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赣鄱文化的典型代表
——景德镇陶瓷

2016-02-12廖志英景德镇学院景德镇市333000

陶瓷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景德镇陶瓷

廖志英(景德镇学院 景德镇市 333000)



赣鄱文化的典型代表
——景德镇陶瓷

廖志英
(景德镇学院 景德镇市 333000)

[摘要]

[关键词] 赣鄱文化 陶瓷 景德镇 历史时期

【项目来源:《赣鄱文化背景下的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创新研究——以景德镇民间青花为例》;项目编号:YG2013086】

赣鄱文化又称赣文化,即江西文化,也称江右文化,于上古时代脱胎百越文化、吴楚文化,不断接受华夏文化的浸染,最终发展出独特于世的本地文化,以江右人民的生产实践为基础、以赣鄱农业文明为核心,历经数千年发展,仍在变化发展中。耕读传家、儒学纲常道德是赣鄱文化的价值标准,江西文人的哲学思想带动其他学术领域的一并强盛,陶渊明开创中国田园诗的新天地;欧阳修领军古文革新运动;王安石率先倡导道德性命之学;刘敞等带动宋人评议汉儒之风;黄庭坚“脱胎换骨、点石成金”之诗风更发展出江西诗派的惊然出世;杨万里文采活脱之特色远超同辈;汤显祖戏剧建立元曲之基础。明中后期以后,诞生了如八大山人、蒋士铨、陈寅恪这样的文化大家,产生了一批相当影响的文化流派。

本文以时间轴线和传承顺序,梳理景德镇陶瓷的表现形式,讲述赣鄱文化的源远流长和与时俱进。

一、宋元时期,从单色到青花

从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景德镇瓷器制作兴起于唐末五代时期。唐、五代时期的景德镇瓷器以青釉瓷为主体,大多数素色无纹或有少量的雕刻装饰,并未有瓷画出现。宋时以青白釉瓷生产为主,达到莹缜似玉的工艺水平,胎质细腻、釉质莹润。元代设立“浮梁瓷局”,彰显出其在国内瓷业中的巅峰地位,奠定了景德镇瓷业在明清形成垄断地位的基础。特别是青花的创烧,具有更为强烈的绘画性,在艺术和工艺水平上达到高峰。

通常所说的景德镇元青花指至正年间的典型元青花。元青花在绘画风格上与后世青花有着显著区别,其是伊斯兰风格与中国水墨风格二者之间的有机结合,体现了当时东西方文化艺术融合的时代背景。

典型元青花采用进口苏麻离青料描绘,蓝白相间的色泽是中东伊斯兰地区所喜闻乐见的色彩,其瓷画艺术的伊斯兰风主要体现在构图方面。从构图上来看,元青花瓶罐类在构图上呈非常明显的多层布局,每层采用弦线分割开来,繁密而饱满,分为主题画面和辅助画面两种,主题纹饰居于器体腹 部,辅助纹饰则位于主题画面上下部分,相互呼应,密切配合,少则四五个层次,多者达七八层,甚至达到十几层。这种分层和满布局装饰明显地效仿了当时伊斯兰陶器以及金属器皿装饰风格。元青花盘的中央也是按伊斯兰数学原理进行编排布局,大多呈同心圆形式进行多层满布局构图。

除了构图以及色彩以外,景德镇元青花瓷画则体现出浓郁的中国水墨画风格。多数学者认为,景德镇元青花瓷画的水墨画风来源于北方磁州窑系。磁州窑系是宋金时期北方最著名的民间瓷窑,以其丰富多彩的民间装饰形式而闻名,特别是白地黑彩瓷最引人入胜。磁州窑白地黑彩瓷画,以白瓷为载体,运用高温黑彩进行描绘,率意随性,飘逸自由,充满了水墨写意之风。据认为磁州窑系历经蒙元灭金、灭宋的战火,破坏极为严重,大批的磁州窑工被迫来到南方,许多进入景德镇。虽然这只是一种推断,但却非常合乎情理,这是因为宋代景德镇并未出现陶瓷绘画形式,而在元代青花瓷中,绘画水平的突升绝不是偶然的,必有谙于此道者加入,而在当时,磁州窑工最有可能参与其中,对于他们而言,这只是将黑墨水转变为蓝墨水而已。

当然,磁州窑白地黑彩瓷的引入只是景德镇元青花水墨画风形成的因素之一,另有一些学者认为,景德镇元青花的创作者中必有一批文人介入其中。宋末元代是中国文人水墨画真正兴起的时期,但这些文人在蒙元灭宋后,失去了生活依托,被迫以画工自居谋生,部分进入到青花瓷窑当中从事青花瓷画的创作活动,这即是景德镇元青花绘画水平更高于磁州窑白地黑花的原因。

