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视角下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
——重温《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2016-02-12许淑贤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恩格斯科学发展

许淑贤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山西太原030012)

无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视角下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
——重温《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许淑贤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山西太原030012)

重温《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这部“科学社会主义的入门”经典著作,深感恩格斯以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理论基础,以无产阶级历史使命这一事业为任务,分析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及其局限性,指出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这门“新的学说”成为科学必须首先体现为“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的现实性;必须体现为运用辩证方法,描绘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性和过程性;必须体现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科学理论和实践。

现实性;全面性;过程性;实践性

恩格斯所著的出版于1883年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以下称《发展》)这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被马克思称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入门”。恩格斯说:“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它当作科学看待”。那么,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表现在哪些方面?今天重温《发展》,深感恩格斯以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理论基础,以无产阶级历史使命这一事业为任务,分析空想社会主义,尤其是19世纪初期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及其局限性,指出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发展》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这门“新的学说”成为科学必须首先“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的现实性,必须体现为运用辩证方法,描绘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性和过程性,必须体现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科学理论和实践。

一、在无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视角下,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首先体现为必须“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的现实性

(一)将唯物主义贯穿到科学社会主义

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首先必须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对物质的主观反映的原理。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将唯物主义贯穿到辩证法,形成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具有客观性;将唯物主义贯穿到认识论,坚持从物到感觉到思想的认识路线,形成唯物主义反映论,认为认识是对实践的反映,正确的认识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正确的反映,错误的认识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歪曲的反映,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将唯物主义贯穿到社会历史领域,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形成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对人类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科学社会主义作为一门“新的学说”,它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它的根子深深扎在物质的现实世界中,它对“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恩格斯进一步指出:“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上。”

(二)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审视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

18世纪,法国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反封建的启蒙运动,涌现出了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等等赫赫有名的伟大启蒙思想家。他们政治上猛烈抨击专制制度,思想上集中锋芒批判天主教神学,“他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他们是非常革命的,他们敢于同一切官方学说,同教会,常常也同国家进行公开的斗争;他们的著作要拿到国外,拿到荷兰或英国去印刷,而他们本人则随时准备进巴士底狱。他们追求永恒的真理、永恒的正义、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把过去以往的一切社会形式和国家形式、一切传统观念,都被当作不合理的东西扔到垃圾堆里去了。他们为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先导,对德国古典哲学和十九世纪初空想社会主义的形成都有积极的影响,甚至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理论前提。恩格斯指出:科学社会主义,“就其理论形式来说,它起初表现为18世纪法国伟大启蒙学者所提出的各种原则的进一步的、似乎更彻底的发展。”18世纪因为法国启蒙思想家而理性王国开始出现,阳光照射了出来,“使十八世纪成为主要是法国人的世纪”。

然而他们提出“人是环境的产物”,认为环境主要是法律和执行法律的政治制度,把法律和政治制度夸大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他们认为有好的理性就有好的法律和政治制度,而好的理性又是教育结果,教育能帮助民众克服愚昧、偏见、无知、轻信、惊慌失措等等。这样一来,他们在历史上就陷入了如下的二律背反:人及其一切意见是社会环境的产物,环境及其一切属性又是意见的产物,犹如“陆在鲸上,鲸在水上,水在陆上”,历史观上的“用头立地”的唯心主义使他们在无法解决的矛盾中兜圈子。而“用头立地”的唯心主义历史观也成为他们的主要缺陷之一,当然他们思想和观点还存在明显的阶级局限。

18世纪伟大的思想家们所提倡的“理性的王国不过是资产阶级的理想化的王国;永恒的正义在资产阶级的司法中得到实现;平等归结为法律面前的资产阶级的平等;被宣布为最主要的人权之一的是资产阶级的所有权,而理性的国家、卢梭的社会契约在实践中表现为而且只能表现为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当法国革命把这个理性的社会和这个理性的国家实现了的时候,理性的国家最后则托庇于拿破仑的专制统治。

究其原因,18世纪的伟大思想家们没有能够超出他们自己的时代所给予他们的限制,他们在社会历史观的领域里背叛了唯物主义,回到了被他们批判过的唯心主义上去。所以,列宁在分析法国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时,指出了它的不彻底性:‘上半截’即在社会科学领域内保持着唯心主义,不懂得历史唯物主义。”

(三)只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使空想社会主义成为科学

空想社会主义尤其是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深刻批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新的奴役形式”,是“复活的奴隶制”,“是人们所犯的无数罪行和所遭受的无数灾祸的根源”,猛烈抨击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是“专横、无能和玩弄权术”,是一个是非颠倒、破坏真理和理性的政府;辛辣揭露资本主义思想道德是极端的利已主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医生希望自己的同胞都患寒热病;律师盼着家家打官司;建筑师梦想全城着大火;玻璃匠乐于下场冰雹打碎所有的玻璃;……”。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在批判资本主义同时,也提出了未来社会的积极主张和天才的设想,如欧文提出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作为“公社制度”的基础;圣西门主张“实业制度”要有计划地组织社会生产;他们都提出了保障人人都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的主张;关于未来社会的分配原则,他们主张按照每个成员的贡献大小领取报酬。这些积极主张和天才设想,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有益的思想材料。

