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贷骗局”案根在市场乱象
2016-02-12文丨左崇年
文丨 左崇年
“校园贷骗局”案根在市场乱象
文丨 左崇年
“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成为在校大学生的消费梦想。在商家看来给大学生借贷风险小,即使自己还不了贷款,其父母也是“替子偿还”的坚强后盾。于是互联网金融平台等金融机构分分抢占校园市场“制高点”,推出了“校园贷”等产品。很多学生无视“校园贷”背后的压力,对远远超出自己消费能力的商品进行攀比消费、放纵消费,最终深陷债务。
近日有多名网友发帖称,北京某高校的一名大二女生王云(化名),邀请多名同学注册借贷平台账户,注册后让同学从平台里提现并交给她,最后却卷钱消失。此外,该女生还借用他人的借贷平台账号申请贷款,至今也未还款。据当事同学介绍,至今已有80多人涉及此事,初步统计被骗金额超60万元。目前警方已介入调查此事。
我国共有2000多万在校大学生,是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在很多商家看来,大学生的消费需求非常旺盛,是值得挖掘的“富矿”。于是金融机构纷纷争夺这个市场。有统计显示,近年来针对大学生的网贷平台已达数百家;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大学生使用过网络贷款。“校园贷”搭建的分期消费网络平台,客观上能刺激消费,大学生网购意愿很强烈,网络能使他们的消费省时省力,其分期付款方式也可以缓解一些大学生的资金压力。
作为传统意义上的天之骄子,一部分大学生习惯了超前消费,但是苦于尚无固定收入来源,消费能力不强,甚至不乏部分学子受家庭经济条件限制,在学费和基本生活费用方面捉襟见肘。要想提前消费,就得采取分期付款等形式。但正规银行的信用卡审核流程严格,加之办理周期长,就给了一些网贷平台从中牟利商机。“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成为在校大学生的消费梦想。在商家看来给大学生借贷风险小,即使自己还不了贷款,其父母也是“替子偿还”的坚强后盾。
于是互联网金融平台等金融机构分分抢占校园市场“制高点”,推出了“校园贷”等产品,而随着个性化、多元化消费需求崛起,大学生们追求时尚或者享受优质生活的需求又催生了另一类“校园贷”,即针对大学生们的消费欲望与消费实力不符的客观现实,推出的分期付款类信用产品。五花八门的“校园贷”之类搅动了校园的“一江春水”,“校园贷”满足了大学生超前消费的需求。然而由于相关部门对这种形式的“校园贷”缺乏有效监管,导致“校园贷”门槛太低,商家是“开饭店不怕大肚汉”,寄望于父母还贷,好像是有求必应,一味鼓励在校学生“校园贷”。
我们看到,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使用网络贷款,“校园贷”大开方便之门,由于钱好借,不少大学生花“校园贷”的钱不心痛,一些大学生为了讲排场,不惜借贷来“任性”血拼,胡乱开支,盲目消费,结果家长成了“隐性担保人”和最大的债主。特别是在“快钱”消费的幌子下,很多学生无视“校园贷”背后的压力,对远远超出自己消费能力的商品进行攀比消费、放纵消费,最终深陷债务,只能寄希望于家庭来收拾残局。有的大学生为了还款,陷入“拆东墙、补西墙”甚至不惜走上犯罪道路的恶性循环,有学生因无力偿还巨额欠款跳楼自杀的事件多次发生。
“校园贷骗同学案”,倒逼市场规范化管理。“校园贷”作为金融产品,其必须严格遵守市场规则。不应仅仅是为了放贷赚钱,应该履行社会责任,有关部门应该进行规范化管理,监管部门对相关平台加强整顿与监管,通过非金融个人征信信息的建设与共享、风控条例的严格规范、违法操作的严格惩治来约束行业内平台的行为;不仅是要防止“校园贷骗同学”案件的发生,而且应该有效制止“校园贷”成高利贷,互联网金融平台成拉皮条,金融机构“校园贷”成为逼债的黄世仁。大学生成为“校园贷”的牺牲品。同时,加强大学生群体的金融风控教育,树立健康、理性的消费观和理财观,让学生、家长乃至校方都正视并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