元青花采用的是大笔拓涂的手法,笔法非常苍雄沉郁,并透出清雅秀中之气息,颇具文人水墨意趣。由于苏麻离青料的晕散作用,形成一定的浓淡差别,再加上苏麻离青料厚之处易形成俗称“铁锈斑”的沉着黑点,产生犹如焦墨点的效果,更丰富了其层次表达。从元青花各种题材的画法中均可以看到同时期文人水墨画的印迹,如元青花中的竹,与当时赵孟頫、柯九思、顾安等竹形神皆似。

另外,元代还出现了一种新型的釉下彩表现,即釉里红,其或单独成画,或与元青花相结合,其晕散性强烈,虽为红色,却亦彰显出与元青花相类同的水墨韵致。

二、明清时期,青花的文人画风

明代早期景德镇御器厂以生产青花瓷为主,虽然从构图上来看,其伊斯兰风有所衰退,多层次的构图渐渐转向疏朗。进入明成化、弘治时,青花瓷中的伊斯兰风迅速衰退,这是因为成化帝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再加之性格柔弱,促使青花瓷由伊斯兰风格为主而转向民族风格,特别是文人画风格,为了达到如水墨画般的渲染效果,“分水”技法开始出现,不过此时的“分水”技法仅浓淡两色而已,清灵淡雅的格调与当时的文人画风相类同。

明中期民窑发展加快,以青花为主,满足内销为主,风格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民间气息,流行所谓“一笔画”产品,即以快速流畅的笔法勾勒出极为简约的画面,题材则以各类具有吉祥意义的花鸟和图案为主,体现了当时普通民众的审美情趣。嘉靖、万历时期官窑大兴,也是民窑发展的黄金时期,大型手工工场的出现使景德镇民窑产量激增,在工艺和艺术上均突飞猛进。万历后期至明末天启、崇祯时期,景德镇民窑自由发展的趋势更加明显。

晚明民窑青花最大特色即是自由创作,在笔法上无拘无束,自由挥洒,既有明早中期的“一笔画”,亦有更为丰富的与文人画相同的笔法,这种趋于文人画的笔法与其后的八大山人等的文人大写意画极为类似,可以说是大写意文人画之鼻祖,显示了瓷工们杰出的创作能力。其自由创作还表现在题材上,旧有的带有浓重封建气息的龙、凤等题材减少,而代之以更富有自然生活情调的题材,各种生活中和自然中所能见到的几乎所有动植物都进入到民窑画中,从而使题材空前广泛。民窑中已经出现了类同于文人画的作品,既显示出明末景德镇大型手工工场作坊主的文人文化素养的提升,也表明有一部分文人在明末社会动荡、入仕无门的情况下受窑利所诱而进入到民窑创作中,从而使民窑瓷画在艺术水准上得到大幅度提高,甚至出现了一些诗、书、画、印相结合的瓷画作品,俨然文人画家之做派。

清代,景德镇官民并举,陶瓷文人画继续发展,特别是青花分水工艺炉火纯青,被认为是独步清代。

三、近代,东西方交流碰撞的巅峰时代

赣鄱文化有传统底蕴上的传承,也有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特征,这一点在景德镇陶瓷表现尤其明显。

近代景德镇陶瓷进入文化碰撞的时代,青花大王“王步”、“珠山八友”等技术创新和艺术流派,至今仍在影响陶瓷文化。大批外来艺术家的到来是此期景德镇瓷画界的突出现象之一。特别是在进入新世纪以后,外来艺术家跨界而来的规模和名望呈日益扩大的趋势,不乏国内著名的中国画家、油画家以及艺术教育家、评论家等。他们活跃在各个景德镇陶瓷艺术区,与其他外来艺术工作室一道共同组成了新世纪蔚为大观的“景漂”现象,并引起景德镇陶瓷艺术界的热议。外来国画家、油画家带来了国内各种绘画风格流派,与景德镇原有陶瓷绘画风格激烈碰撞、交融,从而极大地丰富了景德镇陶瓷绘画的形式与内涵,促进其加快现代创新步伐。

景德镇陶瓷作为赣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仍在继续前行。

Jingdezhen ceramics which represente Ganpo culture

自古以来,江西以秀丽山水、丰富物产羁绊着无数骚人墨客的视线,赣鄱大地也展现出一道道耐人寻味的人文景观,以及深厚悠久的历史故事。景德镇陶瓷就是赣鄱文化的一颗明珠,赣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关注其表现形式,就是讲述赣鄱文化。

猜你喜欢

景德镇陶瓷
景德镇陶溪川酒店凯悦臻选
景德镇陶瓷夏令营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
景德镇明清御窑厂遗址保护区
漂亮的陶瓷彩绘
金意陶陶瓷
我在景德镇遥望耀州瓷——两个“瓷都”相距千里
载歌载舞话陶瓷——瓷之舞
2017“小猕猴欢乐行—景德镇陶瓷文化之旅”
陶瓷艺术作品