神,对外能强筋骨、利关节、壮体魄;还能通过调息行气、意念活动,调养气血,改善人体机能,促进学生养成“适应性良好”的完美状态。武术用身体动作从“健身”“健心”和“社会适应能力”三方面诠释了中国生命文化精髓,是宝贵的生命健康教育和身体文化资源。正是因为生命文化的注入,使武术教学更加生命化、人性化和灵动性,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5.5 武术教学的行为文化品格

武术行为文化以武术运动为核心,行为主体(教师、学生、学校管理人员等)在这一运动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行为操守、文化品位和精神状态的总和。孝亲爱国、重道轻利、扶危济困、行侠仗义等人生价值与理想境界为习武者所尊崇的社会责任与人格修养。“义”为行善之本,用来衡量武力行为的正常与否。它是为保卫国家利益挺身而出,为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而勇往直前。“见利思义、临危授命”成为习武者行为指导的思想基础。武术教学中所蕴含的武术行为文化在教学文化生态系统中起着关键作用。使学生通过武术教学遵循社会规范、培养学生的公德心与责任感等,促进学生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过渡。

6 结束语

综上所述,武术教学的本质是充满了文化品性的实践活动,其积极向上的生命文化、顽强拼搏的精神文化、充满艺术气息的审美文化与浓郁的民族文化共同组成了武术教学中的多重文化品性。多重文化品性使武术教学回归“人”的道路,尊重人的生命,认可人的价值,并将武术教学置身于民族文化的范畴进行考虑,丰富了武术教学的内涵,并拓展了武术教学的外延,从中可以看出武术教学中充盈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对文化的追寻也是武术教学所要追求的本真意义。

[1] 李化恩.论英语课程的文化品格[D].重庆:西南大学,2012.

[2] 王岗.体育的文化真实[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

[3] 陈福刁.中国武术文化及其教育作用[J].广西社会科学,2005(3):188~190.

[4] 周伟良.论当代中华武术的文化迷失与重构[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1):4~16.

[5] 席焕久.体育人类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6] 邱丕相,蔡仲林.中国武术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7] 王岗.中国武术技术要义[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8] 鲁洁.关系中的人:当代道德教育的一种人学探寻[J].教育研究,2002(1):12.

猜你喜欢

武术民族精神
我们的民族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拿出精神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