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元素的新范式
2016-02-12李长学
李长学
(中共中央党校,北京100091)
有机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元素的新范式
李长学
(中共中央党校,北京100091)
有机马克思主义是在全球现代性危机,特别是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背景下,中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过程哲学家将有机哲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整合而成的一种正在兴起的理论学说。它在起源背景、思想来源、理论主张、哲学方法论、价值意义等方面具有鲜明的中国元素。因而,它既不同于西方马克思主义,也不同于本土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除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外,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一种具有中国元素的新范式。
有机马克思主义;中国元素;生态文明
有机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与怀特海的联姻”。具体而言,它是以小约翰·柯布、王治河等人为代表的中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过程哲学家在后现代主义视域下,为应对全球现代性危机特别是生态危机,将有机哲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智慧整合而成的一种具有中国元素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它最初成形于2014年5月中美学者在“第八届生态文明国际论坛”中关于过程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异曲同工之处的共识,并随着菲利普·克莱顿和贾斯汀·海因泽克合撰的专著——《有机马克思主义:生态灾难与资本主义的替代选择》的出版而最终问世。作为一种新的理论学说,有机马克思主义有着独特的理论范式。它以人类正在遭遇的生态危机、贫富差距等全球性的生态和人道主义灾难作为逻辑起点,利用以20世纪初自然科学发展新成果为基础而形成的相互联系的、不断发展的、处于过程中和强调整体性的有机方法,将怀特海的过程哲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等整合起来作为哲学基础,在批判近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现代性思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提出为了共同福祉的、可持续的、将生态原则与社会主义相结合的生态文明理论。它的最大的理论特色在于,“不囿于西方文化,自觉地向非西方文化特别是中国文化开放,有意识地欣赏和吸纳中国文化,因此拥有鲜明的中国元素。”挖掘和梳理有机马克思主义中的中国元素,对于深刻认识有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色,凸显中国元素在有机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和作用,促进其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机马克思主义在源起背景方面的中国元素
(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为有机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生成提供了深层的思想支持和推动力量
有机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从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到现代的“生态文明”思想,整个中华文明中都包含着丰富的生态思维,而这种思维在西方文明中只是以只言片语的形式存在的,因此,“在古代中国的智慧中有许多资源可以帮助我们,在中国实现一种生态文明的可能性要大于西方。”另一方面,有机马克思主义认为,由于马克思和怀特海在美国一直受到主流思想的排斥,所以仅靠美国被边缘化的圈子将两者结合起来是不可能的,需要外来力量的帮助。而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过程哲学之间由于存在着异曲同工之处,并且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已经走在其他各国之前,因此,中国是有机马克思主义最有可能的帮手。总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既为有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深层次的思想支持,又让他们看到了希望之源。
(二)中国现实存在的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有机马克思主义超出资本主义制度视野,转而批判西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主要参照依据
有机马克思主义在分析全球生态危机的成因时,认为生态马克思主义仅仅将资本主义制度和经济发展方式作为生态危机的根源是不够的,因为这“无法解释为什么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包括当今中国的生态危机竟然丝毫不逊于资本主义国家。”认为隐藏在资本主义制度和经济发展方式背后起支撑作用的西方现代性思维主导的现代性才是造成当今资本主义出现生态和人道主义灾难的深层次根源,也是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严重生态问题的根本原因。因而说,正是根据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生态问题的现实存在,有机马克主义才超越了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制度分析,深入到全球生态危机的真实根源,为有机马克思主义的整个理论框架奠定了关键的线索基础。
(三)中国在世界上率先建设生态文明的实践为有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指明了方向
早在2007年,中国就在世界上首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战略任务,并于2012年将生态文明列入到“五位一体”中,而在这几年的积极实践中,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初见成效,这事实上在本质上为生态文明理论的有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现实力量和“试验场地”。同时,也正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才使有机马克思主义更加明晰了自身的努力方向,并最终将他们提出来的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替代方案敲定为“生态文明理论”。
(四)中国的一些学术机构和学者与美国后现代主义过程哲学家的交流互动是有机马克思主义得以最终生成,并在中国广泛传播的重要力量