但是,他们虽然深刻地批判了资本主义,也只是从理性道德原则出发,不了解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及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内在规律;他们虽然十分同情无产阶级,但不了解无产阶级是埋葬资本主义的社会力量,更看不到阶级斗争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主张由天才人物的实验、示范、教育来实现他们的理想社会。唯心史观的先验的理性论,英雄史观的天才论,以此思想方法设想出来的新的社会制度,注定要成为空想的。这就是空想社会主义是空想的世界观原因。因此,要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就必须从世界观上来个彻底转变,这就是“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上”。

二、在无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视角下,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体现为必须运用唯物辩证的方法,描绘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性和过程性

(一)马克思、恩格斯把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相结合,形成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的方法论

恩格斯说:“要精确地描绘宇宙、宇宙的发展和人类的发展,以及这种发展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就只有用辩证的方法,只有不断地注视生成和消逝之间,前进的变化和后退的变化之间的普遍相互作用才能做到”。恩格斯指出:“如果不是先有德国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那么,德国科学社会主义,即过去从来没有过的唯一科学社会主义,就绝不能创立”。在《发展》第二部分,恩格斯花费了较多文字论述辩证法这一最高的思维形式。

首先,恩格斯指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思维方法的区别:辩证法认为,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的精神活动,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一切都在运动、变化、生成和灭亡,因此辩证法在考察事物及其观念上的反映时,本质上是从它们的联系、它们的连结、它们的运动、它们的生成和灭亡方面考察的。而形而上学把自然界的事物和过程孤立起来,撇开广泛的总的联系去进行考察,不是把它们看作运动的东西,而是看作静止的东西;不是看作本质上变化着的东西,而是看作永恒不变的东西;不是看作活的东西而是看作死的东西。形而上学在考察事物时,它看到一个一个的事物,忘了它们互相间的联系;看到它们的存在,忘了它们的生成和灭亡,看到它们的静止,忘了它们的运动;因为它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其次,恩格斯赞誉德国哲学从辩证的自然观发展到辩证的历史观是“划时代”的巨大功绩。德国哲学的开山鼻祖康德认识到太阳系有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这是自然观上的辩证法。德国哲学终结者黑格尔运用辩证法的观点对待历史,则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认为人类历史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任何一个历史阶段都有其产生发展和消灭过程,而且认为人类社会发展服从于一定的规律。黑格尔“是第一个想证明历史中有一种内在联系的人,如果把他的前辈,甚至把那些在他以后敢于对历史作总的思考的人同他相比,他的基本观点的宏伟,就是在今天也还值得钦佩”,他的基本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直接的理论前提”。然而,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一切都被弄得头足倒置了,他硬说自己的思想是这个绝对观念的全部内容,他的包罗万象的、最终完成的关于自然和历史的认识的体系,是和辩证思维的基本规律相矛盾的。黑格尔历史哲学无异于从历史运动的前门赶走了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所推崇的人的“理性”,而又从后门把它放了进来。

第三,辩证唯物主义把历史看作人类的发展过程。恩格斯指出,德国唯心主义是完全荒谬的,那么就必然导致唯物主义,导致辩证唯物主义,而不是十八世纪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而且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要实现统一,不仅把历史看作人类的发展过程,而且还要进一步去发现这个过程的运动规律。

从18世纪法国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到19世纪德国哲学辩证法,从康德辩证自然观到黑格尔辩证历史观,从德国古典哲学到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他们在历史观上达到的终点,正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历史理论研究工作中的起点;他们所没有解决而且也不可能解决的矛盾,正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要解决和已经解决的矛盾;他们无法越过的界限,被马克思和恩格斯彻底打破了;在他们无法进入的真理宫殿面前,马克思和恩格斯提供了打开真理大门的钥匙,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马克思、恩格斯把辩证唯物主义推广和应用到社会历史领域,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这个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块理论基石