从2007年开始,中美每年都会联合主办“生态文明国际论坛”,以此为平台,中国的一些学术机构如中央编译局、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团体如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和个人如王治河、樊美筠等积极与以小约翰·柯布为首的美国后现代主义过程哲学家交流对话,探讨马克思主义、过程哲学、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等相关问题,经过多次的探讨,他们都深深的感觉到怀特海的过程哲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思想之间有着深层的有机联系,完全可以将他们整合为一种新的世界观,最终催生出有机马克思主义。之后,与之相关的研究中心陆续出现,比如太原理工大学于2015年11月3日创建了“有机马克思主义与科技伦理研究中心”等,开始了对有机马克思主义的深入研究,这为有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此外,在有机马克思主义的源起背景中,除了这些中国元素,有机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的怀特海的过程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各自具有的理论缺陷和共同点为有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可能性,生态马克思主义也为有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结合点和理论借鉴。
二、有机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来源方面的中国元素
有机马克思主义者从过程哲学的视野出发,认为任何一种文化或理论都不应该是固步自封的,都应该用过程的眼光和包容的态度来开放吸收其它文化或理论资源,以实现自身的不断进步。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唯一流传至今的古代文明,自然而然引起有机马克思主义者的关注。
(一)有机马克思主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借鉴
小约翰·柯布、菲利普·克莱顿等人曾在不同场合多次赞扬中国古代文化中蕴含的丰富的过程思想和生态思想,认为“中国文明是一种有根的成熟文明,中国几千年的老子、孔子、墨子等哲学思想深入人心,从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起,中国就一直延续着这些天人合一的、内圣外王的有着社会道德和生态道德的文化,中国传统文明和文化的璀璨精华令世界其他国家难以比肩。”进而,他们详细比较分析了中国古代文化与过程哲学,认为中国古代文化中有很多与过程哲学相近的观点,非常值得有机马克思主义借鉴,主要有:中国的儒、道、佛等传统思想认为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是一个相互联系和不断变化的过程,这与过程哲学倡导的“动在与互在”理念十分相似;儒家中关于“仁”和“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社会关系,将人视为天地人这个宇宙共同体中的一部分,同时又注重人与自然的统一;中国佛教中关于“禅悟”的思想与过程哲学一样,都强调当下经验的重要性,因为只有在当下才有主体的直接性等等。这些借鉴构成了有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基础。
(二)有机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借鉴
有机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封闭僵化的教条,而是随着中国国情的不断发展而与时俱进的开放的理论体系,这种对待理论发展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与过程哲学是不谋而合的。同时,在具体的理论内容方面,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有机马克思主义之间也存在着众多相似之处,比如,“两者都强调科学的生活方法;都强调关注社会群体中的弱势群体和贫困群体;都反对抽象的哲学思维,注重现实问题的解决;都秉承一种把人类和地球看作一个相互联系的网络的思维方式。”这些相似之处为有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建构提供了有益借鉴。
此外,有机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由多种理论资源融合而成的新学说,它的思想基础绝不仅仅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还包括过程哲学、经典马克思主义、生态马克思主义等。
三、有机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主张方面的中国元素
(一)在理论和实践追求上,主张建设为了共同福祉的、可持续的、将生态原则与社会主义相结合的生态文明
有机马克思主义认为,“如果我们这个物种和其他所有物种要想继续在这个星球上生存和繁荣的话,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迫切需要的。”中国在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的情况下,及时转变片面追求GDP高速增长的短视发展观,率先提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和科学发展观,在世界上是具有历史进步意义的。而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既注重经济结构的调整,又讲求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和可持续,是为中国人民及子孙后代谋福祉的,也是解决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拯救地球的希望之路。因而,有机马克思主义根据有机生态思维,在批判西方个人主义和经济主义发展观的基础上将建设为了共同福祉的、可持续的、将生态原则与社会主义相结合的生态文明作为自己的理论和实践追求,并视中国自给自足的农业村庄经济为生态文明的未来。此外,为建设生态文明,有机马克思主义还提出了“超越公私二分法,实行混合制”、“开展有机教育”等具体的实践路径。客观来讲,有机马克思主义虽然对生态文明本质的理解和建设的具体路径与中国不同,并带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色彩,但确实与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有着强烈的共鸣。
(二)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力量上,有机马克思主义将中国视为引领世界走向生态文明的希望所在
有机马克思主义认为,鉴于西方资本主义根深蒂固的二元论的机械世界观、个人主义价值观和经济主义发展观,在西方率先实现生态文明是不可能的。因此,在当今世界上,只有中国最有可能引领世界其他国家走向可持续的生态文明,“这不仅因为理论上中国是《易经》的民族,推崇变化,欣赏中道;而且就现实的层面讲,与美国不同,中国政府仍控制着的货币制造。在很大程度上,中国政府在使用这一权力去广泛分配增长的福利,而不是将福利集中在一小撮人的手里。这方面,中国所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有助于她抵抗金融寡头的霸权,谋求普通民众共同的福祉。”
四、有机马克思主义在哲学方法论方面的中国元素
有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方法论在根本上讲就是有机方法论,是指用相互联系的、不断发展的、过程的和整体性的眼光来认识和改造世界,解决生态等全球性的现实问题的哲学思维。在一定意义上,有机马克思主义就是以这种哲学思维为基础的,是有机方法论在社会、政治和经济领域的具体应用。而从构成上来说,有机方法论既是以20世纪初随着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诞生而产生的一系列自然科学新发现以及过程哲学思想为基础的,同时也借鉴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和众多中国智慧等。对于中国古代哲学的借鉴主要有:《易经》阐释了天地间万事万物都在以自发的和创造性的方式相互作用,在这种必然的不断变化中产生了无数有意义的联系模式;道教认为宇宙是一个流动变化的过程,人类是这个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道教还鼓励人类与自然等更大的整体和谐共存;中国佛教中的‘华严宗学’描绘了有机联系的宇宙图景———每个现实存在都处于相互依存的网络之中;传统中国医学建立在这样的假设之上——人的身体并不是一个与世隔绝的简单独立存在,整个宇宙也融入了人的生命,这样,人的身体就像是整个宇宙的缩影。总之,中国古代哲学中含有的这些有机哲学思维为有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方法论提供了重要的系统要素。
五、有机马克思主义在价值意义方面的中国元素
(一)有机马克思主义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借鉴,以及中国的一些学术机构和学者对有机马克思主义的建构努力,必将有利于促进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广泛传播,推动中国学术走出国门,提高中国在世界上的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领导权,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提高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二)有机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核心理论的当代价值的肯定,对马克思主义的维护和发展,为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指导思想的中国驳斥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无用论”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极具说服力的理论根据。
(三)有机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肯定,为中国避开西方现代化老路而直接进入生态文明社会提出的若干建议,以及对中国引领世界走向生态文明的殷切期望,都为中国更好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转向“绿色发展”之路,实现科学发展提供了重要鼓舞和动力。
(四)有机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的有机思维和“共同体思想”与中国正在致力于推广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思想不谋而合,这对中国在世界上推广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世界各国的共同繁荣和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六、结语
综上所述,有机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集有机哲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为一体的理论学说,既坚持了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某些核心思想,如坚持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思维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方法,坚持以实现社会更加公平和共同福祉为价值追求,坚持经济和阶级分析等,并用以分析和解决当代的社会现实问题,又沿袭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传统套路,即用西方文化中的一种思潮或方法与经典马克思主义联系起来,在批判分析的基础上对经典马克思主义进行“重释”、“补充”或“解构”。从这个意义上讲,有机马克思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和本土化的马克思主义无异,只不过是将西方的一种哲学思潮与经典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或者将经典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用以分析现实问题的又一个“案例”罢了。然而,与众不同的是,有机马克思主义不仅吸收、借鉴了西方文化和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元素,还在源起背景、思想来源、理论主张、哲学方法论等方面具有鲜明的中国元素,进而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马克思主义区别开来,成为除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外,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唯一由中国学者参与推动,具有鲜明中国元素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也正是基于此,笔者认为有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具有中国元素的新范式。
[1]B·柯布.论有机马克思主义[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5(1):68-73.
[2]王治河,杨韬.有机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取向[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2):117-121.
[3][美]小约翰·柯布.文明与生态文明[J].李义天,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6):18-22.
[4]王治河,杨韬.有机马克思主义及其当代意义[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5(1):84-92.
[5]何慧丽,小约翰·柯布.后现代的希望在中国——柯布博士访谈录[J].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14(00):249-264.
[6]王雨辰.有机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评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12):80-90.
[7]李惠斌,薛晓源,王治河.生态文明与马克思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8]小约翰·柯布.历史性的一步——评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J].柯进华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13(00):276-279.
[9][美]菲利普·克莱顿,贾斯汀·海因泽克.有机马克思主义:生态灾难与资本主义的替代选择[M].孟献丽,等,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83-185.
(责编:许淑贤)
A81
A
1008-8431(2016)05-0069-04
2016-04-20
李长学(1989-),男,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