在《发展》中恩格斯概括出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以往的全部历史,除原始状态外,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些互相斗争的社会阶级在任何时候都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产物,一句话,都是自己时代的经济关系的产物;因而每一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形成现实基础,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由法律设施和政治设施以及宗教的、哲学的和其他的观点所构成的全部上层建筑,归根到底都应由这个基础来说明”。这段论述表明,马克思首先将唯物主义的观点贯穿和应用于社会历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关系决定思想关系,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对人类社会发展起最终决定作用,阶级斗争都是时代的经济关系的产物。马克思还将辩证法贯穿和应用于社会历史观,认为社会是全面的,由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等方面及其相互关系形成社会结构;认为社会是“自然历史过程”,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对基本矛盾,相互作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认为社会的一切迷乱现象,一切表面的偶然性背后都有内在本质的、必然的联系,都是社会规律在起作用,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规律等等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社会规律。唯物史观的创立,从哲学理论来讲,它的重大意义在于把唯心主义从它最后的避难所中,从历史观中被驱逐出来了,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完备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从科学社会主义来讲,它的重大意义在于找到了一条用社会存在说明社会意识的正确道路,指出了科学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斗争的必然产物;提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任务是研究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历史的经济过程,从而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现了剩余价值学说这个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二块理论基石

马克思、恩格斯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方法同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基础,以物质资料的生产为研究的出发点,从社会的物质关系,而不是从情感或正义出发,研究社会经济现象和发展过程。他们运用对立统一规律,从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投入生产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工人的工资和剩余价值的对立统一中,看到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透过物与物的关系看到了人与人的关系,彻底揭穿了资本家剥削工人获得剩余价值的实质。他们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来研究生产关系,得出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结论。因此,剩余价值学说表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已不再是幻想家的臆造,而是根据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得出的科学结论。剩余价值学说还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根本对立,表明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造就了自己的掘墓人———无产阶级。这就从原则上解决了空想社会主义所没有能够解决的依靠什么社会力量和通过什么道路实现社会主义的问题,把社会主义置于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现实基础之上。

三、在无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视角下,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体现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科学理论和实践

(一)恩格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思想武器来科学地认识社会力量为无产阶级的意志和目的服务

社会力量是一幅什么样的图景呢?恩格斯在《发展》中经典性地指出:“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在每个历史地出现的社会中,产品分配以及和它相伴随的社会之划分为阶级或等级,是由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怎样交换产品来决定的。”紧接着恩格斯指出了认识社会力量的正确路线,这就是“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变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同时这还说明,用来消除已经发现的弊病手段,不应当从头脑中发明出来,而应当通过头脑从生产的现成物质事实中发现出来。第三,对社会力量的科学认识意义重大,恩格斯指出,一旦我们认识了社会力量,理解了社会力量的活动方向和作用,那么要使社会力量愈来愈服从我们无产阶级的意志并利用社会力量来达到我们的目的,就完全取决于我们了。

(二)恩格斯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为理论基础,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表现,描绘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蓝图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内在地要求人们把大规模的社会化的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并且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指明了完成生产资料由资本家私人占有变为社会全体成员占有这一变革的道路。实现这一社会变革的力量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的一种在死亡的威胁下不得不去完成这个变革的大多数无产者居民。变革所形成的新社会将会是这样的情形:第一,无产阶级将取得国家政权。第二,社会占有生产资料。社会占有生产资料,是生产力不断地加速发展的唯一先决条件,还会消除生产力和产品的明显的浪费和破坏;还会为全社会节省出大量的生产资料和产品,由于它消除了现在的统治阶级及其政治代表的穷奢极欲的挥霍。第三,人成为自由的人。生产资料由社会占有,人的生存斗争停止了,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成为自由的人。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这个美好前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科学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运动的理论表现

科学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性质和目的的学说。完成解放世界的事业,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这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目的。无产阶级取得公共权力,并且利用这个权力把归资产阶级所有的生产资料变为公共财产,从此按照预定计划进行社会生产,随着这样的社会生产的发展,阶级将消亡、国家将消失,这是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无产阶级政党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不同的利益,它要始终代表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性质和目的及其发展规律,为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纲领、方针政策提供科学根据,同时,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和实践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的体现。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坚持实行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以实现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这些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体现。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立足中国实际,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富有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中国实际相结合,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科学性表现为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性

恩格斯指出:“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既是立足点,又是出发点,我们从现实出发来认识社会主义,来回答社会主义实践提出的问题,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最大的国情,从国情出发,我们认清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出发,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才可能符合实际,我们的事业才会取得成功;离开初级阶段这个实际,我们的理论就会脱离实际,我们的实践就会遭受挫折甚至惨重失败。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科学性还表现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性、过程性

普通联系和永恒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两大总特征。联系的普遍性,要求我们坚持,全面地认识社会,力戒片面性,这样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少犯错误。永恒发展表明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真理是一个过程,在变化的世界中没有什么永恒和绝对,只有与时俱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从“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到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力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性和与时俱进的过程性。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性还表现为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人民主体地位、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正确性的充分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体现。

[1]赵光武,李澄,赵家祥.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

[2]马克思主义著作选编·科学社会主义[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版社,1992.

(责编:张清雅)

D0-0

A

1008-8431(2016)05-0008-05

2016-08-11

许淑贤(1965-),女,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编辑部教授。

猜你喜欢

恩格斯科学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科学大爆炸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科学
科学拔牙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